壹、中文部份
王瓊珠、洪儷瑜、陳秀芬、張郁雯(2012)。常見字流暢性測驗編製研究。測驗學刊,59(2),247–276。
王薏婷(2018)。運用異質性分組合作學習提升國中生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江昭青、何琦瑜(2009)。教改追蹤:九年一貫課程,問題在哪裡,2020年1月15日,取自:親子天下專欄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20481-%E6%95%99%E6%94%B9%E8%BF%BD%E8%B9%A4%EF%BC%9A%E4%B9%9D%E5%B9%B4%E4%B8%80%E8%B2%AB%E8%AA%B2%E7%A8%8B%EF%BC%8C%E5%95%8F%E9%A1%8C%E5%9C%A8%E5%93%AA%E8%A3%A1%EF%BC%9F/?page=3&c=28
李靜茹(2015)。運用學習共同體於課文本位之自我提問閱讀理解教學行動研究-以國小二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吳明隆(1991)。教育行動研究導論理論與實務(初版)。臺北市:五南出版
吳佩蓁(2012)。融入鷹架式提問之摘要策略教學對國小四年級閱讀理解及摘要能力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市。何憶婷(2013)。作筆記策略。2020年2月3日,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q0jhwRz7nw。
林美琴(2011)。教出國中生的閱讀力 (初版)。臺北市:天衛文化。
林秋嬋(2011)。頭份國中運用閱讀策略提升閱讀力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林生傳(2005)。教育研究法 (5版)。新北市:心理出版社。
林淑如(2014)。運用提問和摘要策略促進國小學童閱讀理解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林建平(1994)。整合學習策略與動機的訓練方案對國小閱讀理解困難兒童的輔導效果(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林玉珮、何琦瑜、張瀞文(2008)。國中生學習大調查:年級愈高,學習動機愈低落。2020年2月20日,取自親子天下網路專欄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20562%E5%9C%8B%E4%B8%AD%E7%94%9F%E5%AD%B8%E7%BF%92%E5%A4%A7%E8%AA%BF%E6%9F%A5%EF%BC%9A%E5%B9%B4%E7%B4%9A%E6%84%88%E9%AB%98%EF%BC%8C%E5%AD%B8%E7%BF%92%E5%8B%95%E6%A9%9F%E6%84%88%E4%BD%8E%E8%90%BD/?page=1
林曉雲(2019)。新課綱上路 111年國中會考將強化「生活實踐題」。2020年2月3日,取自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2900716
幸曼玲(2010)。用策略培養A^2小孩以閱讀理解策略培養有能力主動閱讀的小孩。臺北市:社團法人台灣兒童閱讀學會。
邱皓政、林素貞、柯華葳、張毓仁、曾世杰(2011)。聲韻覺識、唸名速度和流暢性對中文閱讀理解的影響:結構方程式與增益效度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與心理研究,34(1),1–28。
周一貫(2000)。閱讀課堂教學設計論。寧波市:寧波出版社。
洪蘭(2015)。大腦科學的教養常識。臺北市:遠流出版事業。
洪儷瑜、王宣惠、陳秀芬(2017)。詞彙教學。載於柯華葳(主編),閱讀理解策略教學 (頁 23–38)。臺中市: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柯華葳(2001)。語文科的閱讀教學。載於李詠吟(主編),學習輔導:學習心理學的應用(頁307-349)。臺北市:心理出版。
柯華葳(2007)。教出閱讀力 (九版)。臺北市:天下雜誌。
柯華葳(2014)。培養Super小讀者。台北市:天下雜誌。
柯華葳(主編)(2017)。閱讀理解策略教學(初版)。台中市: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唐淑華(2011)。以多文本取向進行課外閱讀之規劃與運用。教育研究月刊,210,27-33。
翁淑媛(2017)。應用合作學習於國文科教學對九年級學生閱讀理解能力與學習成就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連啟舜(2002)。國內閱讀理解教學研究成效之統合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教育部(2012)。課文本位閱讀理解教學 教學策略資料庫。2020年2月3日,取自 http://tbb.nknu.edu.tw。
教育部(2018)。十二年國教課程綱要。2020年1月10日,取自 https://www.naer.edu.tw/files/15-1000-14113,c639-1.php?Lang=zh-tw。
郝明義、朱衣(譯)(2003)。 Mortimer J. Adler, Charles Van Doren著。如何閱讀一本書(HOW TO READ A BOOK)。臺北市:台灣商務。
郭男先(2018)。欄框圖的閱讀理解策略總表。2020年1月16日,取自翰林行動大師國中國文備課資料庫https://id.hle.com.tw。
陳海泓、林秀娟、盧明君(2017)。自我提問。載於柯華葳(主編),閱讀理解策略教學 (頁111–137)。臺中市: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陳淑麗、曾世杰(2013)。國語文補救教學手冊。新北市:永齡教育基金會。
陳玟里(2003)。合作學習閱讀理解策略對高職學生閱讀成就與閱讀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陳畇棋(2015)。以預測策略及提問策略提升二年級學童閱讀理解能力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陳信蕙(2016)。推論策略融入國文閱讀教學對國中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影響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許瑜旂(2010)。國小低年級學童閱讀理解教學之研究—以相互教學法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許籃雲(2010)。國中閱讀推動實施成效之個案研究—以一所偏遠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許育健(2015)。高效閱讀:閱讀理解問思教學。臺北市:幼獅文化。
張德銳(2014)。教學行動研究:實務手冊與理論介紹。臺北市:高等教育文化。
張家鳳(2018)。提問式晨讀對國中生閱讀理解能力及國文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張新仁(主編)(2019)。分組合作學習—自發、互動、共好的實踐。臺中市: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張馨文(2016)。協助國中學生運用閱讀策略學習文言文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張玉茹(2001)。如何看得更清楚—談閱讀教學。教育研究資訊,9(3),32–51。
陸怡琮、方志豪、林怡君、李燕芳(2017)。摘取大意。載於柯華葳(主編),閱讀理解策略教學 (頁39–68)。臺中市: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陸怡琮(2019)。國語文閱讀理解與閱讀策略教學。載於黃秀霜等人(主編),樂在閱讀教學:文本分析與理解策略應用(頁85–101)。新北市:心理出版社。
測驗及評量研究中心(2017)。106年協助縣市辦理學生學習能力檢測—國語文七年級施測結果報告。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黃國將(2004)。台東縣國小高年級學童閱讀興趣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黃詩涵(2011)。國中國文專家教師之閱讀教學策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黃琬婷(2011)。交互教學法對國小低年級學童閱讀理解能力與閱讀動機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黃秀霜、詹士宜、陳海泓、王秀梗(主編)(2019)。樂在閱讀教學—文本分析與理解策略運用 。新北市:心理出版社。
連啟舜、曾玉村(2017)。讀懂弦外之音:閱讀中的推論。載於柯華葳(主編),閱讀理解策略教學 (頁69–89)。臺中市: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莊雅鈴(2019)。運用提問教學提升八年級學生閱讀理解能力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葉聖陶(1980)。葉聖陶語文教育論集。北京市:教育科學出版。
曾陳密桃(1990)。國民中小學生的後設認知及其閱讀理解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 。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曾祥芹、韓雪屏(1992)。閱讀學原理。河南教育出版社。
曾玉村(2017)。閱讀理解的認知歷程與策略教學。載於柯華葳(主編),閱讀理解策略教學(頁3-4)。臺中市: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辜玉旻、張菀真(2017)。作筆記策略教學。載於柯華葳(主編),閱讀理解策略教學(頁157–176)。臺中市: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塗絲佳(2005)。國中國文「閱讀」教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廖晉斌(2004)。國文閱讀理解策略教學對增進國中生閱讀理解能力、閱讀策略運用及學業成就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賓靜蓀(2012)。 PISA到底是什麼。 2020年2月21日,取自親子天下網路專欄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33385-%E3%80%90%E4%B8%96%E7%95%8C%E8%A7%80%E9%BB%9E%E3%80%91PISA%E5%88%B0%E5%BA%95%E6%98%AF%E4%BB%80%E9%BA%BC%EF%BC%9F/?page=3
臺師大心測中心(2019)。111年國中教育會考各科等級表現描述與參考試題本公告。2020年2月02日,取自 https://cap.nace.edu.tw/PressRelease10808.html
臺灣PISA國家研究中心(2011)。閱讀應試指南。2019年2月20日,取自http://pisa.nutn.edu.tw/download/sample_papers/2009/2011_1205_guide_reading.pdf
課文本位閱讀理解教學研發團隊(2018)。閱讀理解策略成分與年級對照表。2020年1月19日,取自https://pair.nknu.edu.tw/pair_System/Search_index.aspx?PN=Reader2
蔡容喬(2019)。教部:長文試題 就考閱讀素養。2020年2月20日,取自聯合報專欄https://udn.com/news/story/6885/4036406
鄭圓鈴、許芳菊(2015)。有效閱讀,閱讀理解如何學?怎麼教?。 臺北市:親子天下。
蔡清田(1990)。教育行動研究 (初版)。臺北市:五南圖書。
賴香伶(2010)。國中文言文閱讀教學策略設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謝婉詩(2008)。國中生閱讀策略實施成效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簡瑞貞(2003)。低年級閱讀教學探究-以教科書課文內容進行閱讀教學的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藍婷(2017)。國民小學課程本位朗讀流暢性教學手冊-以104年國小一至六年級各版本國語科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台東縣。顏怡欣(2010)。運用繪本培養閱讀興趣教學策略分享。國立嘉義大學教師之友,1,73-83。
顏鳴琳(2012)。交互教學法對國小六年級學童閱讀理解能力影響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顏佩昭(2018)。從朗讀聲情考察學生的閱讀理解—以〈小白豬〉、〈背影〉、〈兒時記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蘇秋惠(2015)。理解監控策略對國中生閱讀態度與閱讀理解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蘇宜芬(2017)。理解監控。載於柯華葳(主編),閱讀理解策略教學(頁141–156)。臺中市: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貳、英文部分
Brown, A. L. (1980). Metacognitive development and reading. In R. J. Spiro, B.C. Bruce, & W. F. Brewer (Eds.), Theoretical issues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 (pp. 453-481). Hillsdale, NJ:Erlbaum.
Brown, A. L., & Day, J. D. (1983). Macro rules for summarizing texts:The development of expertise. 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 22, 1-14.
Chall, J. S. (1996). Stages of reading development (2nd ed.).Orlando,FL:Harcourt.
Chamot, A. U., Robbins, J., & El-Dinary, P. B. (1993). Learning strategies in Japanese foreign language instruction. Final report submitted to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U. 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Dole, J. H., Duffy, G. G., Roehler, L. R., & Pearson, P. D. (1991). Moving from the old to the new:Research 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instruction. Review of Education Research, 61, 239-264.
Duke, N. K., & Pearson, P. D. (2002). Effective practice for develop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 In S. J. Samuels & A. E. Farstrup(Eds.), What research has to say about reading instruction (4th ed.). Newark, DE: 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
Gagné, E. D. (1985). The cognitive psychology of school learning.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Gagné, E. D., Yekovich, C. W. & Yekovich, F. R. (1993). The cognitive psychology of school learning (2^nd ed.). New York, NY: Harper 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
Gough, P. B., & Tunmer, W. E. (1986). Decoding, reading, and reading disability. Remedial and Special Education, 7, 6-10.
Hare, V. C., & Borchardt, K. M. (1984). Direct instruction of summarization skills. 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 20(1), 62-78.
Johnson, D. W., Johnson, R. T., & Stanne, M. E. (2000). Cooperative learning methods: A meta-analysis. Minneapolis, MN: Cooperative Learning Center,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Kintsch, W. (1998). Comprehension: A paradigm for cognition. Cambridge, MA: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yer, R. E. (2008).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2nd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earson Merrill Prentice Hall.
Mckeachie, W. J.(1987), The new look in instructional psychology: Teaching strategies for learning and thinking. In E. De Corte, H. Lodewijks, R. Parmetier & P. Span(Eds.), Learning and Insturction:European research in an international context (Vol 1, pp.356-443), Oxford:Pergamon Press.
Okilwa, N. S., & Shelby, L. (2010). The effects of peer tutoring on academic performance of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in graded 6 through 12:A synthesis of the literature. Remedial and Special Education, 31(6), 450-463.
Paris, S. G. (1984). Teaching children to control their reading comprehension skill. National Inst of Education, Washington, DC.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254 840)
Paris, S. G., Gross, D. R., & Lipson, M. Y. (1984). Informed strategies for learning: A program to improve children`s reading awareness and comprehension. Journal of Education Psychology, 76(6), 1239-1252.
Pearson, P. D., Hansen, .J., & Gordon, C. (1979). The effect of background knowledge on young children’s comprehension of explicit and implicit information, Journal of Reading Behavior, 11, 201-209.
Perfetti, C., & Stafura, J. (2014). Word knowledge in a theory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Scientific Studies of Reading, 18(1), 22-37.
Snow, C. (2002). Reading for understanding:Toward an R&D program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 Santa Monica, CA: RAND Corporation.
Teele, S. (2004). Overcoming barricades to reading a multiple intelligences approach.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