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王文吟(2018)。 新北市國民小學閱讀磐石學校五年級學生知覺學校閱讀環境與閱讀動機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臺北市。王秀梅(2010)。國小學生家庭閱讀環境、班級閱讀環境與閱讀理解能力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台中巿。王炤喬(2007)。中部四縣市國民小學學校品牌管理現況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南投縣。王滄賢(2019)。知覺價值對喜好度、滿意度、忠誠度及購物行為影響之研究-以台灣消費者最喜歡的百貨公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高階經理人企業管理碩士在職專班(EMBA),臺北市。史安(2004)。品牌經營與策略研擬之研究-以台灣牛仔服飾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臺北巿。艾豐(2003)。品牌經營策略。高雄:宏文。
余瑞禎(2003)。資訊產品品牌管理與策略研擬(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臺北巿。吳天元、吳天方、樊學良、林建江(2003)。教育競爭力理論基礎的建構。載於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主編),「全球化競爭力理論與高等教育改革」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嘉義:編者。
吳宗霖(2005)。從知覺品質及品牌忠誠度來探討消費者對延伸產品購買意願之影響-以行動通訊系統業者的雙品牌客制化手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高階管理碩士在職專班,台南巿。吳明鋗(2003)。知識經濟時代的無形資產價值-企業,您忽略了它嗎?明志學報,34(2),115-127。
呂錦棠(2003)。品牌形象與來源國形象關係之研究-產品屬性效果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桃園巿。李永清 (譯)(2005)。圖解品牌。臺北:中國生產力。
李秀櫻(2006)。臺中市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學校行銷策略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台中巿。李佩珊(1997)。引爆行銷想像力-行銷大師李維特之行銷原則實務篇。臺北:遠流。
李佩珍(2004)。文化創意商品的品牌經營策略研究-以幾米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新竹巿。李佩琳(2001)。品牌態度與品牌忠誠度類型之關聯性(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臺北巿。
李佳芬(2005)。私立維多利亞中小學品牌管理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巿。李金娥(2006)。高雄縣市國民小學組織創新氛氛、學校品牌覺知與競爭優勢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巿。李若俊(1999)。家具業建立品牌之經營策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森林學研究所,臺北巿。李淑芬(2005)。中等學校學校識別研究與視覺行銷應用(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臺北巿。沈雲聰、湯宗勳 (譯)(2002)。品牌行銷法則。臺北:商周。
周宏懷(2003)。品牌管理與評價流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桃園巿。官有垣(2000)。非營利組織與社會福利-台灣本土個案分析。臺北:亞太。
林文慧(2006)。高雄市國民小學行銷策略與品牌形象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巿。林正全(2005)。品牌建立與行銷非營利組織。非營利組織指南,3,192-208。
林孟彥、莊銘洲(2005)。「抱怨—負面口碑—品牌轉換」之探索性研究。載於管理與決策學會(主編),第一屆學術研討會特刊(頁253-273)。臺北:編者。
林嘉君(2004)。技專校院品牌管理成效評估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南投縣。林瓊惠(2004)。台東縣國民小學家長對學校行銷策略與學校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台東巿。邱旭琳(2012)。學校服務品質、學生知覺價值與滿意度之關連性研究-以國民中學畢業旅行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中華科技大學科技管理學系碩士班,新竹縣。金恩堯 (譯)(2006)。品牌就是王牌。臺北:前景。
封昌宏(2005)。非營利組織租稅優惠的法律分析-兼私立學校租稅優惠之問題(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台南巿。胡政源(2006)。品牌行銷。臺北:鼎茂。
徐仲安(2006 年 8 月 12 日)。論教育品牌。取自
http://www.xhedu.sh.cn/cms/data/html/doc/2003-12/23/36647/index.html
涂季吟(2006)。台中市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對學校品牌管理認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台中巿。馬惠祺(2004)。國民小學品牌管理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巿。高登第 (譯)(2002)。品牌領導。臺北:天下。
張明輝(2002)。企業管理理論在學校經營與管理的運用。教師天地,120,28-36。
張萬助(2002)。全面品質管理在國民中學學校行政應用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巿。許士軍(2000)。非營利事業行銷。政大學報,41,1-17。
許簡帆(2015)。臺中家商學生對學校品牌認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僑光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台中市。許麗鈞(2010)。家庭閱讀環境、學校閱讀環境與國小一年級學童閱讀能力與閱讀動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澎湖碩士班,台南巿。郭喜謀(2005)。國民小學學校行銷策略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巿。陳玉君(2003)。高級中學品牌管理現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南投縣。陳佩秀 (譯)(2001)。品牌-Smart MBA 自修手冊二。臺北:遠流。
陳金貴(1994)。美國非營利組織的人力資源管理。臺北:瑞興。
陳昭廷(2003)。高屏地區國小教育人員知識管理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台東巿。陳崑倫(2018) 。新北市國小學童學校閱讀環境、家庭閱讀環境、閱讀動機與閱讀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彰化縣。陳寬裕、王正華(2017)。論文統計分析實務SPSS與AMOS的運用(第3版)。臺北:五南。
陳麗等(2005)。學校發展策劃:理論、方法與實踐。重慶:重慶大學。
傅建彰(2003)。服務品質、網路素養、顧客滿意度及品牌忠誠度關聯性之研究-以HiNet 之 ADSL 服務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博士班,台南巿。喬新生(2006 年 9 月 10 日)。中國教育發展六論。取自
http://www.epochtimes.com/b5/4/10/12/n688137.htm
彭建彰、呂旺坤(2005)。品牌行銷與管理。臺北:華泰。
彭偉族(2006)。品牌知名度、品牌形象影響品牌忠誠度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系,花蓮縣。
湯堯、王宗坤(2005)。大學校院可用資產的結構。教育政策論壇,8(2),25-54。
黃秀媛 (譯)(2005)。藍海策略。臺北:天下遠見。
黃盈璇(2003)。兩岸品牌經營之比較-以台商在兩岸之品牌經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臺北巿。黃國序(2005)。國民小學校長品牌管理態度與實施策略之研究—以台北縣公立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臺北巿。黃國旗(2018)。品牌形象、服務品質、知覺價值與顧客忠誠度關係之研究-以台南市洗衣服務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時尚設計與管理系所,屏東縣。黃荷媚(2012)。高雄市國中學校閱讀環境、班級閱讀環境對學生閱讀行為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楊振隆(2004)。國民中學學校行政實施全面品質管理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班,臺北巿。葉思迪(2002)。品牌定天下。臺北:培生。
葉連祺(2003)。中小學品牌管理意涵和模式之分析。教育研究月刊,114, 96-110。
葉連祺(2006)。教育行政類系所品牌評估模式之初步建構。教育政策論壇,9(4),151-180。
劉士豪(2005)。非營利組織志工靈性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銘傳大學管理研究所,臺北巿。劉建漢(2005)。國民小學品牌經營重要性、內涵與策略之調查研究-以新竹市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職業繼續教育研究所,新竹巿。劉靜枝(2019)。企業形象、知覺價值、服務品質、顧客滿意度與顧客忠誠度關係之研究-以湖口鄉農會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中國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新竹縣。蔡珮嘉(2005)。私立大學行銷策略對品牌形象與品牌知名度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南投縣。蔡崇祺 (2005)。從全球代工產業到國際品牌經營的策略研究-Acer 轉型和國際化個案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組,臺北巿。蔡瑤昇、廖森貴、石柏洲(2004)。品牌對消費者的態度與行為量表之建構。行銷評論,1(1),37-52。
鄭琇方(2002)。非營利組織品牌形象與捐贈者轉換行為關係之研究-以關係連結之中介角色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所,高雄巿。鄭智偉(2003)。文化產業品牌管理模式應用研究初探-以台灣表演藝術產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廣告研究所,臺北巿。蕭如秀(2005)。品牌管理之研究-以開架式保養品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臺北巿。簡世隆(2005)。國立大學行銷策略對品牌形象與品牌知名度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南投縣。顏秀如、張明輝(2005)。學校創新經營的意涵與實施計劃。中等教育,56(3),28-52。
二、西文文獻
Aaker, D. A. (1991). Managing brand equity: Capitalizing on the value of a brand name. NY: The Free Press.
Aaker, D. A. (1996). Building strong brands. NY: The Free Press.
Aaker, D. A., & Joachimsthaler, E. (2000). Brand leadership. NY: The Free Press.
Arnold, D. (1992). The handbook of brand management. NY: Perseus Books.
Belk, R. W. (1988). Possessions and extended self.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5, 139-168.
Biel, A. L. (1992). How brand image drives brand equity.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32, 6-12.
Blackston, M. (1992). A brand with an attitude: A suitable case for treatment. Journal of the Marketing Research Society, 34(3), 231-241.
Bosc, J. (2002). Brands: They need to work just as hard as you do. Nonprofit World, 20(1), 29-36.
Brown, B., & Dacin, G. (1997). The company and the product: Corporate associations and consumer product responses. Journal of Marketing, 61(1), 68-84.
Baron, R. M., & Kenny, D. A. (1986). 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 Conceptual, strategic, 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1(6), 1173-1182.
Burmann, C., & Zeplin, S. (2005). Building brand commitment: A behavioral approach to internal brand management. Journal of Brand Management, 12(4), 286.
Davis, S. M. (2000). Brand asset management.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Dowling, G. (1994). Corporate reputations: Strategies for developing the corporate brand. London: Kogan Page.
Farquhar, P. H. (1990). Managing brand equity.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4, 7-12.
Gregory, J. R. (2004). The best of branding. NY: McGraw-Hill.
Grewal, D., Krishman, G., Baker, C., & Borin, F. (1998). The effect of store name, brand name and price discounts on consumers’evaluations and purchase intentions. Journal of Retailing, 74(3), 331-352.
Grounds, J., & Harkness, J. (1998). Developing a brand from within: Involving Employees and volunteers when developing a new brand position. Journal of 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Marketing, 3(2), 179-184.
Gylling, C., & Lindberg-Repo, K. (2006). Investigating the links between a corporate brand and a customer brand. Journal of Brand Management, 13, 257-267.
Halliday, J. (1996). Chrysler brings out brand personalities with”97ads”. Advertising Age, 67(40), 3-4.
Hankison, P. (2001). Brand orientation in the charity sector: A framework for discussion an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Marketing, 6(3), 233-240.
Hatch, M. J., & Schultz, M. (2001). Are the strategic stars aligned for you corporate brand.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3, 103-133.
Holt, D. B. (2004). How brands become icons: The principles of cultural branding.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Hide, R. A. (1995). A suggested structure for a science of relationships.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 1-15.
Holden, S. J. S. (1993). Understanding brand awareness: Let me give me a cue! 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 120(1), 383-388.
Jacoby, J., & Chestnut, R. W. (1978). Brand loyalty: Measurement and management. NY: John Wiley & Sons.
Judith, H. W., & Richard, E. P. (2002). Measuring brand equity: A evaluation of a consumer-based brand equity scale. Journal of Marketing Theory and Practice, 10(1), 46-62.
Kapferer, J. N. (1997). Strategic brand management: Creating and sustaining brand equity long term. Milford, CT: Kogan Page US.
Keller, K. L. (1993). Conceptualizing, measuring, and managing customer-based brand equity. Journal of Marketing, 57(1), 1-22.
Keller, K. L. (2003). Strategic brand management: Creating and sustaining brand equity long term. Milford, CT: Kogan Page US.
Kotler, P. (1999). Kotler on marketing. NY: The Free Press.
Laurent, G., Kapferer, J. N., & Roussel, F. (1995). The underlying structure of brand awareness scores. Marketing Science, 14(3), 170-179.
Malhotra, N. K. (1988). Self concept and product choice: An integrated perspective. 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 9(1), 1-28.
Moser, M. (2003). United we brand.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Mullen, M., & Mainz, A. (1989). Brands, bids and balance sheet: Putting a price on protected products. Acquisitions Monthly, 24, 26-27.
Neumeier, M. (2003). The brand gap: How to bridge the distance between businessstrategy and design. London: Pearson Education.
Peter, D. (1990). Building successful brands: The strategic options. Journal of Consumer Marketing, 7(2), 5-19.
Robert-wray, B. (1994). Branding product development and positioning the charity. The Journal of Brand Management, 1(6), 363.
Saxon, J. (1994). A strong charity brand comes from strong beliefs and values. The Journal of Brand Management, 2(4), 211-220.
Schultz, D.E., & Barnes, B.E. (1999). Strategic brand communication campaigns. NY: Contemporary Publishing Group.
Schultz, D. E., & Schultz, H. F. (2004). Brand babble: Sense and nosense about branding. London: South-Western.
Sirgy, M. J. (1982). Self- concept in consumer behavior: A critical review.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9, 287-300.
Srivastava, R., & Shocker, A. D. (1991). Brand equity: A perspective on its meaning and measurement. Marketing Science Institute Cambridge Report, 23, 91-124.
van Rekom, J. (1997). Deriving an operational measure of corporate identity. 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 31(6), 419-422.
Wolpert, A. J. (1999). Marketing strategy: Lessons for libraries from commercial brand management. Retrieved from http://educate.lib.chalmers.se/IATUL/proceedcontents/chanpap/wolper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