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文獻
王珩(2005)。從ARCS 模式探討英語學習動機之激發策略。臺中教育大學學報 : 人文藝術類,19(2),89-100。
王誼綸(2019)。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學習滿意度及學習成效關係之研究-以業界專家協同教學為例。南華大學管理學院企業管理學系管理科學碩士班,嘉義縣。米芳純(2011)。擴增實境應用於國中教學之研究-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為例。國立臺東大學美術產業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臺東市。李文瑞(1990)。介紹激發學習動機的ARCS模型 (阿課思) 教學策略。資訊教育與視聽教育,479,22-24。
李勇輝(2017)。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學習成效關係之研究-以數位學習為例。經營管理學刊,14,68-86。
林穎民(2013)。擴增實境技術於行動載具應用之硏究-以情境式學習App 為例。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林思伶 (1993)。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教學策略-約翰·凱勒(John. M. Keller)阿課思(ARCS)橫式的應用。視聽教育雙月刊,34(5),45-52。
林邵珍(2003)。運用ARCS動機設計模式之生活科技教學。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6(4),1-8。
林含諭(2017)。提升學生學習動機的關鍵因素與策略探討。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3),187-190。
周宜承、 張美珍、 王裕宏、 郭世文(2018)。資訊系統品質與行動導覽使用者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科工館[啟動創新實驗場]展廳為例。工業科技教育學刊,11,199-217。
胡央志(2014)。高職工業類科教師集體效能對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以學習自我效能為中介變項。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10(4),107-136。
凃培銘(2018)。在社會領域實施擴增實境輔助教學,探討學生使用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南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嘉義縣。洪裕貿(2016)。數位學習平臺融入國中數學教學對學習成效、興趣及滿意度影響之研究-以均一教育平臺為例。樹德科技大學資訊工程系碩士班學位論文,高雄市。陳建文、馮朝進、吳姿樺(2009)。影響國中小教師線上學習滿意度因素之研究:以彰化縣K12數位學校為例。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23(2),29-50。
陳麗紅(2004)。資訊科技融入社會科教學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綜合教育學類碩士論文,屏東市。郭芙秀(2017)。合作式數位閱讀標註系統對於數學應用問題學習成效的影響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學數位碩士在職專班傳播學門碩士論文,臺北市。郭世文(2008)。擴增實境應用於博物館展示的初探。博物科技,12(4),25-37。
高翠霞、高慧芬、楊嵐智(2018)。十二年國教議題課程的挑戰-以環境教育為例。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10),68-75。
張逸婷(2010)。電腦學習網站輔助國小學生數學學習之學習成就、數學態度及電腦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市。張宏哲,(2015)。從「優質環境學習中心之特質」探討臺灣文化社教、休閒遊憩與社區參與三類型環境教育設施場所之發展狀況。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科學教育與應用學系環境教育及管理碩士班碩士論文,臺中市。張國恩(2002)。從學習科技的發展看資訊融入教學的內涵。北縣教育,41,16-25。
張乃文(2018)。國小主題式學習自造教育的行動研究:以環境教育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臺北市。張家慈(2012)。擴增實境行動導覽系統之研製─ 美術館畫作鑑賞之應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崔美娟(2019)。護理科學生對國考證照輔導方式學習滿意度之比較。中臺科技大學護理系碩士班,臺中市。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總綱,台北市。
教育部(2008a)。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運用資訊科技的能力,台北市。
教育部(2008b)。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運用資訊科技的能力,台北市。
教育部(2008c)。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運用資訊科技的能力,台北市。
曾盈琇(2018)。提升學生學習動機之策略。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9),138-142。
黃朝恩(2000)。人類活動所激化的自然災害。環境教育季刊,41,49-56。
黃晉育(2019)。運用擴增實境於高中國文古典選文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資訊管理學系所碩士論文,臺中市。葉欣誠(2012 )。全國環境教育的推動與展望/環境工程會刊:23 ,4 。
楊冠政,(1992)。環境教育發展簡史。博物館學季刊,6(3),3-9。
廖怡閔(2011)。擴增實境在學習動機提升之研究-以英文拼字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位科技設計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廖昭彥,王子華(2016)。行動學習教學現場的現況與未來。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12),01-04。
劉競勻(2019)。遊戲化互動機制程度對於擴增實境學習應用程式之學習動機與互動滿意度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位科技設計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劉佩雲、陳柏霖(2015)。網路學習之知識信念與學習成效的關係:以後設認知為中介效果之分析。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11(4),23-48。
餘俊(2009)。融環境教育于生活世界之中。中國律師和法學家,5(45),49-52。
盧語喬(2016)。擴增實境應用於數位導覽之科技接受模式與易用性探討。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位科技設計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謝正一(2001)。環境未來與全球化。佛光人文社會學刊,1,217-241。
環境教育法(2017)。全國法規資料庫,台北市。
鍾明芬(2009)。影響學生學習成效關鍵成功因素之彙總分析。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彰化市。
嚴堯瀚(2017)。虛擬實境結合數位遊戲式學習提升學習動機之創作與研究-以化學元素週期表為例。國立臺北科技大學互動設計系碩士論文,臺北市。 二、英文文獻
Azuma, R. T. (1997). A survey of augmented reality. Presence: Teleoperators & Virtual Environments, 6(4), 355-385.
Bloom, B. S. (1956).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The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al goals. The Cognitive Domain. New York: David McKay Co, Inc.
Chung, L. Y. & Chang, R. C. (2016). The Effect of Gender on Motivation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in Digital Game-based Learning: A Case Study of a Contented-Based Classroom. EURASIA Journal of Mathematic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13(6), 2309-2327.
Hungerford, H. R., Peyton, R. B., & Wilke, R. J. (1980), Goals for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1(3), 42-47.
Keller, J. M. (1983). Motivational design of instruction. In C. M. Reigeluth (Ed.), Instructional design theories and models : An overview of their current status. Hillsdale, NJ: Lawrence Earlbaum Associates.
Keller, J. M. (1984). Use of the ARCS model of motivation in teacher training. In K.E. Shaw (Ed.), Aspects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XVII: Staff development and career updating. New York: Nichols.
Knowles, M. S. (1975). Self-directed learning: A guide for learners and teachers.
Milgram, P., Kishino, F. (1994). A taxonomy of mixed reality visual displays[J]. IEIC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and Systems, 77(12), pp.1321-1329.
Riswanto, A., & Aryani, S. (2017).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description analysis and relationships both.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Education, 2(1), 42-47. DOI:10.23916 / 002017026010
Roll, I., Aleven, V., McLaren, B. M., & Koedinger, K. R. (2011). Metacognitive Practice Makes Perfect: Improving Students’ Self-Assessment Skills with an Intelligent Tutoring System. Conference: 1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Education,6738, 288-295. DOI:10.1007 / 978-3-642-21869-9
Serio, A. D., Ibanez, M. B., & Kloos, C. D. (2013). Impact of an augmented reality system on students’motivation for a visual art course. Computers & Education, 68, 586-596. DOI: 10.1016/j.compedu.2012.03.002
Zaccone, M., Petrini, M. (2019). The effects of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extrinsic motivation on students' learning effectiveness. Exploring the Moderating Role of Gend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Management,33 (6) 1381-1394. DOI: 10.1108/IJEM-03-2019-0099
Zhang, D., Zhou, L., Briggs, R. O., & Nunamaker Jr, J. F. (2006). Instructional video in e-learning: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interactive video on learning effectiveness.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43(1), 15-27.
三、網站資料
臺灣環境資訊協會(2014)。「塑」人之亂-「袋」走我們的地球和健康,摘錄自10月23日2019,從https://teia.tw/zh-hant/content/5967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9)。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摘錄自12月02日2019,從http://chincenter.ksvs.kh.edu.tw/ezfiles/0/1000/img/16/185831960.pdf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19)。生活廢棄物質管理資訊。摘錄自9月20日2019,從https://hwms.epa.gov.tw/dispPageBox/pubweb/pubwebCP.aspx?ddsPageID=THREE&dbid=3593712072
The New Lens關鍵評論(2016)。五張圖表看臺灣垃圾隱憂,摘錄自9月1日2019,從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51913
臺灣環境教育法立法歷程。資料來源:張子超教授 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摘錄自7月11日2019,從https://thegeep.org/sites/default/files/2019-04/case_study_teea.translation7.18.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