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inas, Emmanuel
—, Existence and Existents, trans. by Alphonso Lingis, The Hague: Martinus Nijhoff, 1978.
—, Totality and Infinity: An Essay on Exteriority, trans. by Alphonso Lingis, The Hague: Martinus Nijhoff, 1979.
—, Otherwise than Being or Beyond Essence, trans. by Alphonso Lingis, Pittsburgh: Duquesne University Press, 1981.
—, Ethics and Infinity: Conversations with Philippe Nemo, trans. by Richard A. Cohen, Pittsburgh: Duquesne University Press, 1985.
—, Collected Philosophical Papers, trans. by Alphonso Lingis, The Hague: Martinus Nijhoff, 1987.
—, Time and the Other, trans. by Richard A. Cohen, Pittsburgh: Duquesne University Press, 1987.
—, Alterity and Transcendence, trans. by Michael B. Smith,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9.
—, God, Death, and Time, trans. by Bettina Bergo,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Derrida, Jacques. Writing and Difference, trans. by Alan Bas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8.
Bernasconi, Robert & David Wood. The Provocation of Levinas: Rethinking the Other, London: Routledge, 1988.
Cohen, Richard A. Face to Face with Levinas,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86.
Hand, Sean. Facing the Other: The Ethics of Emmanuel Levinas, Richmond, Surrey: Curzon, 1996.
Thomas, Elisabeth Louise. Emmanuel Levinas: Ethics, Justice, and the Human beyond Being, New York: Routledge, 2004.
Benso, Silvia. The Face of Things: A Different Side of Ethics,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00.
Davis, Colin. Levinas: An Introduction,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6.
Derrida, Jacques. Adieu to Emmanuel Levinas, trans. by Pascale-Anne Brault and Michael Naas,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Peperzak, Adriaan Theodoor. To The Other: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Emmanuel Levinas, West Lafayette: Purdue University Press, 1993.
“The Paradox of Morality: An Interview with Emmanuel Levinas” , conducted by Tamra Wright, Peter Hughes and Alison Ainley, The Provocation of Levinas: Rethinking the Other, edited by Bernasconi, Robert & David Wood, London: Routledge, 1988. pp.168-180.
“Philosophy and the Idea of Infinity” in Collected Philosophical Papers, trans. by Alphonso Lingis, The Hague: Martinus Nijhoff, 1987.
中文書目
原典:
列維納斯(Levinas, Emmanuel),《總體與無限:論外在性》,朱剛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8月。
—,《從存在到存在者》,吳惠儀譯,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年10月。
—,《另外于是,或,在超過其所是之處》,伍曉明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年。
—,《上帝‧死亡‧時間》,余中先譯,北京:三聯,1997年4月。
—,《論來到觀念的上帝》,王恒譯,北京:商務印書,2019年7月。
-〈道德的悖論:與伊曼努爾‧列維納斯的一次訪談〉,孫向晨與沈奇嵐譯,孫向晨,《面對他者︰萊維納斯哲學思想研究》,上海:三聯書店,2008年12月,頁329-341。
黑格爾(G.W.F. Hegel),《精神現象學》上卷,賀麟、王玖興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年。
—,《精神現象學》下卷,賀麟、王玖興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年。
—,《精神現象學》,朱剛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
笛卡兒(René Descartes),《第一哲學沉思集》,龐景仁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年。
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存在與時間》,陳嘉映、王慶節譯,北京:三聯,1987年。
德希達(Jacques Derrida),《書寫與差異》,張寧譯,臺北:麥田出版,2004。
—,《解構與思想的未來》(上),杜小真、胡繼華、朱剛、陳永國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2010年。
—,《解構與思想的未來》(下),杜小真、胡繼華、朱剛、陳永國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2010年。
專著:
朱剛,《多元與無端:列維納斯對西方哲學中一元開端論的結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6年。
杜小真,《勒維納斯》,臺北:遠流出版,1994年。
孫向晨,《面對他者︰萊維納斯哲學思想研究》,上海:三聯書店,2008年12月。
孫小玲,《從絕對自我到絕對他者:胡塞爾與列維納斯哲學中的主體際性問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2009年。
港道隆,《列維納斯︰法外的思想》,張杰、李勇華譯,石家庄:河北教育,2001年。
賴俊雄,《他者哲學:回歸列維納斯》,臺北市:麥田出版,2009年。
孫慶斌,《勒維納斯‧為他人的倫理訴求》,哈爾濱:黑龍江大學出版,2009年8月。
西恩漢德(Seán Hand),《導讀列維納斯》,王嘉軍譯,重慶:重慶大學出版,2014年。
柯林‧戴维斯(Colin Davis),《列維納斯》,李瑞華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2006年。
馮俊,《當代法國倫理思想概論》,臺北:遠流出版,1994年。
德穆‧莫倫(Dermot Moran),《現象學導論》,蔡錚雲譯,臺北:桂冠,2005年3月。
科耶夫(Alexandre Kojève),《黑格爾導讀》,姜志輝譯,南京:譯林出版,2005年12月。
查爾斯‧泰勒(Charles Taylor),《黑格爾》,張國清、朱進東譯,南京:譯林出版,2002年5月。
胡賽爾(Edmund Husserl),《先驗現象學引論》,倪梁康譯,收錄於倪梁康,《面對事實本身—現象學經典文選》,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年。
蔡美麗,《胡賽爾》,臺北:東大圖書,民79。
項退結,《海德格》,臺北:東大圖書,2015年。
鮑克偉,《從此在到世界:海德格爾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史蒂芬‧馬爾霍爾(Stephen Mulhall)《海德格與《存在與時間》》,亓校盛譯,臺北:五南出版,2011年。
苗力田,《古希臘哲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1989年。
徐學庸,《古希臘正義觀:荷馬至亞里斯多德的倫理價值及政治理想》,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6年7月。
論文及期刊:
鍾彥傑,《形上的倫理學:列維納斯《整體與無限》初探》,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鄧元尉,《暴力與和平:列維納斯的道德形上學及其政治蘊義研究》,國立政治大哲學系博士論文,2006年。鄧元尉,〈自然作為他者:列維納斯與環境哲學的交會〉,《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55期,2013年7月。
鄧元尉,〈列維納斯語言哲學中的文本觀〉,《中外文學》第36卷第4期,2007年12月。
楊婉儀,〈從超越到人性的超越〉,《生命教育研究》第2卷第1期,2010年6月。
劉國英,〈戰爭、和平與愛-列維納斯的邏輯〉,《政治大學哲學學報》38期,2017年7月。
孫雲平,〈偶然性與事實性 海德格《存有與時間》的「此在」分析〉,《東吳哲學學報》第21期,2010年2月,頁53-80。
朱剛,〈交互主體性與他人—論胡塞爾交互主體性現象學的意義與界限〉,《哲學動態》第4期,2008年,頁85-90。
王心運,〈列維納斯的分離概念〉16期,《揭諦》,2009年2月。
王恆,〈主體、他者與正義:激進思潮中的列維納斯初論〉,《學海》,2005年6月。
王嘉軍,〈他者的暴力與解構的差異:德里達與列維納斯的語言論互動〉,《南京社會科學》,2017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