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人論著
上海通志編纂委員會,《上海通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
于右任,《于右任集》,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5月第1版。
于右任,《右任文存》,臺北:中華叢書委員會,1957年。
中國大百科全書─新聞出版編輯委員會,《中國大百科全書─新聞出版》,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0年12月第1版。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革命人物誌》,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73年12月初版。
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革命先烈傳記:宋教仁傳》,臺中:中央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1949年1月初版。
方漢奇,《中國近代報刊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81年6月第1版。
毛鳳樓,《報紙發行之研究》,臺北:大華晚報,1955年7月初版。
王任叔,《王任叔雜文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7年8月第1版。
王泰棟,《陳布雷傳》,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
王健,《奉系軍閥與中國新聞業》,臺北:花木蘭出版社,2014年9月初版。
王新命,《走過民國初年的新聞史:老報人王新命回憶錄》,臺北:獨立作家出版社,2016年12月1版。
王新命,《新聞圈裡四十年》,臺北:龍文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3月初版。
王錦堂,《大學學術研究與寫作》,臺北:東華書局,1992年1月3版。
包天笑,《釧影樓回憶錄》,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
包天笑,《釧影樓回憶錄》,香港:大華出版社,1971年6月初版。
左玉河,《張東蓀傳》,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
成舍我,《成舍我新聞學術論集》,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2年5月第1版。
朱雙雲,《新劇史》,《民國集粹》1291,上海:新劇小說社,1915年8月初版。
何仲簫,《陳英士先生紀念全集》,《紀念中華民國六十周年史料匯刊》13,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1年。
何明,《五十一位中國國民黨中常委的最後結局》,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8年3月第1版。
吳建熙、李志武、田一平,《上海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吳湘湘,《宋教仁:中國民主憲政先驅》,臺北:文星書店,1965年4月再版。
宋教仁,《宋教仁先生文集》,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黨史委員會,1982年6月初版。
李偉,《報人風骨:徐鑄成傳》,臺北:秀威資訊科技出版,2009年2月第1版。
汪伯奇,《汪漢溪先生哀輓錄》,《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17,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5年。
汪詒年,《汪穰卿先生傳記》,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6月第1版。
沈人驊,《追憶祖父沈鈞儒》,北京:紅旗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
沈心慧,《胡樸安生平及其易學、小說研究》,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3月初版。
狄葆賢,《平等閣筆記》,臺北:世界書局,1972年9月初版。
周天度、孫彩霞,《沈鈞儒傳》,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
周佛海,《往矣集─周佛海回憶錄》,臺北:秀威資訊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11月1版。
周振鶴,《上海歷史地圖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周瘦鵑,《周瘦鵑文集》,上海:文匯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
林遠琪,《邸報之研究》,臺北:翰林出版社,1977年1月初版。
邵力子,《邵力子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8月第1版。
金雄白,《記者生涯五十年》,臺北:耀昇事業文化有限公司,1988年10月初版。
姚公鶴,《上海閒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5月第1版。
姚守中、馬光仁、耿易,《瞿秋白年譜長編》,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3年2月第1版。
施福康,《上海社會大觀》,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柳亞子,《南社紀略》,《近代中國史料叢刊》26,新北:文海出版社,1976年。
柳亞子,《柳亞子自述》,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2年1月第1版。
柳亞子,《柳亞子家書》,長沙:嶽麓出版社,1997年5月第1版。
美‧約翰‧本傑明‧鮑惠爾,《在中國二十五年─上海《密勒氏評論報》主持人鮑惠爾回憶錄》,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9月第1版。
胡道靜,《新聞史上的新時代》,上海:世界書局,1947年11月初版。
胡樸安,《五九之我》,《樸學齋叢書》2集18,臺北:胡道彥景印本,1983年。
胡樸安,《國學彙編》,臺北:胡道彥景印本,1983年。
范小芳、包東坡、李娟麗,《國民黨理論家戴季陶》,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5月第1版。
夏衍,《懶尋舊夢錄》,《夏衍全集》16,浙江:浙江文藝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徐俊西,《海上文學百家文庫》27,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0年7月第1版。
徐鑄成,《民國紀事:徐鑄成回憶錄》,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15年9月第1版。
徐鑄成,《報人張季鸞先生傳》,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8年2月第1版。
徐鑄成,《報海舊聞》,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2月第1版。
徐鑄成,《舊聞雜憶》,香港:三聯書店,1980年3月第1版。
徐鑄成,《舊聞雜憶》,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
秦紹德,《上海近代報刊史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3年7月第1版。
馬敘倫,《我在六十歲以前》,臺北:龍文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12月初版。
馬敘倫,《馬敘倫言論集》,大連:大眾書店,2009年5月再版。
馬敘倫,《馬敘倫政論文選》,北京:文史資料出版社,1985年4月第1版。
商金林,《葉聖陶年譜長編》,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
張季鸞,《季鸞文存》,上海: 大公報社,1947年4月第4版。
張季鸞,《季鸞文存》,臺北:臺灣新生報出版部,1987年5月再版。
張季鸞,《張季鸞集》,北京:東方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
張東蓀,《思想與社會》,上海:商務印書館,1946年6月初版。
張林嵐,《趙超構傳》,上海:文匯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
曹聚仁,《上海春秋》,北京:三聯書店,2007年1月初版。
許蓁蓁,《摩登‧上海‧新感覺─劉吶鷗(1905-1940)》,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2月2版。
郭廷以,《鄧家彥先生訪問記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0年6月初版。
陳天賜,《戴季陶先生編年傳記》,《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43,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7年。
陳布雷,《陳布雷先生文集》,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員會黨史委員會,1985年6月初版。
陳布雷,《陳布雷回憶錄》,北京:東方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
陳訓正,《天嬰詩輯》,《民國詩集叢刊》76,臺中:文听閣圖書有限公司,2009年9月初版。
陳銘德、鄧季惺,《《新民報》春秋》,重慶:重慶出版社,1987年12月第1版。
陶百川,《困勉強狷八十年》,《陶百川全集》31,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4月1版。
陶百川,《開宗明義橫看側看》,《陶百川全集》1,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4月1版。
陶菊隱,《記者生活三十年》,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1月第1版。
曾琦,《曾慕韓先生遺著》,臺北:中國青年黨中央執行委員會,1954年12月初版。
曾琦,《慕韓文集》,《民國文集叢刊》123,臺中:文听閣圖書有限公司,2008年12月初版。
湯志鈞,《章太炎年譜長編》,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3月第1版。
程滄波,《滄波文存》,臺北:傳記文學,1984年3月初版。
鈕永建,《鈕惕生先生遺紮選集》,《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26,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
馮叔鸞,《叔鸞小說集》,上海:世界書局,1925年6月初版。
馮叔鸞,《嘯虹軒劇談》,《民國籍粹》1294,上海:上海圖書館,1915年4月初版。
黃卓明,《中國古代報紙探源》,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1983年6月第1版。
楊杏佛,《楊杏佛文存》,《民國文集叢刊》124,臺中:文听閣圖書有限公司,2008年12月初版。
葉至誠、葉立誠,《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商鼎數位出版有限公司,2011年7月3版。
葉楚傖,《楚傖文存》,上海:正中書局,1945年10月第1版。
葉楚傖,《葉楚傖先生文集》,臺北:中國國民黨黨史委員會,1983年。
董顯光,《董顯光自傳:報人、外交家與傳道者的傳奇》,臺北:獨立作家出版社,2014年11月1版。
榮孟源、章伯鋒、顧亞,《近代稗海》,第12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4月第1版。
監察院資料室,《于右任先生事略》,臺北:監察院資料室,不注出版時間。
劉文鵬,《清代驛傳及其與疆域形成關係之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
劉吶鷗,《劉吶鷗全集‧增補集》,臺南:臺灣文學館,2010年7月初版。
劉吶鷗,《劉吶鷗全集‧影像集》,臺南:臺南縣文化局,2001年3月初版。
劉增人,《葉聖陶傳》,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5年6月第1版。
劉蘋華,《筆雄萬夫─葉楚傖傳》,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5年6月初版。
潘公展,《至誠不惜的中國老報人─潘公展先生紀念文選》,南投:財團法人極忠文教基金會,2014年12月初版。
蔡曉濱,《中國報人》,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12月初版。
穆時英,《穆時英全集》,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
蕭光邦,《新聞耆宿潘公展》,臺北:臺灣兒童書局,1983年10月初版。
戴季陶,《戴季陶先生文存》,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59年。
戴季陶,《戴季陶集》,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
薛大可,《民初報壇變色龍:薛大可憶往錄》,臺北:新銳文創出版,2017年9月初版。
薛大可等,《北洋軍閥:雄霸一方》,臺北:獨立作家出版社,2014年10月1版。
瞿秋白,《瞿秋白論文集》,重慶:重慶出版社,1995年4月第1版。
龐榮棣,《史量才:現代報業巨子》,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
龐榮棣,《申報魂:中國報業泰斗史量才圖文珍集》,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8年7月第1版。
黨營文化事業專輯編纂委員會,《中央日報》,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文化工作會,1972年10月初版。
二、一般論文
丁鳳麟,〈辛亥革命中的上海報業〉,《近代中國》,第21輯,2011年,頁17-34。
于伶,〈先驅者戰鬥的一生〉,收入王延晞、王利,《鄭伯奇研究資料》,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9年8月第1版,頁276-279。
孔正毅、王書川,〈試論清代邸報的發行體系〉,《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1期,頁132-139。
孔劉輝,〈諜影重重─穆時英之死新探〉,《新文學史料》,2015年第4期,頁85-105。
巴人,〈《東南日報》小史〉,《民國春秋》,1998年第1期,頁57。
文由化,〈上海中文報紙史略〉,《圖書館雜志》,1992年第4期,頁55-57。
文璐、吳長偉,〈市場在競爭中開始─上海報業之歷史回顧〉,《中國記者》,2004年第12期,頁34-37。
方舟,〈邵力子辦報〉,《鐘山風雨》,2004年第1期,頁51。
方漢奇,〈章太炎與近代中國報業〉,《社會科學戰線》,2010年第9期,頁213-222。
牛卓麗,〈試論維新派的辦報思想及其對中國報刊業的影響〉,《社會科學論壇》,2010年第15期,頁190-194。
王天根,〈中國近代新聞史研究三題〉,《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2期,頁138-143。
王玉玲,〈民國初期報刊界的求新風氣及其侷限性〉,《中州學刊》,2015年第2期,頁141-145。
王吉鵬,〈魯迅與《中華新報》〉,《重慶與三峽學院學報》,2009年第5期,頁68-71。
王艮仲,〈懷念宦鄉〉,《教育與職業》,1989年第4期,頁9;13。
王克平,〈王任叔(巴人)傳略〉,《晉陽學刊》,1985年第4期,頁70-78。
王延晞、王利,〈鄭伯奇年譜〉,收入王延晞、王利,《鄭伯奇研究資料》,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9年8月第1版,頁14-38。
王延晞、王利,〈鄭伯奇著譯系年目錄〉,收入王延晞、王利,《鄭伯奇研究資料》,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9年8月第1版,頁286-315。
王欣,〈一份頗具影響的外商華文晚報─《大美晚報》〉,《新聞研究資料》,1991年第3期,頁145-156。
王欣榮,〈王任叔簡譜〉,《青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年第1期,頁37-66。
王金風,〈二十世紀初上海商業性報紙的變革〉,《東南傳播》,2011年第1期,頁93-95。
王建珂,〈總編輯:報紙的總把關人〉,《青年記者》,2018年第24期,頁107。
王建輝,〈知識分子群體與近代報業〉,《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3期,頁76-83。
王爾齡,〈夏衍和姚蘇鳳的一段往事〉,《新聞記者》,1989年第8期,頁44-46。
王鳳超,〈中國新聞業史的歷史分期問題〉,《社會科學戰線》,1982年第2期,頁242-249。
王潤澤,〈民國時期報紙發行途徑與策略回顧〉,《新聞與寫作》,2009年第9期,頁21-23。
王澄,〈鄭伯奇的報刊生涯〉,《新聞知識》,1995年第6期,頁45。
田茫茫,〈汪漢溪父子與《新聞報》〉,《新聞愛好者》,2009年第7期,頁50-51。
白杰,〈穆時英研究述評〉,《長江師範學報》,2009年第5期,頁49-55。
白潤生、王洪祥,〈中國歷史新聞學的性質、任務、特點及其它〉,《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81年第1期,頁76-81。
石娟,〈嚴諤聲的副刊編輯及其雜文寫作〉,《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3年第3期,頁161-172。
石源華,〈董顯光:民國時期的「公共外交家」〉,《世界知識》,2013年第14期,頁64-65。
成幼殊,〈懷父親〉,收入中國人民大學港澳臺新聞研究所,《報海生涯─成舍我百年誕辰紀念文集》,北京:新華出版社,1998年8月第1版,頁145-149。
成舍我,〈上海《立報》奮鬥的經過〉,收入成舍我先生文集編輯委員會,《成舍我先生文集大陸篇‧新聞事業》,臺北:世新大學舍我紀念館,2013年10月初版,頁195-202。
朱正心,〈祖父朱少屏的報人生涯─悼念先烈就義60周年〉,《新聞大學》,2002年第3期,頁71-72。
江紅,〈中國古代官報─邸報〉,《出版史料》,2005年第3期,頁124-125。
何秋紅、張平,〈史量才辦報思想簡析〉,《編輯之友》,2013年第12期,頁93-96。
何揚鳴,〈胡健中:沉浮於報壇宦海〉,《現代傳播-北京廣播學院學報》,1997年第4期,頁60-64。
吳泰昌,〈最初的《救亡日報》〉,《新聞戰線》,1979年第4期,頁71-73。
吳潮、趙曉蘭,〈我國關於傳教士中文報刊的研究〉,《新聞與傳播研究》,2009年第5期,頁102-106。
吳靜,〈半世報緣一心啟蒙:張東蓀的報刊活動與編輯思想〉,《編輯之友》,2011年第4期,頁117-120。
宋愛會,〈中國共產黨的重要宣傳武器─《愛國日報》〉,收入劉博涵,《文獻典藏與讀者服務》,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4年8月第1版,頁301-304。
李良玉,〈報刊史研究與報刊資料的史學利用〉,《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3期,頁19-34。
李亞峰,〈民國時期的民營報業─以上海《新聞報》為中心的考察〉,《哈爾濱學院學報》,2006年第7期,頁124-128。
李春燕,〈探源民國時期的金融改革歷史〉,《蘭臺世界》,2012年第19期,頁62-63。
李時新,〈《晶報》對《立報》的模仿及其敗因探究〉,《閱江學刊》,2011年第1期,頁143-148。
李富春,〈張竹平離開《申報》始末〉,《書屋》,2019年第3期,頁87-89。
李道永、丁毅,〈銅元雜談〉,《蘭臺世界》,2007年第17期,頁65-66。
李衛華,〈清廷「預備立憲」與清末報業發展空間的擴展〉,《國際新聞界》,2011年第6期,頁87-92。
汪幼海,〈《大共和日報》與章太炎〉,《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1997年第2期,頁167-174。
汪仲偉,〈我與《新聞報》的關係〉,《新聞研究資料》,1982年第2期,頁127-157。
沈心慧,〈胡樸安《樸學齋集》及《樸學齋叢書》的文獻價值〉,《中文東吳學報》,2010年第19期,頁329-368。
沈文倩,〈近代報刊「文人議政」中的儒士思想〉,《青年記者》,2018年第9期,頁105-106。
沙文濤,〈張東孫、《時事新報》與五四新文化運動〉,《中華文化論壇》,2014年第4期,頁80-85。
周允中,〈評彈聖手陳靈犀的小報生涯〉,《上海采風》,2017年第7期,頁41-44。
周昭宜,〈中國近代婦女報刊的興起及意義〉,《河北師範大學》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1期,頁109-112。
季凌霄,〈大世界與《大世界》報(1917-1927):空間、報紙與娛游者〉,《新聞與傳播研究》,2016年第6期,頁78-91。
邵后,〈報壇女傑鄧季惺〉,《新聞戰線》,1988年第12期,頁24-26。
金旭陽,〈中體西用的影子產物:清末報律〉,《新聞研究導刊》,2017年第10期,頁72-73。
姚吉光、俞逸芬,〈上海的小報(續)〉,《新聞研究資料》,1981年第4期,頁245-291。
姚吉光、俞逸芬,〈上海的小報〉,《新聞研究資料》,1981年第3期,頁223-244
姚琦,〈民初創辦報刊熱潮評析〉,《社會科學研究》,1996年第6期,頁112-117。
姜文焜、張晶晶,〈我為上海戰役傳遞軍情〉,《檔案春秋》,2010年第5期,頁19-21。
姜衛玲,〈中國近代女性報刊研究綜述〉,《文化與傳播》,2017年第5期,頁43-47。
柳和城,〈新劇小說社與它的出版物〉,《出版史料》,2007年第3期,頁119-125。
柳珊、楊萍,〈嚴獨鶴的言論思想與風格〉,《新聞記者》,2010年第4期,頁77-81。
段善策,〈不走尋常路:《大晚報》的成功路徑〉,《新聞世界》,2010年第3期,頁60-61。
段穎慧,〈清末報刊業務改進及傳播效應研究〉,《編輯之友》,2017年第6期,頁93-96。
洪煜,〈1940年代後期的上海小報《羅賓漢》與蘇州評彈〉,《史學月刊》,2012年第11期,頁68-73。
胡勇,〈五四時期報刊的發展及其在五四運動中的作用〉,《中共珠海市委黨校珠海市行政學院學報》,2014年第5期,頁47-53。
胡雁,〈上海《民立報》停刊原因初探〉,《黑龍江史志》,2015年第9期,頁30。
胡潤斌,〈報社總經理角色定位〉,《新聞大學》,1995年第4期,頁60-62。
郁乃堯,〈葉聖陶與《公理日報》〉,《傳媒》,2003年第2期,頁43。
郁惟剛,〈于右任先生對我國早期新聞事業的貢獻〉,《新聞研究資料》,1989年第4期,頁49-60;73。
郁惟剛、俞松年,〈嚴獨鶴與《新聞報》副刊〉,《新聞研究資料》,1987年第3期,頁69-75。
韋少波,〈辛亥革命前上海近代報刊的產生和發展〉,《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年第4期,頁73-79。
香山,〈張竹平和曇花一現的「四社」〉,《蘇州雜誌》,2004年第1期,頁76-77。
倪延年,〈論北洋軍閥政府時期的報刊立法活動及主要特點〉,《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3期,頁98-103。
倪延年,〈論民國時期的新聞史研究成果敘述體系〉,《暨南學報》,2015年第1期,頁121-131。
唐明,〈傑出的文化、新聞戰士惲逸群〉,《檔案與建設》,2013年第5期,頁38-40。
唐泓林,〈史量才與《申報》〉,《鄂州大學學報》,2010第4期,頁69-71。
唐康,〈回憶「孤島」時期的林淡秋同志〉,《新文學史料》,1983年第3期,頁138-142。
孫米密,〈中國早期報紙的主筆〉,《今傳媒》,2012年第9期,頁134-135。
孫淑,〈瞿秋白是列寧主義在中國的傑出傳播者〉,收入瞿秋白紀念館,《瞿秋白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頁119-131。
孫慧,〈《新聞報》創辦經過及其概況〉,《檔案與史學》,2002年第5期,頁3-8。
徐慧,〈《論上海畫報》之三大宗旨〉,《傳媒論壇》,2018年第3期),頁83。
徐鑄成,〈邵力子與《民國日報》〉,收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辦公室,《和平老人邵力子》,北京:文史資料出版社,1985年10月第1版,頁107-111。
祝彥,〈朝秦暮楚周佛海〉,《黨史文苑》,2006年第5期,頁32-38。
祝軍宙,〈上海小報的歷史沿革(中)〉,《新聞研究資料》,1988年第3期,頁137-153。
秦紹德,〈中國新聞史學術討論綜述〉,《新聞大學》,1982年第4期,頁118-120。
秦紹德,〈近代上海文化和報刊〉,《學術月刊》,2014年第4期,頁157-172。
耿文博、劉家齊,〈晚報泰斗趙超構〉,《新聞世界》,2011年第7期,頁152-154。
耿煥玲,〈中國近代婦女報刊發展與婦女解放思想研究〉,《法制與社會》,2017年第5期,頁239-240。
袁伊,〈近代在華美氏報刊之翹楚─《大陸報》〉,《新聞研究導刊》,2015年第11期,頁265。
袁義勳,〈上海《民國日報》簡介〉,《新聞研究資料》,1989年第1期,頁132-147。
袁義勳,〈上海《時報》〉,《新聞研究資料》,1990年第3期,頁159-169。
袁義勳,〈上海《晨報》瑣談〉,《新聞研究資料》,1991年第2期,頁125-129。
袁義勳,〈前線日報11年〉,《新聞研究資料》,1990年第2期,頁161-169。
袁義勳,〈胡健中與《東南日報》〉,《新聞大學》,1993年第1期,頁49-51。
袁義勳,〈晚報的成功─《大晚報》雜談〉,《新聞研究資料》,1991年第1期,頁136-142。
袁義勳,〈黃伯惠與《時報》〉,《新聞大學》,1995年第2期,頁42-44;65。
袁鷹,〈姚蘇鳳先生─我遇到的第一位報紙總編輯〉,《新聞戰線》,1988年第10期,頁20-22。
馬光仁,〈日偽在上海的新聞活動概述〉,《抗日戰爭研究》,1993年弟1期,頁172-183。
馬光仁,〈汪偽在上海的新聞宣傳活動〉,《抗日戰爭研究》,1989年第3期,頁37-40。
馬良玉,〈袁世凱與「二十一條」。〉,《歷史教學》,2005年第2期,頁61-65。
馬蔭良、儲玉坤,〈史量才接辦申報初期史料〉,《新聞研究資料》,1980年第4期,頁153-159。
庾向芳,〈中國史學對近代報刊的影響〉,《史學史研究》,2010年第1期,頁78-85。
張林嵐,〈上海《新民晚報》元旦復刊〉,《新聞戰線》,1982年第1期,頁14-15。
張林嵐,〈新民人物記(下)〉,《新聞戰線》,1990年第1期,頁43-44;48。
張金桐、張萌,〈解讀上海租界時期的新聞報刊事業〉,《河北經貿大學學報》綜合版,2017年第2期,頁12-15;72。
張青逸,〈上海灘報界聞人張竹平〉,《民國春秋》,1997年第4期,頁39-40。
張振群,〈新聞生涯,精彩一頁─張友鸞與上海《立報》的創辦〉,《江淮文史》,2015年第4期,頁79-83。
張從俊,〈「五四」運動期間的公電與多元群體的政治表達─以《申報》為考察中心〉,《新聞傳播》,2019年第2期,頁14-16。
張華,〈姚蘇鳳與《每日電影》的是是非非〉,《當代電影》,2013年第4期,頁74-79。
張夢九,〈我所知道的慕韓〉,收入曾琦先生追悼會,《追悼曾琦先生紀念刊》,不注出版地:曾琦先生追悼會,1951年6月初版,頁37-39。
張默,〈張季鸞的報人品格及其意義〉,《新聞世界》,2014年第1期,頁117-118。
曹明臣,〈近代報刊史料與中國近代史研究〉,《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5期,頁112-114。
曹培根,〈常熟徐枕亞及鴛鴦蝴蝶派小說家著述考略〉,《常熟理工學院學報》,2009年第3期,頁114-119。
曹業英、徐輝琪,〈民初政黨概述(三)〉,《貴州社會科學》,1982年第3期,頁64-69。
梁宏偉,〈中國近代報刊的發展對中國近代文化發展影響〉,《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09年第9期,頁152-153。
許正林,〈上海報業經濟現狀與發展戰略分析〉,《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4期,頁82-87。
郭長海,〈高旭年譜〉,《長春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1期,頁13;68-76。
陳子平,〈《熱血日報》中國共產黨的第一份報紙〉,《陝西檔案》,2013年第2期,頁23。
陳建雲、康凱,〈葉楚傖的辦報經歷及評論風格〉,《新聞傳播》,2012年第12期,頁199-200。
陳訓慈,〈先兄畏壘雜憶〉,收入浙江省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從名記者到幕僚長─陳布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8月第1版,頁1-26。
陳崧,〈楊杏佛簡論〉,《歷史研究》,1985年第2期,頁166-180。
陳過,〈我的父親陳布雷〉,收入浙江省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從名記者到幕僚長─陳布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8月第1版,頁27-49。
陳曉華,〈中國近代報刊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論辛亥革命時期的婦女報刊〉,《社會科學研究》,2003年第6期,頁153-156。
陳麗君,〈「孤島」時期新聞自由的鬥士─《大美晚報》及其報人〉,《今傳媒》,2011年第11期,頁33-34。
陳靈犀,〈社會日報雜憶(續)〉,《新聞研究資料》,1982年第5期,頁100-115。
陳靈犀,〈社會日報雜憶〉,《新聞研究資料》,1981年第4期,頁33-44。
陶菊隱,〈我所了解的《新聞報》〉,《新聞研究資料》,1981年第1期,頁97-112。
陶端,〈父親陶菊隱寫北洋軍閥〉,《炎黃春秋》,2007年第2期,頁58-61。
陸玉芹,〈《申報‧自由談與現代上海市民文化》,《新聞愛好者》,2010年第10期,頁118-119。
陸詒,〈悼念惲逸群同志〉,《新聞研究資料》,1980年第4期,頁59-62。
陸詒,〈憶嚴獨鶴先生〉,《新聞研究資料》,1987年第3期,頁65-68。
彭啟一,〈《救亡日報》在上海〉,《新聞研究資料》,1980年第2期,頁39-43。
曾景忠,〈朱少屏與南社〉,《檔案與史學》,2003年第2期,頁32-38。
湯黎,〈《民立報》與辛亥革命〉,《鄂州大學學報》,2004年第3期,頁34-37。
無作者,〈報業翹楚嚴獨鶴〉,《世紀》,2016年第2期,不注頁數。
焦雨婷,〈邵師力子的事業〉,收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辦公室,《和平老人邵力子》,北京:文史資料出版社,1985年10月第1版,頁38-45。
馮治、劉孟信,〈辛亥革命時期的于右任〉,《貴州社會科學》,1992年第9期,頁47-53。
黃天鵬,〈一代報人潘公展〉,收入劉脩如,《潘公展先生紀念集》,不注出版地:不注出版者,1979年6月初版,頁87-96。
黃余送、裴平,〈民國政府的貨幣改革〉,《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6年第4期),頁81-87。
黃卓明、俞振基,〈關於時事新報的所見所聞〉,《新聞研究資料》,1983年第3期,頁181-209。
會林、紹武,〈夏衍傳略〉,收入會林、陳堅、紹武,《夏衍研究資料》,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頁1-9。
楊曉娟、宋惠敏,〈從場域理論清末明初的政治變革與報業發展〉,《河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4期,頁13-18。
楊曉娟、靳瀟,〈文人論政與清末民初政局變遷〉,《河北經貿大學學報》綜合版,2015年第3期,頁5-8。
溫濟澤,〈從邸報到現代新聞事業〉,《學習與思考》,1982年第5期,頁49-56。
溫濟澤、趙玉明、謝駿,〈中國新聞學研究工作的發展概況〉,《學習與思考》,1983年第6期,頁65-69。
經盛鴻、王燕,〈亦酒亦詩的民國元老葉楚傖〉,《民國春秋》,1999年第4期,頁28-31。
葛仁局,〈《大公報》簡介〉,《河南圖書館季刊》,1982年第2期,頁59-61
廖大偉,〈辛亥革命與上海政治地位的提升〉,《史林》,2002年第2期,頁60-64;83。
熊月之,〈租界裡的革命春秋─上海在辛亥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社會觀察》,2011年第4期,頁80-84。
翟文奇、高虹,〈中國早期報刊發端與拓展論〉,《齊齊哈爾師範學院學報》,1995年第4期,頁132-140。
聞平,〈林淡秋同志的生活歷程和文學活動〉,《杭州大學學報》,1983年第2期,頁73-81。
裴蘭君,〈和平老人邵力子〉,《團結》,2008年第4期,頁50-53。
趙驥,〈朱雙雲:新劇家的戲曲人生路〉,《戲曲藝術》,2015年第4期,頁38;102-106。
齊玉東,〈曾琦:國家主義這的沉浮〉,《文史天地》,2014年第6期,頁28-32。
劉小意,〈范鴻仙與反袁鬥爭〉,《文史博覽》,2006年第6期,頁16-17。
劉佳琪,〈西風東漸與民國時期文化〉,《齊齊哈爾大學學報》,2017年第9期,頁116-119。
潘士浩,〈公展先生從事新聞事業初期〉,收入劉脩如,《潘公展先生紀念集》,不注出版地:不注出版者,1977年6月初版,頁71-76。
蔡登山,〈讓小報與新文學攜手的陳靈犀〉,《社會科學論壇》,2010年第11期,頁104-110。
鄧曉慧,〈民初報業輿論及研究思考〉,《今傳媒》,2014年第8期,頁135-137。
鄧濤,〈從《熱血日報》窺探瞿秋白的新聞思想〉,收入江蘇省瞿秋白研究會,《瞿秋白研究文叢》,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12年11月第1版,頁84-88。
鄭大華,〈「中國報刊與社會研究」筆談〉,《史學月刊》,2011年第2期,頁5。
鄭連根,〈陳銘德鄧季惺夫婦和《新民報》〉,《炎黃春秋》,2005年第4期,頁52-56。
鄭逸梅,〈《時報》的後期主持者黃伯惠〉,《暸望周刊》,1985年第10期,頁40-41。
鄭懿德,〈馬敘倫傳略〉,《晉揚學刊》,1981年第3期,頁43-52。
盧有泉,〈報紙與圖書的親密接觸:歷史、緣由、現狀與走勢〉,《編輯之友》,2009年第4期,頁47。
盧緒元,〈陳布雷簡論〉,《武漢交通管理幹部學院學報》,1996年第4期,頁43-47。
穆逸群,〈《中央日報》的廿二年〉,《新聞研究資料》,1982年第5期,119-147。
穆逸群,〈《東南日報》的變遷〉,《新聞研究資料》,1985年第3期,頁188-198。
蕭秀娟,〈試論沈鈞儒的人權法律思想與實踐〉,《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學版,2010年第6期,頁63-66。
螘碩,〈文章報國〉,收入劉脩如,《潘公展先生紀念集》,不注出版地:不注出版者,1977年6月初版,頁103-106。
錢江,〈范長江出任《人民日報》社社長的前前後後〉,《黨史文苑》,2015年第1期,頁39-41。
錢曉文,〈民初政黨報刊與政黨政治〉,《新聞愛好者》,2017年第6期,頁62-63。
謝寶煖,〈歷史研究法在及其圖書館的應用〉,《中國圖書館學會會報》,1999年6月,頁35-55。
韓德良,〈范鴻仙與「豎三民」報〉,《新聞世界》,2010年第2期,頁50-51。
聶淳,〈包天笑與中國近、現代報刊業〉,《新世紀圖書館》,2008年第1期,頁95-98。
薩沄,〈試談《立報》〉,《新聞研究資料》,1986年第3期,頁83-88。
羅時平,〈宦鄉與《前線日報》〉,《文史雜誌》,1992年第5期,頁3-4。
龐政梁,〈葉聖陶編輯風格〉,《求索》,2005年第11期,頁183-185。
龐政梁,〈論徐鑄成的辦報思想及編輯特色〉,《蘇州鐵道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2期,頁85-90。
龐榮隸,〈民國報人陳冷的辦報活動〉,《檔案與建設》,2018年第8期,頁58;62-65。
蘇全有,〈中國圖書館史研究如何走向深入〉,《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8年第7期,頁32-38。
報紙資源
《上海夜報》,「全國報刊索引資料庫」,上海:上海圖書館,2015年。
《上海新報》,〔縮微資料〕,上海 : 上海圖書館,1987年。
《上海聲》,「全國報刊索引資料庫」,上海:上海圖書館,2015年。
《大公報》,「大公報:1902-1949(典藏版)資料庫」,北京:中國教育圖書進出口有限公司;臺北:得泓資訊有限公司,不注出版年。
《大世界》,「全國報刊索引資料庫」,上海:上海圖書館,2015年。
《大共和日報》,〔縮微資料〕,北京:中華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中心,1989年。
《大美晚報》,〔縮微資料〕,上海:上海圖書館,1986年。
《大美報》,〔縮微資料〕,上海:上海圖書館,1939年。
《大常識》,「全國報刊索引資料庫」,上海:上海圖書館,2015年。
《大晚報》,〔縮微資料〕,上海:上海圖書館,1987年。
《大陸新報》,〔縮微資料〕,東京都:ゆまに書房,2009年。
《中央日報》,南京市: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年。
《中華日報》,〔縮微資料〕,上海:上海圖書館,1986年。
《中華民報》,〔縮微資料〕,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11年。
《中華新報》,臺北市: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會,1970年。
《太平洋報》,〔縮微資料〕,北京:北京圖書館,1987年。
《平報》,〔縮微資料〕,上海:上海圖書館,不注出版年。
《正言報》,〔縮微資料〕,臺北:莊東方文化書局,1997年。
《民立報》,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會,1969年。
《民國日報‧上海版》,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
《生活日報》,「全國報刊索引資料庫」,上海:上海圖書館,2015年。
《申報》,「中國近代報刊庫─《申報》」,北京:愛如生數位化技術研究中心,2010年。
《立報》,「全國報刊索引資料庫」,上海:上海圖書館,2006年。
《先施樂園報》,「全國報刊索引資料庫」,上海:上海圖書館,2015年。
《社會日報》,「全國報刊索引資料庫」,上海:上海圖書館,2015年。
《金剛鑽》,「全國報刊索引資料庫」,上海:上海圖書館,2015年。
《金融日報》,「全國報刊索引資料庫」,上海:上海圖書館,2015年。
《前線日報》,「全國報刊索引資料庫」,上海:上海圖書館,2015年。
《時事新報》,〔縮微資料〕,Washington, D.C.: Center for Chinese Research Materials,Association of Research Libraries,1985年。
《時事新報‧晚刊》,〔縮微資料〕,上海:上海圖書館,1989年。
《時報》, 東京:Yushodo Film Publication Ltd,1967年。
《真開心》,「全國報刊索引資料庫」,上海:上海圖書館,2015年。
《祕密大王》,「全國報刊索引資料庫」,上海:上海圖書館,2015年。
《商品新聞》,「全國報刊索引資料庫」,上海:上海圖書館,2015年。
《國民新聞》,〔縮微資料〕,上海:上海圖書館,不注出版年。
《救亡日報》,〔縮微資料〕,北京:北京圖書館,不注出版年。
《晨報》,〔縮微資料〕,上海:上海圖書館,1985年。
《晶報》,「近代城市小報資料庫」,臺北:中央研究院,2015年。
《犀報》,「全國報刊索引資料庫」,上海:上海圖書館,2015年。
《華風》,「全國報刊索引資料庫」,上海:上海圖書館,2015年。
《新中國報》,〔縮微資料〕,上海:上海圖書館,不注出版年。
《新報》,「全國報刊索引資料庫」,上海:上海圖書館,2015年。
《新新日報》,〔縮微資料〕,上海:上海圖書館,1988年。
《新聞報》,「全國報刊索引」,上海:上海圖書館,2006年。
《電影日報》,「全國報刊索引資料庫」,上海:上海圖書館,2015年。
《福爾摩斯》,「全國報刊索引資料庫」,上海:上海圖書館,2015年。
《熱血日報》,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
《戲報》,「全國報刊索引資料庫」,上海:上海圖書館,2015年。
《羅賓漢》,「全國報刊索引資料庫」,上海:上海圖書館,2015年。
《勸業場》,「全國報刊索引資料庫」,上海:上海圖書館,2015年。
《轟報》,「全國報刊索引資料庫」,上海:上海圖書館,2015年。
學位論文
王巧燕,《中國國民黨的圖書出版事業探討》,香港:珠海大學中國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年6月。王鵬賀,《清末民初報人群體研究》,大連:遼寧師範大學中國近現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4月。
何晶,《簡論鼎盛時期的《申報》(1931-1935)》,成都:四川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4月。
李志梅,《報人作家陳景韓及其小說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4月。
李亞菲,《宋代邸報研究》,合肥:安徽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5月。
李佳麗,《試論張季鸞報刊活動及其辦報思想》,石家莊:河北經貿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3月。
邢鶯鶯,《寧波官陳氏家族研究》,寧波:寧波大學中國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7年5月。
金玲,《明清邸報研究》,昆明:雲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5月。
胡丹,《清末民初知識份子與媒介批評研究》,廣州:暨南大學傳播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2年6月。
原欣榮,《劉吶鷗小說研究》,哈爾濱:哈爾濱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6月。
唐志宏,《嘗試與突圍─成舍我與中國近代報業》,臺北:政治大學歷史系博士論文,2010年6月。高逸文,《戰後成舍我的報業活動及言論研究》,武漢: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年5月。
張立勤,《1927-1937年民營報業經營研究:以《申報》、《新聞報》為考察中心》,上海:復旦大學媒介管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2年4月。
張唯,《陳訓正研究》,寧波:寧波大學中國近現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6月。
郭景未,《明代六科給事中制度研究》,廣州:華南師范大學中國古代史中國古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6月。
郭晶,《周瘦鵑的辦刊實踐研究》,開封:河南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5月。
彭繼媛,《西學東漸中的民國舊體詩話研究》,長沙:湖南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2年5月。
趙慶,《「《時報》系」及其集團化研究》,南昌:南昌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