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書目:
葉劉天增(1997),《中國紋飾研究》。臺北,南天。
成耆仁(2003),《中國紋飾及其象徵意義》。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濮安國(1987),《歷代鳥紋圖案》。臺北,丹青圖書。
濮安國(1988),《中國鳳紋圖集》。臺北,南天。
黃能馥,陳娟娟(1999),《中國歷代裝飾紋樣》。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鄭軍(2003),《中國歷代花鳥紋飾藝術》。北京,人民美術。
殷瑋璋,曹淑琴(2003),《青銅器史話》。臺北,國家。
皇甫江(2007),《中國刀劍》。濟南,明天。
楊百似(2005),《刀的藝術》。臺北,品度。
王兆春(1994),《中國古代兵器》。台北,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哈維‧J.S‧威瑟斯(2014),《戰略戰術兵器事典.20長兵器篇》。新北市,楓樹林。
托比亞斯‧凱普威爾(2015),《戰略戰術兵器事典.21短兵器篇》。新北市,楓樹林。
楊泓,楊毅(2003),《兵器史話》。臺北,國家。
蕭木吉,李政霖(2014),《臺灣野鳥手繪圖鑑》。臺北,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台北市野鳥學會。
齊兆璠(1990),《鳥類畫譜》。北京,人民美術。
格雷厄姆‧萊斯利‧麥卡魯姆(2006),《世界動物圖案4000例》。上海,上海人民美術。
中國國家博物館(2017),《藏在文物裡的中國史01:史前時代》。台北,中華出版社。
外文書目:
Ewart-Oakeshott(1964), The Sword in the AGE of Chivalry. UK,The Boydell Press, Woodlbridge.
Ewart-Oakeshott(1980),European Weapons Armour. UK, The lutterworth Press.
Jan Apel(2008)Daggers Knowledge and Knowhow. Sweden , Springer US, ch.8,231-276
期刊與論文:
盧采婕(2005)。商周青銅器鳳鳥紋飾探究。國立嘉義大學通識學報(第三期),嘉義縣。
張竣崴(2000)。原住民刀具工藝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工藝設計學系研究所,台北市。李朝榮(2008)。電視廣告訊息中「內團體意識」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網頁:
丹麥國家博物館收藏 The Hindsgavl Dagger,匕首。上網日期:2016年10月4日
(http://en.natmus.dk/historical-knowledge/denmark/prehistoric-period-until-1050-ad/the-neolithic-period/the-hindsgavl-da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