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英文文獻
Bauman, Z.(2013)。Liquid modernity。John Wiley & Sons。
Bentham, J.(1830)。The rationale of punishment。R. Heward。
Britzman, D. P. (2000)。 If the story cannot end: Deferred action, ambivalence, and difficult knowledge。Between hope and despair: Pedagogy and the remembrance of historical trauma,頁 27-57。
Burcaw, G. E.(1997)。Introduction to museum work。Lanham:Rowman Altamira。
Burke, P. (1989)。 History as social memory。Memory: History, culture and the mind, 100。
Caruth, C.(1996)。Unclaimed experience : trauma, narrative, and history / Cathy Caruth。Baltimore, MD: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Croce, B.(1923)。History, its theory and practice(第4冊)。:Harcourt, Brace。
Duclos, R. (1994)。 Postmodern/postmuseum: new directions in contemporary museological critique。Museological Review, 1(1),頁 1-13。
Duncan, C.(1995)。Civilizing Rituals: Inside Public Art Museums。New York:Routledge。
Foucault, M.(1977)。Discipline and punish : the birth of the prison。New York:Pantheon Books。
Griffin, L. J.、Hargis, P. G.(2012)。 Race, memory, and historical responsibility: What do southerners do with a difficult past?。 於「Catalyst: A Social Justice Forum 」發表之論文,載於 Book Race, memory, and historical responsibility: What do southerners do with a difficult past?,冊2,頁3。
Hayden, D.(1997)。The power of place: Urban landscapes as public history。:MIT press。
Hooper-Greenhill, E.(2000)。Museums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visual culture。London:Routledge。
Hudson, K.(1987)。Museums of Influence: Pioneers of the last 200 year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uyse, L. (1995)。 Justice after transition: On the choices successor elites make in dealing with the past。Law & Social Inquiry, 20(1),頁 51-78。
Jackson, J. B.(1980)。The necessity for ruins, and other topics。:Univ of Massachusetts Press。
Kavanagh, G.(1990)。History curatorship。Washington, D.C:Smithsonian Institution Press。
Kavanagh, G.(1996a)。A bibliography for history, history curatorship, and museums。Menston:Scolar Pr。
Kavanagh, G. (1996b)。 Making histories, making memories。Making histories in museums,頁 1-14。
Kidd, J.、Cairns, S.、Drago, A.、Ryall, A.(2016)。Challenging history in the museum: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London:Routledge。
Lennon, J. J.、Foley, M.(2000)。Dark tourism。:Cengage Learning EMEA。
Linenthal, E. T. (1994)。 The boundaries of memory: The United States Holocaust memorial museum。American Quarterly, 46(3),頁 406-433。
Logan, W.、Reeves, K.(2008)。Places of pain and shame: dealing withdifficult heritage。London:Routledge。
Macdonald, S.(2009)。Difficult Heritage: Negotiating the Nazi Past in Nuremberg and Beyond。London:Routledge。
Merrill, S.、Schmidt, L. (2009)。 A Reader in Uncomfortable Heritage and Dark Tourism。Brandenburgische Technische Universitat Cottbus Project, 1,頁 4-6。
Moolman, H. J. (1996)。 Site museums: Their origins, definition and categorisation。Museum Management and Curatorship, 15(4),頁 387-400。 doi: https://doi.org/10.1016/S0260-4779(96)00063-5
Morphy, H.(2006)。 Sites of persuasion: Yingapungapu at the National Museum of Australia。載於 Museum frictions: public cultures/global transformations。(頁 469-499)。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Tunbridge, J. E.、Ashworth, G. J.(1996)。Dissonant heritage: the management of the past as a resource in conflict。Chichester:John Wiley and Sons。
Urry, J.(1990)。The tourist gaze : leisure and travel in contemporary societies。London:Sage。
van Mensch, P. (2003)。 Characteristics of exhibitions。Museum Aktuell, 92,頁 3980-3985。
Verhaar, J.、Meeter, H.(1989)。Project model exhibitions。Amsterdam:Reinwardt Academie。
Walkowitz, D.、Knauer, L. M.(2009)。Contested histories in public space: memory, race, and nation。:Duke University Press。
Williams, P. H.(2007)。Memorial Museums: The Global Rush to Commemorate Atrocities。Oxford:Berg。
Young, J. E.(1993)。The texture of memory: Holocaust memorials and meaning。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一、中文文獻
Carr, E. H.(2014)。何謂歷史(江政寬譯)(第二版)。台北市:五南。
Dean, D.(2006)。展覽複合體:博物館展覽的理論與實務(第一版)。台北市:藝術家。
Desvallées, A.、Mairesse, F.(2010)。博物館學關鍵概念(張婉真譯)。Paris:Armand Colin。
Freud, S.(2006)。精神分析引論(彭舜譯)(第一版)。台北縣新店市:左岸文化出版。
Halbwachs, M.(2002)。論集體記憶(畢然與郭金華譯)(第一版)。上海:人民。
Hastrup, K.(1998)。他者的歷史 : 社會人類學與歷史製作(賈士蘅譯)(第一版)。台北市:麥田出版。
Jenkins, K.(2011)。歷史的再思考(賈士蘅譯)(第三版)。臺北市:麥田出版。
Neuman, W. L.(2000)。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朱柔若譯)。臺北市:揚智文化。
Nora, P.(2012)。 記憶與歷史之間:如何書寫法國史 (戴麗娟 譯)。載於P. Nora(主編), 記憶所繫之處。(第 一 版,第1冊,頁 17-36)。 臺北市: 行人文化。
OBrien, P.(2002)。 傅柯的文化史 (江政寬 譯)。載於L. Hunt(主編), 新文化史。(頁 51-79)。 台北市: 麥田出版。
Rossi, A.(施植明)(1995)。城市建築(第二版)。台北市:博遠。
Soja, E. W.、Chouinard, V. (1999)。 Thirdspace: journeys to Los Angeles & other real & imagined places。Canadian Geographer, 43(2),頁 209。
Standford, M.(2001)。歷史硏究導論(劉世安譯)(第一版)。臺北市:麥田出版。
方立寅(2015)。戰後台灣監獄建築矯正空間研究。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台北市。
王嵩山(2003)。差異,多樣性與博物館。新北市:稻鄉出版社。
王維周(2011)。景美人權文化園區歷史建築暨國防部汽修大隊建築調查研究案結案報告書(第一版)。新北市: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
王維周 (2012)。 景美人權文化園區「仁愛樓空間復原展示(第二期)計畫」調查研究案結案報告書。 載於 李福鐘與郭漢隆 (主編)。 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 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
甘欣欣(2018)。向光:國家人權博物館元年紀念特刊。新北市:國家人權博物館。
吳乃德 (2006)。 轉型正義和歷史記憶:台灣民主化的未竟之業。思想(2),頁 1-34。 doi: 10.29848/SX.200609.0001
呂秀蓮(2008)。重審美麗島(第一版)。臺北市:聯合文學出版。
呂芳上(1999)。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治案件口述歷史。臺北市:中央硏究院近代史硏究所。
呂理政(1993)。考古遺址現地保存與展示之硏究。臺東市: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處。
呂理政(1999)。博物館展示的傳統與展望。台北市:南天。
李金瑾(2015)。黑暗觀光景點的歷史詮釋與形象塑造比較:以達浩集中營紀念館、薩克森豪森紀念博物館與奧茲維辛─比克瑙國家博物館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歐洲文化與觀光研究所,台北市。
沈志中 (2004)。 解構事件與911創傷。當代, 207。
林青蓉(1996)。邊沁的監獄設計──「全景敞視監獄」。輔仁大學歷史學系,新北市。
林崇熙(2009)。跨域建構.博物館學(第一版)。臺北市:臺灣博物館。
林蕙玟(2008)。具變動力量的集體性文化資產:論標注性事件紀念物之紀念性意涵。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博士班,台南市。林蕙玟、傅朝卿 (2007)。 戰爭紀念性意義之差異性研究─ 以金門與美國蓋茲堡之役紀念物之設置意涵為探討。建築學報, 62,頁 23-48。
林靜雯 (2014)。 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的初期挑戰與未來的使命。博物館學季刊, 28卷3期,頁 頁111-126。
社團法人臺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2009)。負面世界文化遺產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書。臺中: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
施正鋒(2018)。 轉型正義中的時空責任。載於施正鋒與邱凱莉(主編), 轉型正義、基督宗教、解殖民。(第 一 版,頁 19-56)。 花蓮縣壽豐鄉: 臺灣原住民族研究學會。
殷寶寧 (2018)。 是展品?還是空間盒子?從古蹟活化再生到博物館建築與展示轉化歷程個案研究[Exhibit or Showcase? Study of the Transformation Process in the Reuse of Historic Buildings as Museums and Exhibition Spaces]。博物館學季刊, 32(1),頁 59-83。 doi: 10.6686/MuseQ.2018.32.1.3
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 (2016)。 國家人權博物館中程計畫。 新北市: 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
康旻杰 (2017)。 地景敘事的詮釋與建構:臺北社子島文化地景的實驗性敘事操作[Interpretations and Constructions of Landscape Narratives: The Experimental Narrative Operation for the Cultural Landscapes of Taipeis Shezi Island]
。地理學報(86),頁 49-69。 doi: 10.6161/jgs.2017.86.04
張婉真 (1996)。 生態展示的意義。歷史博物館學報, 3,頁 167-184。
張婉真 (2001)。 如何分析博物館展示-研究方法旨趣[How to Analyze Museum Exhibition: Intentions of Research Methods]。博物館學季刊, 15(3),頁 13-24。
張婉真(2011)。做為文本的展覽敘事結構分析研究。「博物館展示的景觀」發表之論文, 國立臺灣博物館。
張婉真(2014)。當代博物館展覽的敘事轉向(第一版)。臺北市: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張崇山 (2009)。 博物館互動式展示之思與辨[Thinking and Comparison of Interactive Exhibits in Museums]。科技博物, 13(4),頁 1-16。
張惠嵐(2011)。創傷、記憶與儀式—後二二八紀念性文化的敘事及建構。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嘉義縣。
曹欽榮 (2012)。 紀念博物館在轉型正義中之角色。國立臺灣博物館學刊, 65卷1期,頁 45-65。
許功明 (1993)。 從博物館學的角度來看物質文化研究。博物館學季刊, 7(4),頁 73-82。
陳玉珍(2016)。展示與政治──故宮博物院、中正紀念堂、台北二二八紀念館的政治論述。臺灣大學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學位論文。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硏究。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陳佳利 (2007)。 創傷、博物館與集體記憶之建構。臺灣社會研究季刊, 66期,頁 105-143。
陳啟鐘 (2011)。 歷史學與社會科學的對話:評《他者的歷史:社會人類學與歷史製作》。歷史教育(18),頁 177-191。 doi: 10.6608/THE.2011.018.177
陳國寧(1998)。由史學方法的角度發揮社會歷史博物館的功能——以嘉義市史蹟文化園區研究規劃的展示基本理念舉例。「迎向二十一世紀的社區歷史博物館之規劃與經營管理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台北市。
曾婉琳 (2011)。 博物館與爭議性歷史——「228.七〇:我們的二二八特展」展覽記事。
游觀創意策略有限公司 (2015)。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相關史蹟點調查案總結報告書 (第1 版, )。 新北市: 國家人權博物館,。
黃天浩建築師事務所(2012)。景美人權文化園區仁愛樓(含建築物、戶外設施及獬豸水池設施)修復計畫案成果報告書。新北市: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
黃旭 (2012)。 博物館與爭議性主題。博物館學季刊, 26(3),頁 5-6。
黃郁菁(2014)。創傷事件紀念博物館展示與社會責任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碩士班,高雄市。黃雅雯 (2010)。 美術館應用情境參與式展示設計對兒童學習經驗與成效之研究[Research on the Childrens Learning Experience and Effect Influenced by the Application of Participatory Scenario Building in Art Museum Exhibition Design]。科技博物, 14(3),頁 21-54。
黃龍興 (2011)。 於負面遺產中重構創傷記憶—從奧斯維辛博物館到景美人權文化園區。文化資產保存學刊, 17期,頁 73-88。
楊曄(2014)。新店二十張軍法營區作為負面遺產之研究。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台北市。
葉虹靈 (2015)。 臺灣白色恐怖創傷記憶的體制化過程:歷史制度論觀點。臺灣社會學, 29期,頁 1-42。
劉怡寧 (2013)。 異質空間與文化治理:以世界宗教博物館為個案的考察[Heterotopias and Cultural Governance: The Case Study of Museum of World Religions]。新世紀宗教研究, 11(4),頁 49-80。
鄭邦彥 (2014)。 揭露隱匿傷痛,有多困難?評《難解知識的策展:公共空間裡的暴力過去》。博物館與文化, 7,頁 127-137。
駱麗真 (2010)。 由「景美人權園區事件」檢視文化政策與施政。典藏今藝術, 211期,頁 158-165。
蘇啟明(2000)。 詮釋、溝通、共享-博物館展示原理與實踐。載於黃光男(主編), 博物館之營運與實務。(頁 72-88)。 台北市: 國立歷史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