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98.82.120.188)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17 03:5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禹涵
研究生(外文):CHEN, YU-HAN
論文名稱:探尋學校基本假定之個案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Case Study Of Searching For The Basic Assumptions At An Elementary School
指導教授:林梅琴林梅琴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IN, MEI-CHIN
口試委員:丁一顧吳榕峰
口試委員(外文):DING, YI-GUWU, RONG-FENG
口試日期:2018-07-24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碩士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教育行政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9
畢業學年度:10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9
中文關鍵詞:學校文化文化深植機制基本假定
外文關鍵詞:school coutureculture embedding mechanisms
DOI:basic underlying assumption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26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5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研究是以個案研究的方法,探尋一所公立小學文化發展歷程,及其基本假定對學校的影響。採用質性研究法,透過文獻探討、半結構式訪談與蒐集文件資料的過程,藉以瞭解並分析個案學校的人為飾物、行為規範、核心價值,透過交叉比對過程,進而尋得個案學校的基本假定,從而發現基本假定對個案學校的影響。本研究的訪談對象共11名,包含前後任校長、有年資差距的教師、行政人員和家長,將訪談資料轉譯為逐字稿,輔以36份文件資料佐證,利用三角檢核方式交叉檢驗資料,獲得相關結論。
根據研究結果,個案學校的人為飾物、核心價值與行為規範互相對應,具有高度的行為一致性、有共同接受的核心價值,因此,可以推論個案學校擁有較為強勢的文化,並透過強勢文化形塑學校的基本假定。
開放且願意改變的假定,透過無圍牆學校、教室無第四面牆的環境建置,引領親師生保有開放的心靈具備較好的應變能力,願意持續精進課程與教學。將學生學習視為關鍵,也是學校成員行事對話的唯一重心,讓學生的獨特性得以發展,且易形成共識;強調團隊合作,重視並發展學生的自主性,因此,親師生關係密切,互為夥伴關係,追求共好。
最後,建議個案學校的校長應堅守辦學原則,尋求資源之挹注,掌握潮流與時俱進,並透過共同對話、討論,執行決策。對於資深教師方面,則建議擔任輔導教師傳承經驗,引領新成員共備、協同。新進教師則必須擱置原有的做事方式,開放心靈觀察與聆聽,勇於提出想法,適應學校文化,產生認同感。

This study employs a case study approach to explore the cultural development process of a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 and the effect of fundamental assumptions on it. Moreover, this study specifically adopts qualitative methods such as literature review,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and document collection to understand and analyze the artifacts, behavioral norms, and espoused values of the school. Through the process of cross comparison among them, the study intends to find the basic underlying assumptions of the school so as to find out the effect of the basic underlying assumptions on it. There are 11 participants were interviewed, including former and current principals, teachers with a gap in the length of years of service, administrators, and parents. The interview data are translated into verbatim manuscripts, supported by 36 documents, and cross-checked using triangulation to obtain relevant conclusions.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results, the artifacts, espoused values, and behavioral norms of the school corresponds to each other, and they have high behavioral consistency and common espoused values. Therefore, it can be inferred that the school has a stronger culture, and this shapes the basic underlying assumptions of the school.
The assumptions of openness and willingness to change lead parents,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be open-minded and have better adaptability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a school without walls and a classroom without the four walls. They are willing to improve the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methods continuously. Considering students’ learning as the key is also the only focus of dialog among school members, rendering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uniqueness so that common understanding can be easily developed. Moreover, by emphasizing teamwork and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and developing students’ autonomy,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mutual partnership, and the pursuit of common good have been developed.
Finally,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principal of the school should adhere to the principle of running a school, seek needed resources, keep pace with the trends, and implement decision-making through common dialog and discussion. For senior teachers,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y serve as mentor teachers, sharing their experiences and leading new members to cooperate. New teachers must put aside their traditional work-methods, observe and listen, dare to put forward ideas, adapt to school culture, and generate a sense of identity.

謝詞 ………………………………………………………………… v
摘要 ………………………………………………………………… vii
目次 …………………………………………………………………… xi
表次 ………………………………………………………………… xiii
圖次 …………………………………………………………………… x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5
第三節 重要名詞釋義………………………………………………………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7
第一節 學校文化的意義…………………………………………………… 7
第二節 學校文化的形成過程……………………………………………… 16
第三節 新舊人員在學校文化的傳承……………………………………… 2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29
第一節 研究設計與場域…………………………………………………… 29
第二節 研究對象…………………………………………………………… 32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4
第四節 資料分析與檢核…………………………………………………… 37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43
第一節 探究個案學校重視的核心價值…………………………………… 43
第二節 探究個案學校的的行為規範……………………………………… 64
第三節 透過核心價值與行為規範關係之探究,探尋基本假定………… 9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01
第一節 結論………………………………………………………………… 101
第二節 建議………………………………………………………………… 107

參考文獻………………………………………………………………………… 111
中文部分……………………………………………………………………… 111
外文部分……………………………………………………………………… 115

附錄
一 教職員研究邀請函 …………………………………………………… 117
二 家長研究邀請函 ……………………………………………………… 121
三 訪談同意書暨受訪者基本資料表 …………………………………… 125
四 校長與教師訪談大綱 ………………………………………………… 129
五 創校元老訪談大綱 …………………………………………………… 133
六 職員訪談大綱 ………………………………………………………… 137
七 家長訪談大綱 ………………………………………………………… 141

中文部分
丁增銓(2007)。由「教師專業」談「精進教學能力」。網路社會學通訊,63。http://www.nhu.edu.tw/~society/e-j/63/63-44.htm
  http://www.nhu.edu.tw/~society/e-j/75/75-09.htm
王文科(2000)。質的教育研究法。臺北市:師大書苑。
田福連(2009)。文化領導創新思維啟發—以高雄市國小校長為例。實踐博雅學報,12,25-57。
吳天方(2002)。學校組織文化的建構。教育研究月刋,104,80-86。
吳天方、郭政源(2000)。從企業變革談到學校組織文化的塑造。教育資料研究,37,82-88。
吳幸臻(2013)。學校文化、校長領導行為、情緒勞務對教師集體效能感影響之研究—以基隆市公立國小教師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吳昌期(2002)。談學校組織文化之變革。北縣教育,44,84-92。
吳俊憲(2004)。課程改革與學校文化之探討。課程與教學,7(4),77-89。
吳清山(1992)。學校效能研究。臺北市:五南。
吳清山(2004)。學校創新經營理念與策略。教師天地,128(2),30-44。
李廷亮(2010)。台北市國民小學校長領導風格與學校組織文化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李茂興、李慕華、李宗鴻(1994)。組織行為。臺北市:揚智。
李新鄉(2002)。探索學校組織的運轉手:學校文化的內涵與研究。教育研究,95,31-42。
沈六(2001)。建構正向的與組織良善的學校文化。台灣教育,168,4-12。
周燦德(2002)。校園內的河流整治工程—形塑優質學校文化。北縣教育,43,23-30。
房柏成(2002)。為有活水源頭來—學校組織文化的再造。北縣教育,43,49-52。

林宏融(2011)。國民小學初任校長領導行為與學校組織文化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林秀貞(1997)。學校文化與領導基石。高市文教,59,90-94。
林欣漢(2017年4月1日)。少子化效應 基隆太平國小8月「畢業」走入歷史。自由時報。取自http://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2023162
林梅琴(2009)。教育領導人的不變、應變與應變。教育行政論壇,1(2),61-79。
林梅琴(2010)。以教師領導提升學生學習建構校園新文化。論文發表於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2010 臺北市教學輔導教師學術研討會。
林欽榮(2002)。組織行為。臺北市:揚智。
林錦秀、李峰松(2004)。學校文化之塑造。士林高商學報,2,169-181。
邱勝濱(2008)。質性研究方法在教育上的應用。網路社會學通訊,75。
紀朝揚(2013)。國中校長領導風格、學校組織文化及教師知識分享之相關研究—以中部三縣市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胡蘭沁、黃建皓(2007)。校長領導、組織文化、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關係織探討—研究文獻的回顧。學校行政雙月刊,50,145-166。
范熾文(2012)。校長文化領導的角色與實踐策略。臺灣教育,667,38-43。
秦夢群(2003)。教育行政學—理論部分。臺北市:五南。
張明輝(2005)。優質學校教育指標--行政管理、領導與學校文化。教師天地,134,9-20。
張嘉蓉、張媛甯(2018)。國小教師文化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發展之個案研究。學 校行政,114,252-282。
梁慶銅、賴清標(2009)。中部四縣市國民小學學校組織文化與創新經營之研究。文教論壇,1,20-39。
深美教學團隊、梁雲霞(2002)。看見想像的學校。臺北市:遠流。
陳木金(1999)。從學校組織文化塑造談如何增進學校領導效能。學校行政,3,14-29。
陳木金、吳春助(2011)。優質學校文化:卓越校長的觀察。教育研究月刊,202, 36-52。

陳玉賢(2005)。如何營造優質的學校組織文化。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5(6), 91-105。
陳佳萍、王瑞壎(2011)。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探究:以學校文化發展為例。教育研究月刊,208,53-68。
陳怡君(2005)。學校文化與領導。學校行政雙月刊,40,63-76。
陳奎憙(1995)。學校組織與學校文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刋,36,53-81。
陳奎憙(2001)。現代教育社會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炳男(2005)。Schein、Martin、Quinn等文化觀點,對學校領導者的啟示。朝陽人文社會學刊,3(2),99-130。
陳秋紋(1997)。淺談學校組織文化之重要性。彰化文教,42,18-23。
陳淑娟(2000)。從學校組織變革談學習型組織與團隊學習。公教資訊季刊,4(1),24-31。
陳智嬿、蔡政杰(2007)。形塑國民小學優質學校文化之策略探討。國民教育,48(1),91-98。
陳慧君(2013)。國小校長領導風格、學校組織文化、教師專業成長與學校效能相關性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康寧大學,臺北市。
陳慧芬(1997)。國民小學組織文化之研究—一所台中市國民小學的個案分析。(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慶盛(2004)。優質學校文化之探討與形塑。學校行政雙月刊,32,24-34。
彭新維(2015)。形塑傳播正向訊息的學校文化人人有責。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4),182-183。
曾昭輝(2014)。學校文化、校長領導、家長參與對教師工作士氣影響之研究-以新北市公立國小教師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鈕文英(2017)。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市:雙葉書廊。
黃文定、詹盛如(2011)。學校文化與優質化學校--人類學的文化觀點。教育研究月刊,192,32-43。
黃素惠、賴廷彰(2005)。中等教育階段學校文化內涵之解析—以Schein觀點建構。玄奘社會科學學報,3,27-52。
廖德文(2002)。國民小學組織文化個案研究—以高雄縣百樂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師範學院,臺東縣。
劉巧麗(2003)。淺談學校文化與重建。國教新知,49(4),100-107。
歐用生(1999)。質的研究(四版)。臺北市:師大書苑。
蔡進雄(1999)。組織文化理論及其在學校行政上的應用。菁莪,11(3),48-60。
蔡進雄(2001)。新世紀學校行政的發展方向。臺東師院學報,12,1-18。
鄭伯壎、郭建志(2001)。組織價值觀與個人工作效能:符合度與強度研究途徑。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5,69-103。
鄭伯壎、郭建志、任金剛(2001)。組織文化:員工層次的分析。臺北市:遠流。
謝文全(2008)。 教育行政學。臺北市:高等教育文化。
謝紫菱(2005)。中小學校長塑造正向學校文化核心模組與策略之探討。學校行政雙月刊,39,83-94。
嚴竹華(1999)。溝通能力與溝通態度對溝通效能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中原大學,桃園市。
佐藤學(2012)。學習的革命:從教室出發的改革(黃郁倫、鐘啟泉譯)。臺北市:天下(原著出版年:2000)。
Carnegie, D.(2017)。卡內基教你跟誰都能做朋友(周玉文譯)。新北市:野人文化(原著出版年:1936)。
Csikszentmihalyi, M.(1998)。創造力(杜明城譯)。臺北市:時報文化(原著出版年:1996)。
Neil, N. S.(1994)。夏山學校(王克難譯)。臺北市:遠流(原著出版年:1960)
Ridley, D. , & Walther, B.(2000)。自主的課堂(李弘善譯)。臺北市:遠流(原著出版年:1995)
Robbins, S. P.(2002)。組織行為學(九版)(李青芬、李雅婷、趙慕芬譯)。臺北市:華泰(原著出版年:2001)。
Robbins, S. P., & Judge, T. A.(2008)。組織行為(九版)(林財丁、林瑞發譯)。
臺北市:臺灣培生(原著出版年:1997)。
Robbins, S. P., & Coulter, M.(2014)。管理學(十二版)(林孟彥、林均妍譯)。臺北市:華泰(原著出版年:1998)。
Schein, E. H.(2010)。組織文化與領導(三版)(許嘉政等人譯)。臺北市:五南(原著出版年:2008)。
Yin, R. K.(2001)。個案研究(尚榮安譯)。台北市:弘智文化(原著出版年:1994)。
Zimmerman, B. J., Sebastian, B., & Robert, K.(2000)。自律學習(林心茹譯)。台北市:遠流(原著出版年:1996)。


外文部分
Deal, T. E., & Peterson, K. D. (1999). Shaping school culture. The heart of leadership. San Francisco, CA: Josey-Bass.
Keyton, J. (2005). Communication & organizational culture. Thousand Oaks, CA: Sage.
Schein, E. H. & Schein, P. (2017) .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leadership (5nd ed.).
San Francisco, CA: John Wiley & Sons.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