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文獻
王小娟(2015)。青少年之手機使用對其親子衝突及手機霸凌行為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王以仁(2001)。當前青少年的問題與教養。載於王以仁(主編),婚姻與家庭生活的適應(頁3-29)。台北市:心理。
王淑卿(2004)。國中生父母衝突、親子衝突、課業壓力與自殺意念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王淑卿( 2006 )。青少年憂鬱、依附型態與負向情緒調節能力之相關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諮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
王淑俐(1990)。國中階段青少年情緒的發展與問題及輔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王爾暄、李承傑、董旭英(2017)。國中生生活緊張因素、負向情緒調節能力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臺南市國中生為例。教育理論與實踐學刊,(35),31-61。
王鍾和(1998)。談親子衝突及其因應之道。學生輔導月刊,57,32-41。
王鍾和、葉怡伶(2012)。國中生父母管教方式、親子衝突議題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家庭教育雙月刊,(38),6-27。
王齡竟、陳毓文(2010)。家庭衝突、社會支持與青少年憂鬱情緒:檢視同儕、專業與家外成人支持的緩衝作用。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3卷1期,65-97。
王爾暄、李承傑、董旭英(2017)。國中生生活緊張因素、負向情緒調節能力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臺南市國中生為例。教育理論與實踐學刊,(35),31-61。
江文慈(1999):情緒調整的發展軌跡與模式建構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江文慈(2000)。探尋情緒調整的發展軌跡:從兒童期到青少年期。世新大學學報,10,31-62。
江文慈(2012)。大學生人際互動情緒表達壓抑的探究。教育心理學報,43(3),657-679。
江姿穎(2009)。生氣情緒歷程與反社會行為的關連性—以青少年與非行少年為例。中原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桃園。任以容(2004)。國中生所知覺的父母教養態度、親子衝突因應模式與其人際困擾傾向之關係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李介至(1999)。青少年親子衝突、因應策略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碩士論文)。 取自http://handle.ncl.edu.tw/11296/ztp8z9吳京、李坤崇、尹玫君、胡淑貞(2000)。台灣地區青少年校園暴力防治計畫。國科會研究報告。編號I987654321/74750。引自http://ir.lib.ncku.edu.tw/handle/987654321/74750
李宛珊(2016) 。愛情來得太早?青少年情感教育之行動研究-以親密之旅方案為例。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新北市。吳澄波(2003)。親子溝通藝術-教養子女的好方法。台北:揚智。
吳怡潔(2012)。青少年親子衝突事件意涵與因應歷程面貌。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李素卿(譯)(2001)。感性與理性:了解我們的情緒(原作者:Lazarus, R. S.& Lazarus, B. N.)。台北市:五南。(原出版年:1994)。
李素菁(2002)。青少年家庭支持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台中市立國中生為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台中。吳齊殷(2000):〈家庭結構、教養實施與青少年的行為問題〉。《台灣社會學研究》,4,51-95。
利翠珊(1995)。夫妻互動歷程之探討—以台北地區年輕新婚夫妻為例的一項初探性研究。本土心理學研究,4,260-321。
呂孟真(2007)。自我傷害動機、負向情緒、經驗迴避、情緒調節與青少年自我傷害行為之關係探索。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林佳萱(2011)。國中綜合活動領域實施情感智慧教育之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台北。林昭溶、林惠雅(1999)。國中學生親子沖突的因應歷程。本土心理學研究,(12),47-101
林惠雅(2007)。青少年獨立自主發展之探討。應用心理研究,(35),153-183。
林崇德(1998)。發展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林麗玲(2006)。青少年家人關係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林慧姿、程景琳(2006)。國小六年級學童自尊、情緒調節與友誼之相關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8(2),177-193。
周玉慧、吳齊殷(2001):〈教養方式、親子互動與青少年行為:親子知覺的相對重要性〉。《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3,439-476。
周玉慧(2015)。青少年至成年初期親子關係的變化及其影響。中華心理學刊,57(1),67-89。
洪孟竹(2013) 。新住民婚姻教育之行動研究-以親密之旅方案為例。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新北市。施雅薇(2004)。國中生生活壓力、負向情緒調適、社會支持與憂鬱情緒之關聯。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許雅雯(2016)。國中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情緒管理教學對學生正向心理之影響。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高雄。莊玲珠(2000)。國中生親子衝突來源及其處理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臺中市。
莊詩怡、葉光輝、吳志文(2016)。能力與情誼:親子認知與情感信任之區辨及其功能探討。中華心理學刊,58(3),169-185。
莊懿楨(2009)。青少年親子衝突、因應策略、因應效能與自我傷害之相關研究-以高雄市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所碩士論文。彰化。莫麗珍(2003)。國中學生情緒智力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以台灣中部地區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孫俊才、盧家楣、鄭信軍(2007)。中小學生的情緒表達方式認知及其與同伴接納的關係。心理科學刊,30 卷,頁1052-1056。
陳玟琪(2012)。以情緒調節看青少年自殘行為的問題及處遇。輔導季刊,48(1),1-11。
陳皎眉(2004)。人際關係。台北:雙葉書廊。
陳李綢(2008)。中學生情緒智慧測量與適應性指標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9,61-81。
陳思帆、張高賓(2013)。國中生知覺家庭功能、社會支持與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14),83-110。
許詩淇、黃囇莉(2009)。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父母角色義務對親子衝突與親子關係之影響。中華心理學刊,51(3),295-317。
黃軍義(2009):〈家庭因素對少年內化與外化症狀併發的影響〉。《中華心理學刊》,51卷3期,359-374。
黃惠苓(2009)。情緒表達介入方案對增進普通班自閉症學生情緒表達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黃德祥(2000) 。青少年發展與輔導(第二版)。臺北:五南。
黃昱得(2014)。青少年憂鬱情緒與多元風險因子:個別效果與累積效果的驗證。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7(3),327-355。
黃雅羚、林妙容(2005)。青少年自傷經驗發展歷程之分析研究-以五個個案為例。高師諮商輔導學報,12,101-126。
黃鈺程(2004)。中部地區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生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曾娉妍(1998)。情緒教育課程對提昇國小兒童情緒智慧效果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張春興(2006)。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254。
張雅惠(2012)。青少年家庭關係與幸福感之相關。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張楓明、譚子文(2011)。個人信念、負向生活事件、偏差同儕與青少年初次偏差行為關聯性之實證研究。青少年犯罪防治研究期刊,3(1),133-159。
張富湖(2002)。情緒教育課程對提昇國中學生情緒智力效果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梁琬晴(2009)。親子衝突、家庭支持與青少年幸福感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郭依潔(2017)。花蓮縣國中生負向情緒與網路霸凌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行政與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彭怡芳(2002)。緊張、負面情緒與青少年偏差行為之研究-以台南地區為例。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馮嘉玉(2003)。國中學生電玩遊戲使用經驗、成癮傾向及其自覺健康狀況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台北。
馮觀富(2005)。情緒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社。
游馥瑋(2013)。台灣青少年日常情感調節經驗與憂鬱之初探:情感差距、情感調節策略的影響。臺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游淑華(2006)。衝突與建構─親子衝突的互動與意義建構歷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葉光輝(1996)。親子互動的困境與衝突及因應方式-孝道觀學研究所集刊,82,65-114。
葉光輝(2012)。青少年親子衝突歷程的建設性轉化:從研究觀點的轉換到理論架構的發展,高雄行為科學學刊,(3),31-59。
葉在庭(2001)。青少年情緒調適、焦慮、社會支持及生活事件與自殺意念的關係。中華輔導學報,(10),151-178。
葉姿伶(2011)。情緒教育應用於班級經營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楊子萱(1999)。國小高年級學童親子衝突經驗與因應之研究-以家庭系統理論分析。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廖守鈞(2017)。桃園市國中生手機依賴、自由時間管理、休閒覺知自由與親子衝突之關係研究。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彰化縣。蔡美雪(2006)。生活壓力、制握信念、社會支持與青少年偏差行為之關係。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蔡榮凱(2010)。青少年的父母管教、情緒調節與學習成就之研究。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縣。聞慶國(2011)。國小高年級學童線上遊戲成癮與親子衝突之相關性研究-以臺中市某國小為例。亞洲大學資汛工程學系研究所。
鄧之華(2010)。青少年的情緒表達與生活適應:不同情境與社會關係之分析。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潘秋燕(2015)。台南市國中生情緒管理與同儕關係之研究。台南應用科技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歐慧敏(2002)。國中生因應策略與行為困擾之調查與訪談研究。初等教育學報,15,295-340。
顏麗芬(2013)。情緒教育課程對國小四年級學童負向情緒表達之影響-以臺中市L國小四年級為例。南華大學國際暨大陸事務學系碩士論文。謝順吉(2006)。國中生覺知父母管教方式與情緒智力之關係研究。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北市。薛雪萍(2000)。青少年家庭功能、親子衝突、因應策略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
蘇曉憶、戴嘉南(2008 )。青少年完美主義、自尊與其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諮商輔導學報,18,123-154。
貳、外文文獻
Agnew, R.(1992).Foundation for a general theory of crime.Criminology,30, 47-87.
Arnett, J. J. (1999). Adolescent storm and stress, reconsidered. American Psychologist,54(5), 317-326.
Butler, E. A., Egloff. B., Wilhelm, F. H., Smilh, N. C., Erickson, E. A., & Gross, J. J. (2003). The social consequences of expressive suppression. Emotion. 3( 1), 48-67.
Coie, J. D., Lochman, J. E., Terry, R. & Hyman, C.(1992). Predicting early adolescent disorder from children aggression and peer rejection.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60(5), 783-792.
Compas, B. E., & Hammen, C. L. (1994). Child and adolescent depression: Covariate andcomorbidity in development. In R. J. Haggerty, L. R. Sherrod, N. Garmexy & M. Rutter Eds., Stress, risk, and resilience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Process, mechanisms,and interventions (pp. 225-267). Cambridge,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redricken, B. L., &Levenson, R. W.(1998) Positive emotion speed recovery from the cardiovascular sequelae of negative emotions.Cognitive and Emotion, 12, 191-220.
Goleman, D.(1995;1996)。EQ。(張美惠譯 )。時報出版。
Gotlib, I. H., Lewinsohn, P. M., & Seeley, J. R. (1995). Symptoms versus a diagnosis of depression: differences in psychosocial functioning.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63(1), 90-100.
Greenberger, E., Chen, C., Tally, S. R., & Dong, Q. (2000). Family, peer, and individual orrelates of depressive symptomatology among U.S. and Chinese adolescents. Journal 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68(2), 209-219.
Gross,J. J. (2002). Emotion regulat ion: Affective,cognitive, and social consequences. Psychophysiology, 39(3),281-291.
Harrington, R., Fudge, H., Rutter, M., Pickles, A., & Hill, J. (1990). Adult outcomes f childhood and adolescent depression: I. Psychiatric status. Archives of General sychiatry, 47(5), 465-473.
Malek, M. K., Chang, B. H., Davis, T. C.(1998).Self-reported characterization of eventh-grade student’s fights.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23, 103-109.
Nolen-Hoeksema, S., Morrow, J., & Fredrickson, B. L. ( 1993). Response styles and the duration of episodes of depressed mood.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102, 2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