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2010認識同志手冊編輯群(2010) 。 認識同志手冊。台北市,台北市政府民政局。
下一代幸福聯盟(2018) 。 律師觀點/同志婚姻平權的立論基礎薄弱和邏輯矛盾之處。【部落格文字資料】, 取自https://taiwanfamily.com/105346(檢索日期:2019.08.10)
中時電子報(2018)。去年結婚少萬對,離婚飆新高。【部落格文字資料】, 取自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80212000411-260114?chdtv(檢索日期:2019.07.15)
內政部戶政司(2019)。 人口統計資料. 【部落格文字資料】, 取自:https://www.ris.gov.tw/app/portal/674 (檢索日期:2020.05.18)
內政部戶政司資料(2019)。人口統計資料。【部落格文字資料】, 取自https://www.ris.gov.tw/app/portal/346(檢索日期:2019.07.15)
方逸琳(2012)。女性化特質的男同志與父親之互動關係,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台灣酷家(2019)。 認識同志。【部落格文字資料】, 取自https://www.lgbtq.tw/%E8%AA%8D%E8%AD%98%E5%90%8C%E6%80%A7%E6%88%80/(檢索日期:2019.07.05)
吳怡卿(2004)。 我的單身何必議論紛紛?─催婚情境中的未婚單身女性。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吳明燁、伊慶春(2003)。 婚姻其實不只是婚姻:家庭因素對於婚姻滿意度的影響。人口學刊,26,71-95。
李豪(2011)。 雨後有彩虹?男同志向父母出櫃的故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阮明淑(2012)。 敘事研究。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取自http://163.28.84.216/Entry/Detail/?title=%E6%95%98%E4%BA%8B%E7%A0%94%E7%A9%B6 (檢索日期:2019.09.01)
法律白話文運動 (2019) 。 婚姻平權與同志權益。【部落格文字資料】, 取自https://plainlaw.me/anthology/marriage-equality/(檢索日期:2019.08.05)
徐可馨(2018)。 結婚不結婚?適婚年齡女性之婚姻抉擇經驗敘說。 國立屏東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徐玉青(2002)。 訂婚情侶衝突因應、調適歷程之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徐玉青、卓紋君(2003)。 訂婚情侶衝突與因應歷程之分析。諮商輔導文粹,8,61-90。
徐志雲、顏正芳(2017)。 同性婚姻之健康促進。 台灣醫學,21(2),194-202。
張娟芬(1998)。 姊妹「戲」牆:女同志運動學。台北市:聯合文學。
張書豪 (2009) 。 台灣同居生活的樣貌,規範與需求的落差。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張嘉容(2011)。 愛情長跑者分手經驗與調適歷程之敘說研究。國立台南大學諮商與輔導學習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教育部人權教育諮詢暨資源中心 (2019) 。 台灣人權歷史上的5月──同性婚姻大法官釋憲。【部落格文字資料】, 取自https://hre.pro.edu.tw/history/148(檢索日期:2019.07.05)
教育部國語辭典修訂本 (2019) 。同志。【部落格文字資料】, 取自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cbdic/gsweb.cgi?ccd=Y5T1Hf&o=e0&sec=sec1&op=v&view=1-1 (檢索日期:2019.08.02)
梁玉芳(1995 年6 月30 日)。問卷調查:四成同性戀者盼與愛人結婚。聯合報,第17 版。
畢恆達(2003)。 男同性戀與父母:現身的考量、策略、時機與後果。 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15,1-36。
章宛菁(2018)。 「迴.家」輔導老師協助大專男同志學生探討親子間關係及因應歷程之研究。 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莊瑞君 (2018) 。 學校同志諮商輔導的實況與困境探究。輔導與諮商學報,40(1),45-68。
郭航君(2007)。 走不進的婚姻,離不開的愛情—女性在愛情長跑中的困境。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陳乃綺(2012)。 臺北地區未婚男女愛情風格與婚姻態度。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陳玉華、陳信木(2012)。 初婚年齡的變動趨勢:出生世代、教育程度與省籍背景之間的差異。 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專書。
陳秉華、李素芬、林美珣(2008)。 諮商中伴侶關係的自我協調歷程。本土心理學研究,29,117-182。
陳筱婷 (2015)。 我國同志團體推動同性婚姻政策倡議之研究,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詩鈴(2017)。 單身女教師的結婚傾向類型、父母壓力、幸福感之關聯研究。 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曾寶瑩 (1999) 。 同性戀主體與家庭關係互動歷程探索。輔仁大學應用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温筱雯(2007)。 不能說的秘密:女同志伴侶親密暴力經驗與因應策略之研究。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鈕文英(2018)。 質性方法與研究(2版)。 台北市:雙葉。
鈕文英(2018)。 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2版)。 台北市:雙葉。
黃世傳(2015)。 「男」與「難」-談男同志伴侶關係。 諮商與輔導,360,28-31。
黃玲蘭(2005)。從“同性戀認同歷程”談女同志的現身壓力與因應策略。元培學報,12,33-51。
黃曦(2015)。 女同志伴侶情境因素對承諾維持的影響 :成人依附的中介效果。實踐大學家庭諮商與輔導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楊文山(2008)。年輕人為什麼不結婚:台灣社會未來的婚姻趨勢研究。取自http://www.yct.com.tw/life/97drum/97drum14.pdf
楊靜俐 (2004) 。 同居的生育意涵與同居人數估計。台灣社會學刊,32,189-213 。
溫英幹 (2014)。 同性婚姻合法化趨勢對社會的衝擊。【部落格文字資料】, 取自https://www.fhl.net/main/kingdom/kingdom27.html(檢索日期:2019.08.01)
詹宗儀(2015)。 沒有聲音的故事:華人社會文化下一位女同志失落伴侶的悲傷剝奪經驗探究。 玄奘大學應用心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廖翊廷(2019)。 台灣同性婚姻釋憲案過後同志伴侶家庭圖像轉變之研究。 銘傳大學諮商與工商心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趙淑珠 (2009) 。 性別的多元面貌:談諮商中的性別意識。 性別平等教育季刊,45,12-16。
齊力 (2005)。 質性研究方法概論。載於齊力、林本炫(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1-19頁)。嘉義:南華大學社會所。
劉安真(2013) 。 同志在臺灣社會的次等公民處境與心理健康。 婦研縱橫,(99),6-11。
蔡文輝(2007)。 婚姻與家庭─家庭社會學。臺北:五南。
賴思均(2016)。 衣櫃女孩的眼淚—談女同志的愛情關係攻擊。 諮商與輔導,(367),26-29+25。
聯合新聞網 (2018)。 7公投過關 挺同、正名落敗,【部落格文字資料】, 取自https://udn.com/news/story/11311/3500575 (檢索日期:2019.08.01)
謝文宜(2006)。 為什麼結婚:國內將婚伴侶婚姻承諾考量因素之探討。 中華輔導學報,(20),51-82。
謝文宜、曾秀雲(2007)。 探討伴侶關係滿意度及其相關因素:比較已婚夫妻、未婚情侶與同志伴侶的差異。 臺灣性學學刊,13(1),71-86。
謝文宜、曾秀雲、黃曦(2017)。 女同志伴侶承諾維持影響因素之研究。 東吳社會工作學報,33,1-26。
鍾佳儒(2013)。 受家人反對之親密關係發展初探 —一對愛情長跑伴侶之敘說研究。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教育與輔導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鍾道詮、李大鵬(2017)。 社會排除經驗對男同志心理健康的影響。 中華心理衛生學刊,30(1),37-68。
鍾道詮、郭俊廷(2015)。 從同性婚姻爭議談社工員可提供同志伴侶之服務。社區發展季刊,149,185-201。
簡至潔(2012)。 從「同性婚姻」到「多元家庭」— 朝向親密關係民主化的立法運動。 臺灣人權學刊,1(3),187-201。
吳芝儀(譯)(2008)。 敘事研究閱讀、分析與詮釋(原作者:Amia Lieblich, Rivka Tuval-Mashiach, Tamar Zilber)。 嘉義市,濤石。
邊家蓁(2013)。 女同志教師若隱多於若現的彩虹身影。 性別平等教育季刊,(65),108-116。
蘇佳玲(2004)。 成年早期受家人反對而分手之情傷經驗研究。 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二、英文部分
Diamond, L.M. (2015). Sexuality and same-sex sexuality in relationships. In J. Simpson & J. Davidio (Eds.), Handbook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Vol. 3, pp. 523-553).
Doyle, D. M., & Molix, L. (2015). Social stigma and sexual minorities’ romantic relationship functioning: A meta-analytic review.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41, 1363–1381.
Eeden-Moorefield, B. v., Pasley, K., Crosbie-Burnett, M., & King, E. (2012). Explaining couple cohesion in different types of gay families.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33(1), 182-200
Lev, A. I. (2015). Resilience in lesbian and gay couples. In K. Skerrett & K. Fergus (Eds.), Couple resilience (pp. 45-61). Dordrecht, Netherlands: Springer.
Ocobock, A. (2013). The power and limits of marriage: Married gay men's family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Marriage & Family, 75(1), 191-205.
Olson, D. H., & DeFrain, J. (2000).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Diversity and strengths. Mayfield Publishing Co.
O'Ryan, L. W., & McFarland, W. P. (2010). A phenomenological exploration of the experiences of dual-career lesbian and gay couples. 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88(1), 71-79.
Pew Research Center(2013). A survey of LGBT Americans: Attitudes, experiences and values in changing times.Washington, D.C.: Pew Research Center.
Shilo, G., & Savaya, R. (2012). Mental health of lesbian, gay, and bisexual youth and young adults: Differential effects of age, gender, religiosity, and sexual orientation. Journal of Research on Adolescence, 22(2), 310-325.
Wall, M. L. (2013). Lesbians’ perceived readiness to parent. Affilia, 28(4), 39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