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參考書目
曹魏.康僧鎧譯,《無量壽經》,《大正藏》第12冊。
姚秦.鳩摩羅什譯,《法華經》,《大正藏》第9冊。
北涼.曇無讖譯,《大般涅槃經》,《大正藏》第12冊。
隋.天台智者大師說,《妙法蓮華經玄義》卷第五下,《大正藏》第33冊。
隋.天台智者大師說,門人灌頂記,《觀音玄義》,《大正藏》第34冊。
隋.天台智者大師說,門人灌頂記,《摩訶止觀》,《大正藏》第46冊。
隋.天台沙門灌頂撰,《大般涅槃經玄義》,《大正藏》第38冊。
隋.天台沙門灌頂撰,《天台八教大意》,《大正藏》第46冊。
唐.實叉難陀譯,《華嚴經》(八十華嚴、新華嚴》),《大正藏》第10冊。
唐.宗密論,《華嚴原人論合解》,《卍新纂續藏經》第58冊。
護法等菩薩造,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成唯識論》第5卷,《大正藏》第31冊。
馬鳴造,唐.實叉難陀譯,《大乘起信論》,《大正藏》第32冊。
南宋.求那跋陀羅譯,《雜阿含經》,《大正藏》第2冊。
南宋.志磐撰,《佛祖統紀》,《大正藏》第四十九冊。
宗密,《原人論》,《大正藏》第45冊。
《瑜伽燄口施食要集》,《大正藏》第21冊。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大正藏》第20冊。
《金山御製梁皇寶懺》(新北市︰玄奘印刷,2018年)
《金山志》卷二,收入《中國佛寺志》(台北:宗青圖書公司,1995年)
王文章主編,《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年)
印光大師重刻《水陸儀軌會本》四卷(台北︰宏願出版社,1993年)
印光撰〈淨業津梁〉《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64冊,張曼濤主編(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年)
方立天,《中國佛教哲學要義》(高雄:佛光文化,2012年)
方立天,《中國佛教研究》(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93年)
李世傑,〈戒律思想〉,張曼濤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89)(台北︰大乘文化,
1979年)
沈清松主編、孫效智等合著,《哲學概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2年)
法裕編輯《水陸儀軌會本》(台北:白馬精舍,1993年)
印光大師重刻《水陸儀軌會本》四卷(台北︰宏願出版社,1993年)
印順,《中國佛教瑣談》,《華雨集》第四冊(新竹:正聞出版社,1993年)
牟宗三,《牟宗三先生全集》4(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李瑞全,《康德論意志》(台北︰鵝湖月刊,1982年11月)
李瑞全,《儒家道德規範根源論》(新北市:鵝湖月刊社出版,2013年)
李瑞全,《利他主義與菩薩思想》,《玄奘佛學研究》第二十八期(新竹:玄奘大學,2017年)
李明輝,《儒家與康德》(台北:聯經出版社,2018年)
沈清松主編,《哲學概論》(台北:五南,2011年)
吳汝鈞,《西方哲學析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周叔迦,《法苑談叢》(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
孫效智,〈與他者的關係——倫理學〉,《哲學概論》,沈清松主編(台北:五南出版社,2007年)
釋聖凱,〈漢傳佛教日常寺院的行事.水陸法會〉《中國漢傳佛教禮儀》(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 年)
牧田諦亮撰,方廣錩譯,《佛教與歷史文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 年)
星雲大師,《佛教.教理》(高雄︰佛光出版社,1998年)
星雲大師,《佛教.宗派》(高雄︰佛光出版社,1998年)
張運華,《中國傳統佛教儀軌》(台北:立緒出版社,1998 年)
黃振華,《論德哲學論文集》(台北:立鐘,1976年)
黃振華,《論康德哲學》(台北:時英出版社,2005年)
黃振華,《康德與儒家哲學》(台北:時英出版社,1985年)
黃運喜、張蘭石主編,《天地冥陽水陸儀文》(台北:新文豐,2017年)
彭兆榮,《人類學儀式理論的知識譜系》(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
簡鴻模,《宗教學導論》(台北:五南出版社,2015年)
劉貴傑,《佛教哲學》(台北:五南,2006年)
馮滬祥,《中國文化哲學》(台北︰學生書局,1993年)
賴永海,《中國佛教倫理思想》(台北︰雲龍出版社,2001年)
豐子愷,《藝術修養基礎》(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2000年)
傅偉勳,《文化中國與中國文化》(台北:東大圖書,1988年)
二、英文參考書目
Amanda Kearney,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Global Awareness and Local Interest,” Intangible Heritage, edited by Laurajane Smith and Natsuko Akagawa, Abingdon: Routledge, 2009.
Bronislaw Malinowski, A Scientific Theory of Culture , Chapel Hill: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1976
Brook Ziporyn, Evil And/ Or/ As the Good, Cambridge: The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00.
Clifford Geertz,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U.S.A.: BasicBooks,1973.
Douglas Allen, Phenomenology of Religion, Encyclopedia of Religion, New York: MacMillan, Vol.10.
Emile Durkheim,The Elementary Forms of Religious Life,U.S.A.︰BN Publishing, 2008.
Ernst Cassirer, An essay on man, New York: Doubleday,1944.
Ernst Cassirer, Kant’s Life and Thought, Translated by James Haden, New He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1.
F. Max Müller,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Religion, Lecture 1. Delivered at the Royal Institution in February, 1870.,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 and Company.
F. Max Müller, Lectures on the Science of Religion,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 and Company, 1872.
Huston Smith, World Religions,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1994.
Jerry Diller, Cultural Diversity, 5th edition, Stamford: Cengage Learning, 2015.
Manfred Kuehn, in Kant: A Biograph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Mariasusai Dhavamony, Phenomenology of Religion, Roma: niversita Gregoriana Editrice, 1973.
Mircea Eliade, Rites and Symbols of Initiation, New York, 1965.
Philip Smith, Cultural Theory,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 2001.
Ronald L. Grimes, Beginnings in Ritual Studies, Columbia: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 1995.
Stephen Bond, Managing Built Heritage, 2nd edition, Chichester: John Wiley & Son, 2016.
Venerable Yin-shun, The Way to Buddhahood, Boston: Wisdom Publications, 1998.
Victor Witter Turner, Image and Pilgrimage in Christian Culture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5.
三、德文原典書目
Immanuel Kant, 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 Hrsg. Von Raymund Schmidt. In Philosophische Bibliothek Bd. 37a, Hamburg: Felix Meiner, 1956.
Immanuel Kant, Grundlegung zur Metaphysik der Sitten. Hrsg. Von Bernd Kraft and Dieter Schönecker. In Philosophische Bibliothek Bd. 41, Hamburg: Felix Meiner, 1965.
Immanuel Kant, Anthropologie in pragmatischer Hinsicht. Hrsg. Von Karl Vorländer. In Philosophische Bibliothek Bd. 44, Hamburg: Felix Meiner, 1980.
Immanuel Kant, Kritik der praktischen Vernunft. Hrsg. Von Karl Vorländer. In Philosophische Bibliothek Bd. 38, Hamburg: Felix Meiner,1929.
Immanuel Kant, 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der Ausgabe B = 2. Auflage von 1787)In Kant’s Gesammelte Schriften, Bd.III. Berlin: Akademie Textausgabe.
Immanuel Kant, Prolegomena zu einer jeden künftigen Metaphysik, die als Wissenschaft wird auftreten Können. In Kant’s Gesammelte Schriften, Bd. IV. Berlin: Akademie Textausgabe.
Immanuel Kant, Grundlegung zur Metaphysik der Sitten. In Kant’s Gesammelte Schriften, Bd. IV. Berlin: Akademie Textausgabe.
Immanuel Kant, Kritik der praktischen Vernunft. In Kant’s Gesammelte Schriften, Bd. V. Berlin: Akademie Textausgabe.
Immanuel Kant, Kritik der Urteilskraft. In Kant’s Gesammelte Schriften, Bd.V. Berlin: Akademie Textausgabe.
Immanuel Kant, Die Religion innerhalb der Grenzen der blofien Vernunft. In Kant’s Gesammelte Schriften, Bd. VI, Berlin: Akademie Textausgabe.
Immanuel Kant, Metaphysik der Sitten, In Kant’s Gesammelte Schriften, Bd.VI. Berlin: Akademie Textausgabe.
Immanuel Kant, Anthropologie in pragmatischer Hinsicht. In Kant’s Gesammelte Schriften, Bd. VII. Berlin: Akademie Textausgabe.
Immanuel Kant, “Was heißt: Sich im Denken orientieren?”. In Kant’s Gesammelte Schriften, Bd. VIII, Berlin: Akademie Textausgabe.
Immanuel Kant, Zum ewigen Frieden. In Kant’s Gesammelte Schriften, Bd. VIII, Berlin: Akademie Textausgabe.
Immanuel Kant, Idee zu einer allgemeinen Geschichte in weltbürgerlicher Absicht. In Kant’s Gesammelte Schriften, Bd. VIII, Berlin: Akademie Textausgabe.
Immanuel Kant, “Beantwortung der Frage: Was ist Aufklärung?”, In Kant’s Gesammelte Schriften, Bd. VIII. Berlin: Akademie Textausgabe.
Immanuel Kant, Über Pädagogik. In Kant’s Gesammelte Schriften, Bd. IX. Berlin: Akademie Textausgabe.
Nicolai Hartmann, Einführung in die Philosophie, Hannover:Luise Hanckel Verlag, 5, Auflage, 1949.
四、譯本參考書目
(一)中文譯本
康德(Immanuel Kant)著,李秋零譯,《純粹理性批判》第1版,《康德著作全
集》第4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
康德(Immanuel Kant)著,李秋零譯,《純粹理性批判》第2版,《康德著作
集》第3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
康德(Immanuel Kant)著,鄧曉芒譯,《純粹理性批判》(台北︰聯經出版社,
2004年)
康德(Immanuel Kant)著,鄧曉芒譯,《實踐理性批判》(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年)
康德(Immanuel Kant)著,韓水法譯,《實踐理性批判》(北京:商務,2009
年)
康德(Immanuel Kant)著,鄧曉芒譯,《判斷力批判》(台北︰聯經出版社,
2004年)
康德(Immanuel Kant)著,鄧曉芒譯,《實用人類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2002
年)
康德(Immanuel Kant)著,鄧曉芒譯,《自然科學的形而上學基礎》(北京:三
聯書局,1988年)
康德(Immanuel Kant)著,李明輝譯,《道德底形上學之基礎》(台北︰聯經出
版社,2003年)
康德(Immanuel Kant)著,李秋零譯,《道德底形上學》,《康德著作全集》第6
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
康德(Immanuel Kant)著,李明輝譯注,〈從世界公民觀點看的普遍歷史理
念〉,《康德歷史哲學論文集》,《康德著作全集》第8卷(台北︰聯
經出版社,2002年)
康德(Immanuel Kant)著,李秋零譯,《論永久和平》,《康德著作全集》第8卷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
康德(Immanuel Kant)著,李秋零譯,《純然理性界限內的宗教》,《康德著作
全集》第6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
康德(Immanuel Kant)著,李秋零編譯,《康德論上帝與宗教》(北京:中國人
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
康德(Immanuel Kant)著,李秋零譯,《伊曼努爾.康德的教育論》,《康德著
作全集》第9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
康德(Immanuel Kant)著,李秋零譯,《何謂「在思考中定向」?》,《康德
著作全集》第8卷(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2008年)
康德(Immanuel Kant)著,李秋零編譯,第72封信,致卡爾.弗里德利希.
司徒林,《康德書信百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康德(Immanuel Kant)著,李明輝譯,《一切能作為學問而出現的未來形上學
之序論》(台北︰聯經出版社,2016年)
劉易斯‧懷特‧貝克(Lewis White Beck)著,李明輝譯,《我們從康德學到了
什麼?》(Was haben wir von Kant gelernt?)(台北︰鵝湖月刊,1982年)
保羅‧田立克(Paul Tillich)著,陳新權譯,《文化神學》(Theology of Culture)(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年)
馬克斯‧繆勒(F. Max Müller)著,金澤譯,《宗教的起源與發展》(Lectures on
Origin and Growth of Religion)(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年)
保羅‧田立克(Paul Tillich著),魯燕萍譯,《信仰的動力》(Dynamics of Faith)(台北:桂冠,1994年)
曼弗烈‧孔恩(Manfred Kuehn)著,黃添盛譯,《康德:一哲學家的傳記》(Kant: A Biography)(台北:商周出版,2005年)
尼古拉‧哈特曼(Nicolai Hartmann)著,根瑟.馬庫斯、劉貴傑合譯,《哲學概
論》(Einführung in die Philosophie)(台北:巨流,2011年)
威廉.文德爾班(Wilhelm Windelband)著,羅達仁譯,《西洋哲學史》(Lehrbuch der geschichte der Philosophie)(台北:商務,2000年)
卡爾.雅斯貝爾(Karl Jaspers)著,李雪濤譯,《大哲學家》 (Die Grossen Philosophen)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
(二)英文譯本
Kant, Immanuel.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translated by Norman Kemp Smith.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65.
Kant, Immanuel. Critique of Practical Reason, translated by L. W. Beck.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1993.
Kant, Immanuel. Critique of the power of judgment, translated by Paul Guyer.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Kant, Immanuel. Foundations of the Metaphysics of Morals, translated by L. W. Beck. New York: The Bobbs - Merrill, 1959.
Kant, Immanuel. Metaphysical Foundations of Natural Science, translated by Michael Friedma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Kant, Immanuel. Metaphysics of Morals, 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Mary Gregor.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Kant, Immanuel. Religion Within the Limits of Reason Alone, translated by Theodore M. Greene and Hoyt H. Hudson. New York: Harper & Row, Publisher. 1960.
五、期刊資料
李岩主編,《金山:第一水陸法會》,「中華遺產」(Chinese Heritage)總第十九期2007年5月(北京︰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社)
李岩主編,《心澄法師專訪:佛教與和諧》,「中華遺產」(Chinese Heritage)總第十九期2007年5月(北京︰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社)
李明輝,《康德的〈何謂「在思考中定向」?〉及其宗教哲學意涵》,「康德哲學會議」(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2004年)
李明輝,〈從康德的「道德宗教」論儒家的宗教性〉,《當代儒家與西方文化︰會通與轉化》(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7年)
鄧曉芒,《康德道德宗教精義︰〈單純理性界限內的宗教〉述評》,(《中國哲學與倫理學》論文集,上冊,1996年)
高婉瑜,《大悲咒漢梵對音研究》,漢學研究第 29 卷第 3 期,2011 年。
釋道昱,《水陸法會淵源考》,《普門學報》第37 期,2007 年1 月。
蔡耀明,〈觀世音菩薩之當代繼承與闡揚〉專題演講,《龍山寺學術研討會》(台北:龍山寺,2018年)
達義法師講述,周惟淨筆錄,〈水陸法會要義〉,《湛山佛教叢書》VOL.2(多倫多:湛山精舍,2013年)
黃振華,〈康德哲學與大乘起信論之比較研究〉,《東西哲學比較論文集》第二集,1993年。
黃振華,《康德的美學》,(台北:《鵝湖月刊》,第18卷第2期,1992年)
朱甫華,《欲成義人,先做善人:康德對道德與宗教關係的處理》,(《中國哲學》,2010年第3期),頁239。
六、論文資料
壹、學術論文
印光,〈淨業津梁〉,《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64冊,張曼濤主編(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年)
高婉瑜,《「大悲咒」漢梵對音研究》(《漢學研究第》第 3 期,2011年)
田青,〈非遺保護與金山寺水陸法會〉,《以法相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財團法人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15年)
謝仲明撰,〈康德論聖人之不可能〉,《第三屆「哲學與中西文化︰反省與創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東海大學哲學系主編,2003年)
貳、博碩論文
方光華(1990),《試論佛學對中國本體學說的發展》,西北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王月清(1997),《中國佛教倫理研究》,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學位論文。
吳洲 (1998),《緣起論的基本問題》,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學位論文。
李蜀人(2002),《道德王國的重建》,中國復旦大學哲學系博士學位論文。
余秀敏(2002),《台灣佛教大齋天法會之研究》,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洪錦淳(2003),《法界聖凡水陸勝會修齋儀軌》,中興大學碩土學位論文。
劉世慶(2004),《對康德「定言令式」之研究》,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于光華(2008),《「水陸法會」懺法之研究》,佛光大學宗教學系碩士學位論文。黃國治(2009),《論信仰與意志》,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系碩士學位論文。黃惠英(2012),《從心靈環保論法鼓山水陸法會》,佛光大學宗教學系碩士學位論文。黃敬涵(2013),《法鼓山大悲心水陸法會的特色》,輔仁大學宗教學系碩士學位論文。黎雅慧(2017),《從佛教水陸法會儀文探討南北水陸——召請下堂的異同》,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曾國全(2018),《台灣當代水陸外壇儀軌之參與觀察與研究》,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系碩士學位論文。七、電子資料庫及網站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IChcRIAw(2019 /2 /2瀏覽)
https://kknews.cc/zh-tw/history/62qn22v.html(2018 /2 /26瀏覽)
https://www.ChamShanTemple.org(2018 /5 /6瀏覽)
https://wikipedia_KIPLING_lan_zh_html.html(2020/2/10瀏覽)
https://zh.wikipedia.org/wiki(2019/4/2瀏覽)
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2020/5/15瀏覽)
https://shuilu2.ddm.org.tw/homework10.aspx(2019/3/14瀏覽)
https://kknews.cc/culture/9yvl6xl.html(2020/07/30瀏覽)
八、工具書
慈怡法師等編著,《佛光大辭典》,高雄:佛光文化,2014年。
國學整理社,《諸子集成.淮南子》第7冊,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