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1)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7 10:2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張詩怡
研究生(外文):CHANG, SHIH-YI
論文名稱:原住民族狩獵文化資訊應用初探-以卑南族南王部落捕獵Kulabaw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n Information Explored of Hunting Culture of Indigenous Peoples - Taking Example of Kulabaw Hunting of Puyuma Tribe
指導教授:劉家驊劉家驊引用關係蔡中涵蔡中涵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IU, CHIA-HUATSAY, CHUNG-HAN
口試委員:張祥利卓世明劉家驊蔡中涵
口試委員(外文):CHANG, SHYANG-LIHCHO, SHIH-MIMGLIU, CHIA-HUATSAY, CHUNG-HAN
口試日期:2020-06-22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醒吾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資訊科技應用系
學門:電算機學門
學類:電算機一般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20
畢業學年度:10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2
中文關鍵詞:卑南族狩獵文化大獵祭kulabaw儀式
外文關鍵詞:Puyuma tribehunting culturebig hunting festivalkulabawrite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38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狩獵採集是人類原初社會發展主要生活模式,狩獵方式的演進改變了人類和其他物種間的動態平衡關係,從狩獵文化的證據顯示人類藉由極少的物質需求,就能達成滿足而優渥的生活。台灣獨特的地理環境及豐富的自然資源,狩獵成為台灣原住民族生活當中重要的一環,形成原住民族各族獨特的文化習俗、祭典與信仰制度,傳統文化及社會組織發展的基石。根據調查研究資料原住民族多元文化概念的形成與發展均與「狩獵文化」有者密不可分的關係,因而原住民各族的「狩獵文化」值得深入研究。原住民族迄今仍然保存狩獵祭的習俗,了解狩獵內涵是研析原住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工作。
鑒於一般學術文獻關於「狩獵文化」內涵的研究論述並不多見,因此本研究嘗試針對原住民族狩獵文化的意涵與變遷影響進行研究,並深入分析卑南族南王部落捕獵kulabaw的案例來闡述「狩獵文化」意涵與影響。研究方法主要採用質性分析的觀察法與焦點訪談法,期能藉由此主題分析模式呈現原住民族獨特的狩獵文化意涵與變遷影響,創造原住民族「狩獵文化」的正面意義,並從研究中確立祖先的傳統智慧,係為物種生態與自然環境是建立在共有共享基礎上,也就是狩獵文化與原住民族生活和生態保育是可以並存的。
早期卑南族曾經有獵捕大型動物,因為在日治時期獵槍被沒收,國民政府來台以後陸續立法保育野生動物和自然生態,又管制獵槍,迫使族人只能捕獵kulabaw田鼠作為祭儀中獵物的象徵。研究發現卑南族的狩獵文化與土地、自然資源保護與利用有密切不可分的關係,狩獵的許多禁忌和規範,是保育野生動物永續發展的良好準則,因此,卑南族出獵前行獵後都要行祭,顯現對山神、獸神與祖靈的敬畏,避免觸犯神靈的懲罰。然而現在懂得狩獵文化、唸祭文、吟唱傳統詩歌者漸少,因此,結合應用已建置之個人Facebook作為與他人分享狩獵文化之討論平台,並與部落的網路團體「普悠瑪青壯年聯盟」、「普悠瑪青年會」連接成互聯的網絡進行狩獵文化保存,並進一步發展卑南族部落狩獵文化分享與習俗傳承的成果,未來將可積極地創新整合應用各類資訊科技完整保存狩獵文化的內涵。


Hunting-gather is the main mode of life of human development, the evolution of hunting has changed the dynamic balanc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other species, from the hunting culture evidence that human beings can achieve a satisfactory life with very little material needs.Taiwan's uniqu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abundant natural resources, hunting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life of Taiwan's indigenous peoples, forming the unique cultural customs, rites and belief systems of the indigenous ethnic groups,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cornerstone of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According to some research data,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 of indigenous multi-culturalism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hunting culture", so the "hunting culture" of the indigenous ethnic groups is worthy of in-depth study. The indigenous people still keep the custom of hunting rite , and understanding the connotation of hunting is an important work to study the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indigenous people.
In view of the general academic literature on the connotation of "hunting culture" research is rare, therefore, in this study , the attempts to study the meaning and influence of the indigenous hunting culture, and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case of the Puyuma tribe hunting kulabow to explain the meaning and influence of "hunting culture" are proceeded. The research method mainly uses the observation method of qualitative analysis and the focus interview method, which can present the unique hunting culture meaning and influence of the indigenous people through this theme analysis mode, and create the positive meaning of the "hunting culture" of the indigenous people, that is, the hunting culture can coexist with the life and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of the Taiwan indigenous peoples. And from the study to establish the traditional wisdom of ancestors, is the species ecology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is based on shared sharing, that is, hunting culture and indigenous people's life and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can coexist.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hunting culture of the Puyuma tribe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land and natural resources, and many taboos and norms of hunting are good criterion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onservation of wild animals. In the early days, the Puyuma tribe hunted large animals, because the shotgun were confiscated during the Japanese period, and the ROC government came to Taiwan to legislate to conserve wildlife and natural ecology, and controlled the shotgun, the clan can only hunt kulabaw field rats as a symbol of prey in the rites. Before and after hunting, the Puyuma tribe is going to rite, showing awe of the mountain gods, beast gods and ancestors, and avoid violating the punishment of the gods. Now understand the hunting culture, read the rite text, singing traditional poetry is becoming less and less. As a result, personal Facebook is currently being built as a platform for discussion by sharing and discussing hunting culture with others. and is connected to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tribe's online groups, the Puyuma Youth Alliance and the Puyuma Youth Association, to preserve and develop the hunting culture. In the future to actively appl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audio and video, photos, painting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complete tradional rites.


目 錄
摘 要 i
ABSTRACTii
致 謝 iv
目 錄 v
表目錄 vii
圖目錄 viii
1. 緒論 1
1.1研究背景與動機 4
1.1.1國際因素 4
1.1.2國內因素 5
1.1.3卑南族因素 7
1.4研究目的 9
1.5狩獵名詞解釋 13
2. 文獻探討 17
2.1狩獵文化的意義與目的 17
2.2狩獵活動的經濟意涵 19
2.3沒收獵槍與狩獵方式的改變22
2.4狩獵文化與生態保育並存 26
2.4.1自然生態與狩獵倫理 26
2.4.2卑南族狩獵規範 30
3. 研究方法 39
3.1 訪談法 39
3.2觀察法 40
3.3研究範圍與限制 41
3.4資訊應用分析及可能作法 42
3.4.1資訊應用 42
3.4.2 Facebook捕獵kulabaw討論平台44
4. kulabaw狩獵的社會文化背景51
4.1.卑南族的生產型態 51
4.2社會組織與長老會議 54
4.2.1青少年成長訓練 54
4.2.2卑南族過度儀式 62
4.3卑南族的曆法 65
4.3.1除草完工祭 68
4.3.2少年猴祭 76
4.3.3大獵祭 89
4.4 KULABAW狩獵之文化意義 115
5. 研究分析與討論 122
6. 結論 125
6.1研究結論 125
6.2建議 126
參考文獻 128
附錄 A
訪談紀錄 A

參考文獻
[1]尹建中 主編,研究單位:臺灣大學人類學系。1994。《臺灣山胞各族傳統神話故事與傳說文獻編
纂研究》。委託單位:內政部。頁2347-248。
[2]文化部文化資產局。2018。《文化資產法規彙編》。台北。頁1-2。
[3]王銘銘著2000。《社會人類學》五南書局,台北。頁405。
[4]皮埃爾・布迪爾、華康德著,李猛等譯。1988。《實踐與反思—反思社會學導引》。中央編譯出版
社,北京。頁222。
[5]中村生雄、三浦佑之、赤坂憲雄 編著。2007。《狩猟と供犠の文化誌》。株式会社森話社,東
京。
[6]台灣省民政廳 委託,研究單位: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計劃主持人;劉斌高雄、胡台麗。
1987。《台灣土著祭儀及歌舞民俗活動之研究》。
[7] 台灣原住民教授學會出版,《台灣原住民研究論叢》。台北。2010(8) 頁67~84。
[8]宋龍生 編著。
1995 。《臺灣原住民史料彙編 第1輯, 雅美、布農、卑南族及都市原住民採訪紀錄》。台中: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997。《臺灣原住民史料彙編 4 卑南族的社會與文化上、下冊》。台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頁
29、33、44-49、165。
1998a。《臺灣原住民史 卑南族史編》。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998b。《臺灣原住民史料彙編,卑南族神話傳說故事集:南王祖的話》第6 輯。南投:臺灣省文
獻委員會。
[9]李寧遠、黃韶顏 著,《飲食文化》,華香園出版社,2003,台北。
[10]佛洛伊德 著,李至宜、謝靜怡 譯。2013。《圖騰與禁忌》。台中:好讀出版有限公司。頁44
[11]林滿紅 著。2018。臺灣研究叢書《茶、糖、樟腦與臺灣之社會經濟變遷徙(1860-1895)》。聯
經出版社,台北。頁37。
[12][法] 阿諾爾德·範熱內普著,張舉文譯。2010。《過渡禮儀--門與門檻、待客、收養、懷孕與分
娩、誕生、童年、青春期、成人、聖職受任、加冕、訂婚與結婚、喪葬、歲時等禮儀之系統研
究》。商務印書館,北京。
[13]明立國論文,「卑南族的歲時祭」 原文刊載於2012潘英海主編之《原住民族歲時祭儀論文集》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出版。 頁97-153。
[14]時報文化出版公司。2001。《卑南溪原水向東流》。余紀忠文教基金會。台北。頁22。
[15]〔美〕威廉・A・哈維蘭著,譯者:瞿鐵鵬、張鈺。《文化人類學》。第十版。上海社會科學出版
社。2006。頁356-357。
[16]原住民族委員會,2014《原住民族文獻》台北。 (14):3-7。
[17]連淑霞論文,2008《卑南族南王部落 mugamut(除草完工祭)紀要》,收錄於 《臺東文獻》復
刊第14期,頁2。
[18]哈里斯,葉舒憲譯。2001。《好吃:食物與文化之謎》。山東畫報出版社,濟南。
[19]施政鋒論文「原住民族的文化權」。《原住民研究論叢》。台灣原住民教授學會出版,台北。
2008(3)頁1-30。
[20]馬林諾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 著,朱岑樓譯,《巫術、科學與宗教》,協志工業叢
書,1954,台北。頁46-47。
[21](法)馬塞爾・毛斯著,佘碧平譯。2003。《社會學與人類學》。上海譯文出版社,上海。
[22]李維.史特勞斯著,李幼蒸譯。1989。《野性的思維》。聯經出版社,台北。
[23]科塔克(Conrad Phillip Kottak)著,譯者:徐雨村。2014。《文化人類學:領會文化多樣
性》(第15版)。台北,巨流圖書公司。頁370,376-377。
[24]黃居正 著,《認識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作保護條例》---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作專用權申請作業
手冊,原住民族委員會,2015,台北。頁29。
[25]黃忠文 撰《阿美族的殺豬儀禮-以泰源部落kuradan家族為例》,國立臺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
學系論文研究計畫,2003,臺東。
[26]陳文德 論文,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1989 (67)頁53-74。
[27]鈴木質原著,林川夫審訂。1991。《台灣蕃人風俗誌》。武陵出版公司,台北。頁225。
[28]楊政學 著。2016。《研究方法 Research Methods》。普林斯頓國際有限公司。新北市。頁
140、173。
[29]楊南郡譯註。原著者:臺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研究室。2011。《臺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
究》。原住民族委員會、南天書局。台北。頁447。
[30]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972。《臺灣省通志卷八第一冊同冑族群分類分部篇》。台中。
1972。《臺灣省通志卷八第二冊同冑志固有文化篇》。台中。
1972。《臺灣省通志卷八第三冊同冑志固有文化歷代治理篇》。台中。
1972。《臺灣省通志卷八第四冊同冑志歷代治理篇》。台中。
1972。《臺灣省通志卷八第五冊同冑志泰雅族、賽夏族、布農族篇》。台中。
1972。《臺灣省通志卷八第六冊同冑志曹族篇》。台中。
1972。《臺灣省通志卷八第七冊同冑志魯凱族、排灣族、卑南族篇》。台中。頁13-15。
1972。《臺灣省通志卷八第八冊同冑志阿美族、雅美族篇》。 台中。
1995.《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三住民志同冑篇(第一冊)》。台中。頁1。
[31]臺灣省文獻會編印,陳金田譯。
1997.《日據時期原住民行政志稿1895-1945》,(原名:「理蕃誌稿」)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
第二卷(上卷)。頁182-183。
1997.《日據時期原住民行政志稿1895-1945》,(原名:「理蕃誌稿」)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
第二卷(下卷)。頁367。
1997.《日據時期原住民行政志稿1895-1945》,(原名:「理蕃誌稿」)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
第二卷(上卷)第三卷。頁226,273,274。
1997-1999.《日據時期原住民行政志稿1895-1945》,(原名:「理蕃誌稿」)臺灣總督府警務
局編。第二卷(上卷)第四卷。頁87,168,182,242。
[32]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
2000。《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二卷]阿美族、卑南族》。編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台北。頁.269-270、277-278、294-295、299-301。
2007。《蕃族調查報告書[第一冊]第一篇阿美族南勢蕃、第二篇阿美族馬蘭社、第三篇卑南族
卑南社》編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台北。頁297-298。
[33]馬塞爾・莫斯著,汲喆 譯。2005。《禮物:古式社會中交換的形式與理由》,上海人民出版社,
上海。
[34]彭兆榮著。2007《人類學儀式的理論與實踐》。北京:民族出版社,北京。
[35]詹姆斯‧舒茲曼著,黃楷君譯。2020。《原始富足:布希曼族的生存之道,以及他們能教給我們什
麼?》。八旗文化/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新北市。
[36]裴家騏論文,「魯凱族的狩獵知識與文化 -傳統生態知識的價值」。《原住民研究論叢》。台灣
原住民教授學會出版,台北。2010(3)頁1-30。
[37]湯錦台著。2011。《大航海時代的臺灣》。中雁出版社,台北市。
[38]維克多,特納著。2006。《儀式過程:結構與反結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p206
[39]蔡中涵博士編著,《原住民教育重叢書---原住民歷史文化(一)(二)》,教育電台發行,
1996,台北。P.98-103。
[40]劉益昌 著。2018。《芝山岩遺址與臺北史前》。臺北市立文獻館。台北。
[41]劉益昌、劉得京、林俊全 著。1993。《史前文化》。台東縣:交通部觀光局東部海岸風景特定
區管理局。
[42]齊力審閱,黃儀娟、齊力譯。《社會學》。雙葉書廊。2013。臺北。頁76-81。
[43]羅蘭・巴特著,江灝譯。《神話學》。麥田出版社。2019。臺北。頁315。
[44] Earl Babbie著。林秀雲 譯。2019。《社會科學研究方法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14E》。台北:新加坡商聖智學習亞洲私人有限公司臺灣分公司。
[45]Douglas,M.
1970,”Purity and Danger”.Harmondsworth:Penguin Books.
1979. ”Animals in Lele Religion Thought”in Middletion,J.(ed.),Myth and
Cosmos:Reading in Mythology and Symbolism. University of Teaxas Press.
P.239,270.

電子全文 電子全文(網際網路公開日期:20250724)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