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獻
王若帆(2009)。台灣觀光代言人對國際觀光客在旅遊目的地意象、態度與旅遊意願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觀光研究所,台北。
https://hdl.handle.net/11296/c49s6d
王鈺文(2012)。宗教旅客旅遊動機、滿意度與重遊意願關係之研究─以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台灣台北聖殿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管理學院碩士班,彰化。https://hdl.handle.net/11296/7he2v3
左昭娣 (2014) 。觀光魚市遊客環境知覺與旅遊行為意圖之研究-以東港漁港漁產品直銷中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仁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屏東。https://hdl.handle.net/11296/gw8jp9
申震雄(2006)。遊憩吸引力、服務品質與遊客滿意度之研究─以通霄西濱海洋生態教育園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台中。https://hdl.handle.net/11296/ah8d3f
朱嘉瑩(2009)。人格特質與生活型態對國人出國自助旅行意願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休閒與遊憩管理學研究所,台中。https://hdl.handle.net/11296/d4nv3z
余玲玲(2012)。台東森林公園對遊客的吸引力、滿意度及重遊意願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健康促進與休閒管理碩士在職專班,台東。https://hdl.handle.net/11296/bkdxps
呂佳琦(2010)。澎湖地區海洋觀光遊憩對遊客的吸引力、滿意度與重遊意願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澎湖科技大學,澎湖。https://hdl.handle.net/11296/s5mhy6
李秀珍(2018)。觀光吸引力、滿意度及重遊意願之研究-以雲林縣古坑華山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雲林。https://hdl.handle.net/11296/vn8e9q
李佳凌(2008)。吸引力和遊憩體驗對滿意度與忠誠度影響之研究-以淡水老街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台北。https://hdl.handle.net/11296/u2ugta
杞佩珊(2011)。社區觀光之吸引力、遊憩體驗、滿意度與重遊意願關係之研究—以板頭文化藝術村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學系碩士班,嘉義。https://hdl.handle.net/11296/e3jp7d
林君珍(2004)。產品置入之效果研究-以觀光景點置入於台灣偶像劇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銘傳大學觀光研究所,台北。https://hdl.handle.net/11296/4y5972
林秀玉(2003)。原住民意識資源觀光吸引力之研究-以邵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台中。https://hdl.handle.net/11296/2kn27q
林佳勳(2018) 。台南白河地區觀光吸引力、地方依附與重遊意願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南臺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台南。https://hdl.handle.net/11296/f4jj2r
林怡君(2016) 。觀光吸引力、服務品質、設施、目的地意象、滿意度與再訪意願之探討-以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北門遊客中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真理大學休閒遊憩事業學系,台北。https://hdl.handle.net/11296/f9d25r
林怡佳(2005)。台灣蔬果養生餐飲之旅的認知與旅遊意願之研究-以來台日本旅客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觀光學研究所(含碩專班),台北。https://hdl.handle.net/11296/q55bv6
林彥宏(2006)。觀光吸引力及觀光形象認知對顧客滿意與重遊意願的影響-免簽證後日本旅遊市場之實證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真理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台北。https://hdl.handle.net/11296/624g6w
林郁晨(2010)。人格特質、媒體吸引力對於旅遊消費意願之影響-以廣播閱聽人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班,台中。https://hdl.handle.net/11296/6h93rg
林淑華(2018)。遊客觀光吸引力、遊客滿意度與重遊意願相關性研究-以苗栗客家文化園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育達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苗栗。https://hdl.handle.net/11296/zvh596
林懷宗(2006)。旅遊動機和阻礙因素對職業軍人海外旅遊參與意願影響之研究-以航特部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學研究所,嘉義。https://hdl.handle.net/11296/wc4s3x
邱雅筠(2017)。遊客對集合的觀光吸引力、旅遊動機和重遊意願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觀光與餐旅管理研究所,高雄。https://hdl.handle.net/11296/rp5euj
胡曉玄(2008)。八里左岸遊憩資源觀光吸引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台北。https://hdl.handle.net/11296/tcsx2w
高淑娟(2011)。以計畫性行為理論模式探討遊客觀光工廠涉入、旅遊意願與行為意圖之相關研究-以高雄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觀光與餐旅管理研究所,高雄。https://hdl.handle.net/11296/3mesd4
高賢圭(2012)。未參與滑水者休閒偏好、滑水休閒阻礙與參與意願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休閒產業經營學系碩士班,桃園。https://hdl.handle.net/11296/7krmsf
張振泰(2012)。中國大陸觀光客對於臺北國際觀光夜市之觀光意象、情境吸引力、滿意度和重遊意願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台北。https://hdl.handle.net/11296/2vwytz
張雅媜(2010)。遊客旅遊動機、目的地吸引力與滿意度間之關係研究-以南鯤鯓代天府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班,臺中。https://hdl.handle.net/11296/p55826
張德慶(2004)。節慶活動服務品質、服務價值、顧客滿意度與行為意願之相關性研究-以墾丁風鈴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觀光事業學系研究所,臺中。https://hdl.handle.net/11296/85qb9v
梁乃文(2012)。影迷涉入、目的地意象與旅遊意願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事業經營碩士班,台中。https://hdl.handle.net/11296/qppv7d
莊貽寧(2010)。中華職棒觀眾之涉入程度、滿意度、忠誠度與運動觀光意願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研究所,嘉義。https://hdl.handle.net/11296/kpa2av
許舒珮(2009)。旗津地區之遊憩吸引力、服務品質與遊客滿意度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https://hdl.handle.net/11296/as4487
郭子寧(2012)。夜市遊客消費經驗需求滿足對參與意願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班,台中。https://hdl.handle.net/11296/4esck7
陳妤甄(2009)。觀光遊憩資源吸引力及觀光產業對觀光發展影響研究-以澎湖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景觀與遊憩研究所,台中。https://hdl.handle.net/11296/f5689c
陳志誠(2004)。以遊客意願探討高雄縣農漁園區遊憩路線之規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研究所,屏東。https://hdl.handle.net/11296/qe2g2a
陳俊宏(2012)。愛河連接持台自行車道使用者對運動觀光吸引力、自行車形象與重遊意願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仁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研究所,屏東。https://hdl.handle.net/11296/44ur6t
陳運欽(2003)。觀光地意象與旅遊選擇意願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觀光研究所,台北。https://hdl.handle.net/11296/ppguwf
陳蓉茱(2009)。遊憩吸引力與服務品質對遊客滿意度及重遊意願之研究-以彰化縣田尾公路花園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科技大學農企業管理系所,屏東。https://hdl.handle.net/11296/rqd3y7
曾天賜(2017)。 南部地區溫泉遊客觀光意象、遊客滿意度 與旅遊行為意圖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大仁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屏東。https://hdl.handle.net/11296/g29qq9
黃碧慧(2017)。 文化慶典觀光吸引力、旅遊動機及其體驗價值之相關研究─以鹿耳門天后宮文化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觀光與餐旅管理研究所,高雄。https://hdl.handle.net/11296/r9wr4r
楊馥慈(2018)。 親子旅遊行為意圖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南華大學旅遊管理學系旅遊管理碩士班,嘉義。https://hdl.handle.net/11296/55dhkr
葉柏吟(2010)。賞蝶活動吸引力、休閒體驗與行為意圖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班,雲林。https://hdl.handle.net/11296/npz8w4
劉美侖(2011)。服務品質、知覺價值、滿意度與重遊意願之相關研究─以四重溪溫泉旅館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觀光與餐旅管理研究所,高雄。https://hdl.handle.net/11296/5sv8m5
蔡裕吉(2011)。蘭嶼遊客環境態度、遊憩體驗與重遊意願之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台北。https://hdl.handle.net/11296/edaa84
鄭人魁(2011)。臺北市國小教師出國旅遊動機、阻礙因素和參與意願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歷史與地理學系碩士班,臺北。https://hdl.handle.net/11296/s8d3eu
謝瑞芳(2015)。花東地區溫泉消費者觀光意象、旅遊體驗與旅遊行為意圖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大仁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屏東。https://hdl.handle.net/11296/d76388
網路、書籍、期刊文獻
交通部觀光局(1989~1999)。民國七十八年至八十七年台灣地區國際觀光旅館營運分析報告。台北:交通部觀光局,台北。
交通部觀光局(1992)。台灣地區觀光遊憩系統開發計畫。台北:交通部觀光局,台北。
交通部觀光局(2011)。國人旅遊調查報告。台北:交通部觀光局,2012 年01月取自
http://admin.taiwan.net.tw/upload/statistic/20120801/6a69f6c4-bbc5-4083-aae7-30 c2691574cc.doc
交通部觀光局(2012)。觀光小城─大溪總統鎮。2012 年 05月取自http://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17730&id=A12-00161
行政院經建會(1983)。台灣地區綜合開發計畫觀光遊憩系統之研究。台北:行政院經建會,台北。
李明輝、曹勝雄、張德儀(1995)。遊憩據點條件對遊憩需求之研究,觀光研究學報。1(1),25-39。
李巍、張樹夫 (2007)。旅遊地形意象認知心理分析與測評,地理與地理資訊科學。23 (3) ,92-95。
沈進成、廖若岑、周君妍 (2005) 。遊客體驗、旅遊意象、滿意度與忠誠度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8 (3),59-79。
林若慧、陳澤義、劉瓊如 (2003) 。海岸型風景區之旅遊意象對遊客行為意圖之影響—以遊客滿意度為中介變相,戶外遊憩研究。16 (2),1-22。
社會系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第七十三期。2012年12月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73/73-14.htm
邱皓政(2011)。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 SPSS (PASW) 資料分析範例,台北:五南,ISBN 978-957-11-6094-8
桃園觀光導覽網(2012)兩蔣文化園區。2012年10月取自http://traveltaoyuan.tycg.gov.tw/content/index01/index01.aspx
徐瓊信、陳榮文、呂瓊葉、曾譯賢 (2012)。來澎湖自助旅遊者、海洋島嶼觀光意象-體驗品質、可回憶性與重遊意願之研究,島嶼觀光研究。5 (4),64-87。
陳勁甫、吳劍秋 (2005)。銀髮族海外旅遊動機與市場區隔之研究。旅遊管理研究,1 (1),1-16。
陳美芬、邱瑞源 (2009) 。遊客休閒體驗與旅遊意象之研究。鄉村旅遊研究,3 (1),33-52。
侯錦雄、林宗賢 (1996) 。日月潭風景區目標市場定位策略中之旅遊意象度量探討。戶外遊憩研究,9 (1),57-77。
游恆山(2008)。消費者行為心理學。台北:五南文化出版,ISBN 978-957-1111-01-8。
楊明賢(2002)。觀光學概要。台北:揚智文化出版,ISBN 978- 957-8184-45-9
劉修祥(1998)。觀光導論。台北:楊智文化出版,ISBN 978-957-3090-86-
葉峯谷(2011,3.18)。觀光環境進步 台灣國際評比提升。台灣醒報,2011年3月取自http://www.anntw.com/awakening/news_center/show.php?itemid=20503
蔡麗玲譯,Edward J .Mayo and Lance P. Jarvis 原著(1990)。旅遊心理學。台北:揚智文化出版,ISBN 978-957-9091-03-9
鍾志強、蔡麗婷、蔡瑋娟、黃孟立 (2010)。參與文化節慶活動之遊客目的地意象、參與體驗與行為意圖之研究—以北港朝天宮元宵節為例,休閒事業研究。8 (4),19-44。
鍾正偉、陳筱涵、朱品如、嚴心圓 (2011) 。旅遊目的地意象、節慶活動吸引力、遊客滿意度與油後行為意圖之研究---以2010年蓮池潭萬年季為例,休閒事業研究。9 (2),19-38。
蘇芳基(1983)。觀光資源,觀光教育,3 (2),18。
觀音區公所(2018)。觀音介紹。2018 年7月取自 http://www.guanyin.gov.tw/tw/
英文文獻
Andriotis, K . (2011). A Comparative Study of Visitors to Urban, Coastal and RuralAreas– Evidence from the Island of Crete. European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 4(2) , 93-108.
Beerli, A., & Martín, J. D. (2004). Factors influencing destination image.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31(3) , 657-681.
Chen, C, F., & Tsai. D. (2007). Howdestination image and evaluative Factors affect behavloral in tentions ? Tourism Management, 28(4), 1115-1122.
Enrique, J., Luisa, A., & Juergen, G.(2005) The theme park xperience: An analysis of pleasure, arousal and satisfaction, Tourism Management, 26(1), 833-844.
Folkes. (1988). Recent attribution research in consumer behavior: A review and newdirections.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4(1), 548-565.
Gartner, W. C. (1993). Image formation process. Journal of Travel and Tourism Marketing, 2(2/3), 191-215.
Getz, D. (1991). Festivals Special Events and Tourism. New York: Van
Getz, D. (1997). Event management and event tourism (1st ed.). New York: Cognizant Communications Corp.
Gummesson, E. (1987). The New Marketing-Development Long-term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s. Long Range Planning, 20(4), 10-20.
Gunn, C. (1988). Vacation scapes:Designing Tourist Regions. New York:Van Nostrand Reinhold.
Hosany, S., Ekinci, Y., & Uysal, M. (2006). Destination image and destination personality: An application of branding theories to tourism places.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59(5), 638-642.
Howard, J. A., & Sheth, J. N. (1969) .The theory of buyer behavior. New York : John Wiley and Sons, Inc.
Hu, Y., & Ritchie, J. R. B. (1993). Measuring destination attractiveness:A contextual approach,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32(2), 25-34.
Inskeep, Edward. (1993). Tourism Planning : an integrate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pproach . New York: A division of International Thomson Publishing Inc.
Kim, H., & Richardson, S. L. (2003). Motion picture impacts on destination images.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30(1), 216-237.
Laws, E. (1995). Tourist destination management: issues, analysis, and policies.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Leiper. (1991). Tourist attraction system.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3), 367-384.
Leiper, N. (1990). Tourist attraction system.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7(1), 367-384.
Lew. (1987). A framework of tourist attraction research.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4(1), 533-575.
Mayo, E. J., & Jarvis, L. P. (1981). Psychology of leisure travel, effective marketing and selling of travel services. Boston, MA: CBI Publishing Co.
Nostrand.Getz, D. (1992). Festival events, and tourism. New York: Van Nostrand Reinhold.
Parasuraman, A., Zeithaml, V. A., and Berry, L. L. (1996). The Behavioral Consequences of Service Quality, Journal of Marketing, 60(1), 31-46.
Ragheb, M. G. and Griffith, G. A. (1982). The contribution of leisure participation and leisure satisfaction to life satisfaction of older person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4(1), 295-306.
Schiffman ,& Kanuk, (2000). Consumer Behavior (7th ed). New York: Prentice Hall.
Sohn, H. K., Lee, T. J, & Yoon, Y. S. (2016).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ceived risk, evaluation, satisfaction, and behavioral intention: A case of local-festival visitors. Journal of Travel & Tourism Marketing, 33(1), 28-45.
Swarbrooke, J. (2000). The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of Visitor Attractions, oxford:Butterworth-Heinemann.
Tasci, A. D. A., Gartener, W. C., & Tamer Cavusgil, S. (2007). Conceptualization and operationalization of destination image. Journal of Hospitality & Tourism Research, 31(2),194-223.
Victor, T. C. (1989). Marketing implications for attractions. Tourism Management, 3(1), 229-232.
Woodside, A. G., & Lysonski, S. (1989). A General Model of Traveler Destination Choice.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17(4), 8-14.
Woodside, A. G., & Lysonski, S. (1990). A General Model of Traveler Destination Choice, Annu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7(1), 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