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4)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0 19:4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魯俐萱
研究生(外文):Lu ,Li Hsuan
論文名稱:課後照顧人員服務品質與家長滿意度之探討
論文名稱(外文):Study of the service quality for after school and discussion on parent satisfaction
指導教授:謝雅惠謝雅惠引用關係廖建智廖建智引用關係
口試委員:謝雅惠謝雅梅郭晉源
口試日期:2020-06-23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開南大學
系所名稱:國際企業學系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企業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20
畢業學年度:10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61
中文關鍵詞:課後照顧服務品質滿意度
外文關鍵詞:After school careService qualitySatisfac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16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研究主題為「課後照顧人員服務品質與家長滿意度之探討」,指在探討兒童課後照顧服務品質的滿意情況。受到少子化的影響,我國國民小學學生數逐年下降,而現今社會是品質導向的時代,對於教育界來說,教育品質已成為不可或缺的條件。學校是培育人才的搖籃,而教育品質也是各個補教業是否能永續經營的關鍵,所以“課後照顧”品質自然成為最終的目標。再加上家長對於教師教學品質之要求愈來愈高,教師為了提升其教學品質,必須在班級經營上有所創新,並採取班級經營創新方式提升高品質之教學成效。在了解課後照顧人員的意涵後,接著探討服務品質的有關概念,並進行文獻探討之歷年相關研究;繼之,採用經過設計且具有良好的可信度與效能度的課後照顧服務品質問卷,進行相關的問卷調查共發放160份,來分析家長對課後照顧服務之滿意情形,全部回收有效問卷為135份,剔除無效問卷20份,有效問卷為115份,有效率為85.18%。
本研究透過文獻探討及問卷之統計實證分析如下:認為課後照顧人員最為重要的班級經營創新成功關鍵因素有滿足學生學習需求、提供學生多元化學習、重視及回應家長之教育態度、建構具彈性之學習型組織、提供學生參與學習與以和善與親切態度與學生進行學習問題上之溝通等。

The theme of this study is "Discussion of after-class caregiver service quality and parental satisfaction", which refers to the discussion of children's satisfaction with after-class care quality.
Affected by the declining birthrate, the number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in all countries in the world is declining year by year. Today's society is the cradle of cultivating talents, and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is also the key to the sustainable operation of each supplementary education, so the quality orientation of "after-school care" in the era of education,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has become an indispensable condition for the education community.
Quality naturally becomes the ultimate goal. In addition, parents have higher an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eachers' teaching quality.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teachers, teachers must innovate in class management, and adopt class management innovation methods to improve high-quality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fter understanding the meaning of the after-school care staff, then carry out relevant concepts of service quality and carry out relevant research in the literature discussion over the years; followed by the use of designed after-school care service quality with good credibility and efficiency total of 160 questionnaires were produced to analyze the fact that parents were satisfied with after-school care services. All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recovered to 135, 20 in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eliminated, 115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replaced, and 85.18% were effectively replaced.
The statistical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is study through literature discussions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s is as follows: The key factors for the success of the class management innovation of after-school caregivers are to meet the learning needs of students, provide students with diverse learning, recognize and respond to parents ’educational attitudes, and rebuild Flexible learning organization, providing students with participation in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ng with students on learning issues with kindness and kindness.

目錄
摘 要 i
Abstract ii
誌 謝 i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2
第四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流程 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教育服務品質的內涵 5
第二節 家長滿意度之探討 6
第三節 課後照顧之相關研究 7
第四節 衡量服務品質 1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16
第一節 研究架構 17
第二節 研究假設 17
第三節 研究工具 18
第四章 實證分析 16
第二節 課後照顧實施現況分析 17
第二節 課後照顧需求分析 17
第三節 課後照顧滿意度分析 1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31
第一節 研究結論 33
第二節 建議 33
參考文獻 38
附錄問卷 44


一、中文部份
1.丁兆漪(1995)。職業婦女家庭結構、社會福利意識型態及兒童照顧需求之研究。
2.王文崇(2004)。民營兒童課後安親班之市場區隔與消費者行為研究-以高雄市為例。一手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3.王麗容(1992)。台北市婦女就業和兒童福利需求研究。台北市政府社會局。
4.王麗容(1994)。台灣地區托兒需求評估和政府應有的對策。理論與政策。8(2),125-143。
5.王麗容(1998)。家庭結構變遷與兒童照顧政策。載於二十一世紀基金會(主編)。
6.王本源、施淑惠、林超群(1996)。國小實施課後托育活動之我見。彰化文教,38,50-53。
7.王順民(2006)。關於國小課後安親照顧新制的省思。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06年12月29日,
8.中央日報(2003)。國小校內課後照顧與民爭利的政策議。2007 年1月20 日,取自 http://ntsl.nta.tp.edu.tw/~k2301/1News /2002/5/78/9901.htm
9.內政部(2002)。臺閩地區單親家庭狀況調查結果摘要,2007 年1月20日。
10.內政部統計處(2006)。台閩地區現住人口婚姻狀況。2007 年1月18日,
11.內政部全國資訊網(2004)內政統計通報。2007年1月20日
12.內政部(2006)。現住人口按三段、六歲年齡組分,2007 年1月20日,
13.內政部兒童局(2006)。九十四年台閩地區兒童及少年生活狀況調查報告分析(兒童報告書摘要版)。2007年1月20日
14.台閩地區兒童生活狀況調查報告,2007年1月 20 日,取自內政部。
15.以台北市職業婦女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台北市。
16.民視新聞網(2007)。鎖 7 歲女在家火警女童活嗆死,2007年1月31日
17.呂慧珍(2004)。國民小學實施課後托育之個案研究-以台中縣偏遠地區一所
18.兒童福利大體檢(69-108頁)。台北:中華徵信所。
19.台北市教育局(1997)。台北市國民小學辦理課後活動實施要點,2007年1 月 24日。
20.台中市社會局(2000)。台中市托兒機構設置標準與設立辦法。
伊慶春(1989)。婦女就業對家庭的影響及未來的可能發展。社會建設,69,11-19。
21.李新民(2001)。課後托育理論與實務。高雄:麗文。
22.李新民(2002)。美國課後輔導方案對國內課後托育的啟示。高師大學報,
13,235-256。
23.李新民(2003)。課後托育服務機構整合國小課程之初探。幼兒保育學刊,1,19-38。
24.兒童及少年福利法(2003)。全國法規資料庫,2007年1月30日。
25.吳麗芬(1993)。國小學生補習狀況問卷分析。人本教育札記,43,12-18。
26.吳百祿(2001)。從美國學生之課後活動談高雄市課後照顧學生之措施。公教資訊季刊,5(4),1-14。
27房思平(1998a)。二十一世紀社區學習中心:課後學習輔導措施措施。2007 年02月10 日,取自 http://www.houstoncul.org/ecs/ ecs97/ ecs-71.txt
28. 林曉雲(2007)。北市家長會倡國小課輔延至七點。自由電子報,2007 年 4 月 1日。
29.林佑璐(2006)。家長對兒童課後照顧服務品質與滿意之研究~以台北市公立國小低年級為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未出版,台北市。
30.邱定雄(2001)。國小學生課後安親班服務市場消費行為之研究。私立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31.邱志鵬(2002)。台灣地區幼稚園與托兒所整合模型之分析與評估研究。內政部兒童局。
32.國民小學為例。私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
中縣。
33.課後托育之探討。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嬰幼兒保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台北市。
34.徐諶(1996)。「雙頭馬車」如何行?--為活潑、多元的托育制度請命。師友。
35.徐學陶(1987)。社區對學童課後照顧的責任。中華民國社會教育學會主編:兒童社區(45-53)。台北:台灣書店。
36.Thomas、R.M.、莊稼嬰、汪欲先,(1998)。兒童發展心理學。台北:三民。
37.翁慧敏(1991)。鑰匙兒童問題研究。研考雙月刊,4 月號,47-51。
38.翁秀梅(1995)。安親班何去何從。學前教育,18(4),9-11。
39.孫碧霞(1988)。學齡兒童課後照顧及輔導。社區發展季刊,41,54-57。
40.馬祖琳、陳蓓薇、陳淑華、蘇怡萍、謝惠如(2000)。課後托育機構服務內容之個案研究。醫護科技學刊。
41.馬祖琳、黃靜宜、黃雅紋、葉凱雯、陳璦淇(2001)。課後托育機構保育人員教室領導技巧之研究。社區發展季刊,96,212-221。
42.高淑玲(2005)。從兒童的觀點來看課後照顧方案—以花蓮縣非營利機構為例。
43.慈濟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44.高淑貴、伊慶春、賴爾柔、李安妮(1988)。已婚婦女子女照顧問題之研究。45.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46.為單親家庭加油【社論】日日談(2007 年 9 月 29 日)。國語日報,第 2 版。
47.高雄市教育局(1999) 。高雄市國民小學辦理學童社區課後照顧實施要點。 2007年 1 月 30 日
48.張春興(1995)。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東華。
49.張景緩(2001)。綜合活動主題式教學單元設計實務。2007 年 1 月 6 日
50.國民小學辦理兒童課後照顧服務及人員資格標準(2006) 。全國法規資料庫,2007年 1 月 30 日,
51.國小學童課後照顧宣導手冊(2007)。財團法人婦女權益促進發展基金會編印。台北市:教育部。
52.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國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53.莊珮瑋(2000)。台中市單親家長對其國小子女課後照顧安排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54.郭佳霖(2004)。我國公共圖書館設立學童家庭作業指導中心可行性之探討。台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55.郭靜晃(1992)。托育服務工作專業及專業倫理。社區發展季刊。
56.郭靜晃、吳幸玲(2000)。兒童發展心理學-心理社會理論與實務。台北:揚智。
57.郭靜晃(2000)。兒童福利-兒童照顧方案規劃。台北:揚智。
58.陳九五、高瑞芝、董道興、郭千綺、林約酉、王曉雯(1996)。國小高年級學童課後照顧問題之初探。教育研究資訊。
59.陳雅琴(1999)。福利社區化與營利化之探討─以台北市課後照顧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60.陳雅萍(2005)。台中縣市國小實施課後照顧服務之調查。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
61.陳方儀(2001)。八十九學年度國民小學辦理「社區兒童課後照顧班」
62.陳嘉彌(2005)。課後照顧方案之評鑑。國立教育研究院,研習資訊。
63.陳嘉彌、李翠萍(2002)。青少年「課後學習方案」概念與策略之探析。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
64.陳淑綺(1996)。托育服務。載於周震歐(主編) ,兒童福利。台北:巨流。課後班兼收外校生盈餘挹注教學設備陳淑純(2007 年 10 月 10 日)。國語日報。
65.補習及進修教育法(2004) 。全國法規資料庫,2007年1月30日
66.彭婉如基金會(2003)。社區國小學童課後照顧支持系統簡介。2006 年 1 月 29日,取自 http://www.pwr.org.tw/comm/p2.asp
67.湯志民(2001)。幼兒學習環境設計。台北:五南。
68.馮燕(1994)。邁向二十一世紀社會福利之規劃與整合-兒童福利需求初步評估報告。台北:內政部。
69.馮燕(1997)。我國托育政策的展望。理論與政策,10(4),111-130
70.馮燕(2000)。如何建構兒童的托育照顧體系--兼論兒童照顧之政策措施。89 年全國兒童福利會議引言報告。
71.馮燕(2001)。各國學齡兒童課後照顧方案。兒童福利期刊,1,195-208。
72.馮燕(2001a)。台北市托育中心功能定位研究。台北市政府社會局。
73.馮燕(2002)。托育服務生態觀點的分析。台北:巨流。
74.黃以敬(2006)。課後托育需求大、師資放寬。2006 年 4 月 1 日。
75.黃怡瑾(2000)。台南市國小學齡兒童課後托育情形之初探。台南師院學報。
76.黃薈樺(2004)。國小學童與家長對課後托育服務之看法。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
77.黃秀錦(1997 年 9 月 8、9、10 日)。安親班能安誰的心?中國時報,第 6 版。
78.楊朝祥(無日期)。國小附設安親班,家長就無後顧之憂?2007 年 02 月 18 日,楊蕙琴(2000)。國小資優學生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79.Thomas、R.M.、莊稼嬰、汪欲先,(1998)。兒童發展心理學。台北:三民。















二、英文部份
1.approaches. Nieting, W.L.(1950/2000).Social research methods: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s.
2. after-school program types. Poster presented at the Biennial Meeting of 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 , Indianapolis, IN, March 30-April 2. Pierce, K. M., Hamm, J. V., & Vandell, D. L.(1999).Experiences in after-school programs
3.Clarke-Stewart, K.A,Gruber, C. P., & Fitzgerald, L.M.(1994)Children at home and in day care. Hillsdale, NJ:Erlbaum. Howes, C. Olenick, M., & Der-Kiureghian, T .(1987). After school child care in an
4.elementary school: Social development and continuity and complementarity of programs. The Elentary School Journal, 88, 93-103. Mayall, B.(1996). Children,s health in pimary schools. Falmer Press, Taylpr and
5.Francis Ins. Newmanw.W.L(1950/2000).Socil research .methods: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6..Hall. Kotler , P.(2003), Marketing Management,11th ed., New Jersey : Prentice Hall
7.Joiner, B. L. (1993), Fourth Generation Management: The New Business Consciousness.
8.Juran, J. M. (1986). "A Universal Approach to Managing for Quality", Quality Progress, 34(4), 19-24.
9.Kano, N., Seraku, N., Takahashi, F. and Tsuji, S. (1984), "Attractive quality and must-be quality", Hinshitsu (The Journal of the Japanese Society for Quality Control), 14, 39-48.
10.Kohlberg, L. (1964) Essays on moral and moral Development. The Psychology of Moral Development, Vol.2,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11.Kolter, P., Bowen, J. and Makens, J. (1999), Marketing for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2nd ed., New York: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Inc. Kotler P. (2000), Marketing Management 10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12.Hall. Kotler , P.(2003), Marketing Management,11th ed., New Jersey : Prentice Hall
13.Pierce, K. M., Hamm, J.V., Sisco,C., & Gmeinder, K.(1995).A comparison of formal and children's adjustment in first-grade classroom. Child Development , 70(3), 756-767.
14.Posner, J .K., & Vandell, D. L.(1994).Low-income children's after-school care:Are there beneficial effects of after-school programs?Child Development, 65, 440-456.
15.Marr, J.W., "Letting the customer be the judge of quality", Quality Progress, 19(10),
46-49 (1986).
16.U.S.Department of Education(1998)Safe and smart : Making after-school hour work for kids.
17.U.S.Department of Education(1999).Bring education to after-school programs.
18.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2005) .21st century community learning centers .Retrieved Jan, 3, 2007 , from http://www.washburn.k12.il.us/grant/index.html.
19.Retrieved Jan, 3, 2007, from:http://www.ed. gov/pubs/ Safe and smart.
20.Retrieved Jan, 3, 2007, from:http://www.ed. gov/pubs/ After-School Programs.html.
21.Shen, X.X., Tan, K.C. and Xie, M. (2000), "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innovative
product development using Kano’s model and QFD", European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 3(2), 91-99.

電子全文 電子全文(網際網路公開日期:20250704)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