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全世 (2000)。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義與內涵,資訊與教育,80,23-31。
王俊卿 (2010)。運用互動式電子白板融入國小二年級數學科分數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學暨資訊教育學系(含數學教育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北市。王春展 (1996)。情境學習理論及在國小教育的應用。國教學報,8,53-71。
方文邦 劉曼麗(2013)對國小四年級數學低成就學童在分數學習的迷思概念錯誤類型與其成因之探討,科學教育月刊,358,20-35。
何榮桂 (2001)。九年一貫資訊教育課程規劃與相關問題。資訊教育課程設計(123 - 133 頁)。台北:師大。
呂玉琴 (1991)。分數概念文獻探討。臺北師院學報,4,537-606。
呂玉琴 (1991)。國小學生的分數概念,1/2 vs.1/4 。國民教育,31(11,12),10-15。
呂玉琴、李源順、劉曼麗、吳毓瑩 (2009)。國小分數與小數的教學、學習與評量。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呂溪木(1983)。從國際科展看我國今後科學教育的發展方向。科學教育
月刊,64,13-19。
杜錦龍 (2010)。以後設認知策略經由等值分數進行異分母分數加減的學習歷程及成效探究。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宋藍琪 (2007)。融入數學史教學對小五學生數學學習成效之實驗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余酈惠 (2003)。高雄市高職學生運用GSP軟體學習三角函數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研究所。
林吟霞/王彥芳,情境學習在課程與教學中的運用。北縣教育98年69期
林保平 (1997)。動態幾何教學的電腦輔助教材研究,85年度國科會研究計畫報告,計畫編號:85-2511-S-113-004,臺北市師院。
林保平 (2000)。教具學具觀點的數學科電腦輔助教學設計實例。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20,29-46。
林保平 (2001)。融入課程的數學科電腦輔助教學--以分數的教學為例。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22,31-57。
林福來、黃敏晃、呂玉琴 (1996 )。分數啟蒙的學習與教學之發展性研究。科 學教育學刊,4(2),161-196。
林嘉惠(2015)。以萬用揭示板融入分數教學對國小三年級學童同分母分數加減問題解題表現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應用數學系數學科,台南市。
林碧珍 (1990)。從圖形表徵與符號表徵之間的轉換探討國小學生的分數概 念。新竹師院學報,4,295-347。
邱瓊慧 (2002)。中小學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實踐。資訊與教育雜誌,88,3-9。
吳佳蓉 (2002)。隔代教養兒童與非隔代教養兒童學校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縣。周淑君 (2018)。萬用揭示板融入國小三年級分數單元對學童學習成就之影響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應用數學系,台南市。施宜明 (2016)。資訊融入國小三年級數學分數單元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屏東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屏東縣。胡瀞文(2018)。國小四年級分數單元補救教學之個案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應用數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南市。高健源(2011)。資訊科技融入國小五年級社會學習領域教學之行動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歷史與地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臺北市。南一書局 (2007)。國民小學數學學習領域教師手冊。臺南市:南一書局
徐新逸(1996)。情境學習在數學教育上之應用。教學科技與媒體,29,13-22。
徐新逸(1998)。情境學習對教學革新之回應。 研習資訊,15(1),16-24。
孫佳吟(2015)。以萬用揭示板為教學輔具探討國小四年級等值分數概念教學成效。國立臺南大學應用數學系數學科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南市。陳小鶴(1995)。電腦在教育上的應用:新新人類篇 - 上課像遊戲。特教園丁,11 (1),18-21。
陳英哲(2007)。運用資訊融入合作學習在解決國小四年級學童分數迷思概念之補救教學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市。陳和貴 (2002)。國小五年級學童分數概念學習表現及易犯錯誤類型之比較研究-以屏東縣多元文化族群為例。
陳盈帆 賴阿福 蔡俊明 黃聰欽 (2008)動態幾何軟體 GSP 對國小六年級學生學習面積概念之影響,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51,91-127。
陳嘉彌 (1998)自情境教學探討師徒式教育實習,6:5,教育資訊研究,21-41
陳慧娟(1998)。情境學習理論的理想與現實。教育資料與研究,25,47-55。
許志賢 (2005)。建構主義應用在國小資訊融入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學之研究-以高年級建置個人美術館網頁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許瑛玿、廖桂菁 (2022)。情境式網路輔助學習環境之研發與實踐。科學教育學刊。10(2),157-158
張敏桂(2018)。桌上遊戲融入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生等值分數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應用數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南市。張春興 (2002)。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書局
張國恩 (2002)。從學習科技的發展看資訊融入教學的內涵。北縣教育,41,16-25。
張守端(2006)。電腦多媒體應用於國小數學科教學效益之探究-以國小五年級等值分數概念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台中市。張平東 (1995)。國小數學教材教法新論。臺北市:五南。
張英傑、周菊美合譯(2005)。Van de Wale, J.A.著。中小學數學科教材教法。臺北市:五南。
黃幸美 (1997)。兒童的概念學習、解題思考與迷思概念。教育研究月刊,55,55-60。
甯自強(1993)。分數的啟蒙〜量的子分割活動的引入〜。教師之友,34(3),
45-51。
教育部 (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數學學習領域。台北市: 教育部。
游政雄、呂玉琴 (2002)台灣北部地區國小中年級學童分數概念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5,37-38。
彭海燕(1998)。國小學童等值分數概念了解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彭聖淵 (2010)。資訊融入國小數學科教學效益之探究─以康軒版國小五年級等值分數單元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台中市。黃鳳俞 (2009)。北縣教育,情境學習理論在教學上的啟示,69,60-63。
黃月純、楊德清 (2011)。國小低年級弱勢學生數學學習興趣與信心之研究,嘉大教育研究學刊,26,143-145。
謝淡宜 (1990)。小學數學「真正理解學習」及「如何解題」教法研究,臺南師院學報,23,265-290。
楊立德(2005)。資訊科技融入數學科教學成效之研究-以國小四年級數學分數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楊壬孝 (1989)。國中小學分數概念的發展。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 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77-0111-S-003-09A)。執行單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
楊家興 (1993)。情境教學理論與超媒體學習環境。教學科技與媒體,22,40-48。
楊瑞智 (2000)。探究師院生之分數基本概念及分數概念的課室教學。臺北市 立師範學院學報,31,357-382。
楊順南 (1997)。情境認知教學觀的衝擊與啟示。教育研究雙月刊 56,51-62。
陳昭蓉譯 (2018)圖解數學辭典,Tori Large and the editors of Usborne Publishing Ltd著。臺北市,小天下。
鄭晉昌 (1993)。電腦輔助學習的新教學設計觀-認知學徒制。教育資料與圖館學,31(1),55-66。
劉君毅(1996)。錨式情境教學法對國小學童數學學習態度影響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資料科學學系碩士論文,新北市。劉慧鈴(2007)。資訊科技融入國小四年級分數教學之學習成效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數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台南市。賴麗桂(2007)。資訊融入國小三年級學童分數診斷教學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學暨資訊教育學系(含數學教育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北市。鍾邦友 (1995)。情境式電腦輔助數學學習軟體的研究與發展。視聽教育學報,1,116-131。
鍾邦友 (2000)。以情境學習為觀點的統整課程設計。北縣教育,30,32-37。
顏全朗(2014)。以平板電腦為輔助教學工具融入等值分數單元對國小四年級學生等值分數的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應用數學系數學科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南市。顏龍源 (2000)。主題化的電腦融入課程概念。資訊與教育雜誌,80,32-40
顏永森、胡學誠、柯天盛 (2011)。學習態度對學生學習與學校效能影響之研究。國家文官學院
數位學習注意力對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 (2013)。國家教育研究院
二、英文部分:
Behr, M.J., Lesh, R., Post T.R. & Silver, E.A. (1983).Rational number concepts. In R. Lesh, & M. Landau (Eds.), Acquisition of Mathematics Concepts and process (pp.91-126).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Inc.
Brown, J. S., Collins, A., & Duguid, P. (1989). 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8, 32-42.
Behr, M. J., & Post, T. R. (1988). Teaching rational number and decimal concepts. In T. R. Post (Eds.), Teaching mathematics in gread K-8, 190-229. Boston, MA: Allyn and Bacon.
Behr, M. J., & Post, T. R. (1992). Teaching rational number and decimal concepts. In T. R. Post (Ed.), Teaching mathematics in progress K-8: Research base methods (2nd ed.) (pp.201-248). Boston, MA: Allyn and Bacon.
Behr, M. J., Wachsmuth, I, Post, T. R., & Lesh, R. (1984). Order and equivalence of rational numbers: A clinical teaching experiment.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15(5), 323-341.
Bergeron, J.C., & Herscovics, H. (1987). Unit Fractions of a Continuous Whole. The 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for the psychology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Bruner, J.S. (1996). Toward a theory of instruction. NY: McGraw-Hill.
Corwin, R.B, Russell, S.J., & Tiemey, C.C. (1990). Seeing fractions: A unit for the upper elementary grades. Developed by TERC (Technical Education Research Centers) for the California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Dias, L. B. (1999). Integrating technology: some things you should know. Learning & Leading with Technology, 27(3), 10-13, 1999.
Dickson, L., Brown, M., & Gibson, O. (1984). Children learning mathematics: A teacher’s guide to recent research. NY: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Hunting, R. P. (1986). Rachel’s schemes for constructing fraction knowledge, Educational Study in Mathematics, 1749-66.
Harley, S. (1993). Situated learning and classroom instructi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33(3), 46-51.
Kieren, T.E. (1980). The rational number construct: Its elements and 73 mechanisms. Inkier, T.E. (Ed.), Recent research on number learning (pp125-150). RIC/SMEAC, Columbus.
Mack, N.K. (1995). Confounding whole-number and fraction concepts when building on informal knowledge.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26, 422-411.
Nesher, P. (1985). The development of semantic categories for addition and subtraction. 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 373-394.
Ohlsson, S. (1988). ‘Mathematical meaning and applicational meaning in the semantics of fractions and related concepts’, in J. Hiebert and M. Behr (eds.), Number Concepts and Operations in the Middle Grades, NCTM/LEA, Reston, 53-91.
Piaget, J., Inhelder, B., & Szeminska, A. (1960). The child’s conception of geometry. New York: Basic books.
Vance, J.H. (1992). Understanding equivalence: A number by any other name. School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92(5), 263-266.
Waxim, G.W. (1987). Social studies and the Elementary School Child, Columbus: Merrill Pub.
Woolever, R., & Scott, K.P. (1988). Active Learning in Social Studies, Illinois: Scott Foresman and Compa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