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資料部份
[1] 國防部,國防報告書,中華民國,2003。
[2] 國防部,國防報告書,中華民國,2009。
[3] 國防部,國防報告書,中華民國,2013。
[4] 國防部,國防部募兵制推動執行成效與策進報告書,中華民國,2014。
[5] 黃順忠,國軍形象、廣告訴求與代言人類型對志願役士兵報考決策影響之研
究,碩士論文,管理研究所,義守大學,2006
[6] 吳佳綺,質性資料的分析,Graham R. Gibbs 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台北,145頁
[7] 史順文,國軍形象之研究-一個公共關係策略初探,碩士論文,新聞研究所,政治作戰學校,1996
[8] 張定瑜,國軍媒體關係策略研究─以軍事發言人室為例,碩士論文,新聞學系,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2009。
[9] 劉陶堃,我國募兵政策對國防人力與預算影響之研究-考慮人口與經濟景氣變
動,碩士論文,國防財務資源管理研究所,國防管理學院,2006。
[10]陸紀豪,國軍募兵制現況之分析,碩士論文,國際企業學系,玄奘大學,2011。[11]蔡鴻池,我國實施募兵制可行性之研究—從經濟面向分析探討,碩士論文,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國立中山大學,2003。
[12]姜愛珠,國內實施募兵制之推動策略和配套措施之研究,碩士論文,管理學院碩士班,義守大學,2008。
[13]李志堯,中華民國戰略與兵役制度─募兵之研究,碩士論文,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專班,政治大學,2002。
[14]詹志宏,在台外籍人士對中華民國的映像研究,碩士論文,公共行政及政策研究所,國立中興大學,1980。
[15]祝基瀅,大眾傳播學,學生書局,台北,1980,68頁
[16]謝宗憲,國軍形象廣告研究:以影音廣告「變形金剛」為例,碩士論文,新聞學系,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2013。
[17]牛莒光,國軍招生廣告呈現國軍定位與國軍形象之研究─平面廣告為例,
碩士論文,新聞研究所,政治作戰學校,2000
[18]許藝瀞,國軍形象之研究:以九二一地震國軍協助救災為例,碩士論文,
新聞研究所,政治作戰學校,2001。
[19]蘇姵璇,國軍形象行銷之作為與成效研究:以「勝利的樂章-柳營笙歌嘉年
華」活動為例,碩士論文,廣告學系,銘傳大學,2009。
[20] 劉治本,軍人職業報償認知與軍人職業地位評價對高中(職)生選擇軍人職
業傾向的影響之研究,碩士論文,資源管理研究所,國防大學國防管理學
院,2003
[21] 許庭婷,國軍志願役士(官)兵招募作業之研究,碩士論文,管理研究所,元智大學,2005。
[22] 秦振國,我國兵役制度發展與募兵制之研究,碩士論文,公共事務管理學系,開南大學,2006。
[23] 陳敏郎,我國推行募兵制度之研究,碩士論文,公共政策研究所,逢甲大學,2008。
[24] 李意超,我國高中與大學應屆畢業生對兵役制度轉型為「募兵制」的態度
與職業選擇之研究,碩士論文,社會科學學院,國立政治大學,2010。
[25] 賴文森,企業形象與消費者購買決策關係之研究 ,碩士論文,企業管理研究所,中國文化大學,1990。
[26] 宋志文,台灣領導企業形象研究,碩士論文,管理技術研究所,台灣科技大學,1998。
[27] 蕭振輝,報紙報導政黨形象之研究─以聯合報、中國時報、自由時報為例,
碩士論文,新聞學系研究所,中國文化大學,1997。
[28] 胡光夏,軍事社會科學叢書編輯部(編)《軍事社會科學的功能與運用(上):
第七屆國軍軍事社會科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4,第397-474頁。
[29] 祝基瀅,台灣鄉村讀者讀報習慣調查 ,碩士論文,新聞研究所,國立政治大學,1973
[30] 胡元輝,媒體與改造─重建台灣的關鍵工程,台北:商周出版,2007,第26~27
頁。
[31] 陳一香,台灣電視節目內容多元化之研究,碩士論文,新聞學系,國立政治大學,2007。
[32] 吳明隆,論文寫作與量化研究,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台北, 2012,
第96~104頁。
[33] 蘇家慶,國軍形象塑建之研究 :以「2012年柳營笙歌嘉年華活動」為例 ,
碩士論文,新聞碩士班,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2012
[34] 朱芝嫻,高中生的傳播行為與國軍印象形成之關聯性研究,碩士論文,新
聞研究所,政治作戰學校,2000。
[35] 何彥廷,探討人力精簡與募兵制對國軍投入救災任務之影響,碩士論文,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玄奘大學,2013。
[36] 翁興利,政策規劃與行銷,華泰出版社,台北,2004,第278-300頁
[37] 國防部,國防部擬實施全募兵制對政府財政及國家戰力之影響專案
調查研究報告,台北,監察院,2009
[38]國防部,102年國防報告書 四年期國防總檢討(QDR),台北:國防部,2013
[39]郭玉霞,質性研究資料分析,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台北,2009,
第6-18頁
[40]國防部,國防報告書,中華民國,2015。
[41]廖國鋒,梁成明,“國軍女性軍官工作特性、工作滿足與離職傾向關係之
研究",國防管理學院學報,第21卷,第1期,2000年,第18-29頁。
[42]郝昇騰,“志願役士兵離退傾向之探討:以南部空軍某部隊為例",碩士論文,管理研究所,義守大學,2010。
[43]王承中,“魚與熊掌 徵兵、募兵各有支持",台灣醒報,2015。
[44]陳鴻運,“國軍福利政策對全募兵制度推展之影響-以海軍某艦艇單位為
例",碩士論文,管理研究所,義守大學,2015。
[45]蘇義倫,“國軍志願役軍官人格特質、工作價值觀、工作特質及組織承諾
之研究-五種軍官來源之比較",碩士論文,軍事社會行為科學研究所,
政治作戰學校,2005。
[46]孫敏華,“役男服役認知與軍中適應之研究",軍事社會科學學刊,第4
期,1999年,第131-161頁。
[47]孫敏華、許如亨,軍事心理學,心理學出版社,台北,2001
[48]孫敏華,陳洋洲,役男軍中適應量表預測效果及其軍中適應之縱貫研究
,復興崗學報,第76期,2002年,第141-174頁。
[49]吳慧瑛,“工讀生工作環境、工作滿意度與服務品質之相關研究-以大台
北地區國際觀光旅館宴會廳與一般宴會廳為例",碩士論文,餐旅管理研
究所,輔仁大學,2008。
[50]林明德,“高中學生的人格特質、國軍組織形象與軍人職業特性認知對其
職業軍人選傾向的影響",碩士論文,資源管理所,國防大學管理學院,
2005。
[51]陳敏郎,我國推行募兵制度之研究,碩士論文,公共政策研究所,逢甲大
學2008
[52]潘志偉,消費者行為,空大發行,台北,2003。
[53]朴英培,“工作價值觀,領導型態,工作滿足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
碩士論文,企管研究所,國立政治大學,1988。
[54]郭木智,“陸軍志願役士兵留營意願影響因素之研究",碩士論文,企管研究所,朝陽科技大學,2010。
[55]郝昇騰,“志願役士兵離退傾向之探討:以南部空軍某部隊為例",碩士
論文,管理學院,義守大學,2010。
[56]邱奕宏,“企業內員工薪資滿足感與離職意願之相關性研究-以新竹科學
圍區資訊相關企業為例",碩士論文,勞工研究所,中國文化大學,1992。
二、英文部份
[1]Schutz, W. C.,A three-dimensional theory of interpersonal behavior,NewYork,Holt, 1958.
[2]Schutz, W. C.,A three-dimensional theory of interpersonal behavior,NewYork,Holt, 1960.
[3]Thibaut, J. W. & Kelley, H. H.,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Group. NY, Wiley,1958
[4]Cornwell, B., & Lundgren, D. C., Love on the Internet: involvement andmisrepresentation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in cyberspace vs. realspace. Computer inHuman Behavior, 17, 2001,pp.197-211.
[5]Hoppock , R. Job Satisfaction, Harper&Brother.,N.Y. ,1935.
[6]Hettema,P.J. ,Personality and adaptation.Netherlands, Netherlands Elsevier., 1979
[7]Robbins,S.P .,The Management of HR Resource, Englewood Cliffs, Prentice-Hall., N.J. ,1978
[8]Richard I.Henderson,Compensation management: Rewarding performance ,Reston, Viginia ,Reston Publishing Co. ,1979
[9]Mathis, R. L. & J. H. Jackson, Personnel/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MN.
[10]Lawler, E, Pay and Organization Effectiveness: A Psychological View, McGrawHill., New York,1971
[11]Vroom, V. H., Work and Motivation. ,John Wiley, NY, 1964
[12]Beam, B.T. & McFadden, J. J., Employee benefits, Chicago: Dearborn Financial Publishing. ,1996
[13]Butler J.E., Ferris G.R., Napier, N.K., Strategy and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South-Western Publishing,Cincinnati, , 1991
[14]Mobley, W. H. ,Employee Turnover, Causes, Consequences, and Control: Addison-Wesley. ,1982
[15]Lineberry, J., & Trumble, S.,The role of employee benefits in enhancing employee commitment. Compensation and Benefits Management, 16(1), 2000,pp. 9-14.
[16]Kochanski, & Sorensen. ,Turning around employee turnover. Financial Executive, Vol. 24( Issue 5), 2008,pp.28-31.
[17]Maslow, A. H.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Harper & Row ,New York, 1970,2nd ed
[18]Maslow, A. H. ,The farther reaches of human nature. ,Viking Press.,New York, 1971
[19]Skaggs,Work values of faculty members in selected small, 1987
[20]Alexander,S.& M. Ruderman., The Role of Procedural and DistibutiveJustice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Social Justice Research, l (2), 1987 ,pp177-198.
[21]Sumerlin, J. R. , Self-actualization and hope. Journal of Social Behavior & Personality, 12, 1997,pp. 1101- 1111.
[22]Weiner, N. ,Determinants and behavioral consequences of pay satisfaction: A comparison of two models. Personnel Psychology, 33(5), 1980, pp.741-757.
[23]Hackman, J. R., & Oldham, G.R., “Development Of The Job Diagnostic Surv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