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94.150)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16 00:5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周思綺
研究生(外文):CHOU, SZU-CHI
論文名稱:學童網路依賴與人際關係相關之研究─以高雄市某國小中、高年級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net Dependence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on 3rd to 6th grade of an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n Kaohsiung City
指導教授:蕭志清蕭志清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HSIAO, CHIH-CHING
口試委員:梁佳玲博士、蕭志清博士、陳月香博士
口試委員(外文):Dr. LIANG, JIA-LING、Dr. HSIAO, CHIH-CHING、Dr. CHEN, YUEH-HSIANG
口試日期:2020-06-01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高苑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資訊科技應用研究所
學門:電算機學門
學類:電算機應用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20
畢業學年度:10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1
中文關鍵詞:網路依賴人際關係統計分析
外文關鍵詞:Internet Dependence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Statistical Analysi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7
  • 點閱點閱:32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86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摘 要
本研究以高雄市某國小為例,探討國小中、高年級學童人際關係及網路依賴之現況、差異與關係。本研究係以隨機取樣法抽取108學年度高雄市某國小三至六年級學童共330位為研究樣本,回收有效問卷319份,有效回收率96.7%,利用IBM SPSS Statistics 22.0 for Windows統計套裝軟體進行統計分析,以描述性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卡方考驗、Pearson積差相關進行分析。本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一、中、高年級學童擁有較好的人際關係、網路依賴程度不高。
二、學童性別、年段、網路依賴傾向在人際關係層面上有顯著差異,學童父母網路態度在人際關係層面上沒有顯著差異。
三、學童性別、年段、父母網路態度在網路依賴層面上部分有顯著差異。
四、學童網路依賴傾向在性別、年段、父母網路態度分布上有顯著差異。
五、學童網路依賴在人際關係層面上部分有低度顯著負相關。
六、學童每日睡眠時間與網路依賴有低度顯著負相關,與人際關係部分有低度顯著正相關。
七、學童每週總上網時間與網路依賴有低度顯著正相關,與人際關係有低度顯著負相關。
最後,本研究結果可提供國小中高年級教師教學與輔導之參考。

關鍵字:網路依賴、人際關係、統計分析

Abstract

This study takes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Kaohsiung City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the current status, differences and relationships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Internet dependence among grades 3 to 6 of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n this study, a random sampling method was used to select a total of 330 students from the third to sixth grades of a primary school in Kaohsiung City in the 108 academic year. A total of 319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collected with an effective recovery rate of 96.7%. IBM SPSS Statistics 22.0 for windows statistical software package was used Statistical analysis was perform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 test, one-way ANOVA, chi-square test, and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

1. The third to sixth grade students of the National Primary School have goo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low Internet dependence.
2. Gender, age, and Internet dependence tendencies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t the level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parental Internet
attitudes at interpersonal levels.
3.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gender, age, and parents' internet attitudes at the
level of internet dependence.
4. Internet dependence tendencies differ significantly in terms of gender, age, and
distribution of parents' Internet attitudes.
5. Internet dependence has a low degree of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at the interpersonal level.
6. School children's daily sleep time has a low degree of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Internet dependence, and a low degree of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7. The total weekly online time of school children has a low degree of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Internet dependence, and a low degree of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Finally,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can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teaching and counseling of teachers in grades 3-6 of our school or this city's elementary school.


Keywords: Internet Dependenc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Statistical Analysis


目 錄
謝誌 Ⅰ
摘要 Ⅱ
Abstract III
目錄 V
表目錄 VII
圖目錄 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名詞解釋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五節 研究流程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網路依賴 9
第二節 人際關係 26
第三節 網路依賴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 35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38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8
第二節 研究假設 39
第三節 研究對象 40
第四節 研究工具 41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47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49
第一節 正式問卷基本資料及信度、效度分析 49
第二節 人際關係資料分析 53
第三節 網路依賴資料分析 61
第四節 相關分析 72
第五節 假設驗證結果 7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79
第一節 結論 79
第二節 建議 86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92
二、英文部分 100
三、網站部分 105
附錄 正式問卷 107



表目錄
表2-1 國內外網路依賴(網路成癮)意義一覽表 12
表2-2 國內外網路依賴(成癮)的層面彙整表 20
表2-3 國內近年來針對國小學童網路依賴相關研究一覽表 22
表2-4 國內外學者所提人際關係意義一覽表 26
表2-5 國內外研究人際關係的層面彙整 29
表2-6 國內近年來針對國小學童人際關係相關研究一覽表 31
表2-7 國內近年來針對國小學童網路依賴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 35
表3-1 母群人數分配表 40
表3-2 預試樣本基本資料表 41
表3-3 預試問卷29題學童人際關係量表內容 42
表3-4 預試問卷29題學童人際關係量表信度分析 43
表3-5 預試問卷22題人際關係量表因素分析 44
表3-6 預試問卷22題人際關係量表信度分析 44
表3-7 預試問卷20題網路依賴量表因素分析 46
表3-8 預試問卷20題網路依賴量表信度分析 47
表4-1 研究樣本背景變項及網路依賴傾向分組基本資料表 49
表4-2 學童網路使用現況 50
表4-3 正式問卷人際關係量表信度分析 50
表4-4 正式問卷網路依賴量表信度分析 51
表4-5 正式問卷人際關係量表因素分析 52
表4-6 正式問卷網路依賴量表因素分析 53
表4-7 中、高年級學童人際關係各層面及整體現況分析摘要表 54
表4-8 人際關係量表各層面分量表逐題得分一覽表 55
表4-9 不同性別學童對人際關係層面t考驗分析摘要表 56
表4-10 不同年段學童對人際關係層面t考驗分析摘要表 57
表4-11 不同父母網路態度在人際關係層面F考驗摘要表 57
表4-12 不同網路依賴傾向學童對人際關係層面F考驗摘要表 59
表4-13 中、高年級學童網路依賴各層面及整體現況分析摘要表 61
表4-14 網路依賴傾向分組統計表 62
表4-15 網路依賴量表各因素逐題得分一覽表 63
表4-16 不同性別學童對網路依賴層面t考驗分析摘要表 64
表4-17 不同年段學童對網路依賴層面t考驗分析摘要表 65
表4-18 不同父母網路態度學童對網路依賴層面F考驗摘要表 66
表4-19 網路依賴傾向分組x性別交叉表 67
表4-20 網路依賴傾向分組x年段交叉表 68
表4-21 網路依賴傾向分組x父母網路態度交叉表 69
表4-22 人際關係與網路依賴之相關矩陣 74
表4-23 網路依賴與睡眠時間、每週總上網時間之相關矩陣 75
表4-24 人際關係與睡眠時間、每週總上網時間之相關矩陣 76
表4-25 背景變項對人際關係假設驗證彙整表 77
表4-26 背景變項對網路依賴假設驗證彙整表 77
表4-27 背景變項對網路依賴傾向假設驗證彙整表 77
表4-28 人際關係對網路依賴假設驗證彙整表 78



























圖目錄
圖1-1 研究的流程 8
圖2-1 104年中小學生網路沉迷、網路依賴高風險群盛行率 21
圖3-1 研究架構圖 38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1. 方逸群(2018)。國小教師人格特質、休閒運動參與、職場人際關係對網路成癮之影響。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2. 方麗娜(2016)。臉書使用行為與人際關係-以桃園市某國小為例。健行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3. 王心怡(2015)。國小高年級學童親子溝通、自我概念與網路成癮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4. 王以仁(2007)。人際關係與溝通。台北市:心理。
5. 王妤苓(2019)。國小高年級學童幸福感、家庭氣氛與網路成癮之研究-以新北市某國小為例。中華大學科技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6. 王智弘(2008)。網路成癮的成因分析與輔導策略。輔導季刊,44卷,1期,頁1-12。
7. 王智弘(2009)。網路諮商、網路成癮與網路心理健康。台北市:學富文化。
8. 王毓雯(2017)。高雄市國小學童社交技巧與網路成癮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碩士論文。
9. 王澄華(2001)。人格特質與網路人際互動對網路成癮的影響。輔仁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
10. 白育甄(2004)。網路成癮經驗對大學生學習與生活及心理社會發展影響-網路遊戲成癮個案之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1. 朱敬先(1992)。健康心理學。台北:五南。
12. 余翠樺(2017)。運用決策樹發掘父母管教態度和同儕互動對網路成癮之影響─以新北市某國小四到六年級學生為例。萬能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13. 吳和堂(2013)。教育論文寫作與實用技巧(四版)。台北市:高等教育。
14. 吳宗立(2005)。國小班級團體動力與學生人際關係之研究。國民教育研究,9期,頁l-33。
15. 吳明隆(2010)。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第二版)。台北市:五南。
16. 李姿慧(2012)。國小高年級學童人格特質、人際關係與網路成癮之相關研究。樹德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論文。
17. 李彥儀(2016)。國小學童網路使用行為及網路成癮現象之研究-以新竹縣某國小六年級為例。中國科技大學資訊工程系資訊科技應用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18. 李祐蒼(2012)。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使用行為、動機與網路成癮之相關研究-以彰化縣為例。中華大學工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19. 李清榮(2006)。教師人際關係的經營。通識研究集刊,10期,頁241-257。
20. 李逢堅(2001)。中學生網際網路使用行為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21. 李節儀(2015)。國小高年級學生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國立台東大學進修部暑期諮商心理碩士專班碩士論文。
22. 汪汶(2015)。國小學童電腦使用行為與自我概念、人際關係之研究-以桃園市為例。健行科技大學國際企業經營系碩士論文。
23. 周倩(1999)。我國學生電腦網路沉迷現象之整合研究-子計畫二:網路沈迷現象之教育傳播觀點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24. 周倩、楊台恩(1998)。電腦網路的特質及相關問題初探。社教雙月刊,84期,頁17-20。
25. 周談輝、吳文憲(2005)。人際關係與溝通。台北,全華。
26. 林佳蓉(2012)。高中職生自我概念、真實及網路人際關係與幸福威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27. 林旻沛(2011)。性格與認知因素對大學生網路成癮之影響:一年追蹤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健康照護科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28. 林明澄(2017)。國小高年級學生人格特質對同儕人際關係與受網路霸凌行為之影響—以新北市板橋區為例。中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29. 林姵君(2003)。增進班級人際關係活動方案之成效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心理輔導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30. 林桂馨(2011)。台北市某國小學生網路成癮傾向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31. 林淑華(2002)。國小學童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32. 林清山(1992)。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東華書局。
33. 林逸玟(2017)。台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使用行為、 父母教養方式、與網路成癮之相關研究。康寧大學資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34. 林震亞(2013)。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成癮現象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35. 林龍基(2016)。國小高年級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與人際關係之關聯性研究-以羅東鎮某國小為例。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論文。
36. 邱孟緘(2014)。以計畫行為理論探討國小學童網路成癮行為及相關因素。南華大學旅遊管理學系休閒環境管理碩士論文。
37. 邱珠蘭(2014)。國小高年級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與人際關係之 探討~以台中市某國小為例。僑光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38. 邱皓政(2006)。量化研究法(二):統計原理與分析技術(修訂版)。台北:雙葉書廊。
39. 邱瀕瑩(2011)。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成癮現象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40. 柯志鴻(2005)。青少年網路成癮之相關因子研究。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41. 柯志鴻(2009)。以功能性磁振造影研究大學生網路成癮之認知神經機轉。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42. 柯慧貞(2011)。(第二年)全國國中生的網路成癮盛行率及其相關心理社會模式之追蹤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43. 洪碧姿(2016)。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管教方式、網路使用行為與人際關係之研究。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44. 孫倢舲(2014)。害羞與人際行為對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及人際關係滿意度之影響。國立束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碩士論文。
45. 孫國堂(2015)。新住民母親教養態度與子女同儕人際關係、自我效能之研究-以新北市公立國小中年級為例。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46. 徐西森(2002)。商業心理學。台北市:心理。
47. 徐西森、連廷嘉、陳仙子、劉雅瑩(2002)。人際關係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心理。
48. 徐輝國(2017)。家庭壓力與人際疏離對網路成癮的影響以苗栗縣國小高年級生為例。玄奘大學應用心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49. 翁志妙(2017)。嘉義縣國小高年級學童數位遊戲網路成癮、同儕關係與學習態度之研究。南榮科技大學工程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
50. 高淑芳(2011)。加速學習觀點的健康促進策略對大學生網路成癮者之影響。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51. 高碧玲(2016)。3C產品使用控管對學童自我控制與網路成癮的影響—以台北市某國小高年級學生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數位科技設計學系(含玩具與遊戲設計碩士班) 碩士論文。
52. 張仁彥(2011)。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使用行為、網路成癮與人格特質相關之研究-以台中市太平區某國小為例。亞洲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53. 張秀琴(2012)。台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社會依附及其他背景因素與網路成癮之相關性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國民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公民與社會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
54. 張佳琳(2018)。國小高年級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成癮之相關研究─以桃園市某國小為例。健行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系碩士論文。
55. 張政文(2016)。家長管教方式對國小中高年級學生網路使用與學業成就及人際關係之影響。華梵大學工業工程與經營資訊學系碩士論文。
56. 張春興(2000)。張氏心理學辭典(第五版)。台北市:東華。
57. 張智雄(2015)。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成癮、人際互動關係及社會支持之研究。國立屏東大學數位學習教學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
58. 張麗華(2013)。國小學童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研究~以新北市某國小高年級為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59. 許家福(2013)。彰化縣偏遠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成癮之相關研究。中華大學工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60. 許淑真(2014)。國小高年級學童人際關係、網路成癮與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中華大學科技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61. 許勝雄(1980)。如何促進良好的人際關係。台灣教育,354期,頁31-34。
62. 郭正瑩(2008)。男女大學生網路自我揭露、網路社會支持與寂寞感之差異研究一以即時通訊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63. 陳李綢、蔡順良(2006)。中學生人際關係量表指導手冊。台北市:心理。
64. 陳秀莉(2014)。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成癮、人際關係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高苑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65. 陳冠名(2004)。青少年網路使用行為及網路沈迷的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66. 陳冠名(2007)。青少年網路沉迷之研究。實踐博雅學報,7期,頁53-101。
67. 陳昭佑(2010)。台北市國小學童家庭環境對網路成癮影響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68. 陳淑惠(1998a)。上網會成癮。科學月刊,26卷,6期,頁477-481。
69. 陳淑惠(1998b)。我國學生電腦網路沉迷現象之整合研究-子計劃一:網路況迷的心理病理之初探(l/2)。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
70. 陳淑惠(1999)。我國學生電腦網路沉迷現象之整合研究-子計劃一:網路況迷的心理病理之初探(2/2)。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
71. 陳淑惠(2000)。網路沈迷現象的心理需求與適應觀點研究(二):網路沈迷大學生之心理治療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
72. 陳淑惠、翁儷禎、蘇逸人、吳和懋、楊品鳳(2003)。中文網路成癮量表之編製與心理計量特性研究。中華心理學刊,45卷,3期,頁279-294。
73. 陳皎眉(1997)。人際關係。台北市:國立空中大學。
74. 陳嬿竹(2002)。網路與真實人際關係、人格特質及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75. 陳麗華(2016)。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臉書使用行為與人際關係之研究─以宜蘭縣蘇澳地區為例。佛光大學傳播學系碩士論文。
76. 陳麗雅(2017)。國小學童網路使用行為與人際關係之研究-以新竹市國小高年級學生為例。中華大學行政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77. 曾世煌(2015)。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使用行為、親子互動與網路成癮關係之研究。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78. 曾盟証(2013)。國小高年級學童之社會資本、疏離感、網路使用類型與網路成癮關係之研究。開南大學資訊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79. 曾端真、曾玲岷(譯)(1996)。魏德夫(Verderber、Rudolph F.)著。人際關係與溝通(Inter-Act: Using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skills)。台北:揚智。
80. 游森期(2001)。大學生網路使用行為網路成癮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81. 程裕明(2013)。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使用行為、父母教養方式與網路成癮之相關研究。明道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82. 黃守一(2016)。針對國小學童網路使用與校園人際關係行為模式之探討與分析。中國科技大學資訊工程系資訊科技應用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83. 黃榆樺(2019)。父母教養方式與網路成癮傾向之研究— 以國小高年級學童為例。正修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84. 黃瑟娟(2011)。新北市三重與蘆洲兩所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成癮與學業成就相關之研究。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85. 黃詩華(2016)。新移民子女人際關係與學習適應之研究-以高雄市一所國小為例。國立屏東大學華語文教學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
86. 塗怡芳(2011)。國小高年級學童人格特質、網路使用動機與網路成癮關係之探討。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資訊管理學系所碩士論文。
87. 楊杰青(2013)。國小高年級學童幸福感、父母教養態度與網路成癮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88. 楊牧貞、黃光國(1980)。自我揭露的楔型模式及其相關變項。中華心理學刊,26卷,1期,頁51-70。
89. 楊芳茹(2018)。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依附關係、同儕關係與網路成癮之相關研究 -以彰化縣為例。建國科技大學數位媒體設計系暨媒體與遊戲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90. 楊金娟(2015)。高雄巿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91. 楊國樞(1984)。青年的人際關係。中國論壇,17卷,12期,頁11-17。
92. 楊智傑(2013)。台東縣國小高年級學生網路行為與網路成癮之調查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學系(所) 碩士論文。
93. 楊慕慈(2002)。人際關係與溝通。台北市:禾楓。
94. 楊錦登(2000)。人際關係相關理論之探討。學生輔導通訊,69期,頁104-113。
95. 葉百玲(2013)。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使用行為、人格特質、人際關係與網路成癮相關性之探討。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96. 廖文碩(2017)。國小高年級學童即時通訊軟體LINE使用行為在網路成癮、人際關係與學習態度之研究─以大新營區為例。南榮科技大學工程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
97. 趙康淇(2015)。國小高年級學生網路使用動機、使用行為與網路成癮之相關研究-以宜蘭市南屏國小為例。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論文。
98. 劉千凡(2013)。《你喜歡哪一個》動畫MV創作論述。南台科技大學數位內容與動畫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99. 劉劭純(2002)。友誼關係在人際關係教育上的意義。師友月刊,419期,頁48- 51。
100.劉姿青(2016)。國小高年級學童人格特質、人際關係、自尊對幸福感之影響 - 以新北市某國小為例。龍華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101.劉威宏(2017)。新移民子女人際關係與學習態度之研究-以嘉義縣某偏鄉之國小為例。台灣首府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102.劉熒潔、劉嘉珮、王筠雅(2013)。以社會支持觀點探討使用者在網路社群的幸福感--以Facebook為例。資訊科技國際期刊,7卷,2期,頁23-33。
103.潘俊安(2011)。高屏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成癮相關因素之研究。大仁科技大學休閒健康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04.蔡政軒(2012)。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在校學習態度與網路成癮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105.蔡培村(2000)。人際關係。高雄:復文。
106.鄧俊淇(2016)。智慧行動裝置使用行為與人格特質及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以國小高年級學童為例。高苑科技大學資訊科技應用研究所碩士論文。
107.鄭如安(2007)。從網路人際特性談敘說治療在網路諮商上的應用。諮商與輔導,253期,頁14-23。
108.鄭雅芳(2013)。中部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成癮與人際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109.盧文君(2016)。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活動類型、同儕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110.盧秀珍(2010)。大學生的自我落差與網路依賴之關係。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111.盧浩權(2005)。青少年網路沉迷現象與生活壓力、負面情緒之相關研究-以台中市高中生為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112.蕭 文(1977)。國中學生人際關係欠佳之輔導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1期,頁218-223。
113.蕭銘均(1998)。台灣大學生網路使用行為、使用動機、滿足程度與網路成癮現象之初探。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114.戴秀津(2003)。高中職學生網路成癮之相關因素及其身心健康影響探討。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15.戴怡君(1998)。使用網際網路進行互動者特質之探索。南華管理學院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16.謝珮芸(2016)。國小學童網路成癮與學業成就之研究-以彰化縣某補習班為例。大葉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117.鍾美惠(2014)。生命教育「人與人」。彩虹愛家生命教育協會:新北市。
118.簡美珍(2016)。國小學童父母對子女網路使用態度、網路使用行為與人際關係之研究。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119.簡潔如(2017)。彰化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成癮傾向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120.闕瑋儀(2012)。國小高年級學童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研究-以羅東國小為例。佛光大學生命與宗教學系碩士論文。
121.顏麗敏(2016)。國小高年級學童情緒智力、人格特質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122.魏宇亨(2016)。國小學童網路使用者人格特質與網路成癮相關性之探討。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123.魏郁樺(2019)。台南市國小高年級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與人際關係之研究。康寧大學資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124.鐘月美(2011)。國小高年級學生網路使用與自我概念、人際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市國小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二、英文部分
1.Johansson A., Götestam K. G. (2004). Internet addi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 questionnaire and prevalence in Norwegian youth (12–18 years).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45, 223-229.
2. Airasian, P. W., & Gay, L. R. (2003). Educational research: Competencies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7th ed.) Englewood Cliffs, N. J.: Prentice-Hall.
3. Barke A., Nyenhuis N., Kröner-Herwig B. (2012).The German version of the internet addiction test: a validation study. Cyberpsychol Behav Soc Netw, 15(10), 534-542.
4. Beard, I. K. (2005). Internet addiction: A review of current assessment techniques and potential assessment questions.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8, 7-14.
5. Brammer. L. M. (1993). The Helpering Relationship: Process and skill. New York: Allyn & Bacon.
6. Brausch. A.M., & Decker. K. M. (2014). Self-Esteem and social support as moderators of depression, body image and disordered eating for suicidal ideation in adolescents. 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 42(5), 779-789.
7. Burleson. B. R. (2003). The experience and effects of emotional support: What the study of cultural and gender differences can tell us about close relationships, emotion and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0(1), 1-23.
8. Byun, S., Ruffini, C., Mills, J. E., Douglas, A. C., Niang, M., Stepchenkova, S., Lee, S. K., Loutfi, J., Lee, J. K. (2009). Internet Addiction: Metasynthesis of 1996–2006 Quantitative Research.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12 (2), 203-207.
9. Caplan S. E. (2002). Problematic Internet use and psychosocial well-being : development of a theory-based cognitive-behavioral measurement instrument.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18(5), 553-575.
10. Chang, M. K., Law, S. P. M.(2008). Factor structure for Young’s Internet Addiction Test: A confirmatory study.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4(6), 2597-2619.
11. Cheng, C., Li, A. Y. (2014). Internet Addiction Prevalence and Quality of (Real) Life: A Meta-Analysis of 31 Nations Across Seven World Regions. 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and Social Networking, 17 (12), 755-760.
12. Lai C. M., Mak K. K., Watanabe H., Rebecca P. A., Joyce S. P., Roger C., Ho M. (2013).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Internet Addiction Test in Chinese Adolescents. Journal of Pediatric Psychology, 38(7), 794-807.
13. Creswell, J. W. (2002). Educational research: Planning conducting, and evaluating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research, Upper Saddle River, N, J.: Pearson Education, Inc.
14. Davis R. A. (2001). A cognitive behavioral model of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PIU).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17(2), 187-195.
15. Demetrovics Z., Szeredi B., Rózsa S. (2008). The three-factor model of Internet addicti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oblematic Internet Use Questionnaire. Behav Res Methods, 40(2), 563-574.
16. DeVellis, R.F. (1991). Scale development. Newbury Park, NJ: Sage Publications.
17. Diener. E., Se1iman, M. (2002). Very happy people. Psychological Science, 13, 81-84.
18. Dowling N. A., Quirk K. L. (2009). Screening for Internet dependence: Do the proposed diagnostic criteria differentiate normal from dependent Internet use?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12(1), 21–27.
19. Ferraro G., Caci B., D'Amico A., Di B. M. (2007).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an Italian study. Cyberpsychol Behav, 10(2), 170-175.
20. Fortson, B. L., Scotti, J. R., Chen. Y. C., Malone. J., Ben, K. S. D. (2010). Internet use, abuse, and dependence among students at a southeastern regional university. Journal of American College Health, 56, 137-144.
21. Griffiths, M. (1998). Internet addiction: Does it really exist? , Psychology and the Internet: Intrapersonal, interpersonal, and transpersonal implications (pp. 61-75). San Diego, CA, US: Academic Press.
22. Haberman, S. J. (1978).Analysis of dispersion of multinomial response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 77, 568-580.
23. Hall, A. S., & Parsons, J. (2001). Internet addiction: College student case study using best practices in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Counseling, 23(4), 312-327.
24. Hawi N. S. (2013). Arabic validation of the Internet addiction test. Cyberpsychol Behav Soc Netw, 16(3), 200-204.
25. Heider, F. (1958). The Psychology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NY: John Wiley & Sons.
26. Heiman, T. (2000). Friendship quality among children in three educational settings. Journal of intellectual & Developmental Disability, 25(1), 1-12.
27.Bakken J., Wenzel, H. G., Götestam, K. G. A., Johansson, A. Ø. (2009). Internet addiction among Norwegian adults: A stratified probability sample study.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50, 121-127.
28. Jelenchick L. A., Becker T., Moreno M. A. (2012). Assessing the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Internet Addiction Test (IAT) in US college students. Psychiatry Res, 196(2-3), 296-301
29. Kandell, J. J. (1998). Internet addiction on campus: The vulner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CyberPsycho logy & Behavior, 1, 11-17.
30. Kelley. P. H. (1983). The role of within — species differentiation in macroevolution of Chesapeake Group bivalves. Paleobiology, 261-268.
31. Kerlinger, F. N. (1986).Foundations of behavioral science. New York: Holt, Rinehart, Winston.
32. Khazaal Y., Billieux J., Thorens G., Khan R., Louati Y., Scarlatti E.( 2008). French validation of the internet addiction test. Cyberpsychol Behav, 11(6), 703-706.
33. Maccoby, E., & Jacklin, C. (1974). The Psychology of Sex Differences.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Regulation. Social Development, 16(2), 361-388.
34. Mayall. B. (1994). Children's childhoods observed and experienced. Great Britain by Burgess. New York: Flamer Press.
35.Mitchell, P. (2000). Internet addiction: genuine diagnosis or not? Lancet, 355(9204), 632-632.
36. Morahan-Martin, J., & Schumacher, P. (2000). Incidence and correlates of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among college student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16, 13-29.
37.Neuman, W. L. (2003). Social research methods: Qualitative e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 (5th ed.). Boston: Allyn & Bacon.
38.Newcomb. T. M. (1953). Social psychology and group processes.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4 (1), 183-214.
39. Pendell. S. D. (2002). Affection i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Not just a ‘fond or tender feeling’. In W. B. Gudykuns & W. B. Gudykunst (Eds.). Communication yearbook 26. (pp. 70-115). Mahwah. NJ. US: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
40. Prensky, M. (2001). Digital natives, digital immigrants part 1. On the horizon, 9(5), 1-6.
41. Rice, M. (2005). Online addiction. Beijing Review, 48, 32-33.
42. Shapira, N. A., Goldsmith, T. G., Keck, P. E., Jr., Khosla, U. M., & McElroy, S. L. (2000). Psychiatric features of individuals with problematic internet use.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57, 267-272.
43. Durkee, T., Kaess, M., Carli, V., Parzer, P., Wasserman, C., Floderus, B., Brunner, R. (2012). Prevalence of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among adolescents in Europe: Demographic and social factors. Addiction, 107, 2210-2222.
44. Wallis, D. (1997). Just Click No. The New Yorker. ISSN 0028-792X.
45.Watters C. A. , Keefer C. V., Kloosterman P. H., Summerfeldt L. J., Parker J. D. A. (2013). Examining the structure of the Internet Addiction Test in adolescents: A bifactor approach.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9(6), 2294-2302.
46. Weinstein, A., Lejoyeux, M. (2010). Internet Addiction or Excessive Internet Use.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Drug and Alcohol Abuse, 36(5), 277-283.
47. Widyanto, L., Griffiths, M. D., Brunsden, V. (2011). A Psychometric Comparison of the Internet Addiction Test, the Internet-Related Problem Scale, and Self-Diagnosis. 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and Social Networking, 14(3), 141–149.
48. Widyanto, L., McMurran, M. (2004). The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internet addiction test.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7(4), 443–450.
49. Young, K. S. (1996). Psychology of computer use: XL. Addictive use of the internet: a case that breaks the stereotype. Psychological Report, 79, 899-902.
50. Young, K. S. (1998a). Internet addiction: 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 CyberPsychology and Behavior, 1, 237–244.
51. Young, K. S. (1998b). Caught in the net: how to recognize the signs of Internet addiction and a winning strategy for recovery.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三、網站部分
1. A+醫學百科(2012)。「網路依賴」條目。2019.12.12 取自https://reurl.cc/62vmOM。
2. Goldberg, I. (1996). Internet addictive disorder(IAD) diagnostic criteria。2019.12.01取自 https://www.psycom.net/iadcriteria.html。
3. TWNIC(2019)。2019年台灣網路報告。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20.04.01取自https://reurl.cc/GVlap3。
4. 王智弘(2018)。「網路成癮不是罪,是孩子求助的警訊」。親子天下。2019.09.04取自https://reurl.cc/MvOQQv。
5. 兒童福利聯盟(2019)。2019兒少使用社群軟體狀況調查報告。2019.10.09取自https://www.children.org.tw/research/detail/67/1525。
6. 國家衛生研究院(2018)。揭開青少年網路遊戲成癮盛行率面紗。國家衛生研究院電子報。2019.09.17取自http://enews.nhri.org.tw/?p=580。
7. 國發會(2017)。106年網路沉迷研究調查報告。2019.09.20取自https://reurl.cc/9Evkkn。
8. 教育部(2015a)。104年學生網路使用情形調查報告。2019.09.20取自 https://reurl.cc/xZamme。
9. 教育部(2015b)。104年中小學學生網路使用情形調查調查結果報告。2019.09.20取自https://reurl.cc/kdOee3。
10. 教育部(2017)。教育部各級學校網路成癮學生個案輔導作業流程及輔導資源手冊簡版。2019.09.20取自 https://reurl.cc/7X088N。
11. 陳麗卿(2011)。檢視一下自己的「網路偏好指數」避免網路成癮。國家網路醫藥。2019.09.18取自https://reurl.cc/20Y99n。
12. 黃葳威(2018)。2018台灣青少兒上網安全長期觀察報告。白絲帶關懷協會。2019.09.15取自http://www.cyberangel.org.tw/images/Study/20181030.pdf。
13. 橋元良明(2013)。「情誼依賴」—日本式「網路依賴」的特點。nippon.com走進日本。2019.10.21取自 https://www.nippon.com/hk/currents/d00102/。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