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丁維欣、王力緯、湛文甫、周晏如、何昕(2015)。博物館科技:是教育、是娛樂、還是通通都是?科技博物,19(1),51-66。
丁維欣、莊冠群、戴采如、黃琬淳、翁菁邑、林均霈(2012)。博物館教育科技媒體:五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博物館與文化,(4),169-196。
于瑞珍(2002)。科學博物館輔助學校科技教育教學資源之探討-以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為例。科技博物,6(6),4-18。
王啟祥(2000)。博物館教育的演進與研究。科技博物,4(4),5-13。
朱耀明(2004)。科技教育與教育科技之關係。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7(6)。
江坤勱(2016)。以休閒供給面觀點探究博物館休閒-以國立臺灣博物館為例。高應科大體育,(15),61-71。
吳正桓 (1992)。態度形成方式對其結構的影響:情感、認知及其測量。中華心理學刊,34,41-55。
吳青山、林天佑(2005)。教育新辭典。臺北市:高等教育。
吳國源、郭淑端、張耀川(2018)。運動參與者之運動參與動機、運動設施滿意度與休閒效益之研究-以衛武營都會公園為例。健康產業管理期刊,4(4),29-34。
吳紹群(2018)。科技元素應用於博物館館校合作活動之研究:以線上影音、虛擬實境以及3D列印之整合運用為例。博物館學季刊,32(1),85-111。
李明宗(2016)。休閒體驗的提升-由快速消費到慢活品味。休閒研究,6(2),32-43。
李俊明(2004)。我不在家,就在去博物館的路上。臺北市: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李姿儀(2018)。國中科技教育的內容規劃。科技與人力教育季刊,4(3),46-66。
李蕙貞、戴仲良、鍾志強(2009)。博物館休閒動機、遊客體驗關係之研究-以國立科學博物館為例。休閒運動期刊,(8),1-13。
沈介文(2015)。博物館觀眾體驗與重遊意願之研究。科技博物,19(3),99-125。
季子弘(2009)。臺灣博物館旅行。臺北市:墨刻。
林世哲、謝宏昇、伍曉姮、涂瑞洪(2017)。休閒體驗和環境態度關係之研究-以臺南都會公園遊客為例。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6(2),61-71。
林民棟(2006)。國小高年級學生科技態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欣慧(2001)。解說成效對休閒效益體驗之影響以登山健行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未出版,臺北市。
林建華(2011)。國中學生科技素養與科技態度之相關研究。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林美齡、蘇麗英(1994)。博物館的文化觀光。博物館學季刊,8(2),29-37。
林清山(2016)。心理與教育統計學。臺北市:東華。
林詠能(2018)。博物館與科技應用:創意、需求與科技互動。博物館與文化,(15),1-3。
林聖硯、林展立(2018)。融入使用者經驗的博物館觀衆研究與科技導覽設計模式:以國立中正紀念堂為例。博物館與文化,(15),109-164。
金凱儀、李可風、王慶生(2017)。行動科技應用於博物館導覽對學習注意力與成效之影響。數位學習科技期刊,9(2),29-52。
施明發(2000)。 如何規劃博物館教育活動。臺北市:文建會。
施能木(2008)。探討“自然與生活科技”的教學設計-以天燈爲例。生活科技教育,41(2),32-56。
洪國峰(2016)。國中生的科技素養測驗發展及其表現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洪櫻純(2005)。博物館與休閒規劃:閒暇時間與自由感。博物館學季刊,19(3),51-61。
胡蕙霞(1999)。「文化觀光的行銷導向」。臺灣省政府文化處和國立歷史博物館所主辦之新世紀.新方向-博物館行銷研討會論文集,145-161。
夏宗義(2004)。高雄縣大寮地區國中三年級學生科技態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未出版,高雄市。
徐典裕(2018)。超虛實的博物館智慧教育科技應用視野。中華民國博物館簡訊,83:18。
徐毅穎(2011)。高中生科技素養與科技態度相關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耿鳳英(2006)。虛與實:新世紀的博物館展示趨勢。博物館學季刊,20(1),81-96。
馬上鈞(2002)。休閒效益與生活壓力關係之研究 ─ 以高雄地區郊山登山者為例 。臺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巿。高俊雄(1993)。休閒參與體驗形成之分析。戶外遊憩研究,6(4),1-12。
高俊雄(1995)。休閒利益的三因素模式。戶外遊憩研究,8(1),67-78。
高馨寧(2017)。行動學習對自我調整學習策略與行動學習科技態度之影響─以高職音樂課為例。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張世明(2007)。休閒管理概論。臺北市:五南。
張宗昌、余智生 (2008)。走路運動之休閒效益探討。嶺東體育暨休閒學刊,6,137-148。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現代人研究自身問題的科學。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耿介、陳文長(2004)。休閒社會學。新北市:新文京開發。
張清源(2013)。休閒農場遊憩動機、休閒效益與滿意度關係之研究。觀光旅遊研究學刊,8(2),1-18。
張煥祺(2012)。觀光意象與旅遊體驗之關聯-以雲林縣虎尾鎮為例。國立虎尾科技大學休閒遊憩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許功明(1994)。文化、觀光與博物館。博物館學季刊,8(2),3-8。
郭彥谷、田寒光、張邦立(2017)。市立美術館之民眾參與、體驗行銷、遊憩意象與休閒效益之關聯性研究。多國籍企業管理評論,11(2),165-183。
郭彰仁、李彥希、張煥祺(2014)。小鎮觀光複合意象與旅遊體驗之關聯-以雲林虎尾為例。戶外遊憩研究,27(1),1-27。
郭穎頻、黃裕智、湯幸芬(2017)。創意旅遊遊客旅遊體驗、休閒效益與行為意圖之關係。旅遊健康學刊,16(1),33-50。
陳中雲(2001)。國小教師休閒參與、休閒效益與工作滿意之關係研究─以臺北縣公立國民小學教師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陳玫岑、曾琪淑(2011)。展示科技與教育的創意思維-以科工館長廊活化為例。生活科技教育,44(2),20-31。
曾光華、陳貞吟、饒怡雲(2015)。觀光與餐旅行銷:體驗、人文、美感。新北市:前程文化。
曾瑞蓮(2005)。學校運用博物館資源進行主題式教學之探討:以日本三個博物館為例。科技博物,9(1),5-19。
游光昭、韓豐年、徐毅穎、林坤誼(2005)。國中學生科技態度量表之發展。高雄師大學報。臺灣:國立高雄師範大學。2005,19,69-83
黃仁宗(2018)。博物館服務傳遞有助於休閒效益嗎?博物館休閒服務的實徵案例研究。島嶼觀光研究,11(4),1-38。
黃世明、黃語瑄、林怡君、林敬銘(2008)。遊客對美濃地區之目的地意象與休閒效益知覺研究。身體文化學報,(7),137-154。
黃任閔、趙嘉裕、林國義(2012)。主題樂園遊客的休閒態度與休閒效益之研究。休閒產業管理學刊,5(3),22-41。
黃惠婷(2013)。善用科學性博物館體驗互動式學習環境:以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為例。國民教育,54(2),87-95。
楊宏仁、何妙桂(2010)。國小學童科技態度與科學態度相關性研究。工業科技教育學刊,(2),71-78。
蒯光武、練惠琪(2010)。以無線網路及個人數位導覽系統促進博物館做爲文化觀光景點之關鍵成功因素。運動與遊憩研究,4(4),37-62。
劉憶諄(2019)。虛擬實境在博物館展示的實踐與反思-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特展為例。博物館學季刊,33(4),87-99。
歐聖榮(2007)。休閒遊憩:理論與實務。新北市:前程文化。
鄭吉貿(2000)。臺北市國中學生科技態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鄭淑文、許家瑋、林詠能(2018)。數位時代下的博物館觀眾經驗。博物館與文化。15,31-51。
鄭瑞洲、李育諭、林煥祥(2019)。臺灣公民參與科技議題活動與參訪科學工藝類博物館的關係及變化。科技博物,23(2),71-95。
錢銘貴(2019)。銀髮族旅遊體驗、休閒效益與行為意圖之關係。休閒事業研究,17(1),33-46。
薛堯舜(2019)。健走活動參與動機、環境屬性、休閒效益與行為意圖之研究-以嘉義運動i臺灣健走活動為例。成大體育學刊,51(1),39-53。
鍾政偉、曾宗德(2015)。新移民休閒活動參與之研究。博物館學季刊,29(3),69-88。
藍麗卿(2013)。遊客都會公園的休閒體驗和環境態度關係之研究─以衛武營都會公園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生態休閒教育教學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顏建賢、黃有傑、陳晉彥(2010)。社區見學旅遊休閒效益之評估研究:以桃米社區為例。農業推廣文彙,55-69。
羅盈筑、李安娜、朱曼婷、黃莉尹(2018)。探討遊客旅遊體驗與旅遊效益之關係-以安平老街旅遊區為例。運動與遊憩研究,12(4),27-40。
蘇巧純(2019)。當互動科技遇上博物館:一個互動設計師的田野筆記。臺灣博物季刊,38(2),40-47。
蘇明如(2017)。臺灣博物館散步GO:30條最潮博物館群創意觀光路線。臺中市:晨星出版有限公司。
二、英文部分
Anderson, T. D. (2007). The tourist in the experience economy.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7(1), 46-58.
Ankiewicz P. (2016) Perceptions and Attitudes of Pupils Toward Technology. In: de Vries M. (eds) Handbook of Technology Education. Springer International Handbooks of Education. Springer, Cham.
Ankiewicz, P., Van Rensburg, S., & Myburgh, C. (2001). Assessing the attitudinal profile of South African learners: A pilot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and Design Education, 11(2), 93–109.
Ardies, J., De Maeyer, S., Gijbels, D. & van Keulen, H. (2015).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s Technolog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and Design Education, 25(1), 43-65.
Ardies, Jan & De Maeyer, Sven & Gijbels, David. (2013). Reconstructing the Pupils Attitude Towards Technology-survey. Design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18. 8-19.
Bame, E., Dugger, W., de Vries, M., & McBee, J. (1993). Pupils’ attitudes toward technology: USA. Journal of Technology Studies, 19(1), 40-48.
Bammel, G., & Burrus-Bammel, L. L. (1982). Leisure and human behavior. Dubuge, IA:Wm.C. Brown Company Publisher.
Beard, J. G., & Ragheb, M. G. (1983). Measuring leisure motivatio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5(3): 219-228.
Becker, K. H., & Maunsaiyat, S. (2002). Thai students' attitudes and concepts of technology. Journal of Technology Education, 13(2), 6-20.
Carver, R. (1996). Theory for practice: A framework for thinking about experiential education. Journal of Experiential Education, 19(1), 8-13.
Cordes, K. A., Ibrahim, H. M. (1999). Application in recreation & leisure for today and the future. The McGraw-Hill Companies.
de Klerk Wolter, F. (1989). The attitude of pupils towards technology. Eindhoven, The Netherlands: Eindhov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river B. L., Brown, P. J., & Peterson, G. L. (1991). Benefits of leisure.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Driver, B. L. (1997). The defining moment of benefits. Parks and Recreation, 32 (12), 38-41.
Dyrenfurth, M. J. (1991). Technological literacy synthesized. In M. J. Dyrenfurth & M. Kozak (Eds.), Technological literacy .40th yearbook of the Council on Technology Teacher Education (pp.138-183). Peoria, IL: Macmillan/ McGraw-Hill.
Fishbein, M., and I. Ajzen (1975). 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 and Behavior :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 MA : Addison-Wesley.
Hacker, M. & Barden, R. (1987). Technology in your world. Albany, NY: Delmar.
Joy, A. & Sherry, J. F., (2003). Speaking of art as embodied imagination: A multisensory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aesthetic experience.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30(2), 210-259.
Mannell, R. C. (1979). A conceptual and experimental basis for research in the psychology of leisure. Society and Leisure, 2(1), 179-196.
Mannell, R. C. (1980), Social psychological techniques and strategies for studying leisure experiences. In S. E. Iso-Ahola (Ed.), Social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on leisure and recreation (pp. 62-88), Springfield, IL: Charles C Thomas.
Newcomb, T. M. (1956). The prediction of interpersonal attrac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11, 575 -586.
Pine II, B.J. and Gilmore, J.H. (1998). Welcome to the Experience Economy.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July-August, 97-105.
Schmitt, B. H. (1999a). Experiential Marketing. New York: Free Press.
Schmitt, B. H. (1999b). Experiential Marketing. Journal of Marketing Man-agement, 15(1), pp. 53-67.
Stapf, B., Moffat, H., & Woollard, V. (1999). Museum and gallery education: A manual of good practice. London: The Stationary Office.
Titmus, C., Buttedall, P., Ironside, D., & Lengrand, P. (1979). Terminology of adult education. France: Unesco.
Urry, J. (1990). The tourist gaze: Leisure and travel in contemporary societies. London: Sage.
Verduin, J. R., & McEwen, D. N. (1984). Adults and their leisure: The need for lifelong learning. Springfield, Ill., U.S.A.: C.C. Thomas, 1 - l l.
Wankel, L. M., & Berger, B. G. (1991). The personeral and social benefits of sport and physical activity. In B. L. Driver, P. J. Brown & G. L. Peterson (Eds.), Benefits of leisure (pp. 121-144).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Wehmeier, S. (1993). Oxford Word Power Dictionr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Yu, K. C., Lin, K. Y., Han, F.N., & Hsu, I. Y. (2012). A model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technology. International Joumal of Technology and Design, 22(4),423-436.
三、網路資源
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2019)。本會章程。檢自:http://www.cam.org.tw/big5/about2.htm
王惠英(2018.5.1)。教學篇:科技素養-科技納入國、高中必修,協助孩子自學、思考及解決問題。未來Family電子報,檢自:https://futureparenting.cwgv.com.tw/family/content/index/11586
全國法規資料庫(2015)。博物館法。檢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170101
何定照(2019.12.19)。愛台灣博物館卡 9館18園區隨你逛到飽。聯合新聞網,檢自:https://udn.com/news/story/7266/4236233
林永豐(2012)。核心素養/能力。檢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453916/
林永豐(2012)。情意目標。檢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453914/
林玟伶、陳亭彣、謝明惠(2017)。國外博物館的科技應用案例分享。檢自:http://moeimo2016.blogspot.com/2017/06/blog-post.html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教育部發布版)。檢自:https://www.naer.edu.tw/files/15-1000-7944,c639-1.php?Lang=zh-tw
教育部108課綱資訊網(2019)。科技領域課程綱要。檢自:http://12basic.edu.tw/12about-3.php
陳凱力(2019.8.14)。工研院「啟動創新實驗場」科技融入生活真驚奇。ETtoday新聞雲,檢自: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90814/1512904.htm
黃光男(2017.11.10)。博物館是觀光產業亮點。中國時報電子報,檢自: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1110000650-260109?chdtv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Educators Association (2017). Technology education v.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trieved from https://www.iteea.org/Activities/2142/Technological_Literacy_Standards/45979/51801.aspx?so urce=general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