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祥(2016)。大鵬灣國家風景區觀光吸引力及遊客知覺價值與重遊意願之研究。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觀光與餐旅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王永濬(2016)。旅遊動機、旅遊意象、滿意度及重遊意願-以高雄觀光
旅遊為例。高苑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經營管理碩士班碩士論文。
王志宏、許世芸、李豪(2018)。認真性休閒如何促進休閒效益與幸福
感:細究社會資本與遊憩專門化之角色。運動休閒管理學報,15(2),49-74。
尤鎰鋒(2015)。旅遊動機、旅遊體驗、滿意度及重遊意願之研究-以台
南市古蹟遊客為例。高苑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立鐘(2014)。宜蘭地區觀光工廠觀光吸引力、服務品質、休閒效益與
重遊意願之關聯性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依芳(2004)。生態旅遊服務品質、滿意度及行為意向關係之研究-以
日月潭步道生態之旅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江惠娟(2017)。遊客參與社區型文創市集之動機與重遊意願-以喜樹社區
為例。大人科技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余禾(2018)。消費者行為學。臺北市:崧燁文化。
巫律鈴(2014)。社區旅遊遊客旅遊動機、旅遊體驗、生活型態與旅遊
設施需求相關性分析。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余書吟(2011)。整合行銷傳播、旅遊意象、滿意度與重遊意願關聯性之研
究-以苗栗客家桐花祭為例。龍華科技大學企管系碩士論文。
何秉燦、吳滿財、蔡欣佑(2017)。休閒農場遊憩吸引力、休閒效益與重遊
意願之研究-以松田崗休閒農場為例。休閒運動管理學刊,3,14-25。
周侑雯(2014)。鄉村社區旅遊之遊客旅遊動機、遊憩體驗滿意度與重遊意
願之研究-以銅鑼鄉客家產業為例。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熱帶農業暨國
際合作學系碩士論文。
邱皓政(2011)。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臺北市:五南。
邱聖光(2016)。旅遊吸引力、地方依附與重遊意願關係之研究-以臺東布農部落休閒農場為例。國立臺東大學進修部休閒事業管理組碩(夜間) 碩士論文。邱雅筠(2018)。遊客對集盒的觀光吸引力、旅遊動機和重遊意願之研
究。國立高雄科技大學觀光管理系觀光與餐旅管理碩士班碩士論文。
林志鈞、江慧心(2015)。銀髮族參與休閒活動型態、休閒涉入及休閒效
益對成功老化之關係。育達科大學報,40,57-85。
林清山(2014)。心理與教育統計學。臺北市:東華。
林秀雲(譯)(2016)。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作者:Earl Babbie)。臺北
市:雙葉。
林家騏(2018)。遊客文化觀光涉入、休閒效益、體驗價值與重遊意願
之研究-以蓮池潭風景區為例。國立高雄科技大學觀光與餐旅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紀世浤(2015)。文創燈節觀光意象、滿意度與重遊意願之研究-以鹽水
月津港燈節為例。南華大學文化創意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徐國全(2008)。新社地區遊客參與農業旅遊動機、休閒效益對重遊意願
關係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許宏哲(2018)。休閒運動參與動機、體驗滿意度和重遊意願之研究-以高
雄市大魯閣草衙道為例。運動健康休閒學報,9,72-80。
許芳瑜(2014)。以體驗行銷來探討遊客體驗價值對老街的重遊意願之因素-以鹿港老街為例。逢甲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陳盈儒(2013)。搭乘台灣好行觀光巴士的旅遊動機、體驗行銷、體驗價
值、服務品質與休閒效益之關係。南化大學旅遊管理學系旅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寬裕、王正華(2017)。論文統計分析實務:SPSS與AMOS的運用。臺
北市:五南。
黃秀玉、陳國嘉、方顯光(2016)。自行車道品質對遊客重遊意願與滿意
度之影響。華人前瞻研究,12(2),97-111。
黃秀卿、林宗良(2017)。休閒農場遊客休閒涉入、休閒效益對重遊意願之
影響。亞洲高齡全人健康及產業發展期刊,5,31-40。
黃宓萱(2017)。遊客參與漁村觀光動機、體驗價值與地方依附及重遊意願
之研究-以菜園社區為例。國立澎湖科技大學觀光休閒系碩士論文。
黃德揚(2013)。越南菊芳國家公園遊客旅遊動機、旅遊體驗及滿意度
之研究。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觀光管理系觀光與餐旅管理碩士班碩士論文。
黃騰逸(2017)。青灣仙人掌公園旅遊動機、觀光意象、休閒效益及再遊
意願研究。國立澎湖科技大學觀光休閒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黃任閔、呂謙、柳立偉、柯巧文(2017)。屏東縣深度旅遊參與者旅遊動機
與體驗價值之相關研究。休閒事業研究,15(3),1-20。
張嘉珮(2012)。目的地意象、服務品質、滿意度對遊客重遊意願之影響一以綠島為例。大仁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廖冠傑、謝惠玲(2015)。探討騎自行車為主要休閒活動者的休閒滿意度-
以高雄市為例。海洋休閒管理學刊,5,53-68。
蔣惠萍(2017)。檜意森活村決策、滿意度及重遊意願探討。南華大學旅
遊管理學系旅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國戰(2013)。旅遊動機、體驗及滿意度之研究以越南三島國家公園為
例。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觀光與餐旅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曉蔓,湯慧娟,宋一夫,鄭憲成,鄭振洋(2014)。銀髮族參與二子坪
登山步道之持續涉入、休閒效益與重遊意願之相關研究。高應科大體育,13,14-26。
薛月蓮(2015)。澎湖生態觀光吸引力、體驗價值與重遊意願關係之研究。
國立澎湖科技大學觀光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希瑩(2017)。古蹟觀光之探討-以台南安平社區為例。社區永續觀光研
究,1(2),39-54。
蔡宜靜(2017)。台南市國小親子休閒參與及休閒效益之研究。國立屏東大
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
鍾佩伶、仲崇毅、李劍華、廖少威(2016)。遊客之旅遊動機、滿意度與
重遊意願之研究-以屏東東港鎮地區遊客為例。大仁學報,49,1-19。
顏建賢、黃有傑、陳晉彥(2010)。社區見學旅遊休閒效益之評估研究:
以桃米社區為例。農業推廣文彙,55, 55-69。
二、 英文文獻
Ajzen, I, Fishbein, M. (1980). Understanding Attitude and Predicting Social
Behavior. Englewood-Cliffs, NJ:Prentice-Hall.
Bammel, G, Burrus-Bammel, L. L. (1982).Leisure and human
behavior. Dubuge, Iowa:Wm. C. Brown Company Publisher.
Baker, D. A. & Crompton, J. L. (2000). Quality, satisfaction and behavioral
intentions,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7(3), 785-804. doi:10.1016/S0160-7383(99)00108-5.
Bright, A. D. (2000). The role of social marketing in leisure and recreation
management.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32(1), 12-18.
Guest, L. P. (1995). Customer loyalty:How to earn it, how to keep it. New
York, NY:Simmon and Schuster Inc.
Hung, K., & Crompton, J. L. (2006). Benefits and constraints associated with
use of an urban park reported by a sample of elderly in Hong Kong. Leisure Studies, 25(3), 291-311.
Kozak, M. (2001). Repeaters’ behavior at two distinct destinations.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8(3), 784-801.
Kozak, M., & Rimmington, M. (2000). Tourist satisfaction with Mallorca,
Spain, as an off-season holiday destination.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38(3), 260-269.
Lin, C. H. (2013). Determinants of revisit intention to a hot springs
destination:Evidence from Taiwan.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 18(3), 183-204.
Maslow, A. H. (1943).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50, 370-396.
Mcintosh, R., C. Goeldner, and J. Ritchie(1995). Tourism;Principles,
Practices and Philosophies. 7th ed. New York:John Wiley and Sons Inc.
Parasuraman, A. , Zeithaml, V. , & Berry, L. (1994). Reassessment of
expectations as a comparison standard in measuring service quality: Implicationsfor future research. Journal of Marketing, 59, 111-124.
Pearce, P. L. (1988). The Ulysses factor:Evaluation visitors in tourist settings.
New York:Springer-Verlag.
Robertson, R., & Regula, J. (1994). Recreational displacement and overall
satisfaction:A studyof central Iowa’s licensed boater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6(2), 174-181.
Tinsley, Howard, E. A, and D. J. Tinsley(1986). A theory of the attributes,
Benefits, and causes of leisure experience. Leisure Sciences 8(1), 1-45.
Wankel, L. M., & Berger, B. G.(1991). The personeral and social benefits of
sport and physical activity. State College, PA:Venture Publishing.
Woodworth, R. S. (1918).Dynamic Psychology.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三、 網路資料
台南記事(無日期)。2020年2月29日,取自:
http://tainanmemories.blogspot.com/2018/06/blog-post_12.html
佳里戶政事務所(無日期)。2020年3月1日,取自:
https://jiali.tainan.gov.tw/News_Content.aspx?n=9266&s=123646
佳里區公所(無日期)。2018年12月9日,取自:
https://jiali722.tainan.gov.tw/cp.aspx?n=14308&s=2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