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王美慧、陳瑞龍、葉陳錦(2006)。民宿旅客之消費行為探討-以花蓮地區為例,
戶外遊憩研究,19(4),1-30。
白宗易、陳克舟、陳明宏(2014)。休閒動機、涉入程度與休閒效益之關係。中原體育學報,5,51-63。
西格蒙德‧佛洛伊德 (2018)。精神分析理論。新北市:左岸文化。
伍啟萌、王志全、鄭智仁(2015)。大學運動員知覺教練期望價值與運動成就
之研究。交大體育學刊,9,13-21。
呂家賢(2013)。自行車參與者持續模式之研究。未出版之大葉大學運動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彰化縣。李勝雄、翁亭歡 (2019)。高雄都會公園親子休閒活動參與動機與效益之研究。休閒保健期刊,(22),87-92
李瑞祥(2011)。太極拳運動參與者之休閒動機、持續涉入動機休閒利益之相關研究-以台中市民為例。未出版之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彰化縣。李晶(2002)。休閒活動參與對於休閒效益體驗之影響─以軍艦岩登山健行步道為例。第一屆北投學術研討會─社區、文化、生態論文集。
李詩鎮(2003)。探索活動團體氣氛與休閒效益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台中市。李宗鴻(2006)。遊客旅遊體驗之研究-以柴山自然公園為例。休閒運動期刊,5,223-232。
李俊鴻(2008)。節慶活動遊客參與動機及經濟效益探討-以綠色博覽會為例。
農業經濟半年刊,83,59-94。
李璽(2008)。體驗營銷與澳門文化旅遊發展策略創新。澳門科技大學學報,2(1)。
呂惠富(2008)。休閒運動之參與動機與休閒效益關係之研究。休閒產業管理學刊,1(1),41-53。
以渡假型休閒農場為例。戶外遊憩研究,18,25-47。
吳明隆、涂金堂 (2017)。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修訂版(附光碟)。台北市:五南。
吳明隆、張毓仁 (2018)。SPSS問卷統計分析快速上手秘笈。台北市:五南。
林正木(2018)。農民學院學員參與動機及滿意度之研究── 以花蓮區訓練中心為例。農民組織學刊(21 ),63-100。
林岑怡(2005)。有氧舞蹈參與者身體自我概念、參與動機及健身運動承諾對運動參與行為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臺中市。林欣慧(2002)。解說成效對休閒效益體驗之影響研究---以登山健行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俊昇(2005)。不同類型遊客的遊憩動機與滿意度對重遊意願之關聯性分析-
林章榜、潘義祥、周宏室(2016)。體育課樂趣量表中文化與信效度檢驗。臺
邱姿華(2010)。服務提供、體驗、價值、意象與行為意圖之相關研究-以2009高雄世運主場館為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觀光與餐旅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胡子陵 (2019) 。厲害了!碩士論文撰寫與問卷調查統計分析。台北市:五南。
徐仲徽(2019)。網球運動者休閒參與動機和滿意度之研究。文化體育學刊(28),39-52。
灣運動心理學報,16(1),35-59。
侯堂盛、楊孟華(2016)。大學生的不同背景變項對休閒涉入與休閒效益之研
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13(3),1-17。
吳建璋(2013)。中部地區自行車參與者之參與動機、持續涉入與休閒效益關係之研究。未出版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台中。洪煌佳(2002)。突破休閒活動之休閒效益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郭濬鉞、邊瑞芬(2013)。台灣遙控飛機玩家休閒活動涉入與休閒效益之研究。工作與休閒學刊,4(1),49 - 67。
姚映阡(2016) 。生態旅遊地服務品質構面對體驗滿意影響效果─以烏來雲仙樂園銀髮族遊客為例。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休閒產業與健康促進系旅遊健康研究所碩士論文。高俊雄(1995)。休閒利益三因素模式。戶外遊憩研究,8(1),15-28。
高俊雄(2009)。臺灣全民運動發展之回顧與展望。國民體育季刊,38(2)。
取自http://www1.sa.gov.tw/resource/annualreport/Quarterly158/p3.asp
連央毅、陳美燕(2015)。馬拉松運動參與動機、休閒效益與滿意度之研究。休閒研究,6(1),48-69。
侯錦雄、郭彰仁(2003)。關渡、高美、七股濕地生態遊憩動機與旅遊特性之比較。觀光研究學報,9(1),P1~18。
黃金柱(2007)。休閒管理。台北市: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黃任閔、趙嘉裕(2012)。主題樂園遊客的休閒態度與休閒效益之研究。休閒產業管理學刊,5(3),22-41。
黃任閔、林一貞(2011)。自行車活動參與者休閒涉入與休閒效益之研究。屏東教大運動科學學刊,7,226-237。
陳冠曲、林喻東(2006)。溪頭森林遊樂區遊客旅遊體驗、滿意度與行為意向關係之研究,台大實驗林研究報告,20(4),261-277。
陳金萬(2005)。休閒牧場體驗設計與體驗行銷之研究中—以初鹿牧場為例。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熱帶農業暨國際合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陳冠宏(2004)。遊客對龍門露營區遊憩活動體驗之研究,世新大學觀光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陳中雲(2001)。國小教師休閒參與.休閒效益與工作滿意之關係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曾宇良、佐藤宣子(2012)。日本推動森林療癒基地之過程與現況研究─以九州為例。林業研究季刊,34(2),161-171。
渥太華健康促進憲章,1986,WHO第一屆國際健康促進大會,加拿大渥太華Ottawa Charter for Health Promotion。
張見文(2013)。國小單車畢業典禮參與者的參與動機和休閒效益之研究。未出版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屏東市。張志銘、王于寧、陳順治、賴永僚(2013)。彰化縣中老年人參與太極拳休閒運動生活型態與休閒利益之相關研究。運動休閒餐旅研究,8(2),11-125。
張俊德(2009)。國小排球選手休閒動機、休閒涉入對休閒效益的影響。未出
版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雲林縣。
張耿介、陳文長(2004)。休閒社會學。新北市:新文京。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秀華、李世昌、徐永億(2017)。園藝治療課程之參與動機與涉入程度對民宿經營管理行為意圖之研究。亞洲高齡健康休閒及教育學刊,5(4),49-69。
梁家祜、蔡智勇(2008)。澎湖石滬生態旅遊動機、遊憩體驗與服務品質對遊客
滿意度與重遊意願之分析。運動與遊憩研究,2(3),94-109。
項退結(1989)。西洋哲學辭典。臺北市:香華園。
徐逸涵(2009)。原住民文化園區遊客休閒活動涉入與地方依戀之關係遊客體驗感受為中介變數。國立高雄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黃子晏(2013)。羽球運動參與者參與動機與休閒效益之研究-以涉入程度與流
暢體驗為干擾變相。未出版之大葉大學管理學院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彰化縣。
黃秋雲(2011)。銀髮族參與太極拳之動機、涉入程度與休閒效益之研究。未出版之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楊正群(2017)。大學網球課程學習經驗與參與動機之影響。臺中科大體育學刊, (13),34-44。
楊琬琪(2009)。自行車活動者之休閒動機、休閒涉入與休閒效益關係之研究。休閒暨觀光產業研究,4(2),84-95。
楊淑美(2009)。遊客對慢遊之參與動機、遊憩體驗與忠誠度之研究-以台鐵郵輪式列車為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觀光與餐旅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楊國樞(1990)。生活素質的心理學觀。中華心理學刊。
熊從傑(2018)。樂齡大學學員旅遊活動參與動機、心流經驗、生活效能關係之
研究。正修通識教育學報(15),173~198。
廖建雄(2015)。桃園市銀髮族休閒運動參與動機、休閒效益及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大葉大學運動健康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彰化縣。蔡明恭(2008)。中風患者生活及休閒活動參與動機與參與情形及其效益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臺北市。鄭冠瑛, 王汝瓊, 江念慈, 蕭浥家, 賴翊甄, 陳盈臻(2018)。以認真休閒理論探討休閒運動對健康促進的影響─以中高齡為例。朝陽科技大學銀髮產業管理系。
鄭天明、吳國清、陳美存(2007)。不同參與經驗之遊客對展覽型節慶的主題意
象、活動吸引力、滿意度與休閒效益之影響研究-以高雄燈會為例。旅遊管
理研究,7(1),31-54。
潘英琴(2012)。遊客的旅遊動機、生態旅遊涉入、體驗及行為意向之關係-以小琉球風景特定區為例。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蔡幸蓉、郭進財、葉時碩(2014)。音樂與休閒舞蹈參與者的休閒涉入、流暢
體驗、休閒效益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休閒觀光與運動健康學報,4(3),41-60。
蔡鳳兒(2005)。遊客體驗、旅遊意象、滿意度及忠誠度關係之研究-以日月潭國家風景區為例。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葉于誠(2010)。展覽參觀者動機與服務品質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中國文化大學。
劉純(2001)。旅遊心理學。臺北市:揚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劉惠珍、莫皓帆、林宏盛(2013)。社區生態旅遊服務品質與遊客體驗滿意度的關連組集模式之探討--基於典則相關分析技術。觀光旅遊研究學刊,8(1),39-60。
劉淑瑜(2012)。單車長途騎乘者參與動機、休閒涉入、流暢體驗與休閒效益關聯之研究。未出版之大葉大學管理學院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彰化縣。薛曉順、盧美麗(2011)。台灣樂齡健康旅遊現況之探討。亞洲高齡全人健康及產業發展學刊,1,172-184。
薛郁琪、李文良(2015)。國小高年級女生身體自我概念、運動期望價值與運
動參與程度之研究-以金門地區為例。國立金門大學學報,5(1),77-96。
謝沛蓁、張珈瑛、李建平、簡偉倫(2018)。臺中市國小羽球運動代表隊之選手參與動機及阻礙因素之相關研究。交大體育學刊(14),01~10。
謝淑瑛(2011)。自行車騎乘者參與動機與休閒效益之研究-以高雄市西臨港線自行車道為例。未出版之屏東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屏東縣。謝淑芬(1995),觀光心理學。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謝鎮偉(2002)。大學教職員工參與休閒運動狀況與阻礙因素之研究-以輔仁大學為例,輔仁大學。
謝金燕(2003)。宗教觀光吸引力、滿意度與忠誠度關係之研究―以高雄佛光山為例。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英文部份
Ajzen, I. (1991). Enefits of leisure: A social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In B. L.
Driver, P. J. Brown & G. L. Peterson (Eds.), Benefits of Leisure (pp. 411-
417). Stage College, PA: Venture.
Ajzen, I. (1991). Benefits of leisure : A social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In Driver, B.L., Brown, P. J. & Perterson, G. L.(Eds.), Benefits of Leisure. PA : Venture
Publishing..Bammel, G., & Burrus-Bammel, L. L. (1992). Leisure and Human
Behavior. IA:Wm.C. Brown Company Publisher.Baker, D. A., & Crompton,J. L.
(2000). Quality,satisfaction behavioral intentions.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7(3),785-804.
Bright, A. D. (2000). The role of social marketing in leisure and recreactionnagement.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32 (1), 12-18.
Beard, J. G., & Ragheb, M. G. (1980).Measuring leisure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2(1), 20-33.
Brubaker, B. H. (1983): Health promotion: A linguistic analysis. Advanced Nursing Science, 5, 1-14.
Breckon,D.J.,Harvy, J.R.,&Lancaster,R.B. (1994).Community health education:
Setting,roles,and skills for the 21st century (3rded).Gaithersburg,MD:Aspen ubliskers,Inc.
Bright, A. D. (2000). The role of social marketing in leisure and recreation 156
management.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32(1), 12-18.
Caltabiano, M. L. (1994). Measuring the similarity among leisure activities based on a perceived stress-reduction benefit. Leisure Studies,13(1), 17-31.
Carbone, L. P. (2004). Clued in: How to keep customers coming back again and again. Upper Saddle River, NJ: Fianace Times Prentice Hall.
Dustin, D. L., & Goodale, T. L. (1997). The social cost of individual benefits. Parks Recreation, 32(7), 20-22.
Driver, B. L. (1997). The defining moment of benefits. Parks &Recreation, 32(12), 38-41.
Driver, B. L., Brown, P. J., & Peterson, G. L. (1991). Benefits of leisure. In reliminary drafts of the chapters in this volume were presented at a workshop of the authors in Snowbird, Utah, May 1989. Venture Publishing.
Eccles, J. S., Adler, T., Futterman, R., Goff, S., Kaczala, C., Meece, J., & Midgley,
C. (1983). Expectancies, values, and academic behaviors. In J. Spence (Ed.),
Achievement and achievement motives (pp. 75-146). San Francisco, CA: W.
H. Freeman.
Fisher, J. D., Fisher, W. A., Bryan, A. D. & Misovich, S. J.
(2002).Information-motivation-behavioral skills model-based HIV risk behavior
change intervention for inner-city high school youth. Health Psychol, 21(2),
177-186.
Green, L.W.,&Kreutter, M. W. (1991). Health promotion planning an education and environmental approach. London:Mayfield
Hays, J. M. & Hill, A. V. (2001). A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employee motivation/vision, service learning, and perceived service
quality.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19(3), 335-349.
Holbrook, M. B., & Hirschman, E. C. (1982). “The Experiential Aspects of Consumption: Consumer Fantasies, Feelings, and Fun,”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9(2), 132-140.
Hsu, C. H., Cai, L. A., & Wong, K. K. (2007).Amodelof senior tourism motivations -Anecdotes from Beijing and Shanghai.Tourism Management, 28(5), 1262-1273.
McGuire, F. A., Boyd, R. K.,&Tedrick, R. E. (2004).Leisure and Aging: UlysseanLiving in Later Life. Champaign: Sagamore.
Mannel, R. C., & Stynes, D. J. (1991). A Retrospective: the Benefits of Leisure. In
Driver, B. L., Brown, P. J., & Peterson, G. L. (Eds), Benefits of Leisure. Stag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Mull, R. F.,Bayless, K. G. (1987).Recreational sports programming.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21,53-61.
O’Donnell, M. P. (1986). Definition of health promo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 Promotion, 1 (1), 4-5.
Pender, N. J. (1987). Health promotion in nursing practice (2nded.). Norwalk. CT:Appleton & Lange.
Laffrey, S. C. (1985) . Health behavior choice as related to self-actualization and health conception.Western Journal of Nursing Research, 7 (3), 279-300.
Stebbins, R. A. (2001). New directions in the theory and research of serious leisure. Lewiston: Edwin Mellen Press.
Schmitt, B. H. (1999). Experiential marketing, Journal of Marketin Management, 15(1),53-67.
Stebbins, R. A. (2001). New directions in the theory and research of serious leisure. Lewiston: Edwin Mellen Press.
Stebbins, R. A. (2001). New directions in the theory and research of serious leisure. Lewiston: Edwin Mellen Press.
Shamir, B. (1992). Some correlates of leisure identity salience: Three exploratory studie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Tinsley, H. E., & Tinsley, D. J. (1986). A theory of the attributes, benefits, and causes of leisure experience. Leisure sciences, 8(1), 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