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分
方永泉(2003)。 E 世代應具備的電影素養。E 世代教師的科技媒體素養。臺 北市: 高等文化教育。
王琡棻、盧台華、吳裕益(2010)。國小學生復原力量表之信效度及測量恆等性 檢定。測驗統計年刊,(18),23-45。
王麗美(2009)。國小低年級品格教育影片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雲林縣。王鍾和(2001)。父母如何幫助孩子因應挫折情境。學生輔導,76,82-87。
王淑珍(2012)。正向心理團體輔導方案對國小六年級學童樂觀信念與人際挫折容忍力之影響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台灣自殺防治學會(2019)。 民國83年至107年全國自殺死亡趨勢。 2019/10/25
朱森楠(2013)。國中生教育復原力模式之驗證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博士論文,台北市。李佳蓉(2015)。提升教學成效-影片融入教學之探討與策略。科技與人教季刊,1(4),1-13。
李海洲、邊和平(1995)。挫折教育論。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李鴻亮(2000)。九年一貫課程中教學科技的新風貌。九年一貫課程的教與學,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99-107 頁。
李育如(2009)。影視史學在國中歷史教學的實踐--以影片《稻草人》為例。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所碩士論文,台中市。李政隆(1996)。兒童的生活壓力、堅毅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谷宗芸(2007)。台北縣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挫折容忍力與學業成就之研究。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北市。林吟霞、王彥方(2009)。情境學習在課程與教學中的運用。北縣教育,(69),頁69-72。
林秀桃(2007)。教室電影院之生命故事影展---以小三國語文領域教學行動研究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林君潔(2010)。運用影片教學對國小高年級學童的環境議題認知與態度影響之 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林冠吟(2011)。影視教材在國中歷史教學的運用: 以電影《惡魔教室》為中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北市。林玉茹(2005)。偏差行為少年之休閒心理特質與復原力之相關研究。國立中正大學運動與休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林亮岑(2001)。國中生保護與危險因子及復原力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林怡蒨(2019)。臺中市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與挫折容忍力關係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中市。林奕欣(2016)。高雄市公立高中生正向心理、挫折容忍力與學校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林淑美(1989)。目標設定、失敗容忍力、歸因型態與失敗反應的關係(未出版碩
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
吳奕德(2008)。YouTube使用因素與使用者行為之研究。南台科技大學資訊傳播系碩士論文,台南市。吳玉惠(2015)。在影片教學策略下,不同學習模式對海洋資源保育學習成效之 研究。吳鳳科技大學應用數位媒體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吳秀莉(2002)。復原力對國中單親家庭學生生活適應之影響。國立彰化師範大 學輔導與諮商系碩士論文,彰化縣。吳清山、林天祐(2003)。教育名詞解釋:挫折容忍力。教育研究月刊,115, 155。
何耿旭(2012)。教學影片融入合作學習對七年級學生整數運算學習成就的影響。國立臺南大學應用數學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南市。周倩、張芳綺(2002)。網路學習互動性之初探:科技功能與認知學習。網路 教學與圖書館資訊學應用研討會會議論文集(頁 85-101 )。臺北,國家圖書館, 11 月 14 日。
周怡蕙(2016)。國小學童的學業挫折容忍力、學業自我效能與學業拖延之關係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新竹市。邱亮基(2007)。電影式生命教育課程對國小學童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東縣。邱麟媛(2010)。電影教學影響國中生人權態度之準實驗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北市。俞筱鈞、黃志成、王淑娟(1995)。中華民國兒童堅毅量表常模之建立。行政院 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柯誼楨(2008)。自殺企圖者的解釋風格與復原力歷程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所碩士論文,彰化縣。洪世煌(2015)。探討國小教師應用YouTube網站輔助教學接受度之研究。義守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郎亞琴、范月華(2009)。國小高年級學童挫折容忍力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教育科學期刊,8(2), 1-20。
梁正怡(2005)。新世紀教育電影中的教學圖像--交融教學越界之教育觀。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梁耿奇(2014)。影片融入教學對國小自然科實驗教學之影響。大葉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彰化縣。徐子旋(2013)。宮崎駿動畫電影中的生命教育試探。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北市。徐百慶(2018)。青少年人格特質、延宕滿足及挫折容忍力之關係探討。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縣。高汝美(2015)。影片教學融入國小高年級動保教育與生命教育之研究—以電影 「十二夜」、「與豬豬一起上課的日子」為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北市。高品雯(2015)。生命教育影片教學對國小學童生命意義感的影響。南開科技大 學電子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南投縣。郭珮婷(2007)。基督徒母親面對發展遲緩兒死亡之復原力歷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郭芳君(2003)。父母教養方式、自我韌性與內在性自我控制、少年偏差行為之 關係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市。陳淑銖(2008)。影視材料在教學應用的省思--以希特勒影片為例。人文社會學 報。國立臺灣科技大學。(4)頁87-107。
陳金彌、陳月枝(2007)。青少年復原力之概念分析。腫瘤護理雜誌,7(1), 31-41。
陳金彌(2007)。臺灣青少年腦瘤存活者復原力及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護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市。陳淑英(1993)。 教學媒體理論與實務。臺北:文景出版社。
陳晏蓉(2013)。基隆市國小高年級學童自尊與復原力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基隆市。陳昇暉(2013)。基隆市國小高年級學童復原力與社交焦慮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基隆市。陳柏霖(2008)。挫折容忍與復原力在生命教育的落實。研習資訊雙月刊,25
(5),75-80。
陳建榮(2004)。電影融入教學於國小生命教育課程教學模式之設計與應用。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新北市。陳辛慶(2007)。影片教學對國中生科技態度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陳宥蓁(2015)。台中市國小高年級學童解釋風格與挫折容忍力之關係。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許凱評(2015)。影片教學對國小高年級學生多元文化意識的影響。國立臺北教 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北市。許程鈞(2012)。電影媒體對國中生閱讀動機與閱讀行為影響之研究。中華大學科技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新竹市。張春興(2006)。張氏心理學辭典。重訂一版。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2010)。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東華。
張振成(2003)。挫折與衝突的適應方式。諮商與輔導,211,53-55。
張美儀(2005)。修訂學童抗逆能力量表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臺北護理學院醫護教育研究所,臺北。張曦文(2013)。國小高年級學童家庭氣氛、幽默感與復原力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南市。張益瑞(2012)。數位影片案例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童反霸凌知識、社交技巧及同理心影響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湯馬斯 & 佛里曼(2005)。世界是平的。台北市: 雅言文化。
黃勝輝(2011)。基於學習專注力發展自律學習機制提升網路學習成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應用電子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黃俊鴻(2018)。探討YouTube雲端影音平台對學習成效與學習興趣之影響-以國小六年級健康與體育課程為例。樹德科技大學資訊工程系碩士班碩士論文,高雄市。黃韞臻、林淑惠 (2013)。 大學生人際挫折容忍力量表之發展。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35),147-173。
黃麗瑾(2004)。以影片討論增進國一學生自我瞭解之實驗研究。國立東華大學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縣。黃玉琴(2011)。電影觀賞與團體討論方案對青少年的老人態度影響之研究--- 以南投縣某國中為例。南開科技大學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所碩士論文,南投縣。黃惠英(2016)。影片欣賞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童同理心要素影響之研究。臺北市立大學學習與媒材設計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臺北市。童美卿(2018)。國小高年級學童欺凌行為、同儕依附與情緒智能關係之研究。靜宜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曾儀凰(2017)。運用卡通影片教學增進國小三年級學童友誼關係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南市。葉俐君(2009)。影片引導教學對國小資優生利社會行為和情緒表現之成效。國 立彰化師範大學資賦優異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縣。詹雨臻、葉玉珠、彭月茵和葉碧玲(2009)。青少年復原力量表之發展。測驗學刊,56(4),491-518。
楊智超(2005)。電視科學頻道融入教學對國小學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習成 效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楊雅清(2016)。PhET模擬軟體整合YouTube影片教學對國中理化課程學習之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楊婷雅(2012)。運用影片融入國小五年級海洋教育之教學設計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楊蕙菱(2009)。老年癌症患者憂鬱症狀、自尊、復原力及其相關因素探討。臺 北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廖彩如(2014)。影片融入教學進行國小五年級品德教育之行動研究-以新北市 「青春Orz品德教育心系列影集」為例。臺北市立大學學習媒材與設計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臺北市。廖哲欣(2015)。國小高年級學童依附關係、挫折容忍力及感恩心之相關研究─以高雄市為例。國立臺南大學諮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南市。劉淑惠(2006)。國中學生復原力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縣。劉萱(2010)。長照機構老年住民的復原力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鄭家昌(2013)。影片教學對國小高年級學童老化知識與對老人態度影響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國民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公民與社會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臺北市。蔡秀紋(2010)。生命教育卡通影片教學對國小學童生命態度影響之研究。國立 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蔡宏明譯(2009)。逆勢翻升,從穀底翻轉的挫折復原力。(原作者:Al Siebert)。 臺北市:梅霖文化。
潘貴美(2007)。國中學生情緒智力與復原力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縣。賴柔君(2008)。生命教育影片教學對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生命價值觀與生活適應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謝芸頲(2013)。英語卡通影片教學對國小三年級學童英語字彙與日常生活習慣學習之影響。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北市。謝美琪(2008)。電影教學、概念構圖暨體驗活動融入幼兒生命教育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北市。謝毓雯(1998)。青少年挫折經驗與挫折容忍度之關係研究:建設性思考與社會支持的角色。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蕭雅芳(2015)。基隆市國小高年級學童學習風格與復原力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基隆市。顏秀惠(2013)。環境議題影片教學對國小中年級學童環境認知與態度之影響。 康寧大學休閒資源暨綠色產業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市。顏郁心(2002)。中輟復學生復原力建構歷程之分析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系碩士論文,彰化縣。蘇志翰(2014)。電影融入教學增進國中生同理心成效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南市。羅文苑(2005)。一位綜合高中學生反敗為勝的求學歷程之研究----探討其間的 復原力。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翻轉教育(2018)。親子天下。2018/01/05。
貳、英文部分
Allbritton, D. W., & Gerrig, R. J. (1991). Participatory responses in text understanding.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30(5), 603-626.
Burke, S. C., Snyder, S., & Rager, R. C. (2009). An assessment of faculty usage of YouTube as a teaching resource. Internet Journal of Allied Health Sciences and Practice, 7(1), 8.
Brown, J. S., Collins, A., & Duguid, P. (1989). 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8(1), 32-42.
Brooks, R., and S. Goldstein. 2001.Raising Resilient Children. New York: McGraw-Hill.
Bonanno, G. A. (2004). Loss, trauma, and human resilience: Have we underestimated the human capacity to thrive after extremely aversive events? American Psychologist, 59, 20–28.
Connor, K. M., & Davidson, J. R. (2003). Development of a new resilience scale: The 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 (CD‐RISC). Depression and anxiety, 18(2), 76-82.
Clifford, M. M. (1984). Thoughts on a theory of constructive failure.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 108120.
Clifford, M. M, & Kim, A. & McDonald, B. A. (1988a). Responses to failure as influenced by task attribution, outcome attribution, and failure toleranc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 57, 937.
Clifford, M. M. (1988b).Failure tolerance and academic risktaking in ten to twelveyearold students.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58, 1527.
Edasawa, Y., Takeuchi, O., & Nishizaki, K. (1990). Use of films in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practice. IALLT Journal of Language Learning Technologies, 23(3), 21-34.
Everall, R. D., Altrows, K. J., & Paulson, B. L. (2006). Creating a future: A study of resilience in suicidal female adolescents. 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84(4), 461-470.
Fraser, M. W., Galinsky, M. J., & Richman, J. M. (1999). Risk, protection, and resilience: Toward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social work practice. Social Work Research, 23(3), 131-143.
Friborg, O., Barlaug, D., Martinussen, M., Rosenvinge, J. H., & Hjemdal, O. (2005). Resilience in relation to personality and intellige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thods in psychiatric research, 14(1), 29-42.
Graber, D. A. (1990). Seeing is remembering: How visuals contribute to learning from television news.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Vol.40,No.3, pp.134-155.
Harrington, N. (2005). The frustration discomfort scale: Development and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Clinical Psychology & Psychotherap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ory & Practice, 12(5), 374-387.
Jerrold F.Kemp,Deane k.Dayton,Ron Carraber and Richard F.Szumski,Planning and Producing Instructional Media,Fifth edition,Harper and Row,Publishers,New York,1985,P.5-6.
Jacelon, C. S. (1997). The trait and process of resilience.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25(1), 123-129.
Kuhl, J. (1984). Volitional aspects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 and learned helplessness:Toward a comprehensive theory of action control. In B. H. Maher (Eds.), Progress in Experimental Personality Research, 13, pp. 99-177,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Kassinove, H. (1986). Self-reported affect and core irrational thinking: A preliminary analysis. Journal of Rational-Emotive Therapy, 4(2), 119-130.
Ljubojevic, M., Vaskovic, V., Stankovic, S., & Vaskovic, J. (2014). Using Supplementary Video in Multimedia Instruction as a Teaching Tool to Increase Efficiency of Learning and Quality of Experienc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 15(3), 275-291.
Letourneau, N. (1997). Fostering resiliency in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through parent-infant interaction. Infants & Young Children, 9(3), 36-45.
Marques, J. C., Quintela, J., Restivo, M. T., & Trigo, V. (2012, September). The use of video clips in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 2012 1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ractive Collaborative Learning (ICL) (pp. 1-4). IEEE.
Masten, A. S., Hubbard, J. J., Gest, S. D., Tellegen, A., Garmezy, N., & Ramirez, M. (1999). Competence in the context of adversity: Pathways to resilience and maladaptation from childhood to late adolescence. 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 11(1), 143-169.
Patterson, J., & Kelleher, P. (2005). Optimism in the Face of the Storm: The Author's Study on Resilience in Leaders Finds an Answer on a Well-Worn Bumper Sticker. School Administrator, 62(2), 10.
Rutter, M. (1999). Resilience concepts and findings: Implications for family therapy.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 21(2), 119-144.
Siqueira, L. M., & Diaz, A. (2004). Fostering resilience in adolescent females. The Mount Sinai journal of medicine, New York, 71(3), 148-154.
Seligman, M. E. (1975). Helplessness: On depression, development, and death. New York, NY, US: WH Freeman/Times Books/Henry Holt & Co.
Seligman, M. E. P. (2002). Very happy people. Psychological Science, 13(1), 81-84.
Steffes, E. M., & Duverger, P. (2012). Edutainment with Videos and its Positive Effect on Long Term Memory. Journal for Advancement of Marketing Education, 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