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大學院校招收大陸地區學生聯合招收規定》(民100)。取自http://oia.ntou.edu.tw/ezfiles/8/1008/img/405/158564860.pdf
人民網:中國210所野雞大學名單完整名錄曝光(2015)。取自http://legal.people.com.cn/n/2015/0518/c188502-27019631.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8年度我國出國留學人員總數達66.21萬人(2019)。取自http://www.gov.cn/xinwen/2019- 03/27/content_5377428.htm
全國法規資料庫(2013)。大陸地區人民來台就讀專科以上學校辦法。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OldVer.aspx?Pcode=H0030052&LNNDATE=20130430&LSER=001
全球化智庫(2019)。2019中國海歸創業就業調查。取自http://www.199it.com/archives/986726.html
海外華人子女:從「香蕉人」到「芒果人」(2007)。取自http://edu.people.com.cn/BIG5/6091017.html
王曼(2014)。我國出國留學人員的回國就業。碩士學位論文。山東:山東大學。
王輝耀(2009)。人才戰爭。北京:中信出版社。
左衝(2014)。逆文化衝擊下的文化再適應——試論逆文化衝擊對海外歸國高校教師的影響。牡丹江大學學報,23(5), 163-165。
任育新(2008)。A study on Chinese EFL learners ’dual cultural identity中國大學英語學習者文化身份的調查與分析。外國語言文學,025(001),46-52。
何琪(2003)。「海歸」人才創業與本土化。人才開發,04,6-8。
吳鷹(2006)。充分發揮留學人員在下一代網絡建設中的創新作用。 IT時代周刊,07,10。
李晶(2008)逆向文化衝擊中的文化適應——對上海市歸國留學人員的實證研究(碩士論文)。取自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246-2009018291.htm
李靜(2010) 留學生回國就業難問題的原因探析與建議。中國成人教育(13),66。
李競能(2004)。現代西方人口理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周桂榮、劉寧(2006)。吸引人才資源隧流的經濟與科技因素。現代財經(天津財。經大學學報),02,71-75.
林天祐(2002)。認識研究倫理。研究論文與報告撰寫手冊(頁96-134)。臺北: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輔導中心。
紀韶、朱志勝(2013)。海外高層次人才回國就業質量及滿意度的實證研究——基於北京市海淀區三類海外高層次人才的調查。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學報,06,55-62。
紐文英(2007)。教育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雙葉書廊。
張清(2016)。社會學習過程、預期獲益與大學社會信任。黑龍江高教研究,2016(09),1-4。
梁茂春(2005)。從精神健康看美國華人的文化適應。華僑華人歷史研究,4,34-43。
莊怡川(2005)。國外有關歸國人員文化再適應研究綜述。華僑華人歷史研究,4,53-57。
閆燕、孫岩、凌玲(2011)。海歸回國調整適應影響因素研究。第六屆 (2011) 中國管理學年會——組織行為與人力資源管理分會場論文集。
陳秀容(1999)。中國海外移民類型及移民族群特徵探討。地理研究,18(1),45-52。
陳衍德(2001)。論當代東南亞華人文化與當地主流文化的雙向互動。東南亞研究,4,1-5+9。
陳慧、車宏生、朱敏(2003)。跨文化適應影響因素研究述評。心理科學進展,11(6),704-710。
游美惠(2005)。身分認同與認同政治。性別平等教育季刊,(31), 58-61.
鈕文英(2019)。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雙葉書廊。
馮慰榮(2003)。人力資源國際流動的經濟分析。天津:南開大學。
黃芬鈴(2017)。新移民女性生活與就業適應之研究——以台中市海線為例。靜宜大學社會工作與兒童少年福利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中市。萬珺(2015)。高校英語學習者逆向文化衝擊現象的研究與思考——以南昌工程學院為例。江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068(4),86-88。
葉重新(2006)。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
蔣雲斗、劉曉楠(2017)。短期留學人員歸國後的逆向文化衝擊研究。內蒙古統戰理論研究,004,15-19。
鄭曉雲(1992)。文化認同與文化變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謝卉琪(2017)。高校自費留學生回國就業的適應性研究。碩士學位論文。安徽:安徽大學
韓志鵬、賈海燕(2016)。新常態下留學生歸國就業問題分析及研究。勞動保障世界(11)。
顧明遠(1998)。教育大辭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英文:
Anderson,P.H., Lawton, L., Rexeisen, R. J. and Hubbard,A. C. (2006). Short—term study abroad and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A pilot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30(4), 457-469.
Berry, J. W. (1980). Acculturation as varieties of adaptation. Acculturation: Theory, models and some new findings, 9, 25.
Dwyer, M. M. (2004). More is better: The impact of study abroad program
Gaw, K. F. (2000). Reverse culture shock in students returning from. oversea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24(1), 83-104.
Gullahorn, J. T., & Gullahorn, J. E. (1963). An Extension of the U‐Curve. Hypothesis. 1.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19(3), 33-47.
Hoffenburger, K., Mosier, R., & Stokes, B. (1999). Transition. experience. Educational programming and student learning in college and university residence halls. Columbus, OH: ACUHO-1.
Oberg, K. (1960). Cultural shock: Adjustment to new cultural. environments. Practical anthropology, (4), 177-182.
Shen, X. V. (2016). Chinese study—abroad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prior English—learning experiences. California: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Fullerton
Sussman, N. M. (2000). The dynamic nature of cultural identity throughout cultural. transitions: Why home is not so sweet.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4(4), 355-373.
Sussman, N. M. (2001). Repatriation transitions: Psychological preparedness, cultural identity, and attributions among American manag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25(2), 109-123.
Werkman, S. L. (1979). Coming home: Adjustment problems of adolescents who. have lived overseas. Adolescent psychiatry, 7, 178-190.
Williams, R. R. (2005). Exploring the impact of study abroad on student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kills: Adaptability and sensitivity. 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09, 356-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