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一・專書著作
1. 方東美,1984年4月,《中國哲學之精神及其發展》(上)臺北:成均出版社,初版。
2. 王夫之,1993年2月,《莊子解》,臺北市:里仁書局,修訂版。
3. 王邦雄,2010/04,《莊子道》,臺北市:里仁書局,初版。
4. 王邦雄,2002,《老子道》,臺北市:漢藝色研文化事業有限公司,修訂版。
5. 王邦雄,2018/07,《莊子七講:活出生命本身的大用》,臺北市:遠流,初版。
6. 王邦雄,2013/11,《道家思想經典文論:當代新道家的生命進路》,新北市:立緒文化,初版。
7. 王邦雄,2004,《走在莊子逍遙路上》,臺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初版。
8. 王淑俐,2005/09,《情緒管理-祝你健康快樂》,臺北市:全華圖書,修訂版。
9. 牟宗三,2002/8,《才性與玄理》,臺北市:臺灣學生,修訂版。
10. 牟宗三,1983,《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初版。
11. 牟宗三,1969/6,《心體與性體》,(第三冊),臺北市:正中書局,初版。
12. 何福田,2001,《生命教育論叢》,臺北市:心理出版,初版一刷。
13. 吳 怡,1986,《逍遙的莊子》,臺北:東大圖書,初版。
14. 吳汝均,1998,《老莊哲學現代析論》,臺北:文津,初版一刷。
15. 吳秀碧,2001《生活理論與教學方案》,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初版。
16. 吳肇嘉,2011,《莊子應世思想研究》,臺北:臺灣學生,初版。
17. 沈清松(編),1995,《詮釋與創造:傳統中華文化及其未來發展》,臺北: 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初版一刷。
18. 周和君(譯),Peter A.Levine(著),2013,《解鎖:創傷療癒地圖 (In An Unspoken Voice : how the body releases trauma and restores goodness, 2013/05)》,臺北市:張老師文化,初版。
19. 周鼎珩,1979,《易經講話》,臺北:平陽印刷製版社,增訂第六版。
20. 胡百華(譯),Arthur Schopenhauer(原著),2001,《叔本華︰處世智慧錄 (Aphorisms on the Wisdom of Life)》,臺北市:九歌,初版。
21. 唐君毅,1973/05,《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香港:新亞書院研究所出版。
22. 唐君毅,2004,《中國哲學原論・弌》,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23. 高柏園,1992,《莊子內七篇思想研究》,台北市:文津出版社,初版。
24. 徐復觀,1998/05,《中國藝術精神》,臺北:臺灣學生書局,初版。
25. 張美惠(譯),Daniel Goleman(著),1996/4,《EQ》,臺北市:時報文化,初版。
26. 許紹龍,1984,《易經的奧秘》,臺北:慈風出版社。
27. 陳岳辰(譯),Massimo Pigliucci(著),2018/03,《別因渴望你沒有的,糟蹋了你已經擁有的︰跟斯多噶哲學家對話,學習面對生命處境的智慧(How to be a Stoic : Using Ancient Philosophy: To Live A Modern Life, 2017/05)》,臺北市:商周出版社,初版。
28. 陳鼓應,2007/2,《老莊新論》,臺北市:五南圖書,三版。
29. 陳鼓應,2011/09,《莊子今註今譯》,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修訂二版。
30. 陳鼓應,2013/8,《道家的人文精神》,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初版。
31. 陳鼓應,2010/12,《莊子哲學》,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初版。
32. 陳鼓應,2003/02,《管子四篇詮釋:稷下道家代表作》,臺北市:三民書局,初版。
33. 馮觀富,2005/06,《情緒心理學》,臺北:心理學出版社,初版。
34. 曾春海,2002/01,《兩漢魏晉哲學史》,臺北:五南,初版一刷。
35. 楊憲東,1995,《大破譯》,臺北:宇河文化出版,第14版。
36. 葉海煙,2018/02,《莊子一點靈:東方生命療癒先行者》,臺北市:蔚藍文化,初版。
37. 葉海煙,1997,《老莊哲學新論》,臺北市:文津出版社,初版。
38. 葉海煙,1999/02,《莊子的生命哲學》,臺北市:東大圖書公司,初版。
39. 葉海煙,2002,《中國哲學的倫理觀》,臺北市:五南圖書,初版一刷。
40. 董小蕙,1993,《莊子思想之美學意識》,臺北:學生書局,初版一刷。
41. 詹 康,2014/10,《爭論的莊子主體論》,臺北:台灣學生書局,初版。
42. 楊慕慈,2009/02,《人際關係》,臺北市:華視電視股份有限公司,初版。
43. 趙衛民,1998,《莊子的道》,臺北:文史哲,初版一刷。
44. 趙衛民,2010/02,《莊子的風神》,臺北:聯經,初版一刷。
45. 劉笑敢,1995,《兩種自由的追求:莊子與沙特》,臺北:正中書局,初版。
46. 黎建球,1995/08,《人生哲學》,臺北市:三民書局,修訂七版。
47. 蕭振邦,2009,《深層自然主義:《莊子》思想的現代詮釋》,臺北市:東方人文學術研究基金會,修訂版。
48. 錢穆,2016,《莊子篡箋》,北京:九州出版社。
49. 錢穆,2017/4,《靈魂與心》,臺北市:聯經書房,二版。
50. 錢穆,1995/2,《中國歷史精神》,臺北市:東大圖書公司,修訂九版。
二・期刋論文、課堂講義
51. 王邦雄,1995/12,〈從工夫修養看莊子「道」的性格〉,《鵝湖月刊》,第21卷第6期總號第246期,頁7-15。
52. 王邦雄,2011/04,〈從傳統走向現代的自我轉化之道〉,《鵝湖月刊》,第430期,頁13-18。
53. 王邦雄,1984/11,〈緣與命〉,《鵝湖月刊》,第113期,頁33-47。
54. 王邦雄,1989/04,〈老子道德經第十四、十五章的現代詮釋〉,《鵝湖月刊》,第166期,頁9-11。
55. 王邦雄,2010/09,〈《莊子・秋水》何以見外〉,《宗教哲學》,第53期,頁25-38。
56. 王邦雄,2017/12,〈開創文化奮鬥的可能願景〉,《宗教哲學》,第82期,頁1-3。
57. 王邦雄,2000/09,〈論儒道兩家身心靈的修養與成長之道〉,《宗教哲學》,第23期,頁118-127。
58. 王邦雄,2006/06,〈《莊子》心齋「氣」觀念的詮釋問題〉,《淡江中文學報》,第14期,頁15-32。
59. 石敏傑,2014第3期〈認識論亦或境界論 ──莊子〈齊物論〉旨趣辨正〉,《弘道》第60期,頁35-39。
60. 牟宗三,2002/01〈莊子〈齊物論〉講演錄〉(一),《鵝湖月刊》,第二七卷第七期,頁131-190。
61. 何英奇,1990,〈道家思想的心靈觀與心理健康觀的初步實徵性研究〉,《教育心理學報》,第23期,頁159-188。
62. 馬潔身、趙曦,2010第2期,〈道家道教學說的人文精神〉,《弘道》總第43期,頁31-38。
63. 高柏園,2011/06,〈論莊子養生觀〉,《淡江人文社會學刋》,第46期,頁1-23。
64. 高柏園,1992/02,〈《莊子人間世》的應世態度〉,《鵝湖月刊》,第200期,頁21-28。
65. 高柏園,1990/11,〈如何克服生命的急躁與忙碌〉,《鵝湖月刊》,第185期,頁55-57。
66. 張旺山,2005/9,〈人文教育的意義〉,《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第14期,頁65-93。
67. 陳鼓應,1998,〈《管子》四篇的心學和氣論〉,發表於1998年4月臺大哲學系「先秦道家思想研討會」,頁173-186。
68. 陳鼓應,2003/05,〈王弼道家易學詮釋〉,《臺大文史哲學報》, 第58期,頁1-23。
69. 陳鼓應,2004/05,〈「理」範疇理論模式的道家詮釋〉,《臺大文史哲學報》, 第60期,頁45-74。
70. 陳鼓應,2005/05,〈論道與物關係問題:中國哲學史上的一條主線〉,《臺大文史哲學報》,第62期,頁89-117。
71. 陳德和,2007/11,〈老莊思想的環境倫理學論述〉,《鵝湖月刊》,第33卷
第5期,頁24-25。
72. 陳立驤,2008年9月,〈論儒、道、釋「經典」中的「人文關懷」〉,《哲學與文化》革新號第412期(第35卷第9期),頁1-21。
73. 彭錦鵬、李俊達,2014,〈影響主觀幸福感因素之研究〉《 臺灣政治學會年會暨 [當前全球民主實踐的再思考:困境,挑戰與突破]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臺灣政治學會,頁1-26。
74. 葉海煙,1998/3/1,〈道家思想中的自由、超脫與解放-並論道家的情意教育觀〉,《通識教育季刋》第5卷1期,摘要。
75. 葉海煙,1989/07,〈莊子生命的特質〉,《哲學論集》,第23期,頁1-28。
76. 葉海煙,1999/03,〈莊子論惡與痛苦〉,《鵝湖月刊》,第285期,頁1-8。
77. 葉海煙,1999/04,〈《太一生水》與莊子的宇宙觀〉,《哲學與文化》,第26卷第4期,頁336-343。
78. 葉海煙,1997/07,〈莊子哲學的「陰陽」概念〉,《宗教哲學》,第11期,頁88-100。
79. 葉海煙,1997/04,〈老莊哲學的倫理向度〉,《哲學與文化》,第26卷第4期,頁327-336。
80. 葉海煙,1999/07,〈玄學人性論的現代意義〉,《哲學與文化》,第26卷第7期,頁616-622。
81. 葉海煙,2007/10,〈莊子形上學的思維向度與理論型態─以莊子天論為核心的展開〉,《哲學與文化》,第34卷第10期,頁85-96。
82. 劉笑敢,2004,〈人文自然與天地自然〉,《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第3期,頁1-12。
83. 蕭仕平,2002,〈莊子的三種生死觀的矛盾及其解決〉,《哲學與文化》,第339期,頁744-749。
84. 蕭振邦,2015/06,〈「天人合一」思想實義探究〉,《宗教哲學》第72期,頁1-20。
85. 蕭振邦,2016,(推論的技術:演繹面相),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課堂講義,頁1-23。
86. 蕭振邦,2018,(《莊子》思想的特色及人生智慧),107年第二學期國立中央大學哲研所在職碩士專班「中國哲學經典」講義,頁1-5。
87. 蕭振邦,2019/3,(《莊子・逍遙遊》釋),國立中央大學哲研所碩士班課堂講義,頁1-6。
88. 蕭振邦,2011,〈《莊子》有美學嗎?:重構《莊子》美學〉,《鵝湖學誌》第47期,臺北:東方人文學術研究基金會,頁1-40。
89. 蕭振邦,2010/10,〈導論:美.美學.環境美學〉,《應用倫理評論》第49期,中壢: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哲學研究所,頁1-25。
90. 蕭振邦,2009,〈放下的美學:環境美學新展望〉,《應用倫理評論》第47期,中壢: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哲學研究所,頁161-191。
91. 蕭振邦,2012/04,〈臺灣環境生活品質之幸福指標理念探究─以主觀幸福理論為進路〉,《應用倫理評論》,第52期,頁153-171。
92. 蕭振邦,2015/08,〈走出都會生活的糾結:天人不相勝的境界〉,《鵝湖 月刊》第 41 卷第 2 期總號482,臺北:東方人文學術研究基金會,頁0-1。
93. 賴錫三,2018/01,〈論道家的逍遙美學——與羅蘭巴特的「懶惰哲學」之對話.摘要〉,《臺大文史哲學報》第69期,頁1-37。
94. 賴錫三,2011,〈道家的自然體驗與冥契主義--神秘.悖論.自然.倫 理〉,《臺大文史哲學報》74(2011.5),頁1-49。
95. 賴錫三,2011/12,〈《莊子》的生死隱喻與自然變化〉,《漢學研究》第 29期第4期,頁1-34。
96. 賴錫三,2011/12,〈論惠施與莊子兩種思維差異的自然觀〉,《臺灣東西文明研究學刋》,第8卷,第2期,頁129-176。
97. 賴錫三,2014/06,〈《莊子》自然觀的批評考察與當代反思〉,《東華漢學》,第19 期,頁1-76。
98. 賴錫三,2015/06,〈《老子》的渾沌思維與倫理關懷〉,《臺大中文學報》,第49期,頁1-42。
99. 賴錫三,2015/06,〈《莊子》的自然美學、氣化體驗、原初倫理:與本雅明、伯梅的跨文化對話〉,《文與哲》,第26 期,頁85-146。
100. 謝君直,2010/10,〈老莊哲學的自然觀對生命教育研究的意義〉《人文與社會研究學報》第44卷第2期,頁25-46。
101. 劉芷瑋,2015年12月,〈感官與道:《莊子》的知覺感通論〉,《中正漢學研究》,第2期,頁73-93。
三・博士論文
102. 林淑文(研撰),2017/06,蕭振邦(指導),《創傷與創造:《莊子》「自 然」思想的現代意義》(桃園市: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03. 吳鈺崧(研撰),2017/06,蕭振邦(指導),《放下的美學:從《莊子》「非人」實義探究生活突現之美》(桃園市: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