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王文科(1994)。質的教育研究法。臺北市:師大書苑。
王志全(1995)。智能障礙者之社交技巧訓練。特教園丁,10(4),5-11。
王欣宜(2006)。智能障礙學生之社交技巧訓練內涵分析。特殊教育季刊,98,9-16。
孔慶珩(2016)。一位體驗教育活動領導者引導經驗之個案研究─以臺師大謝智謀教授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吳兆田(2013)。引導反思的第一本書。臺北市:五南。
吳武典、洪有義和張德聰(2010)。團體輔導。臺北市:心理。
李郁文(2008)。團體動力學:群體動力的理論、實務與研究(修訂四版)。臺北市:桂冠。
李旭弘(2016)。運用體驗教育進行團隊建立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基隆市。呂采徽(2012)。體驗教育團體方案對安置機構青少年人際互動能力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新北市。林素卿(2002)。教師行動研究導論。高雄市:復文。
林香秀(2011)。認知行為團體對增進視覺障礙學生社會技巧的效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林香秀、張景然和劉郁玨(2013)。增進視覺障礙學生社會技巧的認知行為團體介入效果研究。特殊教育學報,37,1-28。
林怡岑(2013)。體驗之看見與實踐─青少年社會工作者應用體驗教育經驗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慈濟大學。花蓮市。林易潔(2014)。新北市立萬里國民中學實施體驗教育之歷程與成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市。林于涵(2015)。融入冒險元素之青少年個別諮商學習行動(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邱瓊瑩(2003)。社交技巧訓練團體對國小兒童社交技巧與人際關係之影響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洪儷瑜(2002)。社會技巧訓練的理念—為什麼要如此做。載於洪儷瑜主編:社會技巧訓練的理念與實施。臺北市: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洪儷瑜、黃裕惠和許尤芬(1999)。社交技巧課程實例彙編。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洪儷瑜、陳芬芳、黃裕惠和許尤芬(2002)。社會技巧訓練課程實例彙編。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洪中夫(2010)。玩出好關係。新北市:校園書房。
洪育偉(2016)。中學輔導教師推廣冒險輔導之經驗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紐文英(2001)。身心障礙者行為問題處理。臺北市:心理。
高聖凱(2017)。體驗教育方案對安置機構之青少年情緒智能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市。張春興(2007)。張氏心理學辭典─ 重訂版二刷。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昀(2009)。戶外冒險教育對參與者復原力之影響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市張弘政(2018)。台中市國中學生人際互動、關係攻擊與孤寂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郭託有、廖淑惠和施慧怡。(2009)。體驗教育理論與實務。臺北市:華都文化。
許智傑(2010)。創意與活動的結合:與青少年個案諮商的藝術。臺灣心理諮商季刊,2(3),19-31。
許育光(2013)。團體諮商與心理治療— 多元場域應用實務。臺北市:五南。
許晴惠(2014)。體驗教育團體方案於兒童少年保護個案工作之評估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陸瑞平(2012)。體驗教育方案對高關懷少年人際問題解決能力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慈濟大學。花蓮市。簡憶玲(2011)。結構性活動應用於青少年成長團體之效果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葉任卿(2016)。體驗教育課程對國中資源班學生社交技巧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嶺東科技大學。臺中市。黃月霞(1993)。教導兒童社會技巧:溝通技巧訓練的理論與應用。臺北市:五南。
楊舒喬(2015)。遊戲治療小團體輔導方案對國小學童社交技巧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劉漢坤(2017)。運用繪本實施於國小高風險家庭兒童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市:五南。
廖炳煌(2008)。探索教育課程目標與內容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蕭舜鴻(2011)。青少年體驗式團體方案執行困境與解決策略研究─以彰化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市。劉姿慧(2015)。從情境到實境:高風險青少年參與體驗教育後之轉化歷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謝智謀(2005)。冒險治療。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6(3),193-204。
謝智謀、王貞懿、莊欣瑋和許涵菁(2007)。體驗教育:從150 個遊戲中學習。新北市:亞洲體驗教育學會。
謝智謀、許涵菁和體驗教育團隊(2012)。體驗教育:從150個遊戲中學習II。新北市:亞洲體驗教育學會。
謝麗紅(2009)。團體諮商方案設計與實例。臺北市:五南。
謝麗紅、陳尚陵(2014)。新手領導者對青少年團體帶領經驗之分析研究。輔導與諮商學報,36(2),65-81。
魏芳瑜(2014)。體驗學習團體對高關懷學生挫折容忍力影響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二、英文部分:
Corey, M. S., Corey, G., & Corey, C. (2002/2010)。團體諮商:歷程與實務 (陳慶福、翁樹澍、許淑穗、劉志如、吳淑禎、王沂釗譯)。臺北市:紅葉。(原著出版於2002)
Corey, M. S., Corey, G., & Corey, C. (2013/2014)。團體諮商歷程與實務 (王沂釗、蕭珺予、傅婉瑩譯)。臺北市:心理。(原著出版於2013)
Elksnin, N., & Elksnin, L. K.(1998). Teaching social skills to students with learning and behavior problems. Intervention in Social and Clinic, 33(3), 131-140.
Fletcher, T. B., & Hinkle, J. S.(2002). Adventure based counseling: An innovation in counseling.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80(3), 277-285.
Gresham, F. M. (1986). Conceptual issues in the assessment of social competence in children. In P. S. Strain., M. J. Guralnick,& H. M. Walker (Eds.). Children’s social behavior: Development assessment, and modification (pp143-179.)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Greenaway, R.(2015). The Active reviewing cycle.取自
http://reviewing.co.uk/learning-cycle/index.htm
Jacobs, E. E., Harvill, R. L., & Masson, R. L. (2006/2010)。團體諮商策略與技巧 (程小蘋、黃慧涵、劉安真、梁淑娟譯)。台北市:五南。(原著出版於2006)
Kolb, D. A. (1984). Experiential learning: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Knapp, C. E. (1992/2003)。經驗教育─帶領內省指導手冊(謝智謀、王怡婷譯)。臺北市:幼獅。(原著出版於1992)。
Lincoln, Y. S., & Guba, E. G. (1985). Naturalistic inquiry. Beverly Hills, CA: Sage.
Malchiodi, C. A. (2003/2008)。藝術治療—心理專業者實務手冊 (陸雅青、周怡君、林純如、張梅地、呂煦宗譯)。臺北市:學富。(原著出版於2003)
Malchiodi, C. A. (2005). Express therapy. NewYork, NY: Guilford Press.
Merrell, K. W., & Gimpel, G. A. (1998). Social skill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Schoel, J., Prouty, D., & Radcliffe, P. (1998). Islands of healing: A guide to adventure based counseling. Hamilton, MA: Project Adventure.
Shechtman, Z. (2009). 兒童及青少年團體諮商與心理治療(陳昭伶、蔡春美、李花環、施香如、陳慶福、蕭玉伶、高琇鈴譯)。台北市:華騰。(原著出版於2007 年)
Simpson, S., Miller, D., & Bocher, B. (2006/2013). 反思之峰—精進體驗教育反思技巧指南 (任景昱、吳佩玲、莊越翔、黃同慶、陳建成、陳勇祥譯)。台北市:幼獅。(原著出版於2006)
Priest, S., & Gass, M. A. (1997). Effective leadership in adventure Programming.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Warren, K., Sakofs, M., & Hunt, J.(Eds.) (1995). The theory of experiential education. Dubuque. IA: Kendall/ Hunt Publishing Company.
Yalom, I. D. (1995/2001).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group psychotherapy. (方紫薇、馬宗潔譯。團體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臺北市:桂冠。)
Yalom, I. D., & Leszcz, M. (2005).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Group Psychotherapy(5th ed.). New York: Basic Boo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