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94.150)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12 01:5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李奕青
研究生(外文):Lee,Yi-Ching
論文名稱:阿德勒觀點下的《紅樓夢》人物研究──以薛寶釵、林黛玉、王熙鳳為對象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the characters in the Dream of Red Chamber from Adler's point of view-taking Xue Baochai, Lin Daiyu and Wang Xifeng as examples
指導教授:吳盈靜吳盈靜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Wu,Ying-Ji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嘉義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9
畢業學年度:10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7
中文關鍵詞:《紅樓夢》阿德勒個體心理學
外文關鍵詞:Dream of Red ChamberAdlerindividual psycholog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161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425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本論文以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分析《紅樓夢》中的寶釵、黛玉和鳳姐的衝突,用意在於證明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符合《紅樓夢》人物的衝突,筆者以《紅樓夢》為研究文本,進行人物分析,說明衝突是因為個體慾望過多,而個體無法全部獲得滿足時,又不願放棄其中某些慾望,導致內心產生心理失衡,甚至表現出將內心的不平衡轉而攻擊他人的行為。《紅樓夢》便是憑藉人物間的內在矛盾與外在對立不斷的堆疊而產生衝突情節。筆者使用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概念來分析三位女子的特質,探討三人在不同情況的心理變化與人際衝突,深入探討《紅樓夢》的人物研究。
第一章緒論說明《紅樓夢》是部經典,因為書中人物演活了真實人生,而薛寶釵、林黛玉和王熙鳳是作者費盡心力創造出來的人物,她們的衝突皆可看出三位金釵的性格與人際關係,而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能夠詮釋她們的心理與外在行為的塑造原因與變化,因此用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對《紅樓夢》人物進行詮釋;第二章對三位人物的童年成長背景和性格進行分析說明三人不同類型的自卑、焦慮與超越表現還有社會興趣;第三章以《紅樓夢》的文本作為基礎,分析寶釵的自卑、焦慮和超越表現還有高社會興趣與人生風格;第四章以《紅樓夢》文本作為基礎,分析黛玉的自卑、焦慮和超越表現還有低到高社會興趣與人生風格;第五章以《紅樓夢》文本作為基礎,分析熙鳳的自卑、焦慮和超越表現還有高社會興趣與人生風格;最後,第六章總結這三位金釵的性格與表現,以證明筆者可以使用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來進行解釋《紅樓夢》人物衝突的內在成因與外在表現,希望樹立評鑑《紅樓夢》人物的另類觀點。
This thesis takes Adler's individual psychology to analyze the conflicts of Baochai, Daiyu and Fengjie in the Dream of Red Chamber in order to prove that Adler's individual psychology conforms to the conflicts of the characters in the Dream of Red Chamber.The author takes the Dream of Red Chamber as the research text for character analysis to explain the conflicts are because the individual wants too much desire;however, he can not get everything satisfied and he is not willing to give up some of his desire, he is filled with the psychological imbalance and even shows the behavior of turning the inner imbalance into attacking others. The conflict plots of the Dream of Red Chamber originate from the repeated accumulation of the internal contradictions and the external opposition between the characters. The author uses the concept of Adler's individual psychology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ree women and explore the psychological changes and interpersonal conflicts of the three people in different situations to deeply discuss the study of characters in the Dream of Red Chamber.
The first chapter introduces that the Dream of Red Chamber is a classic because the characters in the book bring the real life alive. Moreover, Xue Baochai, Lin Daiyu and Wang Xifeng are the characters who its author devoted his time and energy to creating. The three Jinchai's character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can be seen from their conflicts, and Adler's individual psychology can explain the shaping causes and changes of their psychology and external behaviors. Therefore, the characters in the Dream of Red Chamber are interpreted with Adler's individual psychology. The second chapter analyzes the three characters' childhood growth background and character to show the three characters' different types of inferiority, anxiety, beyond performance and social interest. The third chapter, based on the text of the Dream of Red Chamber, analyzes Baochai's inferiority, anxiety, beyond performance, her high social interest and life style. The fourth chapter, based on the text of the Dream of Red Chamber, analyzes Daiyu's inferiority, anxiety, beyond performance, her low to high social interest and life style. The fifth chapter takes the text of the Dream of Red Chamber as the basis to analyze Xifeng's inferiority, anxiety, beyond performance, her high social interest and life style. Finally, the sixth chapter summarizes the three Jinchai's character and performance in order to prove that the author can use Adler's individual psychology to explain the internal causes and external manifestations of the characters' conflicts in the Dream of Red Chamber, and the author hopes to establish another viewpoint for evaluating characters in the Dream of Red Chamber.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義界…………………………………………………………………7
第三節 研究方法………………………………………………………………………………9
第四節 前人相關研究成果述評…………………………………………………15
第二章 薛寶釵、林黛玉、王熙鳳的童年經歷與人格特質 26
第一節 薛寶釵的童年與性格………………………………………………………26
第二節 林黛玉的童年與性格………………………………………………………28
第三節 王熙鳳的童年與性格………………………………………………………30
第三章 圓融處事的薛寶釵……………………………………………………………32
第一節 薛寶釵的自卑焦慮和超越……………………………………………32
一、沒一個好哥哥,家道中落:焦慮之一……………………………32
二、金玉良緣的矛盾:焦慮之二………………………………………………34
三、爭取地位:超越………………………………………………………………………36
第二節 薛寶釵的高社會興趣………………………………………………………37
一、討長輩歡心………………………………………………………………………………38
二、符合社會價值…………………………………………………………………………39
三、一視同仁……………………………………………………………………………………40
四、以「仁」得人…………………………………………………………………………41
第三節 薛寶釵的人生風格…………………………………………………………43
一、大家閨秀…………………………………………………………………………………43
二、適時隱藏…………………………………………………………………………………47
三、圓融周全…………………………………………………………………………………48
第四章 敏感率直的林黛玉………………………………………………………53
第一節 林黛玉的自卑焦慮和超越…………………………………………53
一、寄人籬下:(自卑)焦慮之一 ……………………………………53
二、體弱多病:(自卑)焦慮之二………………………………………57
三、木石前盟抵不過金玉良緣:(自卑)焦慮之三………58
四、露才揚己:超越……………………………………………………………………71
第二節 林黛玉的低到高社會興趣…………………………………………74
一、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同理心)………………………………………74
二、從冷淡到暖心………………………………………………………………………75
第三節 林黛玉的人生風格………………………………………………………79
一、流於口角鋒芒………………………………………………………………………79
二、喜散不喜聚──疏離……………………………………………………………83
第五章 好勝算計的王熙鳳……………………………………………………85
第一節 王熙鳳的自卑焦慮和超越………………………………………85
一、不曾讀書識字:自卑(焦慮)之一…………………………85
二、感情的不信任:自卑之二……………………………………………89
三、無子:焦慮…………………………………………………………………………96
四、理家才幹:超越………………………………………………………………97
第二節 王熙鳳的高社會興趣 ……………………………………………98
一、八面玲瓏,善於應對………………………………………………………98
二、爭強好勝………………………………………………………………101
三、工於心計………………………………………………………………103
四、管理有方………………………………………………………………105
第三節 王熙鳳的人生風格……………………………………109
一、優秀的管理者……………………………………………………109
二、重權術…………………………………………………………………110
第六章 結論………………………………………………………………114
參考文獻……………………………………………………………………120
本文所參考之文獻,共分四大類,分別是第一大類古籍文本,也就是本論文的文本使用版本,第二類包含《紅樓夢》專書與《紅樓夢》專書論文、心理學理論專書、文學作品和文學理論專書,第三類為期刊論文,第四類為學位論文,所有的書目篇名皆以姓氏筆畫由少至多的次序加以排列。

一、古籍文本(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
屈守元:《韓詩外傳箋疏》,成都:巴蜀出版社,1996年,卷3。
張元濟:《四部叢刊正編‧大戴禮記‧本命》,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曹雪芹、高鶚/馮其庸校注:《彩繪本紅樓夢校注‧一百二十回》,臺北:里仁書局,2003年2月28日,初版七刷。
曹雪芹著╱馬美信校注:《脂評本紅樓夢》,臺北:三民,2016年1月,初版。

二、專書及專書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一)、《紅樓夢》研究專書
一粟編:《紅樓夢卷》,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10月,初版。
子旭:《解讀紅樓夢》,臺北:雲龍出版社,2000年1月。
王志武:《中國人失敗的原因──紅樓夢人物衝突論》,北京:東方出版社,2010年6月,初版。
王國維:《紅樓夢評論》,臺北:天華出版社,1979年。
王國維:《紅樓夢藝術論》,臺北:里仁書局,1984年。
王崑崙:《紅樓夢人物論》,臺北:里仁書局,1982年8月15日,初版。
王富鵬:《紅樓夢人物性別角色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2年9月。
王朝聞:《王朝聞集‧論鳳姐》,石家庄 :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王關仕:《紅樓夢新論──閒枕脂評夢紅樓》,臺北:三民書局,2012年9月。
白先勇:《白先勇細說紅樓夢》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17年2月。
朱建軍:《紅樓夢圓:一個心理學家的紅學探秘》,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9月1日。
朱嘉雯:《紅樓夢與曹雪芹》,臺北:五南圖書,2015年4月1日。
余昭:《紅樓夢人物的人格論解》,臺北:印刻出版社,2008年1月,初版。
余英時:《紅樓夢的兩個世界》,臺北:聯經出版社,1978年1月。
吳盈靜:《王希廉的紅學初探》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2年,初版。
呂啟祥:《紅樓夢會心錄》,臺北:貫雅文化出版社,1992年。
李辰冬:《紅樓夢研究》,臺北:正中書局,1946年4月,初版。
李佶:《歷史文化的全席圖像──論紅樓夢》,臺北:允晨文化出版社,2014年1月1日。
李鴻淵:《紅樓夢人物對比研究》,杭州:浙江大學,2011年12月,初版十五刷。
杜景華:《紅樓夢的心理世界》,北京:燕山出版社,1993年10月,初版。
周中明:《紅樓夢的語言藝術》,臺北:貫雅文化出版社,1989年10月1日,初版。
周汝昌:《紅樓夢新證》,香港:北斗書屋,1964 年,初版。
周紹良:《紅樓夢研究論集》,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6月,初版。
周策綜:《首屆國際紅樓夢研討會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3年。
林素玟:《紅樓夢何夢:小說的自我敘事與治療》,臺北:里仁書局,2014年7月10日。
俞平伯:《俞平伯論紅樓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3月,初版。
俞平伯:《紅樓夢》研究》,臺北:里仁書局,1997年4月,初版。
胡適:《紅樓夢考證》,北京:北京出版社,2015年1月1日,初版。
孫遜:《紅樓夢探究》,臺北:大安出版社,1991年11月,初版。
康來新《石頭渡海》,臺北:漢光文化出版社,1985年2月,初版。
張坤寶:《名家解讀紅樓夢》,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
張愛玲:《紅樓夢魘》,臺北:皇冠文化出版社,1993年9月1日,初版。
張嘉倫:《紅樓夢金陵十二釵之言談風格研究》,嘉義:翔裕影印行,2013年9月,初版。
張錦池:《紅樓夢考論‧上冊》,臺北:龍視界出版社,2015年8月。
張錦池:《紅樓夢考論‧下冊》,臺北:龍視界出版社,2015年8月。
梅苑:《紅樓夢的重要女性》,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2月,初版。
許玫芳:《紅樓夢人物之性格情感與醫病關係──跨中西醫學(精神醫學、內科、婦產科、皮膚科)之研究》,中和:學生書局,2007年7月,初版。
許玫芳:《紅樓夢中夢的解析》,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9月1日,初版。
郭玉雯:《紅樓夢人物研究》,臺北:里仁書局,1998年9月15日,初版。
郭玉雯:《紅樓夢學──從脂硯齋到張愛玲》,臺北:里仁書局,2004年8月15日。
郭豫適編:《紅樓夢研究文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1988年4月,初版一刷。
閆紅:《十年一覺紅樓夢:十二金釵的女人心事》,臺北:楓樹林出版社,2017年7月31日。
陳美玲:《紅樓夢裏的小姐與ㄚ鬟》,臺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8月,一刷。
陳瑞秀:《說紅樓談三國》,臺北:文津出版社,2007 年。
貴州省紅學會編:《紅樓夢人物論:一九八五年全國紅學會學術討論會論文選》,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1985月,初版。
馮其庸、李希凡主編:《紅樓夢大辭典》,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0年。
馮其庸、李廣柏:《紅樓夢概論》,北京:北京圖書館,2004年3月,一版二刷。
馮其庸:《敝帚集‧馮其庸論紅樓夢》,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年2月,一版一刷。
詹丹:《紅樓情榜》,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2004年。
詹丹:《重讀紅樓夢》,臺北:紅螞蟻出版社,2008年4月。
廖咸浩:《紅樓夢的補天之恨:國族寓言與遺民情懷》,臺北:聯經出版社,2017年7月10日。
劉大杰:《紅樓夢的思想與人物》,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
劉再復、劉劍梅:《共悟紅樓──關於紅樓夢的長篇對話錄》,香港:三聯出版社,2008年10月。
劉宏彬:《紅樓夢接受美學論》,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10月,一版一刷。
劉夢溪:《紅樓夢的兒女真情》,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年2月,初版。
劉夢溪:《紅樓夢與百年中國》,臺北:風雲時代出版社,2007年5月。
劉夢溪等著:《紅樓夢15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8月,初版。
墨人:《紅樓夢的寫作技巧》,臺北:雲龍出版社,2003年10月,初版。
歐麗娟:《大觀紅樓‧正金釵卷》臺北:臺大出版社,2017年8月。
歐麗娟:《大觀紅樓‧綜論卷》臺北:臺大出版社,2014年12月。
歐麗娟:《紅樓一夢:賈寶玉與次金釵》,臺北:聯經出版社,2017年10月。
歐麗娟:《紅樓夢人物立體論》,臺北:里仁書局,20006年3月15日,初版。
歐麗娟:《詩論紅樓夢》,臺北:里仁書局,2001年。
潘重規:《紅樓論集》,臺北:三民書局,1992年1月,初版。
蔡義江、丁維忠、呂啟祥、周思源、卜鍵、杜春耕:《紅樓六家談》,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 2007年2月,再版。
蔣和森:《紅樓夢論稿》,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6年5月。
蔣勳:《微塵眾‧紅樓夢小人物I》,臺北:遠流出版社,2014年1月1日。
蔣勳:《微塵眾‧紅樓夢小人物II》,臺北:遠流出版社,2014年6月1日。
蔣勳:《微塵眾‧紅樓夢小人物III》,臺北:遠流出版社,2014年9月1日。
蔣勳:《微塵眾‧紅樓夢小人物IV》,臺北:遠流出版社,2015年5月1日。
蔣勳:《微塵眾‧紅樓夢小人物V》,臺北:遠流出版社,2015年12月1日。
謝鵬雄:《紅樓夢女人新解》,臺北:九歌出版社,2004年。
羅德湛:《紅樓夢的文學價值》,臺北:東大出版社,1998年10月,增訂再版。
譚立剛:《紅樓夢詩曲新評》,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2年。
嚴明:《紅樓夢與清代女性文化》,臺北:洪業文化出版社,2003年,初版。
嚴明:《紅樓釋夢》,臺北:洪葉文化出版社,1995年12月。

(二)、心理學理論專書
Daniel J‧Canary、Michael J‧Cody、Valerie L‧Manusov╱楊威譯:《人際溝通》,臺北:五南圖書,2005年,初版。
Duane‧Schultz、Sydney‧Ellen‧Schultz 著/陳正文、劉南琦等譯:《人格理論》,臺北:揚智文化出版社,1997年 。
Gerald‧Corey著/修慧蘭、鄭玄藏、余振民、王淳弘、楊旻鑫、彭瑞祥譯:《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臺北:雙葉書廊出版社,2009年,八版。
Gerald‧Corey著/修蕙蘭、鄭玄藏、余振民、王淳弘譯:《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四版)》,臺北:雙葉書廊出版社,2017年4月。
Julia‧Yang、Alan‧Milliren、Mark‧Blage著/蒙光俊、簡君倫、郭明仁譯:《勇氣心理學》,臺北:張老師出版社,2013年8月,初版四刷。
Rudolph F‧Verderber、Kathleen S‧Verderber著╱曾端真、曾玲珉譯:《人際關係與溝通》,臺北:揚智文化出版社,1996年。
王小章、郭本禹:《潛意識的詮釋》,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8年。
卡爾‧榮格/龔卓軍譯:《人及其象徵》,臺北:立緒出版社,2013年8月9日。
佛洛伊德著/車文博主編《精神分析新論》,長春:長春出版社,2004年5月。
佛洛伊德著/夏光明、王立信譯:《佛洛伊德文集──夢的解析》,安徽:文藝出版社,1996年12月。
岸見一郎:《拋開過去,做你喜歡的自己》,臺北:方舟文化出版社,2016年10月,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著/黃孟嬌、包順聰、田育慈、周和君、江孟蓉譯:《阿德勒個體心理學》,臺北:張老師出版社,2017年6月。
阿德勒著╱文韶華譯:《自卑情結:你的困境,由你的認知和生活風格決定》,臺北:人本自然出版社, 2014年4月1月。
阿德勒著╱吳書榆譯:《阿德勒心理學講義》,臺北:經濟新潮社,2015年5月7日,初版。
阿德勒著╱林曉芳譯:《阿德勒談人性》,臺北:遠流出版社,2017年8月11月。
阿德勒著╱黃光國譯:《自卑與超越》,臺北:志文出版社,2015年7月,再版。
阿德勒著╱劉泗譯:《那些不完美的,才是人生》,臺北:福隆出版社,2016年3月7月。
阿德勒著╱盧娜譯:《你的生命意義,由你決定》,臺北:人本自然出版社,2014年6月1
陳皎眉:《人際關係與人際溝通》,臺北,雙葉書廊出版社,2007 年 8 月。
黃囇莉:《人際和諧與衝突:本土化的理論與研究》,臺北:揚智文化出版社,西元2006年1月15日。
葉浩生主編:《心理學理論精粹》,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年4月1日。
榮格著╱鴻鈞譯:《榮格分析心理學──集體無意識》,臺北:結構群文化出版社,西元
樊雪春主編:《諮商輔導學辭典》,臺北:五南圖書,2009年。
羅布•普瑞斯著/廖世德譯:《榮格與密宗的29個覺─佛法和心理學在個體化歷程中的交叉點》,臺北:人本自然出版社,2008年4月1日。
羅洛‧梅著/朱侃如譯:《焦慮的意義》,臺北:立緒出版社,2004年8月,初版。
張春興:《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東華出版社,1995年。


(三)、文學作品
白先勇:《第六指手指》,廣州:花城出版社,2000年。
白先勇:《驀然回首》,臺北:爾雅圖書,1990 年11月。
魯迅:《南腔北調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年7月。

(四)、文學理論專書
佛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臺北:志文出版社,1974年5月,再版。
吳功正:《小說美學》,江蘇:江蘇文藝出版社,1985年。
吳禮權:《中國言情小說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0年10月,初版二刷。
亞里斯多德(Aristotelês)著╱陳中梅譯:《詩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1 年,初版。
夏志清:《中國古典小說史論》,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3月。
時曉雨︰《中西悲劇理論比較》,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01年
康來新:《晚清小說理論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1986年6月,初版。
張俊:《清代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 年 6 月,初版一刷。
黃衛總著/張蘊爽譯;《中華帝國晚期的欲望與小說敘述》,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年。
賈文昭、徐召勛:《中國古典小說藝術欣賞》,臺北:里仁書局,1984年。
趙凱:《悲劇與人類意識》,上海:學林出版社,2009年。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出版社,1991 年。
魯迅:《中國小說史論文集──中國小說史略及其他》,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9月30日,增訂一版三刷。
聶珍釗:《文學倫理學批評及其他》,臺北:威秀出版社,2014年2月1日。

三、期刊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王海洋:〈薛寶釵人格心理內涵論〉,《紅樓夢學刊》,第3輯,1994 年,頁99-116。
王富鵬:〈論王熙鳳的陽性特質及其成因〉,《紅樓夢學刊》,第2輯,2005年,頁91-105。

田愛興:〈林黛玉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卷第2期,2000年6月,頁56。
宋錫福:《論林黛玉的悲劇》,《南寧師範學報》(文史哲),第4期,1981年,頁63。
李云云:〈孤標傲視林黛玉、藏於守拙薛寶釵〉,《名作欣賞》,第11期,2011年,頁96。
李桂芳:〈簡析《紅樓夢》人物的語言風格〉,《渤海學刊》,第1期,1996年,頁62-64。
李穎慧:〈《紅樓夢》人物語言的修辭特色〉,《文學教育(上))》,第11期,2013年,頁55。
林柏燕:〈源氏物語與紅樓夢〉,《作品》,第4卷第6期,1963年。
林素玟:〈大旨談情──《紅樓夢》作者「試驗性自我」的建構〉,《東華漢學》,第20期, 2014年12月,頁205-244。
邱凌、謝樹清:《《紅樓夢》人物對話言外之意分析》,《西昌學院學報》,第21卷第1期,2009年3月,頁53-55。
柳東梅:〈林黛玉性格的再認識〉,《衛生職業教育》,第13期,2004年,頁79。
徐燕凌、馬敏娜:〈冷越葬花魂──淺析黛玉其人其身〉,《學理論》,第4期,2010年,頁156。
張彧、楊昭寧、孫宏偉:〈自卑的來源及補償──《紅樓夢》人物之探春的心理分析〉,《魯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6卷第2期,2009年,頁68-71。
章培恆:〈論《紅樓夢》的思想內容〉,《復旦大學學報》,第1期,1964年,頁77-92。
彭家正:〈葬花詞的審美趣味〉,《興大中文研究所論文集》,第9輯,2004年5月,頁123-138。
費秉勛:〈談《紅樓夢》的心理描寫〉,《紅樓夢研究集刊》,第二輯,1980年,頁197-206。
馮曦緣:〈淺析《紅樓夢》中手帕的作用〉,《蘭州交通大學學報》,第28卷第5期,2009年10月,頁27。
黃慶雄:〈論《紅樓夢》王熙鳳婚姻悲劇的文化義蘊〉,《高苑學報》,第17卷第2期,2011年,頁161-170。
廖咸浩:〈「雙性同體」之夢:「紅樓夢」與「荒野之狼」中「雙性同體」象徵的運用〉,《中外文學》,第15卷第4期,1986年9月,頁138。
歐麗娟:〈《紅樓夢》中啟悟歷程的原型分析──以賈寶玉為中心〉,《文與哲》,第23期,2013年12月,頁293-332。
歐麗娟:〈林黛玉立體論──「變/正」、「我/群」的人格轉化〉,《漢學研究》,第20卷第1期,2002年,頁221-252。
蔣曉蘭:〈論林黛玉的真與美〉,《安順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5卷第2期,2003年6月。
羅德榮:〈曹操與王熙鳳──關於典型型態問題的一個側面〉,《紅樓夢學刊》,第1輯,2002年,頁150-162。
嚴明、江蔚:〈自戀情結的悲劇──林黛玉、妙玉的人格分析〉,《明清小說研究》,第 1 期,2000 年,頁132-141。

四、學位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李玉蘭:《紅樓夢女性生命價值觀及其依附關係之研究──以阿德勒心理學觀點分析》,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林咏嬿:《紅樓夢人物性格之研究──以九型人格學分析》,華梵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5年。
張筠彤:《紅樓夢之女性角色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 年。
陳竣興:《兼美論紅樓夢人物關係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班碩士論文,2009年。
陳瑞珍:《紅樓夢之女子形象書寫》,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2年。
陳綉錦:《從阿德勒的人格理論探析紅樓四春的人格特質》,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