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所參考之文獻,共分四大類,分別是第一大類古籍文本,也就是本論文的文本使用版本,第二類包含《紅樓夢》專書與《紅樓夢》專書論文、心理學理論專書、文學作品和文學理論專書,第三類為期刊論文,第四類為學位論文,所有的書目篇名皆以姓氏筆畫由少至多的次序加以排列。
一、古籍文本(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
屈守元:《韓詩外傳箋疏》,成都:巴蜀出版社,1996年,卷3。
張元濟:《四部叢刊正編‧大戴禮記‧本命》,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曹雪芹、高鶚/馮其庸校注:《彩繪本紅樓夢校注‧一百二十回》,臺北:里仁書局,2003年2月28日,初版七刷。
曹雪芹著╱馬美信校注:《脂評本紅樓夢》,臺北:三民,2016年1月,初版。
二、專書及專書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一)、《紅樓夢》研究專書
一粟編:《紅樓夢卷》,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10月,初版。
子旭:《解讀紅樓夢》,臺北:雲龍出版社,2000年1月。
王志武:《中國人失敗的原因──紅樓夢人物衝突論》,北京:東方出版社,2010年6月,初版。
王國維:《紅樓夢評論》,臺北:天華出版社,1979年。
王國維:《紅樓夢藝術論》,臺北:里仁書局,1984年。
王崑崙:《紅樓夢人物論》,臺北:里仁書局,1982年8月15日,初版。
王富鵬:《紅樓夢人物性別角色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2年9月。
王朝聞:《王朝聞集‧論鳳姐》,石家庄 :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王關仕:《紅樓夢新論──閒枕脂評夢紅樓》,臺北:三民書局,2012年9月。
白先勇:《白先勇細說紅樓夢》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17年2月。
朱建軍:《紅樓夢圓:一個心理學家的紅學探秘》,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9月1日。
朱嘉雯:《紅樓夢與曹雪芹》,臺北:五南圖書,2015年4月1日。
余昭:《紅樓夢人物的人格論解》,臺北:印刻出版社,2008年1月,初版。
余英時:《紅樓夢的兩個世界》,臺北:聯經出版社,1978年1月。
吳盈靜:《王希廉的紅學初探》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2年,初版。
呂啟祥:《紅樓夢會心錄》,臺北:貫雅文化出版社,1992年。
李辰冬:《紅樓夢研究》,臺北:正中書局,1946年4月,初版。
李佶:《歷史文化的全席圖像──論紅樓夢》,臺北:允晨文化出版社,2014年1月1日。
李鴻淵:《紅樓夢人物對比研究》,杭州:浙江大學,2011年12月,初版十五刷。
杜景華:《紅樓夢的心理世界》,北京:燕山出版社,1993年10月,初版。
周中明:《紅樓夢的語言藝術》,臺北:貫雅文化出版社,1989年10月1日,初版。
周汝昌:《紅樓夢新證》,香港:北斗書屋,1964 年,初版。
周紹良:《紅樓夢研究論集》,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6月,初版。
周策綜:《首屆國際紅樓夢研討會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3年。
林素玟:《紅樓夢何夢:小說的自我敘事與治療》,臺北:里仁書局,2014年7月10日。
俞平伯:《俞平伯論紅樓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3月,初版。
俞平伯:《紅樓夢》研究》,臺北:里仁書局,1997年4月,初版。
胡適:《紅樓夢考證》,北京:北京出版社,2015年1月1日,初版。
孫遜:《紅樓夢探究》,臺北:大安出版社,1991年11月,初版。
康來新《石頭渡海》,臺北:漢光文化出版社,1985年2月,初版。
張坤寶:《名家解讀紅樓夢》,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
張愛玲:《紅樓夢魘》,臺北:皇冠文化出版社,1993年9月1日,初版。
張嘉倫:《紅樓夢金陵十二釵之言談風格研究》,嘉義:翔裕影印行,2013年9月,初版。
張錦池:《紅樓夢考論‧上冊》,臺北:龍視界出版社,2015年8月。
張錦池:《紅樓夢考論‧下冊》,臺北:龍視界出版社,2015年8月。
梅苑:《紅樓夢的重要女性》,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2月,初版。
許玫芳:《紅樓夢人物之性格情感與醫病關係──跨中西醫學(精神醫學、內科、婦產科、皮膚科)之研究》,中和:學生書局,2007年7月,初版。
許玫芳:《紅樓夢中夢的解析》,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9月1日,初版。
郭玉雯:《紅樓夢人物研究》,臺北:里仁書局,1998年9月15日,初版。
郭玉雯:《紅樓夢學──從脂硯齋到張愛玲》,臺北:里仁書局,2004年8月15日。
郭豫適編:《紅樓夢研究文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1988年4月,初版一刷。
閆紅:《十年一覺紅樓夢:十二金釵的女人心事》,臺北:楓樹林出版社,2017年7月31日。
陳美玲:《紅樓夢裏的小姐與ㄚ鬟》,臺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8月,一刷。
陳瑞秀:《說紅樓談三國》,臺北:文津出版社,2007 年。
貴州省紅學會編:《紅樓夢人物論:一九八五年全國紅學會學術討論會論文選》,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1985月,初版。
馮其庸、李希凡主編:《紅樓夢大辭典》,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0年。
馮其庸、李廣柏:《紅樓夢概論》,北京:北京圖書館,2004年3月,一版二刷。
馮其庸:《敝帚集‧馮其庸論紅樓夢》,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年2月,一版一刷。
詹丹:《紅樓情榜》,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2004年。
詹丹:《重讀紅樓夢》,臺北:紅螞蟻出版社,2008年4月。
廖咸浩:《紅樓夢的補天之恨:國族寓言與遺民情懷》,臺北:聯經出版社,2017年7月10日。
劉大杰:《紅樓夢的思想與人物》,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
劉再復、劉劍梅:《共悟紅樓──關於紅樓夢的長篇對話錄》,香港:三聯出版社,2008年10月。
劉宏彬:《紅樓夢接受美學論》,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10月,一版一刷。
劉夢溪:《紅樓夢的兒女真情》,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年2月,初版。
劉夢溪:《紅樓夢與百年中國》,臺北:風雲時代出版社,2007年5月。
劉夢溪等著:《紅樓夢15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8月,初版。
墨人:《紅樓夢的寫作技巧》,臺北:雲龍出版社,2003年10月,初版。
歐麗娟:《大觀紅樓‧正金釵卷》臺北:臺大出版社,2017年8月。
歐麗娟:《大觀紅樓‧綜論卷》臺北:臺大出版社,2014年12月。
歐麗娟:《紅樓一夢:賈寶玉與次金釵》,臺北:聯經出版社,2017年10月。
歐麗娟:《紅樓夢人物立體論》,臺北:里仁書局,20006年3月15日,初版。
歐麗娟:《詩論紅樓夢》,臺北:里仁書局,2001年。
潘重規:《紅樓論集》,臺北:三民書局,1992年1月,初版。
蔡義江、丁維忠、呂啟祥、周思源、卜鍵、杜春耕:《紅樓六家談》,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 2007年2月,再版。
蔣和森:《紅樓夢論稿》,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6年5月。
蔣勳:《微塵眾‧紅樓夢小人物I》,臺北:遠流出版社,2014年1月1日。
蔣勳:《微塵眾‧紅樓夢小人物II》,臺北:遠流出版社,2014年6月1日。
蔣勳:《微塵眾‧紅樓夢小人物III》,臺北:遠流出版社,2014年9月1日。
蔣勳:《微塵眾‧紅樓夢小人物IV》,臺北:遠流出版社,2015年5月1日。
蔣勳:《微塵眾‧紅樓夢小人物V》,臺北:遠流出版社,2015年12月1日。
謝鵬雄:《紅樓夢女人新解》,臺北:九歌出版社,2004年。
羅德湛:《紅樓夢的文學價值》,臺北:東大出版社,1998年10月,增訂再版。
譚立剛:《紅樓夢詩曲新評》,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2年。
嚴明:《紅樓夢與清代女性文化》,臺北:洪業文化出版社,2003年,初版。
嚴明:《紅樓釋夢》,臺北:洪葉文化出版社,1995年12月。
(二)、心理學理論專書
Daniel J‧Canary、Michael J‧Cody、Valerie L‧Manusov╱楊威譯:《人際溝通》,臺北:五南圖書,2005年,初版。
Duane‧Schultz、Sydney‧Ellen‧Schultz 著/陳正文、劉南琦等譯:《人格理論》,臺北:揚智文化出版社,1997年 。
Gerald‧Corey著/修慧蘭、鄭玄藏、余振民、王淳弘、楊旻鑫、彭瑞祥譯:《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臺北:雙葉書廊出版社,2009年,八版。
Gerald‧Corey著/修蕙蘭、鄭玄藏、余振民、王淳弘譯:《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四版)》,臺北:雙葉書廊出版社,2017年4月。
Julia‧Yang、Alan‧Milliren、Mark‧Blage著/蒙光俊、簡君倫、郭明仁譯:《勇氣心理學》,臺北:張老師出版社,2013年8月,初版四刷。
Rudolph F‧Verderber、Kathleen S‧Verderber著╱曾端真、曾玲珉譯:《人際關係與溝通》,臺北:揚智文化出版社,1996年。
王小章、郭本禹:《潛意識的詮釋》,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8年。
卡爾‧榮格/龔卓軍譯:《人及其象徵》,臺北:立緒出版社,2013年8月9日。
佛洛伊德著/車文博主編《精神分析新論》,長春:長春出版社,2004年5月。
佛洛伊德著/夏光明、王立信譯:《佛洛伊德文集──夢的解析》,安徽:文藝出版社,1996年12月。
岸見一郎:《拋開過去,做你喜歡的自己》,臺北:方舟文化出版社,2016年10月,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著/黃孟嬌、包順聰、田育慈、周和君、江孟蓉譯:《阿德勒個體心理學》,臺北:張老師出版社,2017年6月。
阿德勒著╱文韶華譯:《自卑情結:你的困境,由你的認知和生活風格決定》,臺北:人本自然出版社, 2014年4月1月。
阿德勒著╱吳書榆譯:《阿德勒心理學講義》,臺北:經濟新潮社,2015年5月7日,初版。
阿德勒著╱林曉芳譯:《阿德勒談人性》,臺北:遠流出版社,2017年8月11月。
阿德勒著╱黃光國譯:《自卑與超越》,臺北:志文出版社,2015年7月,再版。
阿德勒著╱劉泗譯:《那些不完美的,才是人生》,臺北:福隆出版社,2016年3月7月。
阿德勒著╱盧娜譯:《你的生命意義,由你決定》,臺北:人本自然出版社,2014年6月1
陳皎眉:《人際關係與人際溝通》,臺北,雙葉書廊出版社,2007 年 8 月。
黃囇莉:《人際和諧與衝突:本土化的理論與研究》,臺北:揚智文化出版社,西元2006年1月15日。
葉浩生主編:《心理學理論精粹》,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年4月1日。
榮格著╱鴻鈞譯:《榮格分析心理學──集體無意識》,臺北:結構群文化出版社,西元
樊雪春主編:《諮商輔導學辭典》,臺北:五南圖書,2009年。
羅布•普瑞斯著/廖世德譯:《榮格與密宗的29個覺─佛法和心理學在個體化歷程中的交叉點》,臺北:人本自然出版社,2008年4月1日。
羅洛‧梅著/朱侃如譯:《焦慮的意義》,臺北:立緒出版社,2004年8月,初版。
張春興:《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東華出版社,1995年。
(三)、文學作品
白先勇:《第六指手指》,廣州:花城出版社,2000年。
白先勇:《驀然回首》,臺北:爾雅圖書,1990 年11月。
魯迅:《南腔北調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年7月。
(四)、文學理論專書
佛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臺北:志文出版社,1974年5月,再版。
吳功正:《小說美學》,江蘇:江蘇文藝出版社,1985年。
吳禮權:《中國言情小說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0年10月,初版二刷。
亞里斯多德(Aristotelês)著╱陳中梅譯:《詩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1 年,初版。
夏志清:《中國古典小說史論》,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3月。
時曉雨︰《中西悲劇理論比較》,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01年
康來新:《晚清小說理論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1986年6月,初版。
張俊:《清代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 年 6 月,初版一刷。
黃衛總著/張蘊爽譯;《中華帝國晚期的欲望與小說敘述》,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年。
賈文昭、徐召勛:《中國古典小說藝術欣賞》,臺北:里仁書局,1984年。
趙凱:《悲劇與人類意識》,上海:學林出版社,2009年。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出版社,1991 年。
魯迅:《中國小說史論文集──中國小說史略及其他》,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9月30日,增訂一版三刷。
聶珍釗:《文學倫理學批評及其他》,臺北:威秀出版社,2014年2月1日。
三、期刊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王海洋:〈薛寶釵人格心理內涵論〉,《紅樓夢學刊》,第3輯,1994 年,頁99-116。
王富鵬:〈論王熙鳳的陽性特質及其成因〉,《紅樓夢學刊》,第2輯,2005年,頁91-105。
田愛興:〈林黛玉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卷第2期,2000年6月,頁56。
宋錫福:《論林黛玉的悲劇》,《南寧師範學報》(文史哲),第4期,1981年,頁63。
李云云:〈孤標傲視林黛玉、藏於守拙薛寶釵〉,《名作欣賞》,第11期,2011年,頁96。
李桂芳:〈簡析《紅樓夢》人物的語言風格〉,《渤海學刊》,第1期,1996年,頁62-64。
李穎慧:〈《紅樓夢》人物語言的修辭特色〉,《文學教育(上))》,第11期,2013年,頁55。
林柏燕:〈源氏物語與紅樓夢〉,《作品》,第4卷第6期,1963年。
林素玟:〈大旨談情──《紅樓夢》作者「試驗性自我」的建構〉,《東華漢學》,第20期, 2014年12月,頁205-244。邱凌、謝樹清:《《紅樓夢》人物對話言外之意分析》,《西昌學院學報》,第21卷第1期,2009年3月,頁53-55。
柳東梅:〈林黛玉性格的再認識〉,《衛生職業教育》,第13期,2004年,頁79。
徐燕凌、馬敏娜:〈冷越葬花魂──淺析黛玉其人其身〉,《學理論》,第4期,2010年,頁156。
張彧、楊昭寧、孫宏偉:〈自卑的來源及補償──《紅樓夢》人物之探春的心理分析〉,《魯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6卷第2期,2009年,頁68-71。
章培恆:〈論《紅樓夢》的思想內容〉,《復旦大學學報》,第1期,1964年,頁77-92。
彭家正:〈葬花詞的審美趣味〉,《興大中文研究所論文集》,第9輯,2004年5月,頁123-138。
費秉勛:〈談《紅樓夢》的心理描寫〉,《紅樓夢研究集刊》,第二輯,1980年,頁197-206。
馮曦緣:〈淺析《紅樓夢》中手帕的作用〉,《蘭州交通大學學報》,第28卷第5期,2009年10月,頁27。
黃慶雄:〈論《紅樓夢》王熙鳳婚姻悲劇的文化義蘊〉,《高苑學報》,第17卷第2期,2011年,頁161-170。廖咸浩:〈「雙性同體」之夢:「紅樓夢」與「荒野之狼」中「雙性同體」象徵的運用〉,《中外文學》,第15卷第4期,1986年9月,頁138。歐麗娟:〈《紅樓夢》中啟悟歷程的原型分析──以賈寶玉為中心〉,《文與哲》,第23期,2013年12月,頁293-332。歐麗娟:〈林黛玉立體論──「變/正」、「我/群」的人格轉化〉,《漢學研究》,第20卷第1期,2002年,頁221-252。蔣曉蘭:〈論林黛玉的真與美〉,《安順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5卷第2期,2003年6月。
羅德榮:〈曹操與王熙鳳──關於典型型態問題的一個側面〉,《紅樓夢學刊》,第1輯,2002年,頁150-162。
嚴明、江蔚:〈自戀情結的悲劇──林黛玉、妙玉的人格分析〉,《明清小說研究》,第 1 期,2000 年,頁132-141。
四、學位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李玉蘭:《紅樓夢女性生命價值觀及其依附關係之研究──以阿德勒心理學觀點分析》,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林咏嬿:《紅樓夢人物性格之研究──以九型人格學分析》,華梵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5年。張筠彤:《紅樓夢之女性角色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 年。陳竣興:《兼美論紅樓夢人物關係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班碩士論文,2009年。陳瑞珍:《紅樓夢之女子形象書寫》,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2年。陳綉錦:《從阿德勒的人格理論探析紅樓四春的人格特質》,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