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王秀慧(2010)。國小社團運作方式對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及社團活動滿意度影響之研究-以龜山鄉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王秋發(2007)。臺中縣國民小學校長教學領導行為與教師工作滿意度相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王建華(1991)。在社團中創造自己-論國民小學實施社團活動的成效。師友月刊, 284,10-12。
王派土(2004)。桃園縣國民小學組織文化與教師工作滿意度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王瀚維(2008)。臺北市國高中體育教師工作滿意度與組織承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井敏珠(1992)。已婚職業婦女生活壓力與因應策略、社會支持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田春梅(2009)。本土語言之學校行政支援與其教學效能感之研究-以南投縣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田瑞良(2004)。雲林科技大學學生社團活動參與態度及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
台南市教育局(2014)。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課後社團活動實施要點。台南市:教育局。
朱佳宏(2011),臺北市中等學校學生參與運動社團對運動自信心與學習態度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江芳華(2008)。國小教師人格特質、社會支持及婚姻滿意度之研究—以台北縣國小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江姮姬(2003)。國民小學小提琴團體課社團活動實施之探究,中小學一般藝術教育師資培育學術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249-262頁。
何孔玥(2014)。台北市國民中學音樂性社團經營管理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何進財(2001)。社團指導老師的角色。訓育研究,39(1),1-3。
李怡倩(2011)。屏東縣國民小學教師知識管理與工作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李秀貞(2015)。高雄市國小教師知覺學校對「補救教學實施方案」行政支持與補救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縣。李孟洙(2019)。國民小學學校行政支持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運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李柏佳(2006)。從課程改革談社團活動的倡導與建構---並為國小新興學習領域「特別活動」選修課程催生。載於臺北市國民小學社團管理手冊(頁51~58)。臺北市: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李政全(2009)。台灣中部地區高中教師工作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臺中市。李冠儀(2011)。臺北市國中身障資源班教師對學校行政支持與職業倦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李聖民(2008)。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職業倦怠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沈易利(2003)。學校社團認知與活動行銷。中華民國大專院校九十二年度學生體育運動社團幹部研習手冊(頁39-44)。台北市:中華民國大專院校體育總會。
沈敏慧(2007)。國小教師資訊融入教學之教師自我效能感、學校行政支援與創新接受度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林玉華(2017)。臺北市立國民中學學校行政支持對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運作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林至善(2000)。學生社團輔導與發展。訓育研究,39(1),6-15。
林建煌(2006)。行銷學。台北:華泰文化。
林宣耀(2015)。國小校長服務領導、學校組織氣候與教師工作滿意度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林軒翎(2019)。臺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運動社團參與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林新枝(2011)。臺北市國小學童學校運動社團參與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林義豐(2005)。台南縣國小學校行政服務品質與教師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林憶潔(2014)。台南市國民小學兼任行政職務教師工作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周昌柏(2005)。桃、竹、苗四縣市教師工作滿意度現況分析。學校行政雙月刊,40,108-123。
吳秀卿(2011)。國民小學組織文化與教師工作滿意度關係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新竹。
吳明隆(2016)。SPSS 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第二版)。臺北市:五南。
吳清基(1999)。我國學校行政的政策新取向。學校行政雙月刊,1,3-11。
吳清基(1999)。教育與行政(增訂四刷)。臺北市:師大書苑。
吳煒增(2000)。多元活潑的課後社團活動。載於溪口國小主編,共築教育花園的希望工程~溪口國小推動九年一貫課程紀實(頁190~196)。臺北:溪口國小。
吳福彬(2009)。台北市國民小學課外社團政策實施現況與學童自我概念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
邱文彬(2001)。社會支持因應效果的回顧與展望。人文及社會科學,11(4),311-330。
邱明芳(2003)。國民小學實施融合教育學校行政支援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胡茜欣(2014)。臺北市公立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與教師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洪凌玉 (2011)。國民小學教師在職進修之家長抱怨、學校行政支持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
洪國峰、呂秋慧(2002)。大學社團活動與潛在課程之關係探討研究。訓育研究,41(1),34-42。
秦夢群(1997)。教育行政-理論部分。臺北:五南。
秦夢群(1999)。教育行政-理論部分(二版二刷)。臺北:五南。
高德瑞(2000)。社團活動的實務建議。臺北縣教育,36,16-20。
徐育婷(2018)。臺北市高職特教教師知覺行政支持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台北市。徐彩淑(2004)。社團參與態度、社團凝聚力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以台北縣參與社團國中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梁丁財(2001)。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與教師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廖松圳(2006)。彰化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社團活動參與、自我概念、社團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廖秀靜(2017)。雙北市國中校本資優方案教師對學校行政支持看法與滿意度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廖運榮(2003)。大專院校學生運動性社團窒礙發展及策略探討。大專體育,68,86-92 。
廖雅靖(2010)。屏東縣國中教師工作滿意度與教師效能感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教育部(1997)。大專校院社團帶動中小學社團發展。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體育司(1999)。各級學校體育實施辦法修正條文。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4)。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陳月滿(2006)。臺北縣國民小學兼任行政職務教師工作滿意度與學校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陳江松(1994)。臺北縣三重市國民小學高年級社團活動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教育資料文摘,193,152-180。
陳其樑(2009)。高雄縣中等學校心理契約與教師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陳威利(2014)。桃園縣國小特教教師行政支持與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台東縣。陳國鑫(2007)。大專院校學生參與運動性社團意義與功能,大專體育,91,1- 5。
陳婉筠(2015)。嘉義縣市國民中學資訊科技行政支持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嘉義市。陳雍容(2002)。國民小學身心障礙資源班行政支援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臺中。莊仁馨(2009)。桃園縣國民小學室人員角色知覺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張良漢、蘇士博(2000)。大專院校學生社團經營管理之探討-以運動性社團為例,大專體育,51,140-147。
張沂浴(2005)。學生社團活動之探討,師說,186,58-62。
張克銘(2008)。彰化縣學校行政支持與身心障礙資源班教師工作倦怠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臺灣東華書局。
張郁芬(2001)。國小教師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身心健康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張靖怡(2017)。彰化縣偏遠地區國民中學校長正向領導與教師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張輝政(2000)。從新新人類看社團活動的價值。高中教育,10,21-25。
傅木龍(2000)。校園學生社團活動之發展與輔導。訓育研究,39(1),16-24。
單小琳(1989)。教師的社會支持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1,123-154。
黃任閔、陳月琴(2008)。高雄市國民小學課後運動社團現況之調查。嘉大體育健康休閒,7(2),52-61。
黃堅厚(1999)。人格心理學。臺北:心理。
黃盛美(2009)。臺北縣市國民小學總務主任角色壓力與工作滿意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曾明淵(2008)。臺北市國小學生課後運動社團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曾麗華(2004)。國中教師社會支持、問題解決態度與輔導諮詢態度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曾馨儀(2008)。國民小學學校行政支援與新住民子女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辜淑禎(2013)。國民中學音樂教育與學校行政支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葉其嘉(2007)。國民中學校長領導行為、教師教學效能與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中部五縣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葉佩婷 (2017)。臺中市國民小學音樂性社團行政支持與社團指導教師工作滿意度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楊昇峰(2014)。新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運動社團參與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相關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楊益民(2001)。國民小學教師工作滿意度評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楊婷淳(2008)。在職進修人員角色間衝突、社會支持與學習倦怠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蒼開強(2004)。組織氣候與工作滿足之探討-以中國青年救國團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桃園。劉展維(2010)。臺北縣國民小學學校行政服務品質與教師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劉雅萍(2014)。屏東縣原住民地區國民小學教師工作滿意度與工作績效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蔡東利(2004)。國民小學學校行政支援及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了解程度與工作壓力之研究—以彰化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蔡芸軒(2014)。國中導師工作壓力、學校行政支持與工作滿意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蔡珮琪(2017)。桃竹苗四縣市國民小學教師知覺「補救教學實施方案」行政支持與教師參與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蔡鈴麟(2014)。澎湖縣國民小學學校行政服務品質與教師工作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蔡慶成﹙2008﹚。學校社團經營與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中。蔡馥嬪(2004)。國民小學推動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行政支援因素之探討—以台南縣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謝文全(2000)。學校行政。台北:五南。
謝月香(2003)。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兼任行政職務工作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謝孟珊(2011)。花蓮縣國民中學學校行政服務品質與教師工作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謝菊英(2002)。高屏區國小女性校長工作壓力與社會支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鍾美英(2005)。實施融合教育之學校行政支持研究─以高雄市一所特教評鑑績優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顏妙桂(2001)。許學生一個快樂學習的未來兼論休閒教育在九年一貫課程之實施。台灣教育,602,28。
簡志明(2010)。學校分布式領導與教師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臺北縣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羅中展(2001)。課外活動與全人教育之探討。兩岸大專院校學生事務社團輔導學術研討會。臺北市:東吳大學。
羅以芸(2008)。特殊教育學校國小部教師教學需求與其知覺學校行政支援現況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羅瑞鳳(2012)。新北市公立幼兒園教師兼任主任的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工作滿意度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蘇昭昇(2003)。影響國小普通班級任教師對班上身心障礙學生教育態度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英文部分
Antonovsky, A.(1974). Conceptual and methodological problems in the study of resistance resources and stressful life events. In B. Dohrenwend &; B. Dohrenwend (Eds.), Life events: their nature and effects (pp. 245-258). New York: Wiley.
Bennett, D. H., &; Morris, I. (1983). Support and rehabilitation. In F. N. Watts &; D. H. Bennett (Eds.), Theory and practice of psychiatric rehabilitation (pp. 189-211). New York: Chichester.
Caplan, G. (1974). Support systems and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New York: Behavioral Publications.
Cobb, S. (1976). Social support as a moderator of life stress. Psychosomatic Medicine, 3 (5), 300-314.
Cohen, S., &; Wills, T. A. (1985). 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the buffering hypothe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8(2), 310-357.
Cutrona, C. E., &; Russell, D. (1990). Type of social support and specific stress: toward a theory of optimal matching. In I. G. Sarason, B. R. Sarason, &; G. R. Pierce (Eds.), Social support: An interactional view (pp. 319-366). New York: Wiley
Gladow, N. W., &; Ray, M. P. (1986). The impact of informal support systems on the well-being of low income single parents. Family Relations: Journal of Applied Family Child Studies, 35, 113-123.
Halpern, R., Spielberger, J.&Robb, S.(2008). Making the most ofout-of-schooltime.
Retrieved April 20,2009, From http://www.chapinhall.org/ sites/default/files/
old_reports/ 70.pdf
Homans, G. C. (1958). Social behavior as exchang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63(6), 597-606.
Hoppock(1935). Job satisfaction(pp. 29-40).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Publishers
House, J. S. (1981). Work stress and social support. Reading, MA: Addision-Wesley.
Kaplan, B., Cassel, J., &; Gore, S. (1977). Social support and health. Medical Care, 15(5), 47-58.
Lin, N. (1986). Conceptualizing social support. In N. Lin, A. Dean, &; W. Ensel (Eds.), Social support, life events, and depression (pp. 17-30). Orlando, FL: Academic Press.
Thoits, P. A. (1986). Social support as coping assistance.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54(4), 416-423.
Robert, K.,&;Angelo, K. (2001).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5th ed.).New York: McGraw-Hill.
Rodriguez, I., Bravo, M. J., Peiro, J. M. and Schaufeli, W. (2001). The demands- control-support model, locus of control and job dissatisfaction: A longitudinal study. Work and stress, 15(2), 97-114.
Wong, S. T., Yoo, G. J., &; Stewart, A. L. (2005). Examining the types of social support and the actual sources of support in older Chinese and Korean immigra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 61(2), 10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