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王心怡(2014)。國小高年級學童親子溝通、自我概念與網路成癮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王以仁(2014)。良好親子互動溝通的小秘訣。新北市教育電子報,155。線上檢索日期:2018年12月26日。取自:
http://epaper.ntpc.edu.tw/index/EpaSubShow.aspx?CDE=EPS20141013115227L03&e=EPA20131229104446HD3
王連生(1992)。親職與幼教。師大書苑:臺北。
任韋誠(2016)。國小高年級學童身體意象、同儕關係與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朱崑中(1996)。青少年所知覺的親子溝通與其自我觀念、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朱敬先(1995)。健康心理學,出版三刷。五南:台北。
余羿萩(2015)。青少年的依附關係與自我概念之初探。家庭教育雙月刊,28,18-24。
吳怡瀅(2016)。父母教養態度與國小學童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臺南。
吳淑玲(1999)。台南市國小學生家庭因素、性別角色與其自我概念、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吳淑娟(2008)。新住民子女同儕關係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以高雄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吳燕明(2017)。臺南市私校國中生親子溝通、父母期望與問題解決態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吳麗梅(2013)。國小高年級學生自我概念與學業成就之相關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呂秋玲(2016)。父母教養態度與國小學童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
宋育群(2009)。國小高年級學童親子界限、親子溝通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李坤崇(1991)。國小學生學習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賡續研究。臺南師院學報,25,83-12。
李鴻瑛(2006)。外籍配偶國小子女親子溝通與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周玗霈(2006)。嘉義縣國小高年級學童氣質、依附關係與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林永盛(2007)。新移民子女社會支持與生活壓力之調查研究-以基隆市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林佳欣(2011)。國中生親子溝通、學習自我效能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林苡婷(2016)。「全國新住民火炬計畫」行動方案對宜蘭縣國小高年級新住民子女的自我概念及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台東。林純燕、賴志峰(2014)。國小新住民子女學校適應與幸福感相關研究。學校行政雙月刊,92,205-230。
邱家鈴(2012)。屏東縣國中生父母婚姻情形、親子溝通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邱華韻(2017)。新住民子女自我概念、學習態度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侯琮偉(2016)。國小高年級學童親子溝通、人格特質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侯雅齡(1998)。新移民子女課程與教學。臺北:五南。
侯雅齡(1998)。國小兒童自我概念量表編制及其相關因素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取自: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39834537288692948447洪光遠、程淑華、王郁茗譯(2012)。社會心理學(第2版)。台北:雙葉。
洪佳慧(2012)。國小高年級學童人際關係、知覺父母教養態度與其與自我概念
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
郎亞琴、范月華(2009)。國小高年級學童挫折容忍力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教育科學期刊,8(2),1-20。
郎亞琴、花雅芸(2011)。新住民子女在自我概念與親子互動之研究—以彰化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中洲管理與人文科學叢刊,1(1),255-271。
徐于婷(2015)。嘉義市國小高年級學童親子衝突、情緒智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翁姿瑤(2018)。國小高年級學童親子溝通、情緒智力與人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翁素珍(2004)。聽障違抗兒童之溝通互動能力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高淑清(2001)。從家庭溝通意涵談親密的親子關係。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6,33-37。
張春興(1996、200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東華:台北。
張春興(2009)。現代心理學(重修版)。東華:台北。
張麗真(2013)。高雄市國小新移民子女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張麗瓶(2010)。新北市蘆洲國小高年級學童情緒智力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桃園。莊家欣(2005)。外籍配偶之子女族群認同及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以台南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許嘉倩(2017)。國小藝術才能班高年級學童親子溝通、學習壓力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連廷嘉、戴嘉南(2003)。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屏中學報,11,99-114。
郭為藩(1996)。自我心理學。台北:師大書苑。
陳淑芬(2014)。國小高年級學童家庭氣氛、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陳皎眉(2004)。人際關係與人際溝通。臺北:雙葉。
陳寧(2017)。國小高年級學童親子溝通模式、依附關係及情緒智力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陳曉真(2010)。國小高年級學童人格特質、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曾馨儀(2007)。國民小學學校行政支援與新住民子女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程春連(2012)。國小高年級學童親子溝通、情緒智力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黃玉臻(1997)。國小學童A型行為、父母管教方式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黃欣儀(2016)。南投縣國中學生正向心理特質、自我概念與學校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臺中。黃素妹(2009)。國小高年級學童依附關係、親子溝通與子職實踐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黑幼龍(1998)。用聽的EQ。臺北:時報企業公司。
楊惠婷(2005)。國小兒童同儕關係與自我概念、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鄒靜宜(1993)。高雄市特殊境遇婦女生活適應、教育需求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廖芷儀(2018)。國小學童父母教養方式、自我概念與挫折容忍力的關係研究—以雲林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趙曉美(2001)。自我概念多層面階層結構之驗證暨增進自我概念課程之實驗效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劉育志(2013)。國中生自我概念、親子溝通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台南市偏遠地區國中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蔡河霖(2010)。國小學童自我概念、依附關係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以屏東縣新移民子女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蔡春美、翁麗芳、洪福財(2001)。親子關係與親職教育。心理:臺北。
蔡翠玲(2007)。台中市國小高年級新移民子女與非新移民子女學童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鄭紓彤(2016)。學校環境、自我概念與學校生活適應之關係探討—以慈暉班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鄭雅玲(2004)。聽學障礙兒童依附關係、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文化大學,臺北。蕭伊真(2011)。淺談親子溝通。教育部生命教育學習網。線上檢索日期:2018
年12月26日。取自:https://life.edu.tw/homepage/discuss/t-5-293.php?board_no=B000000169&seri_no=508&pageth=6
戴嘉茵(2005)。新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家庭寬恕與自我概念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臺北。謝佩芳(2016)。國小高年級新住民子女親子溝通、家庭氣氛與家庭價值觀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嘉義大學,嘉義。謝淑貞(1993)。學齡前子女家庭中與食物營養有關的親子溝通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魏銘相(2006)。國小高年級依附關係、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 外文部份
Mass Elam, V. S., & Marcus, R. F. (1990). Parent-adolescent communication, Family
functioning, and school performance. Adolescent, (99), 725-737.
McCormick, L. (1997).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L. McCormick, D. F.
Loeb, & R. L. Schiefelbush(Eds.), Supporting children with communicaion
difficulties in inclusive settings: School-based language intervention. Boston: Allyn
& Bacon.
Mead, G. H. (2006). Mind, self, and societ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Olson, D. H. (1993). Circumflex model of marital and family systems : Assessing family
functioning. In. Fowls (Ed.) , Normal family. Process ( 2nd ed).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Palan,k.M.(1998). Relationships betweem family communication and consumer activities
of adolescent. An exploratory study. Journal of Marketing Science, 26(4), 338-349.
Schmidt, J. J. (2006). Socail and culture foundations of counseling and human services :
Multipinfluences on self-concept development. Boston,MA: Person Education.
White, F. A. (2000). Relationship of family socialization processes to adolescent moral
thought.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40(1), 7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