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丁文貞 (2001) 。肥胖與非肥胖國小學童身體活動量與健康體適能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桃園。
王明月、許吉越 (2006) 。桌球課程樂趣教學法芻議。大專體育學刊, 84卷,1-5頁。
王治平 (2005) 。中老年人運動社會支持、知覺運動障礙對運動參與程度與生活滿意度關係研究。國立體育學院,桃園。
王淑芳、顏效禹、何佩玲、張碧芳、呂昌明 (2008) 。影響國中學生運動行為之性別差異研究。學校衛生,(52),37-53。
余森智 (2016) 。大臺北地區國小學童網球運動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臺北市立大學,臺北。
吳品錞 (2012) 。在校足量運動與不同運動時間對學生體適能、創造思考能力與數學學科成就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吳政謀 (2005) 。運動健身俱樂部參與行為、服務品質、滿意度與忠誠度之研究-以奔放主題運動館為例。國立臺北巿立體育學院,臺北。
吳映蓁 (2016) 。新北市國小田徑運動代表隊選手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吳雯琪 (2014) 。桌球運動愛好者社會支持、運動熱情與幸福感之關係。臺北市立大學,臺北。
吳適宇 (2019) 。中等學校飛盤爭奪賽校隊選手運動參與動機與訓練滿意度之研究。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臺中。
李孟齊 (2012) 。屏東縣國小躲避盤隊選手社會支持與運動參與動機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
李亭儀 (2012) 。臺北市國小學童游泳團隊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國立東華大學,花蓮。
李建霖 (2012) 。臺南市國小田徑選手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李政明 (2011) 。雲林縣國小教師運動自我效能、運動樂趣、運動社會支持和運動參與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
李彩華、方進隆 (1998) 。國中學生身體活動量與體適能相關因素研究。體育學報,(25),139-148。
杜宗達 (2020) 。南投縣埔里鎮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學員社會支持與學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
杜靜鎔 (2011) 。高中職學生運動態度、運動價值觀及運動行為之研究。休閒保健期刊,(5),119-125。
周甘逢、劉冠麟 (2003) 。教育心理學。頁 10-8。
林子揚 (2009) 。臺北市籃球俱樂部參與者參與動機、持續涉入與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林宇涵 (2019) 。羽球運動參與者之休閒涉入與休閒效益之研究-以高雄市國小教師為例。 國立屏東大學,屏東。
林呈樺 (2012) 。臺北市國小學童手球運動團隊社會支持與運動參與動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林妤屏 (2017) 。新北市國中田徑運動代表隊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林杏姿 (2015) 。青少年運動自我效能與控制信念、社會支持、運動熱忱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臺中。
林杏諭 (2008) 。非營利組織轉換型領導、參與動機、志工人格特質與服務績效關係之研究─以「中國大智慧靈氣研究會」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長榮大學,臺南。林育輝 (2011) 。國中生運動社會支持與健身運動自我效能之研究。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臺中。
林和志、黃國光、曾明郎、陳燕雪 (2012) 。雲林縣國小高年級學童背景變項與家庭社經地位變項對運動參與行為之影響。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 11(1),184-191。
林建興 (2009) 。國小學童巧固球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
林曉怡 (2005) 。臺南市國小游泳團隊學童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林寶山 (1998) 。教學論:理論與方法。臺北市:五南。
邱怡禎 (2019) 。全國大專籃球公開組選手社會支持與參與動機之研究。臺北市立大學,臺北。
邱垂弘 (2007) 。運動行為與身體狀況對國小學童體適能影響之研究。輔仁大學體育學刊 ,6期,277-289。
邱政峰 (2011) 。曲棍球選手運動目標取向與運動自信心之研究。輔仁大學體育學刊 ,10期,13-26。
施玉霜 (2015) 。中柔道選手運動參與動機與未來生涯發展之探討。大葉大學,彰化。
柏佩蘭 (2010) 。國小高年級學童從事規律運動行為相關因素之研究-以臺北市某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洪美娟 (2012) 。桌球運動對中年人的健身作用之探析。大專體育,120,42-48。
洪嘉文 (2000) 。新世界學校體育願景。國民體育季刊,29期,26-35頁。
迪魯.法納奧、吳育儒、黃國欽、黃森芳、陳怡靜 (2013) 。規律運動對於健康青年身體狀態的影響。慈濟技術學院學報,(21),89-100。
孫顯鋒 (2000) 。學校運動代表隊組織與訓練的分析探討。大專體育,44期,120-126頁。
高旭繁、陸洛 (2012) 。實用心理學。臺北市:洪葉文化。
張治文 (2006) 。冒險性休閒活動參與動機及休閒效益之研究─以六龜鄉荖溪泛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張芳綺 (2019) 。國小高年級學童運動社會支持與運動態度之相關研究。臺北市立大學,臺北。
張春興 (2006) 。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清源 (2005) 。國小學童身體自我概念與運動參與行為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6 (1),127-140。
張毓凌 (2004) 。研究生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以臺北縣市大 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張筱婕 (2009) 。影響學童規律運動行為的相關因素之研究-臺中縣某國小為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學位論文, P1 – 135。教育部體育司 (2003) 。92暨93年學生運動團隊及規律運動人口調查報告。臺北市:教育部體育司。
教育部體育署 (2013) 。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
教育部體育署 (2016) 。103 學年度各級學校學生運動參與情形調查報告。擷取日期:2016 年12 月10 日http://www.sa.gov.tw
許建民 (2006) 。青少年休閒參與動機模式之建立與驗證。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許碧章 (2006) 。臺北縣國民小學手球團隊學童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許樹淵 (2000) 。運動生理心理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郭冠隆 (2013) 。高雄市國高中網球代表隊選手運動參與動機與運動阻礙因素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高雄。
郭蕙菁 (2009) 。全國高級中等學校競技啦啦隊選手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
陳文中 (2020) 。探討健康促進參與、據點服務滿意度及社會支持對生活品質之影響-以臺北市社區照顧關懷據點老人為例。實踐大學,臺北。
陳玉菁 (2015) 。樂齡者休閒活動參與動機、阻礙因素對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陳羽安、郭奐隃、陳堅錐 (2013) 。憲、警人員參與休閒運動與流暢經驗之研究。運動知識學報,10期,72-82。
陳芮淇 (2001)。新竹市某高職學生運動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陳俊發 (2015) 。高雄市民小學籃球運動選手社會支持對運動參與動機之影響。正修科技大學,高雄。
陳皇達 (2015) 。高中職拳擊校隊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
陳皇達 (2015) 。高中職拳擊校隊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相關研究。屏東大學,屏東。
陳美昭、賴香如 (2006) 。臺北市某國中學生運動社會心理、身體意象與規律運動相關研究。衛生教育學報,(26),55-76。
陳家玉 (2018) 。新北市國小田徑代表隊選手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陳淑芬 (2009) 。國小學童學校運動社團參與動機與運動社會化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健康促進與休閒系,臺東。陳詩文 (2019) 。屏東縣國小排球選手之運動參與動機、目標取向與自信心研究。國立屏東大學,屏東。
陳慧玲 (2011) 。國小運動校隊學童參與動機、社會支持、自我效能及運動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陳曉運 (2019) 。運動參與程度、阻礙因素與社會支持之關係研究-以城鄉國小足球運動為例。大葉大學,彰化。
陸義淵 (2010) 國小籃球隊選手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曾琳瑜 (2019) 。全中運田徑選手運動參與動機、社會支持對運動表現關係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
曾慧雯 (2015) 。臺南市永康區國小高年級學童社會支持、休閒運度參與動機及運動態度之相關研究。南臺科技大學,臺南。
黃怡菁 (2017) 。影響國小高年學童規律運動行為之相關因素研究-以新北市某國小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黃金助 (2019) 。新北市國小甲組籃球隊教練領導行為及選手運動參與動機之相關研究。醒吾科技大學,桃園。
黃俊錡 (2017) 。社會支持、健身運動動機與運動參與行為之研究-以國小教師使用Facebook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黃信元 (2010) 。臺北市國小女童運動代表隊選手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黃政紘 (2013) 。雲林縣國小田徑選手運動參與動機、社會支持與運動行為之相關研究。雲林科技大學,雲林。
黃省路、鍾潤華、劉榮華、葉丁嘉 (2015) 。國小高年級學童參與運動社團動機與阻礙之實證研究。運動與遊憩研究,9(4),18-35。
黃素珍 (2006) 。健身運動者之身體意象、運動參與動機與運動行為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桃園。
黃靜君 (2013) 。雲林縣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
黃鴻斌 (2002) 。健康體適能俱樂部會員參與動機、顧客滿意度及忠誠度關聯性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塗永樑 (2017) 。臺北市國小棒球選手運動參與動機與訓練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楊元彰 (2015) 。國小學童運動社會支持、運動價值觀對運動樂趣之影響模式驗證。國立嘉義大學,嘉義。
楊宜昌、張家昌、蘇泰源 (2015) 。大專跆拳道選手參與動機研究。彰化師範大學體育學報。14期,165-176。
楊智超 (2009) 。臺北市國民小學體育班學生學校適應與社會支持之結構方程模式(SEM ) 因果徑路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楊慧琪 (2019) 。南投市國小教師工作壓力與休閒運動行為之調查研究。亞洲大學,臺中。
葉日武 (1997) 。行銷學理論與實務。臺北:東華書局。
葉秀煌 (2010) 。運用老人參與休閒動機要素促進成功老化之效益。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9(1),205-213。
賈修慈 (2015) 。國小鐵人三項參與者運動社會支持與運動價值觀之研究。臺北市立大學,臺北。
廖君維 (2018) 。臺北市國小田徑選手知覺教練轉型領導與參與動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蒲逸生 (2005) 。臺北市國民中學籃球校隊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劉又銓、張家昌 (2015) 。苗栗縣國中田徑運動代表隊選手參與阻礙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體育學報,14期,117-127。
劉翠薇、黃淑貞 (1999) 。臺北縣某商專學生運動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學校衛生,(34),1-32。
潘世豪 (2015) 。臺北市國中游泳選手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國立臺北市立大學,臺北。
潘世豪 (2015)。臺北市國中游泳選手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蔡佳和 (2009) 。基隆市國小學童運動團隊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鄧世昌 (2016)。屏東縣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大仁科技大學,屏東。
鄭谷蘭 (2012) 。臺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運動參與動機、社會支持與身體活動量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
鄭鈺甄 (2018) 。桃園市國中校慶運動會參與動機、涉入程度與運動行為之關係研究。大葉大學,彰化。
盧俊宏 (1994) 。運動心理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龍炳峰 (2000) 。國民小學學童規律運動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體育學報,(29),89-9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偉雄 (2007) 。大學生正向心理、運動參與動機、運動自我效能與運動行為的研究。國立體育大學,桃園。
謝淑如 (2016) 。新北市國小桌球代表隊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謝淵博 (2016) 。雲林縣國中田徑選手運動參與動機、社會支持與幸福感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
謝裕興 (2016) 。不同性別國小學童運動行為之研究-以 2015 新北小六學童為例。臺北市立大學,臺北。
謝鴻隆 (2003) 。台北市國小學童課後運動之參與動機、知覺運動障礙之研究。國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
鍾東蓉 (2000) 。臺北市立高中導師運動行為及其影響因素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藍升蔚 (2011) 。國小八人制拔河選手參與動機、社會支持與運動成績表現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顏慶瑩 (2013) 。嘉義縣國小高年級學童身體自我概念、運動參與行為與運動自我效能之研究。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臺中。
蘇穎娟 (2019) 。臺北市立國民中學組織運動氣氛與教師規律運動行為之研究。臺北市立大學,臺北。
外文文獻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 Medicine. (2000). Guidelines for graded exercise testing andprescription (6th ed.). Philadelphia: Williams and Wilkins.
Bouchard, C., Shephard, R. J., & Stephens, T. (1994). Physical activity, fitness, and health: International proceedings and consensus statement.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Caspersen, C. J., Powell, K. E., & Christenson, G. M. (1985). Physical activity, exercise, and physical fitness :Definitions and distin ctionsforhealth - relate dresearch. Public Health Report, 100 ( 2 ) , 126- 1 3 1 .
Cohen,S. & Syme,S.L.(1985). Issues in the study and application of social support.Social Support and Health.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Deci, E. L., & Ryan, R. M. (1985).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 human behavior. New York: Pleum.
Deci, E. L., & Ryan, R. M. (1991) Motivational approach to self:Integration in personality. Nebraska Symposium on Motivational, 38 , 237-288.
Fox, K. R. (1987). Physical self-perceptions and exercise involvement.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Laporte. R. E., Montoye, H. J., & Casperson, C. J. (1985). Assessment of physical a ctivity in epidemiological research: problems and prospects.Public Health eport, 100(2), 131-146.
Lunenburg, F. C., & Ornstein, A. C. (1996).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Concepts andractices(2nd ed). Belmint, CA: Wadsworth.
Paffenbarger, R.P, Jr., Hyde, R.T., Wing, A.L. (1990). Physical Activity and Physical Fitness as Determinats of Health and Longevity. In Exercise, Fitness, and Health, Human Kinetic Books.
Sallis, J. F., Simons-Morton, B. G., & Stone, E. J. (1992). Determinations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terventions in youth. Medicine Science Sport Exercise, 24, 248-257.
Scot, D., & Willits, F. K. (1998). Adolescent and adult leisure patterns: A reassessment.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30(3), 319-330.
Stucky-Ropp, & Dilorenzo, R.C, T.M.(1993). Determinants of exercise in children.Preventive Medicine, 22(6), 880-889.
Taras, H. (2005). Physical activity and student performance at school. The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75(6), 214-8.
Vershuur. R. & Kemper. H. C. G (1985). The pattern of daily physical activity.medicine sport science, 20, 169-186.
Wilson, R. L. (1991). Physical activity, absenteeism, stress and attitude toward work.U.M.I.Dissertation services (order no. 9126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