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3)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0 03:1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李易儒
研究生(外文):Yiju Lee
論文名稱:揭露、坦承與擁抱—一位男同志的生命故事敘說
論文名稱(外文):Uncover, Admit and Embrace - A Self-Narrative Study of a Gay
指導教授:張淑媚張淑媚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Shu-Mei Ch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嘉義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學系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20
畢業學年度:10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00
中文關鍵詞:自我敘說男同志出櫃
外文關鍵詞:Self-narrativeGay manComing ou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60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06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文以敘說研究法之自我敘說方式進行探究。這個研究我以Cass與Coleman的同志性傾向認同發展理論來作為故事敘說的主軸,述說自我性傾向的認同與對家人出櫃的故事,期待透過故事的書寫與自我對話的過程,更加了解內在的自己,並與自我進行和解,擁抱真實的自己。
最後,透過故事之敘說,本研究歸納了我生命故事的四項意義:
意義一:告訴過往的自己:「你沒有任何錯。」也更真切地擁抱自己吧!
意義二:認同,是前進與後退並行
意義三:其實父母也需要時間「療癒」自己
意義四:沒有一定的出櫃策略
This is a self- narrative study, which shows how the researcher makes meanings out of his personal sexual orientation identity and the “coming out” story to his family. It uses Cass and Coleman's theory on the developmental process of sexual orientation identity as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the story. Through the process of writing about one’s own life, the researcher shows that self-narrative writing can help oneself to know who one truly is, reconcile with oneself, and embrace one’s real self.
This study comes to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First of all, “You did not nothing wrong,” one says to one’s past self and embraces the true self! Next, the process of the sexual orientation identity goes both forwards and backwards. And then, parents need times to heal themselves as well. Finally, there’re no specific coming out strategies.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目次······························ iii
謝誌······························ v
第一章 積欠
第一節 那一年揚起的聲響·············· 1
第二節 渴望························· 5
第三節 撇除,回歸··················· 9
第二章 對,就是如此
第一節 原來你也懂···················· 11
第二節 是難以出口的坦誠··············· 45
第三章 故事書寫前的探究
第一節 故事的呈現-敘事探究············ 71
第二節 故事的主角····················· 74
第三節 故事的真實性與否················ 76
第四章 揭露
第一節 成為自己,原來是如此快樂··········· 80
第二節 快樂消失,而「你」,卻來了·········· 92
第三節 說服,依舊不快樂·················· 100
第四節 或許是欣賞吧!···················· 107
第五節 前進,卻又再次退縮················ 118
第六節 被漸漸打開的心房,與接受·········· 130
第七節 交錯與不再交錯··················· 137
第八節 對不起,那一段又一段·············· 143
第五章 坦承
第一節 因為你的出現,我的選擇············ 154
第二節 無法躲藏的,那一封信·············· 157
第三節 你們的無助,卻又堅強·············· 161
第四節 逃離,遠離······················· 166
第五節 慶幸····························· 169
第六章 擁抱
意義一:告訴過往的自己:「你沒有任何錯。」也更真切地擁抱自己吧!······································· 174
意義二:認同,是前進與後退並行。··········· 177
意義三:其實父母也需要時間「療癒」自已。········· 177
意義四:沒有一定的出櫃策略····················· 181
後記:敘寫故事時的真實感受····················· 185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195
外文部分···································· 199
中文部分
丁興祥(2012)。自我敘說研究:一種另類心理學。應用心理研究, 56,15-132。
王家豪(2002)。娘娘腔男同性戀者的社會處境及其自我認同(未出版碩士論文)。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台北。
王勇智、鄧明宇(譯)(2003)。敘說分析。台北:五南。
王郁惠(2013)。一位諮商學習者自我追尋之自我敘說(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台中。
白先勇(1999)。孽子。台北:允景。
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2003)。認識同志手冊。台北:台北市政府民政局。線上檢索日期:2019年10月3日。取自:https://hotline.org.tw/book/10
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2004)。認識同志手冊。台北:台北市政府民政局。線上檢索日期:2019年10月3日。取自:https://hotline.org.tw/book/10
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2011)。認識同志手冊。台北: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線上檢索日期:2019年10月3日。取自:https://hotline.org.tw/book/10
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2016)。認識同志手冊。台北: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線上檢索日期:2019年10月3日。取自:https://hotline.org.tw/book/10
李忠翰(1996)。大學男同性戀者生活型態之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台中。
吳佳憬(2009)。男同性戀者尋找認同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台北。
李淑菁(2011)。性別教育的論述角力:教師的詮釋與想像。教育與社會研究,22,39-92。
李豪(2011)。雨後有彩虹?男同志向父母出櫃的故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台北。
周華山(1997)。同志論。香港:香港同志研究社。
林本蕙(2002)。高中生男同志認同歷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高雄。
邱珍琬(2002)。青少年男同志認同過程與實際。彰化師大輔導學報,23,77-107。
周佑儒(2007)。大學男同志學生出櫃經驗之敘事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南投。
林宜靜(2010)。愛的羈絆:女雙性戀認同與向家人出櫃/不出櫃的衡量(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高雄。
邱珍琬(2010)。成為一個諮商人:自我敘事研究。應用心理研究,48,141-180。
林宜潔(2011)。體育院校男同志學生的認同歷程、校園處境 及出櫃考量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體育研究所,桃園。
邱珍琬(2012)。我的諮商理論取向及型態形成過程-一個自述研究。應用心理研究,56,55-97。
林怡君(2013)。出櫃雙性戀者伴侶關係之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高雄。
施毓琳(2005)。男同志教師性傾向認同歷程與教育職場的生存策略(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臺中。
洪念慈(2010)。兩位男同志運動員的生命故事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台北。
洪巍峰(2014)。男同志教師的性傾向認同與其同志教育態度(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院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臺北。
翁開誠(1997)。同理心開展的再出發-成人之美的藝術。輔仁學誌-文學院之部,26,261-274。
翁開誠(2002)。覺解我的治療理論與實踐:通過故事來成人之美。應用心理研究,16,23-69。
翁開誠(2011)。敘說、反映與實踐:教學、助人與研究的一體之道。哲學與文化,38(7),75-95。
袁逸農(2014)。男同志教師的自我認同歷程與職場中的性別經驗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屏東。
高美娟(2017)。男同志出櫃歷程污名化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佛光大學未來與樂活產業學系,宜蘭。
徐珮華(2017)。自我敘說研究反思。家庭教育雙月刊 , 70,6-13。
陳麗如(2000)。她們的故事:七個女同志的認同歷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屏東。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畢恆達(2003)。男同性戀與父母:現身的考量、策略、時機與後果。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15,37-78。
陳培驊(2006)。見與不見-同志現身經驗的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花蓮。
張志豪(2010)。男同志身份認同歷程量表編製之初探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新竹。
梁家祥(2010)。男同志在工作場所中的出櫃策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臺北。
郭豐慶(2010)。何不迎向陽光?-以同志現身經驗探討青少年同志性取向認同。諮商與輔導,295,29-34。
黃婉玲(2001)。上班族女同志「現身」經驗與策略(未出版碩士論文)。慈濟大學人類學研究所:花蓮。
黃信翰(2014)。多元性別文化:青年同志出櫃之關鍵因素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新北。
蔡宜君(2008)。踏入彩虹國度:男同志認同歷程之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台中。
劉杏元、黃玉、趙淑員(2009)。當性別遇見同志:女同志性取向認同發展相關理論探討。長庚科技學刊,10,137-153。
劉彥佐(2015)。同志的身份認同歷程:男、女同志之比較(未出版碩士論文)。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心理及社會工作學系,桃園。
賴佳樺(2013)。男同志身份認同狀態、伴侶關係滿意度與其所知覺的社會支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南投。
鍾仁惟(2013)。青少年男同志向同儕出櫃對其性認同形成及面對歧視之敘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碩士班,彰化。
釋俊明(2006)。男同志認同歷程之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
蘇俊丞(2007)。『家』在哪裡?! ~男同志向家人出櫃歷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台中。
蘇淮霆(2015)。敘事治療在同志出櫃議題上的應用。諮商與輔導,360,25-27。

外文部分
Amia Lieblich, Rivka Tuval-Mashiach & Tamar Zilber(1998)。敘事研究:閱讀、分析與詮釋(吳芝儀譯)。嘉義:濤石。(原著出版於1998)。
Cain, R. (1991). Relations contexts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mong gay men. Families in Society, 72(6), 344-352.
Cain, R. (1991). Stigma management and gay identity development. Social Work, 36, 67-73.
Cass, V. (1979). Homosexual identity formation: A theortical model. Journal of Homosexuality, 4, 219-235.
Coleman, E. (1982). Developmental stages of the coming out process. Journal of Homosexuality, 7(23), 31-43.
David E. Greenan & Gil Tunnell (2003)。同志伴侶諮商(丁凡譯)。台北:心靈工坊。(原著出版於2003)。
Kroger, J. (2000). Identity development: Adolescence through adulthood. Thousand Oaks CA: Sage.
McDonld, G. J. (1982).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 coming out process for gay men: Implications for theoretical models. Journal of Homosexuality,8(1) , 47-60.
Troiden, R. R.(1989). The formation of homosexual identities. Journal of Homosexuality, 17(1-2), 43-73.
Teague, James B. (1992). Issues relating to the treatment of adolescent lesbians and homosexuals.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Counseling, 14(4), 422-439.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