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王文科(1990)。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王如哲(2010)。解析「學生學習成效」。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評鑑雙月刊,27,62。
朱敬先(1997)。教育心理學—教學取向。臺北市:五南。
任慶儀(2009)。課程統整的設計與應用。社會科科學研究,14,151-169。
余民寧(2006)。影響學習成就因素的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73,11-24。
何琬瑜(2019年10月29日)。使用計算機來進行數學教學的實作與探討。教育部高中數學學科中心電子報,151。線上檢索日期:2020年7月2日。取自:https://mathcenter.ck.tp.edu.tw/Resources/Ctrl/ePaper/eArticleDetail.aspx?id=5d0d4873-5ef6-4967-8763-bd0b8ff34a63
汪慧玲、沈佳生(2013)。合作學習教學策略對大專學生之學習成效與學習態度之影響:以兒童發展評量與輔導課程某單元為例。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27(1),57-76。
吳美蓉(2000)。計算器活動促進六年級學童數學概念發展之個案研究—以小數概念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吳碧智(2014)。圓形複合圖形面積計算-利用「假設性學習軌道」理論設計教學實驗(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吳慧玲(2019)。計算機融入國小數學教學之研究—以新北市某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中華大學,新竹市。林芳宜(2014)。國小數學扇形面積多重解題策略與錯誤類型之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林怡靜(2013)。計算機應用於國小數學教學的教師信念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中原大學,桃園市。林亮余(2019)。繪圖計算機融入國中直角坐標與二元一次方程式的圖形之教學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林秋萍(2017)。自我教導策略對中度智能障礙兒童使用計算機學習數學加減法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林雪萍(2009)。語言學習策略教學對國小學童英語學習動機及學習成效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周明毅(2017)。探討計算機融入國中數學教學對學習成效及學習態度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南一出版社(2018)。南一國小數學(十一)教師手冊。臺南:南一。
南一OneBox網站,南一出版社。線上檢索日期:2020年3月2日。取自:https://trans.nani.com.tw/TeacherCloud/eteacher/
范欣華(2012)。大學生對學生學習成效品質保證機制滿意認知之關鍵事件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胡典順(2017年3月20日)。為什麼要學數學—數學意義的哲學思考。數學教育學報,19(4),24-37。
侯雪卿(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圓概念教學模組補救教學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徐新逸(2003)。學校推動資訊融入教學的實施策略探究。教學科技與媒體,66,68-84。
陳念怡(2017年6月6日)。克服數學恐懼,爸媽可以做的3件事。親子天下雜誌。線上檢索日期:2020年2月10日。取自: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article/3511
陳啟明(1991)。發展紙筆測驗以探究高一學生對直流電路的迷思概念(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陳淑筠(2002)。國內學生自然科學迷思概念研究之後設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陳淑蘭(2011)。新北市新移民與非新移民子女國小高年級學生學習態度與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郭重吉(1989)。從認知的觀點探討科學教育的理論與實際。認知與學習基礎研究研討會論文集,3,102-124。
郭毅玲(2010)。互動式電子白板於國小六年級圓面積單元教學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總綱(2008年5月23日修訂)。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9)。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數學學習領域綱要修訂。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8)。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數學領域課程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張春興(200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張蕊苓(1999)。兒童學習動機內化歷程中的影響因素探討。花蓮師院學報,9,35-60。
張鎮華(2015年11月29日)。臺大數學系教授:中小學該用計算機教學。親子天下雜誌。線上檢索日期:2020年2月10日。取自: 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article/1805
張鎮華(2019年10月9日)。計算機融入教學不是會按就好。聯合報,民意論壇版。
楊淑菁(2009)。以知識結構與貝氏網路為基礎之數位教材與評量研發-以六年級柱體體積單元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中市。楊德清(2019)。探討澳洲美國與臺灣三國學生之數字常識表現。教師之友,40(5),24-31。
楊德清(2000)。國小六年級學童回答數字常識問題所使用的方法。科學教育學刊,8(4),374-394。
葉奕緯(2019年2月23日)。新課綱之下,國中生如何用計算機解數學。親子天下雜誌。線上檢索日期:2020年3月6日。取自: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article/5242
鄭雅今(2014)。臺灣各時期國小數學教科書內容分析─以「整數概念與整數加減」教材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劉祥通(1994)。整合電子計算器於小學教育的探究。嘉義師院學報,8,313-336。
蕭明芳(2016)。運用數學學習日記提升國小六年級學生數學學習成效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韓祖慰(2014)。圖形計算機應用於二次函數補救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桃園市。顏杏宜(2003)。運用計算機覺察整數規律與使用解題策略關係之研究-以國小學童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魏麗敏(1988)。國民小學數學焦慮、數學態度與數學成就之關係暨數學學習團體諮商之效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譚寧君(1995)。面積概念探討。國民教育,35(7、8),14-19。
英文部分
Atkinson, J. W.,(1964). An Introduction to Motivation. Princeton, N. J.: Van Nostrand.
Bandura,A. (1977). Self-efficacy: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 Psychological Review , 84 (2), 191-215.
Bishop, A. J. (1983). Space and geometry. In R. Lesh & M. Landau (Eds.), Acquisition of mathematics concepts and processes (pp.125-203).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Clements, D. H., & Battista, M. T. (1992). Geometry and spatial reasoning. In D. A. Grouws (Ed.), Handbook of reasoning on mathematics teaching and learning (pp.420-464).New York, NY: Macmillan.
Dick, T. (1988).The continuing calculator controversy. Arithmetic Teacher Arithmetic Teacher, 36(6), 37-41.
McMillan, J. H., & Schumacher, S. (1997). Research in education: A Conceptual introduction (4th ed.). New York: Longman.
Stipek, D.(1995). Effects of different instructional approaches on young children’s achievement and motivation. Child Developmet , 66 (1), 209-223.
Weiner, B. (1985). An attribution theory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 and emo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 92, 548-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