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3)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0 09:5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劉冠甫
研究生(外文):Liu, Kuan-Fu
論文名稱:複製的姿態-劉冠甫創作論述
論文名稱(外文):Copy Attitude – The Creation Discourse of Kuan-Fu Liu
指導教授:謝其昌謝其昌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Hsieh, Chi-Ch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嘉義大學
系所名稱:視覺藝術學系研究所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視覺藝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20
畢業學年度:10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2
中文關鍵詞:藝術創作複製再複製
外文關鍵詞:artistic creationcopyreduplicat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17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藝術來自於生活,生活也存在藝術,藝術創作是情感、思維與價值觀的表達,在漫長歲月的成長當中,習得自我意識及價值,方得以適應社會與融入群體,卻在融入群體的過程當中許多時候,為求得在社會中生存而遺失自我,此時生活便宰制了我們,形塑了一樣的意見、行為、價值觀,藝術創作者秉持對生活細膩的探索及敏銳的察覺,於視覺畫面中闡述與表現,在藝術創作時與生活親密接觸、交流情感,以求呈現生活中人們對於複製的心態與現象,也更釐清創作之意義。
本研究創作有⟨不一樣的我們⟩、⟨一樣的我們⟩兩個系列,分別以筆者視角之覺察闡述複製的生活現象,進而探討複製的內、外在因素,本論文之撰寫架構依序為:第一章緒論,包含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限制、研究方法與步驟、名詞釋義;第二章為創作學理基礎,探究藝術創作相關流派及藝術家對筆者之影響;第三章創作理念探討與實踐,闡述創作之生活複製現象之理念、創作主題之表現,以及創作媒材運用及分析;第四章為各系列作品創作闡釋,第五章為心得結論、省思、探討與展望。
藝術係為創作者使用某種形式宣達創作之思維、述說生命體悟。筆者透過作品探討研究主題和創作理念,且重新找回行為認知之意義,對於生命具有省思及重新認識的啟示。
Art comes from life and life also comes with art. Art creation is the expression of emotion, thinking and values. In the long processes of growth, we learn something about self-awareness and values before it is allowed to get adapted to the society and integrate into groups. However, something also happens in numerous processes when we are integrating into groups. To survive in society, people always lose themselves. At this very moment, life starts dominating to make people shaped and caged by the same opinions, behaviors and values. Art creators keep on delicate exploration with their keen awareness of life for sophisticated elaboration and demonstration in visual images. They intimately touch life and exchange emotions mutually through art creation to express the mentality and phenomenon duplicated by people in their life. Therefore, the meaning of creation is clarified much more.

This research creates two theme series, namely "We are different!" and "We are the same!” They are separately meant to sense and elaborate the duplicated phenomena in life. Furthermore, it is meant to explore both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of duplication. The writing of this dissertation was orderly structured as below. Chapter 1 is the introduction with its contents inclusive of research motivation and purpose, research scope and limitations, research methods and steps, together with term definition. Chapter 2 is the foundation of creative theory exploring the relevant schools in art creation and the influence on the author exerted by different artists. Chapter 3 is the explor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creative concepts. It is meant to expound the concepts of duplicated phenomena in creative life and the expression of creative themes, together with the use and analysis of creative media. Chapter 4 describes the elaboration for each series of creative works. Chapter 5 is the content about conclusion, reflection, discussion and prospect.

Art means the thinking in a certain way used by creators to narrate their life experience. The author explores the research theme and creative concepts through artistic works to re-discover the significance of behavioral cognition inviting the reflection on life and the inspiration to understand our life again.
摘要 I
Abstract II
謝誌 IV
目次 V
表次 VI
圖次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 9
第四節 名詞釋義 9
第二章 創作學理基礎 11
第一節 主體的宰制 11
第二節 現象的依歸 18
第三節 重複的表現 25
第三章 創作理念探討與實踐 33
第一節 創作理念的形成 33
第二節 創作內容與形式 37
第三節 創作媒材與技法 40
第四章 「複製姿態」之作品解析 46
第一節 ⟨不一樣的我們⟩系列 46
第二節 ⟨一樣的我們⟩系列 62
第五章 結論 85
第一節 創作省思 85
第二節 未來展望 87
參考文獻 89
中文書目
朱柔若(譯)(2000)。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原作者:W. Lawrence Neuman)。台北:揚智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97)。
艾可(Umberto Eco) (2006)。《美的歷史》(彭淮棟譯)。台北:聯經。
艾可(Umberto Eco) (2008),《醜的歷史》(彭淮棟譯)。台北:聯經。
吳淑玲(民85)。國中學生偶像崇拜與價值觀關係之研究(下)。教育資料文摘,37(4)。
吳瑞楓、黃世輝(1992)。展示設計。台北:三民書局。
宋鎮照(1997)。社會學。台北:五南。
村上隆(2007)。藝術創業論。台北:商周出版。
貝爾特‧布萊希特(1992)。布萊希特論實驗戲劇。(劉國彬、金雄暉譯)。 北京:中國戲劇。(原著出版年:1984年)
車慶餘(1998)。電視新聞暴力內容對臺北市國小學生影響效果之探討。傳播文化,6。
林崇德(2003)。心理學大辭典(下卷)。上海教育出版社。
范方俊(1998)。陌生化的旅程·從什克洛夫斯基到布莱希特。中國比較文學。
袁之琦、游恆山(民 79)。心理學名詞辭典。臺北:五南。
高宣揚(1991)。論布爾迪厄的「生存心態」概念。思與言,29(3)。
舒淮(2019)。地表最強教育專業科目 二: 教育實務運作 (高中、國中、小、幼兒園教師甄試)。新北:千華。
黃政傑(1999)。課程改革。台北:漢文。
楊國樞(1988)。〈台灣民眾之性格與行為的變遷〉。《中國人的蛻變》。台北:桂冠圖書。
楊瑩(民83)。教育機會均等-教育社會學的探究,台北:師大書苑。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Barthes Roland(1992)。《符號學美學》導論。董學文、王葵譯。台北:商鼎。
Bourdieu(1964)。《繼承人:學生和文化》(Les Héritiers. Les Etudiants et la Culture)。巴黎:Minuit。
Douglas W. Hubbard(2014)。如何衡量萬事萬物:大數據時代,做好量化決策、分析的有效方法。高翠霜譯。台北:經濟新潮社。
Langer,S.K.(1991)。《情感與形式》。劉大基等譯。台北:商鼎。
外文書目
Albert Mehrabian(1981)。Silent messages : implicit communication of emotions and attitudes(2d ed).Location: Belmont, Calif. : Wadsworth Pub. Co.
Bandura, A. & Walter, R. (1963)。 Social learning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Inc.
Bourdieu, P., & Passeron, J. (1990)。Reproduction in education, society and culture. London: Sage.
Bowles, Samuel and Herbert Gintis(1975)。Schooling in Capitalist America:Educational Reform and the Contradictions of Economic Life。 New York: Basic Books.
Deutsch, M.(1990)。Forms of social organization: psychological consequences。In Himmelweit, H.T., & Gaskell, G., (Eds.) Societal Psychology。Newbury Park,CA: Sage.
Shavit, Y. and H. Blossfeld(1993)。Persistent Inequality: Changing Educational Attainment in Thirteen Countries. Boulder。CO: Westview Press.
Tilman Osterwold(2003)。Pop Art, Taschen America Llc
論文與期刊
王瑞賢(2018)。Basil Bernstein的教育論述及其實踐-教育機制的分析。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十八卷一期。
石明玉(2014)。藝術心靈無法仿冒─紀錄片《蘇富比偽畫大師》省思藝術價值與商業炒作。基督教論壇報。
李建緯(2008)。美學概論講義。2020.5.4。取自:http://powercam.tnnua.edu.tw/xms/read_attach.php?id=3200
馬桂花(2017)。從“陌生化”文學理論的視角探析艾米莉·狄金森的自然詩歌。《文學教育下半月》。6期。2020.4.23,取自:http://m.fx361.com/news/2017/0705/2111103.html
邵康華(2014)。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與儒家思維的比較─「群」與「己」的論述;收於陳伯适總編。《易道會通》。臺北:中華易學雜誌社。
金耀基(1994)。個人與社會:儒家倫理典範的特性及其在現代社會中的問題。《自由中國之工業》。81(5)。
張恬君(2003)。複製化影像時代之美術教育網站設計美學。《美育》。134 期。
許雯婷(2016)。卡漫藝術探析。藝術研究期刊。12期。
陳琮仁(2004)。班雅明『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的介紹。《教育社會學通訊》。
黃俊傑(2000)。戰後台灣文化變遷的主要方向:個體性的覺醒及其問題,《歷史月刊》,144。
樂羽嘉(2017)。日本人的集體主義性格是DNA使然?。《天下雜誌》。
羅哲文(2009)。獸首根本算不上國寶真正價值只數十萬。東方早報 。
莊哲輔(2012)。陌生化意象研究以產品設計為例。大同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玟萱(2009)。陌生化手法之設計創作。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雲林。
劉豐榮(2015)。藝術創造性迷思與省思及對藝術創作教與學之啟示。視覺藝術論壇,10。
蔡易達(2009)。陌生化設計:智慧產品個案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創新設計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
網路資料
文化部(2019)。One Art Taipei 藝術台北 | 2019。兒童文化館。2020.4.16。取自:https://ppt.cc/fpi6Mx
徐玟玲(2017)。藝術即生活:生命每一刻精彩,都蘊含在藝術的時空膠囊中。愛心理。2020.5.12。取自:https://ppt.cc/f72Ugx
石晉華(2008)。《走筆》與《走鉛筆的人》展覽自述。國立臺灣美術館。2020.3.28。取自:https://ppt.cc/fC8kcx
阿咖(2016)。18世紀才出現的「可愛」文化,到底魅力在哪?。地球圖輯隊。2020.4.16。取自:https://dq.yam.com/post.php?id=6357
國家教育研究院。文化資本。2020.3.31。取自:https://ppt.cc/f4mj4x
黃美雯(2004)。青少年偶像崇拜。2020.5.5,取自:https://ppt.cc/fsZQkx
楊向榮(2007)。西方陌生化詩學縱讀-從亞里士多德到布萊希特。西汶藝術網。2020.4.1。取自:http://www.artx.cn/artx/guoxue/17555.html
Abby(2014)。不甘小眾的普普藝術教父:安迪沃荷生日快樂。womany.net。2020.3.13。取自:https://ppt.cc/fWcI1x
Amy Cuddy(2012)。Your body language shapes who you are. TED。2020.2.20 [Video file]. Retrieved from https://ppt.cc/fjWs1x
brainyquote。Mark Twain Quotes。2020.3.29。取自:https://ppt.cc/fhKb7x
Celine Hsu(2017)。敬所有60年代的傳奇派對-普普藝術教父Andy Warhol。BAZAAR。2020.3.27。取自:https://ppt.cc/fiSX5x
Computing Et Cetera(2017,April 20). Steve Jobs: The Lost Interview (2012)。2020.3.6 [Video file]. Retrieved from https://ppt.cc/fthsjx
MYOOPS(2015)。Meredith Vieira: 2015 Boston University Commencement speaker。2020.2.6。from https://ppt.cc/fF909x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