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122.214)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07 21:4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戎依
研究生(外文):Jung-Yi Lin
論文名稱:回溯再建-林戎依樹皮布創作自述
論文名稱(外文):Backtracking and Remake - Lin Jung Yi/ Halomei\'s Podac no Kilang (Bark ) Art
指導教授:王昱心王昱心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Yu-Hsin Wang
口試委員:劉亮延張溥騰
口試委員(外文):Liang-yen LiuPu-Teng Chang
口試日期:2019-12-27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藝術創意產業學系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綜合藝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20
畢業學年度:10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2
中文關鍵詞:阿美族樹皮布工藝傳統信仰身體感知族群認同
外文關鍵詞:Amisbark cloth crafttraditional beliefphysical senseethnic identit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37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6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回溯再建》創作是以土地、文化根源作為養分,將作品作為載體,體現過去從事阿美族樹皮布工藝與創作的生命經驗,藉由〈享受根源〉、〈震˙強烈〉、〈醒˙回歸〉、〈悟˙平靜〉系列作品重新詮釋與阿美族樹皮布之間的關係。
  我於 2012 年大學畢業展、卑南文化公園駐園藝術創作的同名作品系列展《PLAY BARK》、2014 年十三行博物館〈麟〉、2017 年泰國駐村創作〈不一樣的生
活,一樣的傳承〉到最後 2018 年〈在我眼中,你是如此的美麗〉等作品,感受在樹皮布創作上的心態轉變與反思,促使我開始想回溯創作的經歷,並將其化為動能,重新建立。
  因此透過《回溯再建》的創作來回顧歷年作品,藉由身體感知與記憶,體現創作過程中的心境,從而探討樹皮布與土地、族群文化、傳統信仰的關係,來看見自身尋回族群認同的過程。
The latest artwork draws upon the land and cultural roots for inspiration. The artworks serve as a carrier for life experiences from working with and carrying on the Amis bark cloth craft, and re-interprets them through the Embracing the Roots, Tremor: Powerful, Awakening: Return, and Enlightenment: Peace series of artworks.
 What I think of bark cloth gradually changed over time through my university graduation exhibit and the Play Bark series created as an artist in residence at Beinan Cultural Park in 2012, Kirin for the Shihsanhang Museum of Archeology in 2014, A Different Life with the Same Heritage as a village artist in residence in Thailand in 2017, and finally You are so Beautiful to My Eyes in 2018. I began reflecting on my creative process and channeled the resulting energy into re-construction.
 I explored my works over the years through the creation of Recall and Reconstruction. I experienced my own state of mind during the creative process once again through my physical senses and memories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ark cloth, land, ethnic culture and traditional beliefs, and see the process through which I established my own ethnic identity.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創作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創作背景 4
第三節 創作研究方法 11
第二章 創作學理基礎 13
第一節 樹皮布工藝文化及創作方式 13
 壹、樹皮布文化脈絡 13
 貳、環太平洋樹皮布創作方式 17
 參、台灣樹皮布創作方式 21
 肆、小結 28
第二節 傳統工藝與信仰 28
 壹、傳統信仰的堅持 28
 貳、傳統信仰的實踐場域-以石頭作為交換的禮節 31
 參、小結 33
第三節 身體感變化 34
 壹、身體的感知與記憶 35
 貳、以剪紙述說生命經歷 38
 參、小結 40
第三章 構樹皮創作實驗 41
第一節 材質、色彩、造型轉化 41
第二節 敲打工具 50
第三節 外在環境影響 60
第四章 創作理念與解析 63
第一節 創作元素及內涵 63
第二節 作品-享受根源 65
 壹、創作理念 65
 貳、作品解析 66
第三節 再建三部曲-震、醒、悟 70
 壹、作品-震˙強 烈 72
 貳、作品-醒˙回 歸 75
 參、作品-悟˙平 靜 80
第四節 展覽規劃 84
 壹、回溯再建整體呈現與困境 84
 貳、小結 86
第五章 反思與結論 87
第一節 反思 87
第二節 結論 89
參考文獻 90
附錄 93
壹、展覽內容 93
貳、文宣海報 94
參、展覽照片 97
肆、創作者經歷 102
伍、創作者歷年作品 103
陸、作品〈享受根源〉影像 106
參考文獻
中文書目
瓦歷斯˙拉拜(2013)。《當代原住民藝術、工藝、文化創意誌》。桑格文化有限公司。
張至善(2014)。《打樹成衣:南島語族樹皮布及其文化》。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王力芹(2017)。推薦序:要去尋寶否?。《魔樹少年》。秀威資訊科技發行。
凌純聲(1963)。《樹皮布印文陶與造紙印刷術發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鄧聰(1999)。《東南文化:古代香港樹皮布文化發現及其意義淺釋》。東南文化雜誌社。
鄧聰(1999)。《台灣地區樹皮布石拍初探》。東南文化雜誌社。
鄭浩祥、林秀慧(2018)。《山中祖靈線》。英倫印刷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余舜德(2008)。 李尚仁,林淑蓉,陳元朋,郭奇正,張珣,蔡璧名,鍾蔚文,顏學誠,Elisabeth Hsu共同編撰。《體悟入微-物與身體感的研究》。清華大學。
Rachel Tsai(2017)。《動,找回身體的快樂》。時報出版。
綿本彰、楊毓瑩(2019)。《瞬間肯定自我的冥想術》。台灣角川出版。
度本圖書(2018)。《極致.簡約,世界頂尖空間案例》。更生活化設計有限公司。
蔣勳(2016)。《身體記憶52講》。遠流出版社。
移川子之藏、馬淵東一、宮本延人(1935)。《臺灣高砂族所屬系統の研究》。臺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研究室。
蔡政良(2009)。《石堆中發芽的人類學家》。台北:玉山社。

中譯書目
林曉芳(譯)(2016)。《阿德勒談人性》(原著:阿弗瑞德˙阿德勒)。遠流出版社。
傅雷(譯)(2019)。《藝術哲學》(原著:丹麥)。五南出版社。

英文書目
Simon Kooijman(1988)。《Polynesian Barkcloth 》。Shire Publications, Aylesbury U.K.。

論文期刊
鄭惠美(2014)。《阿美族樹皮布文化研究》。原住民族文獻第十五期。
蔡政良(2004)。《阿美族》。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台灣原住民數位博物館計畫。
凌曼立(1960)。《臺灣與環太平洋的樹皮布文化》。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九期。
張至善(2016),《樹皮布文化與太平洋構樹親緣地理研究》,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博士論文。
張至善(2014)。《阿美族樹皮布文化研究》。原住民族文獻第十五期。原住民族委員會。
張至善(2009)。《印尼蘇拉威西地區之樹皮布文化田野可行性調查計畫成果報告》。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Judith Cameron(2007)。《Islands of Inquiry》。researchgate。

影像紀錄片
莊榮華(2016)。《植憶‧職藝》。影像紀錄片。台東縣政府。

網路資料
MOCA Taipei。2019/08/02。2018台北當代藝術館_PULIMA藝術節_優選獎介紹_林戎依。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julyrtvMgs
Shane Hussein。2014/02/26。屢獲獎項的斐濟航空全新品牌形象背後的文化意義。
取自:https://www.fijiairways.com/
金其琪。2017/12/16。靈魂的事從學者到祭師:巴奈-母路為什麼不得不上路。取自:https://medium.com/@simivilang
一條YIT。2017/06/13。《用剪紙治癒自己的藝術家/ 阿部幸子》。影像紀錄。取自:https://goo.gl/KpGAvG
張韻婷。2017/06/21。流瀑般的紙片是她生命的全部。取自:https://beauxarts.tw/p/56
每日頭條。2016/10/06。鳳凰藝術 專題 | 杜曦雲談藝術史: 現代主義藝術的終結——賈德的鋁塊。取自:https://kknews.cc/culture/oj8gym.html
Bonita Grima。2019/09/30。《A-60000-year-old-cure-for-depression》。取自:http://www.bbc.com/travel/story/20190929-a-60000-year-old-cure-for-depression
崇真藝客。2019/06/07。唐纳德·贾德 Donald Judd。取自:http://www.trueart.com/news/342691.html
洄瀾創作。2012/11/12。《藝術家-陳淑燕》。取自:http://2012hweilan.blogspot.com/2012/11/blog-post_3232.html
林素真。2016/04/26。《阿美族的宗教信仰變遷》。原住民族文獻。原住民委員會。取自:https://ihc.apc.gov.tw/Journals.php?pid=635&id=920
張慧端。2017/07/12。《原住民宗教》取自:https://religion.moi.gov.tw/Knowledge/Content?ci=2&cid=45
黃明堂。2018/04/01。卑南、阿美族稱風箏石。取自:http://ttdoc04.aeweb.com.tw/article-detail.asp?item=12&doc_id=26648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