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份
1. 王群(2013)。市場情緒指數之建構及其對市場報酬之影響—時間數列轉換函數模型之應用。臺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學位論文。
2. 林金賢、李淑慧(2006)。技術指標與股價漲跌幅非線性關係之獲利能力之探討。臺灣管理學刊,6(1),129-156。
3. 林旻儒(2015)。台股IPO 無漲跌幅限制下之超額報酬與效率市場性。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學位論文。
4. 何嘉萍(2018)。台灣加權指數與成交量及成交值關聯性之研究。嶺東科技大學財務金融學系碩士論文。5. 李秀玟(2017)。持續過度反應、漲跌幅限制與動能報酬。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財務金融學系碩士論文。6. 李正安(2015)。外資在期貨市場和股票市場的投資策略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7. 胡星陽(1998)。流動性對台灣股票報酬率的影響。中國財務學刊,5(4),1-19。
8. 洪榮華、雷雅淇(2002)。公司規模、股價、益本比、淨值市價比與股票報酬關係之實證研究。管理評論,21(3),25-48。
9. 施易伸(2013)。股票報酬率與交易量變化率關係再探討。國立成功大學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10. 莊家彰、管中閔(2005)。台灣與美國股市價量關係的分量迴歸分析。經濟論文,33(4),379-404。
11. 徐開泰(2017)。以DID計量方法分析:大股東占比對除息日前後之股價報酬率影響。國立臺灣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2. 唐國鐘、趙景文(2004)。中國上市公司行業投資價值分析。上海金融,2004年第12期。
13. 陳丞漢(2010)。匯率與利率暴險對台灣產業指數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管理學院國際企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4. 陳尚武、吳定益、張希筠(2015)。未來股價報酬率波動性影響因子分析-ANOVA 檢定之應用。東亞論壇季刊,第489 期,1-10。
15. 陳祐祥、曹慧華、黃秀珍(2017)。上市公司股價報酬率決定因子之研究。管理資訊計算,6(4),1-9。
16. 陳鈞閎(2018)。臺灣年金改革與退休基金管理。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學報,34(3),19-32。
17. 陳淑麗(2007)。台灣股價波動性與市場機制變數之關聯性研究-以台灣五十成分股為例臺灣年金改革與退休基金管理。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8. 張宏鳴(2006)。全球股票指數權重比較分析。國際金融研究,2006年第3期
19. 張容嘉(2011)。中國開放型基金績效與總體經濟因子之關係研究-套利定價理論之應用。國立臺灣大學管理學院財務金融學系碩士論文。20. 張新立(2016)。當Black-Litterman 遇到Markov:台灣50 的應用。中興大學高階經理人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21. 游鈞富(2019)。漲停板次日之股票報酬分析。宜蘭大學應用經濟與管理學系經營管理碩士論文。22. 黃介良、李翎竹(2006)。退撫基金之投資行為及其委外經營政策之研究:投資組合調整修正模式之驗證。風險管理學報,8(3),233-262。
23. 楊雅媚(2014)。高股利率權值股投資績效分析。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金融資訊研究所碩士論文。24. 蔡旻珊(2008)。市場風險、利率風險及匯率風險與台灣股票市場報酬之關聯性分析。臺北大學經濟學系碩士論文。25. 蔡德淵(2002)。台灣股市「漲時重勢、跌時重質」之實證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6. 鄭成銘(2019)。隨機選股策略在台灣股市的應用。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碩士論文。27. 劉永慧(2015)。我國公務人員退休制度改革之研究-參照OECD 國家經驗。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系碩士論文。28. 劉見新(2011)。股票漲跌幅政策之經濟分析。國立臺灣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9. 劉映興、陳家彬(2002)。臺灣股票市場交易值、交易量與發行量加權股價指數關係之實證研究-光譜分析之應用。農業經濟半年刊,72 期65-87。
30. 劉清標、林筱鳳、陳宏榮(2017)。股票報酬與投資人情緒之預測。財金論文叢刊,第26 期,1-18。
31. 繆震宇(2005)。指數型風險下我國公務人員退撫基金動態資產配置之研究。證券市場發展季刊,17(3),1-29。
32. 顧廣平(1993)。漲跌幅與公司規模對股票報酬之影響 - 台灣股票市場之實證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33. 顧廣平(2002)。單因子、三因子或四因子模式?證券市場發展季刊,17(2),101-146。
英文部份
1. Chen, S. S. (2012). Revisiting the empirical linkages between stock returns
and trading volume.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36, 1781–1788.
2. Chuang, C. C, Kuan, C. M, & Lin, H. Y. (2009). Causality in quantiles and dynamic stock return-volume relations.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33,
1351–1360.
3. Chuang, W. I, Liu, H. H, & and Susmel, R. (2012). The bivariate GARCH
approach to investigat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stock returns, trading volume,
and return volatility. Global Finance Journal 23, 1–15.
4. David G. McMillan. (2019). Stock return predictability: Using the cyclical
component of the price ratio. Research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Finance
48, 228-242.
5. Elton, Edwin, J., Martin, J. Gruber, & Christopher R. Blake. (1995). Fundamental economic variables, expected returns, and bond fund performance, The Journal of Finance 50, 1229-1256.
6. Kalok Chan, & Yue-Cheong Chan. (2014). Price informativeness and stock
return synchronicity: Evidence from the pricing of seasoned equity offering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14(1), 36-53.
7. Hua, Luo., Mingzi, Zhu. & Minglei, Wang. (2012) Investment Strategies under Great Trading Volume in Chinese Stock Market. Journal of Modern Mathematics Frontier, 1(3), 1-4.
8. Nicolaas Groenewold, & Patricia Fraser. (1997). Share Price and Macroeconomic Factors. 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 24, 306-686.
9. Ning, C, & Wirjanto, T. S. (2009). Extreme return-volume dependence in
east-Asian stock markets: a copula approach. Finance Research Letters 6,202–209.
10. Sharpe, W. F. (1964). Capital Asset Prices: A Theory of Market Equilibrium
under Conditions of Risk. Journal of Finance, 19(3), 425-442.
11. Stephen, A. Ross. (1976). The arbitrage theory of capital asset pricing.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114(1), 341-360.
12. Wann-Jyi Horng, & Wun-Jie Jheng. (2007). An Impact of Foreign Investment Turnover Volatility on Taiwan Stock Market Returns: An Application of Student's t Distribution and Double Threshold-GARCH Model. Journal of Data Analysis, 2(5), 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