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1.94.236) 您好!臺灣時間:2023/03/24 11:3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何美玉
研究生(外文):HO, MEI-YU
論文名稱:原住民族語言振興計畫推動評估之研究-以仁愛鄉布農族卓社群學校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the Evaluation of Indigenous Language Revitalization Project: A Case Study on Taki tudu Bunun School in Renai Township
指導教授:劉華宗劉華宗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IU, HUA-TSUNG
口試委員:林泰和陳希宜
口試日期:2020-06-22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南華大學
系所名稱: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亞太研究碩士班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區域研究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20
畢業學年度:10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0
中文關鍵詞:原住民族語言振興布農族卓社群
外文關鍵詞:indigenous peoplelanguage revitalizationBunun tribeTaki tudu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36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0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為推動原住民語言之振興,陸續訂定並推動「原住民族文化振興發展六年計畫」、「原住民族語言振興六年計畫」、「原住民族語言振興第二期六年計畫」,為原住民族語言的振興、學習與保存而努力。
  本研究主要以回應性政策評估之質性研究方法,從「計畫設計妥適性」、「計畫執行者的意向態度」、「計畫目標的達成度」、「回應性感受」這四項評估指標去探討族語振興計畫的內容、立意,及推動的成效,透過文獻分析法及深度訪談法,訪談仁愛鄉族語推廣員及布農族卓社群學校之學校行政人員、族語教師、學生及家長等利害關係人之內心感受,最後整理分析結果作彙整歸納的陳述,以提供未來計畫修正或實施的參考,及後續相關研究之建議。
  根據訪談結果,本研究發現如下:
一、在計畫設計妥適性方面:本政策立意良好,但在宣導上有點不足,應讓族人充分的了解;而人力方面則希望納入編制,讓族語推廣員及族語教師專心推動族語振興工作;時間則是政策推動的問題,希望在學校增加族語課時間。
二、在執行者意向態度方面:不論是族語推廣員、行政人員對、族語教師及家長對這個政策都是支持的,也很願意協助推動族語振興。
三、目標的達成度方面:學生雖然對族語學習有興趣,但回家仍然很少用族語與家人互動,需要再努力。
四、回應性感受方面:執行者對政策實施的成果是滿意的,但是對政策推動的過程則認為需要有更完善的配套措施,例如多增加相關推動人員的研習;家長則對政策也是滿意的,不過希望學生能將所學的族語應用在日常生活中。
  根據以上研究發現,研究者分別對主管機關、學校行政及教師及家長提出建議,做為後續修正計畫之參考。
  In oder to implement the revitalization of indigenous languages, the Council of Indigenous Peoples, Executive Yuan continuously stipulates and give impetus to Six-Year Development Plan for Indigenous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Six-Year Plan for Indigenous Indigenous Language Revitalization and the Second Phase of Six-Year Plan for Indigenous Language Revitalization for the purposes of striving for revitalization, learning and preserving the Indigenous language.
  This study uses the responsive evaluation to assesses four aspects of the policy design appropriateness, policy executors' attitude, policy targets achievement and study subjects' response to investigate the content, intention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policy for Indigenous Language through literature survey and in-depth interview. The researcher interviewed the indegenous language promotion staff of Ren-Ai township, Nantou county, the school administration staffs of Takituduh of Bunun tribe, indigenous language teachers, students and parents. Base on the outcomes of the analysis, the researcher aims to provide further referencees for future study.
  Base on the outcome of the analysis, the study founds that:
1.Policy design appropriateness: The policy has good intention, but needs to promote sufficently in order to make tribal people have better understanding. The policy needs to increase more staffs to help the indegenous language promotion staffs and indegenous language teachers to devote themselves in indegenous language revitalization. In addition, they expect to increase more classes in teaching indigenous language at school.
2.Policy executors' attitude: the indegenous language promotion staff, the school administration staff, the indigenous language teacher, the student and the parents all support the policy and are willing to assist the revitalization of indegenous language.
3.Policy targets achievement: Though the students are interested in learning indigenous langauge, they have very few opportunities to interact with their family in indigenous language. A lot of efforts are needed.
4.Policy subjects' response: The studey subjects are satisfied with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olicy. However, they think that complete supporting measures are needed to promote the policy, such as providing more workshop and study courses for the the indegenous language promotion staff, the school administration staff and the indigenous language teacher. The parents are satisfied with the policy as well and the students are expected to speak their mother langauge more in their daily life.
  Base on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the researcher has recommendations for competent authority-in-charge, school admistration staff, teachers and parents in order to be the references for future revision plans.
謝誌 I
摘要 II
Abstract III
目錄 V
表目錄 VII
圖目錄 VIII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背景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文獻回顧 6
第三節、研究架構與章節安排 23
第四節、研究方法與研究限制 25
第二章、各國原住民語言政策與回應性評估理論之探討 29
第一節、語言的重要性 29
第二節、世界主要國家的原住民語言政策 35
第三節、回應性評估理論 44
第三章、台灣原住民語言相關政策 49
第一節、台灣原住民族語言政策發展 49
第二節、原住民族語言振興計畫 57
第三節、布農族現況 61
第四章、族語振興計畫之回應性評估 63
第一節、受訪者資料及訪談題目設計 63
第二節、計畫設計妥適性評估結果分析 71
第三節、計畫執行者的意向態度評估結果分析 84
第四節、計畫目標達成度評估結果分析 89
第五節、回應性感受評估結果分析 94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 101
第一節、研究結論 101
第二節、研究建議 107
第三節、研究展望 109
參考文獻 111
附錄-訪談紀錄 119
表目錄
表1-1台灣語言政策發展之相關論文文獻資料研究6
表1-2原住民族語言振興計畫之相關論文文獻資料研究11
表1-3布農卓社群之相關論文文獻資料研究15
表1-4「回應性評估」之相關論文文獻回顧21
表4-1受訪者基本資料與訪談時間表65
表4-2訪談題綱66
圖目錄
圖1-1 研究架構圖24
中文部份
王舒俐,〈全球原住民運動與文化資產權–現狀、困境與呼籲〉,2020.4.22摘取自https://guavanthropology.tw/article/6153。
史弘平(2018),《語言政策對語言能力與國家認同之影響─以戰後台灣為例》,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台灣省政府(1950),《臺灣省政府公報》,夏-50。
台灣省政府(1975),《臺灣省政府公報》,秋-14。
台灣省政府(1996),《臺灣省政府公報》,夏-21。
丘昌泰(2000),《公共政策基礎篇》,台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
全彥(2018),《台灣與紐西蘭原住民族語言政策之比較分析》,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9),〈《國家語言發展法》—改善語言斷層危機、尊重多元文化發展〉,2020.3.19.摘取自https://www.ey.gov.tw/Page/5A8A0CB5B41DA11E/acb034c7-e184-4a39-be3f-381db50a6abe
吉娃詩‧叭萬,(2006),〈從紐西蘭毛利族的語言巢看台灣的原住民母語教學〉,《台灣國際研究季刊》,第2卷,第1期,頁163-184。
夷將‧拔路兒(1994),《台灣原住民族運動發展路線之初步探討,載於原住民文化會議論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編印。
李台元(2003),《台灣原住民族語言能力認證制度之評估》,台北:國立政治大學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
宋美瑤(2008),《苗栗縣「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政策執行成效評估之研究-以回應性評估觀點》,新竹市: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碩士論文。
宋偉航(譯)林毓茹(編)(2001),《語言的死亡》,臺北:貓頭鷹。
何光明(2010),《台灣原住民族語政策實施之研究-以原住民地區重點國民中學為例》,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何光明(2011),〈台灣原住民族語政策發展研究-以語言權觀點探析摘要〉,《原住民族論文發表會》,頁7。
李仁灝(2011),《大台北地區河濱自行車道之回應性評估》,台北市:世新大學碩士論文。
李允傑、丘昌泰(2003),《政策執行與評估》,台北:元照出版社。
李瑛(1999),〈北美原住民發展新趨勢—以文化特性為基礎的教育〉。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原住民課程發展與教學策略研討會論文集》頁159-179。
李家甄(2007),《台灣少數民族語言政策評估之研究-以花蓮縣轄內原住民族為例》,花蓮: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憲榮(2002),〈加拿大的英法雙語政策〉,載於施正峰編,《各國語言政策學術研討會-多元文化與族群平等》,台北:前衛。
林晉輝(2005),《台灣語言教育發展之研究—以日治時期為中心》,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畢業論文。
邱文隆(2016),〈族語行銷的新策略~數位學習管道〉,《原教界》,第68期,頁6-7。
咪敏旮烙(2019),《族語學習、新聞收視與支持原民語言政策研究》,高雄:佛光大學傳播學系碩士論文。
施正鋒(2004),〈語言與認同政治─族群認同以及國家認同的考量〉,輯於行政院客家委員會(主編),《族群語言之保存與發展分組會議》,台北:世新大學華僑會館。
施正鋒(2007),《 語言政策的多元文化思考》,頁171—176,臺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
范盛保(2002),〈澳洲的語言政策—從同化到多元文化〉,載於施正峰編,《各國語言政策學術研討會-多元文化與族群平等》,台北:前衛。
原住民族委員會(2019),〈布農族/美麗的家園〉,2020.4.1摘取自https://www.apc.gov.tw/portal/docList.html?CID=274BE22984C1B432&type=D0BD0AE75F4158D0D0636733C6861689
高拱乾(1993),《臺灣府志》,南投:省文獻會。
糕滿祝(2009),《臺灣客家族群意識與語言政策關係之研究》,苗栗:國立聯合大學客家語言與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殷錦娟、石振國(2013),〈多元就業開發社會型方案之回應性評估〉,《中華行政學報》,12:107-126。
孫大川(2000),《夾縫中的族群建構:台灣原住民的語言、文化與政治》,台北市:聯合。
徐郁峰(2012),《高雄市公共腳踏車租賃計畫之回應性評估研究》,台北:國立台北大學碩士論文。
國家教育研究院(2000),〈語言決定論Linguistic Determinism〉,2020.5.31摘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13414/
教育部(2008),《考察澳洲多國語言教育推動情形計畫報告書》。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8),〈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語文領域-本土語文原住民族語文〉
107file:///C:/Users/user/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INetCache/IE/3SJ8B146/pta_18515_9215126_59569.pdf
陳向明(2010),《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書局。
陳述巧(2005),《布農族織品服飾與認同關係之研究—以卓社群卡度部落為例》,台南: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怡如(2018),〈台灣經驗2.0:在地與全球的發展與實踐〉,《第十屆研究發展年會》。
陳思嘉(2011),《台北市公共自行車「YouBike微笑單車」之回應性評估》,台北:國立台北大學碩士論文。
陳其南(1999),《文化結構與神話》,台北市:允晨。
基辛、張恭啟、于嘉雲合譯(1991),《文化人類學》,台北市:巨流。
張維邦(1995),〈魁北克「民族主義」語法語為官方語言的制定兼論加拿大聯邦政府雙語與多元文化的確立〉,《語言政治與政策研討》,臺灣教授協會,台北。
張學謙(2002),〈Aotearoa/紐西蘭的語言規劃〉,《各國語言政策:多元文化與族群平等》,頁151-197,台北:前衛。
張學謙(2013),〈台灣語言政策變遷分析:語言人權的觀點〉,《臺東大學人文學報》,第3卷,第1期,頁45-82。
張耀宗(2004),《臺灣原住民教育史研究1624-1895----從外來者的殖民教化談起》,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基辛、張恭啟、于嘉雲合譯(1991),《文化人類學》,台北市:巨流。
黃伃君(2016),《客家特色產業發展之回應性評估》,新竹:國立中央大學碩士論文。
黃美金(2014),《台灣原住民族語復振工作之回顧與展望》,2020.4.1摘取自http://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DocID=P20170425003-201409-201704250032-201704250032-67-88
黃琪崴(2010),《文化公民權之賦權與實踐-以桃園客家文化節回應性評估》,新竹: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碩士論文。
楊境任(2001),《日治時期台灣青年團之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單文經(2000),〈加拿大多元文化政策與教育做法〉,載於張建成主編,《多元文化教育:我們的課題與別人的經驗》,頁199-225,台北:師苑。
曾清峰(2006),《南投縣布農族卓社群民族植物之研究-以卡度部落為例》,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生物學系碩士論文。
彭佳穎(2015),《我國合宜住宅政策回應性評估之研究》,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碩士論文
鄉宏賓(2002),《解嚴以來(1987~)台灣母語教育政策制定過程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鄉虹文(2001),《日本殖民統治下台灣教育政策之研究—以公學校國語教科書內容分析為例》,高雄: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鄉伯璋等(1999),《原住民族教育內涵與實施之規劃研究》,行政院原民會委託專案研究報告(編號:006824880105),台北:原民會。
鄉美如(1998),《台灣語言教育政策之回顧與展望》,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廖哲嘉(2019),《臺灣原住民布農族射耳祭形成背景、儀式流程及發展現況之研究》,台北:臺北市立休閒運動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出版社。
蔡妙莉(2017),《台灣語言政策與台語教育探討之研究-以高雄市國小為例》,高雄:高苑科技大學資訊科技應用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明賢(2009),《戰後臺灣的語言政策(1945-2008)-從國語運動到母語運動》,台中: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所碩士論文。
蔡真宜(2002),《臺灣母語教育政策之研究--以閩南語教育為例》,台北:國立台灣師範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榮峰(2014),〈島國之光—淺談紐西蘭母語政策給台澳的啟示〉,2020.5.1.摘取自http://islandnationsalliance.blogspot.com/2014/11/blog-post.html。
蔣致遠主編(1990),《中華民國教育年鑑》,宗青出版社。
劉秋雲(2003),《台灣地區原住民母語教育政策之探討:以布農族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學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春蓉(2010),《身心障礙者定額進用政策之回應性評估-以臺北市公立國民小學為例》,台北:國立台北大學碩士論文。
鄭裕霖(2005),《布農語卓社方言的新詞研究》,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
謝植岡(2007),《外籍配偶照顧輔導政策回應性評估之研究:以苗栗縣東南亞女性為例》,新北市: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謝麗君(1997),《戰後台灣之語言政策之政治分析》,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簡肇緯(2018),《身心障礙者定額進用政策之回應性評估—以桃園市公立機關(構)為例》,台北:國立台北大學碩士論文。
譚光鼎(1998),《原住民教育研究》,台北:五南。
蘇紋毓(2017),《中部泰雅族家庭語言政策與語言保存》,台東:國立台東大學華語文學系碩士論文。
蘇奕帆(2008),《卓社布農語狀語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
英文部份
Booth, J. M. and Hunn, J. K. (1962) . Integration of Maori and Pakeha. Wellington: Govterment Printer.
Dunn, William N. (1994). Public Policy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 (2nd Ed), Englewood Cliff. N J: 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 Inc.
Guba, E. G. and Lincoln, Y. S. (1989). Fourth Generation Evaluation.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Nakamura, R. T. and Smallwood, F. (1980). The Politics of Policy Implementation. N.Y.: St. Martin’s Press.
Smolicz, J. J., Nical, I. and Secombe, M. J. (2002). “Assimilation or Pluralism? Changing Policies for Minority Languages Education in Australia and the Philippine.” World Congress on Language Policies, Barcelona, 16-20.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