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3)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8 03:2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琍琍
研究生(外文):CHEN, LI-LI
論文名稱:「角色扮演者」的社會壓力個案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Case Study of Cosplayers' Social Pressure
指導教授:張子揚張子揚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ANG, TZU-YANG
口試委員:胡聲平李佩珊
口試日期:2020-07-09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南華大學
系所名稱: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公共政策研究碩士班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公共行政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20
畢業學年度:10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4
中文關鍵詞:角色扮演人格特質壓力社會支持
外文關鍵詞:role-playingpersonality traitsstresssocial suppor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38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7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每當有動漫、遊戲等相關的展覽活動時,常可見到穿著打扮不同於一般大眾的族群穿梭在會場上。這些族群被稱為角色扮演者(Coser),透過準備角色的過程以及自身對角色的創造,Coser 得以表達自我、抒發內心情感與壓力並且獲得認同與支持。
  本研究探討問題如下:
一、為什麼 Coser 會想要角色扮演?
二、為什麼 Coser 可以不顧觀眾異樣的眼光,在眾人面前展演自己?
三、在面對觀眾異樣的眼光,Coser 是怎麼回應的?
  本研究進行訪談分析及整理後,獲得以下結論:
一、Coser 會想要角色扮演,是因為興趣、喜愛,以及偶像的崇拜。
二、Coser 可以不顧觀眾異樣的眼光,在眾人面前展演自己,是因為
  1.Coser 在 Cosplay 活動中受到同儕的認同與支持。
  2.Coser 穿上扮演服裝後,隱藏原來的面貌,讓原本熟識的人認不出自己。
三、面對觀眾異樣的眼光,Coser 的回應是:
  1. Coser 開心,快樂,Coser 願意為扮演付出。
  2. Coser 沒有妨礙到他人,尊重 Coser 的選擇。
  Whenever there are animation, games and other related exhibition activities, it is often visible to dress different from the general public community shuttled through the venue. These groups are known as role players (Coser), and through the process of preparing roles and creating them themselves, Coser is able to express themselves, express inner emotions and pressures, and gain recognition and support.
  The following issues are explored in this study:
  First, why would Coser want role-playing?
  Second, why can Coser show himself in front of the audience regardless of the audience's strange vision?
  Third, how did Coser respond in the face of the audience's strange vision?
  After the interview analysis and collation of this study,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re obtained:
  First, Coser would want role-playing because of interest, love, and idolatry.
  Second, Coser can show himself in front of the people without looking at it, because
1.Coser is recognized and supported by his peers at The Cosplay campaign.
2.Coser put on the playing costume, hide the original look, so that the original acquaintance does not recognize themselves.
  Third, in the face of the audience's strange vision, Coser's response was:
1. Coser is happy, happy, And Coser is willing to pay for the role.
2. Coser does not interfere with others and respects Coser's choice.
摘要  I
Abstract  II
目錄  III
表目錄  V
圖目錄  VI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2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研究假設  3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流程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4
第貳章 文獻回顧  16
第一節 Cosplay相關意涵之探討  16
第二節 人格特質及相關意涵之探討  25
第三節 壓力及相關意涵之探討  30
第四節 社會支持及相關意涵之探討  31
第五節 小結  34
第參章 研究途徑與研究方法  35
第一節 研究途徑  35
第二節 研究方法  38
第三節 研究對象  44
第四節 研究工具  45
第五節 研究倫理  50
第肆章 研究分析與發現  51
第一節 Coser會想要角色扮演分析與討論  51
第二節 Coser可以不顧觀眾異樣的眼光,在眾人面前展演自己分析與討論  55
第三節 面對觀眾異樣的眼光,Coser是怎麼回應的分析與討論 61
第四節 小結  65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66
第一節 研究結論  66
第二節 研究建議  69
參考文獻  71
中文部分  71
外文部分  78
附錄  81
訪談逐字稿  81
表目錄
表3-1受訪對象資料及受訪日期 44
表3-2受訪對象訪談逐字稿 48
圖目錄
圖1-1研究架構圖  4
圖1-2研究流程圖  7
圖2-1 Cosplay在台灣的發展  20
中文部分
95變裝天王。取自科技大觀園,網址: https://v2.scitechvista.nat.gov.tw/c/sg1m.htm
Coser。取自百度百科,網址: https://baike.baidu.com/item/Coser
Cosplay是什麼意思!你真的知道?。取自每日頭條,網址 : https://kknews.cc/zh-tw/comic/kz2x3lp.html
Cosplay 心理學。取自立場新聞,網址 : https://www.thestandnews.com/culture/cosplay-
Cosplay心理學。取自晴報,網址 : https://skypost.ulifestyle.com.hk/column/article/2383424/Cosplay%E5%BF%83%E7%90%86%E5%AD%B8
COSPLAY實戰寶典。取自恒星璀璨,網址 : https://baike.baidu.com/item/cosplay/114892#3_1
COSmania。取自尖端出版社,網址 : http://www.spp.com.tw/htm/other/cosmania/index.htm
Comic World。台灣同人誌販售會,網址 : https://www.comicworld.com.tw/
DREAM創夢。取自飛燕文創事業有限公司。網址 :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94163
人格心理學。取自國家教育研究院,網址: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1616/
人格特質理論概述。取自MBA智庫百科,網址: https://wiki.mbalib.com/zh-tw/%E4%BA%BA%E6%A0%BC%E7%89%B9%E8%B4%A8%E7%90%86%E8%AE%BA
天空部落。取自維基百科,網址: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4%A9%E7%A9%BA%E9%83%A8%E8%90%BD
衣服的製作。取自每日頭條,網址: https://kknews.cc/zh-tw/comic/mm64nx9.html
大公道具 (2019)。COSPLAY道具製作專業教程(第2版)。上海 :人民郵電。
方紫薇 (2008)。大一學生網路上不同來源之社會支持、網路沉迷及孤寂感之研究。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1 (2),139-168。
王文科 (1995)。教育概論。台北:五南。
王文科 (2009)。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令宜 (2008)。真實與虛幻交織而成的世界-淺論 cosplay 角色扮演。取自網址:
http://203.72.96.2/lib/userfiles/%E7%9C%9F%E5%AF%A6%E8%88%87%E8%99%9B%
E5%B9%BB%E4%BA%A4%E7%B9%94%E8%80%8C%E6%88%90%E7%9A%84%E4%B8
%96%E7%95%8C%E2%94%80%E2%94%80%E6%B7%BA%E8%AB%96cosplay%E8%A7
%92%E8%89%B2%E6%89%AE%E6%BC%94.pdf
王玟琳 (1998)。現代青少年衝突面面觀。學生輔導 57 期,頁 66-73。
王珮玲 (2010)。孩子的氣質你最懂: 找出因應孩子氣質特性的教養方法,父母就是寶貝們最初的伯樂。台北 : 遠流。
王鈺琴(2006)。穿越時空愛上你─關於角色扮演者「觀看」與「被觀看」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白春仁、曉河譯 (1998)。巴赫金:小說理論。河北教育出版社,中國河北。
白超熠(2006)。Cosplay 的視覺文化研究-個後現代的文化論述。南華大學,嘉義。
次文化。取自維基百科,網址 :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6%AC%A1%E6%96%87%E5%8C%96
司黛蕊 (2005)。霹靂戲迷的Cosplay—臺灣年輕女性的資訊化身體表演。劉元立編,臺灣布袋戲與傳統文化創意產業研討會論文集,頁189-201。
池進通、李鴻文、陳芬儀 (2008)。五大人格特質與工作績效關係之研究。經營管理論叢,4(2),1〜9。
角色扮演。取自百科知識,網址 : https://www.easyatm.com.tw/wiki/%E8%A7%92%E8%89%B2%E6%89%AE%E6%BC%94
李其芬、黃庭暄、邱泓宇 (2012)。從 Cosplay 探討青少年與次文化之關係。網址: https://www.shs.edu.tw/works/essay/2012/11/2012111418583445.pdf
李奉儒譯(2001)。質性教育研究之基礎。台北 : 桂冠。『原書R.C.Bogdan & S.K. Biklen著,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 an inroduction to theory and methods, 3th ed.』
李姿瑤 (2004)。「動漫」御宅族的幻想世界-以臺灣的同人創演活動為研究對象。輔仁大學,台北。
行規。取自每日頭條,網址: https://kknews.cc/zh-tw/news/n34ee55.html
吳和堂 (2008)。教育論文寫作與實用技巧。台北:高教司。
吳明清 (1994)。教育研究。台北 : 五南。
吳芝儀、李奉儒譯 (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 : 桂冠。『Michael Quinn Patton著,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吳垠慧 (1996)。愛與怨念的化身──台灣 Cosplay 發展淺略。典藏今藝術。第 167期(1996年八月),146〜149。
吳雅慧(2006)。碩士層級諮商新手於全職實習的諮商困境與因應。國立師範大學,台北。
吳嘉陵 (2010)。流動的視覺記憶。台北: 秀威資訊。
吳憲鎮 (2005)。漫畫同人誌創作者的閱讀與書寫之研究。嘉義大學,嘉義。
角色扮演法。取自百度百科,網址 :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A7%92%E8%89%B2%E6%89%AE%E6%BC%94/68462
林天佑(2005)。教育研究倫理準則。教育研究月刊,第132期,頁70-86。
林容安 (2010)。從迷文化到次文化:Cosplay在臺灣的演變歷程。南華大學,嘉義。
林淑芬 (2020)。青少年的人際世界。網址 :
http://www2.wfu.edu.tw/wp/shc/files/6.%E9%9D%92%E5%B0%91%E5%B9%B4%E7% 9A%84%E4%BA%BA%E9%9A%9B%E4%B8%96%E7%95%8C.pdf
林淑馨 (2001)。質性研究:理論與實務。臺北:巨流。
林硯芬譯 (2019)。著。滿足:與其追尋幸福,不如學習如何知足。台北:時報。『原書Christina Berndt,(2019).“zufriedenheit wie man sie erreicht und warum sie lohnender ist als das fl chtige gl ck”』
屈貝琴譯(2008)。克拉克博士C. Clark 著。家庭--家長將孩子往外推的起點。載於我們的孩子都受了傷(Hurt inside the world of today's teenagers)(頁64-179)。臺北:校園書房。
施文玲 (2006)。質性取向研究理論派典之探析。高雄師範工業科技教育所,高雄。
胡夢蕾、李怡君(2004)。人格特質、學習型態與學習表現關係之研究—以台灣餐旅教育學生為例。觀光研究學報,10(3),1-22。
馬仕傑 (2007)。與他人一起扮演「他人」:角色扮演活動的建構。政治大學,台北。
徐宗國譯 (1998)。質性研究概論。台北 : 巨流。『原書Anselm Strauss, Juliet Corbin(1998).“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 grounded theory procedures and techniques”』
徐欣瑜譯 (2016)。日本超人氣的Cosplay彩妝聖典:化身動漫&遊戲角色的百變妝容。主婦之友インフォス情報社著。台北 : 博誌。
徐喬 (2019)。經濟學。卡特爾的人格特質理論概述。台北 : 志光教育科技。
倪逸蓁 (2007)。變身天使寇詩兒。臺北市:文藝復興。
莊雅惠 (2011)。性別圖像與迷群思維─以霹靂布袋戲為研究對象(2000~2009)。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國際組織教材編寫組 (2007)。心理諮詢與治療基礎。香港:人民日報。
張立嵐 (2006)。扮誰像誰?迷的行為特質、實踐與認同研究--以青少年 Cosplay 為例。國立交通大學,新竹縣。
張世倫 (1996)。人人都是主角-幻想與真實交織的 cosplay 文化。臺灣光華雜誌,31(12),86-96。
張詩芸 (2006)。次文化經濟能量之展現:論臺灣同人誌的在地變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張春興 (1998)。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 (2000)。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陳成文 (2005)。社會學。湖南師範大學,長沙。
陳向明 (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俊霖 (2010)。卡通人物造型與性格設計之研究創作。龍華科技大學學報,第29期,93-117。
梁琬晴 (2008)。親子衝突、家庭支持與青少年幸福感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黃仲遠、李秋婷 (2019)。Cosplay心理學。取自晴報,網址 : https://skypost.ulifestyle.com.hk/column/article/2383424/Cosplay%E5%BF%83%E7%90%86%E5%AD%B8
黃秋霞 (2016)。淺談量化與質性研究的反思。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6,5(9), 149-154。
黃俊英 (2008)。行銷研究-管理與技術。台北 : 華泰。
黃堅厚 (1999)。人格心理學。台北:心理。
黃德祥 (2005)。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
黃寶園、林世華 (2007)。人格特質與社會支持對壓力反應歷程影響之研究:結合統合分析與結構方程模式二計量方法。教育心理學報,39(2),260-292。
曾子軒、曾嘉琪 (1998)。台南市國民小學教師教學兼職行政角色衝突與工作滿意之研究。台南師院學生學刊,19,1-38。
曾慶玉、黃正瑋、潘盈達、陳為謙(2004)。青少年次文化。青少年心理學小組報告。2012 年 11 月 03 日,網址 : http://green.lins.fju.edu.tw/~st487213/asc.htm。
萬文隆 (2004)。深度訪談在質性研究中的應用。生活科技教育月刊,17(4)19-38。
愛與隸屬。取自教育百科,網址 :
https://pedia.cloud.edu.tw/Entry/WikiContent?title=%E9%A6%AC%E6%96%AF%E6%
B4%9B%E9%9C%80%E6%B1%82%E5%B1%A4%E6%AC%A1%E7%90%86%E8%AB%96
董旭英(2009)。生活壓迫事件、社會支持、社會心理特質與台灣都會區國中生偏差行為之關係。青少年犯罪防治研究期刊,1(1),129-164。
詹錦霜 (2004)。台中縣國民小學兼任人事業務之教師的角色衝突與因應策略之質性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台北。
楊美娟 (2010)。Cosplay 與時裝界之共通性。取自網址: https://www.shs.edu.tw/works/essay/2010/03/2010033016211199.pdf
楊巧 (2009)。狂歡與日常:論巴赫金狂歡化理論與大眾文化。取自中國網路聯盟,網址 : http://www.ilf.cn/Theo/106905.html
雷蒙德·卡特爾。取自維基百科,網址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B%B7%E8%92%99%E5%BE%B7%C2%B7% E5%8D%A1%E7%89%B9%E5%B0%94
實景扮演。取自中文百科,網址 :
https://www.newton.com.tw/wiki/RP/19391#%E5%AF%A6%E6%99%AF%E6%89%AE%E6%BC%94
潘若 (2005)。義大利式喜劇。清華大學,北京。
蔣宜玫 (2009)。高中生家庭支持、親子依附與生涯自我效能之研究-以嘉南地區普通高中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蔣宜玫(2009)。高中生家庭支持、親子依附與生涯自我效能之研究-以嘉南地區普通高中為例。教育心理學報,40(2), 199-220。
劉庭宇 (2011)。以休閒觀點探究 Cosplay 次文化意涵及自我認同歷。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台中。
劉娟 (2015)。聰明女人要懂得讀心術。新竹 : 元華。
劉康 (2005)。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臺北 : 麥田。
劉勝枝 (2006)。衝突與共融─Cosplay活動的文化性與商業性探析。中國青年研究,17,16-19。
賴惠辛譯 (2000)。做情緒的主人。台北:雅音。
蕭雅文 (2011)。青少年參與角色扮演動機與家庭支持之關聯研究。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盧德蓉 (2012)。虛幻的影響世界:角色扮演者 (COSPLAYER)的自我觀點研究。國立東大學,花蓮縣。
謝莒莎 (2005)。淺析 Cosplay 文化。中國青年研究,10,52-54。
藍毓仁譯 (2008)。質性研究方法。高雄市:巨流圖書。『原書Ritchie, J.& Lewis, J.(2008).“Qualitative Research Practice”』
歸屬感。取自成語故事,網址 : https://chengyu.game2.tw/archives/63015#.XuDu4rzivwo
羅資民 (2008)。身體書寫下的自我認同、交融、與通道儀式-臺灣 Cosplay 文化之表演研究觀。國立臺灣大學,臺北。
蘇微希、Aska,(2011)。同人文化之源流與台灣同人活動發展&台灣 COSPLAY 的源起與發展。庶民文化研究,(2011,4)102-125。
龔卓軍譯 (2013)。人及其象徵:榮格思想精華。台北:立緒。『原書 Carl G. Jung,(2013).“MAN AND HIS SYMBOLS.”』
外文部分
Allport, G.. W., Personality(1937),A Psychological Interpretation, New York : Holt.
Agnew, R. (1992). Foundation for A General Strain Theory of Crime And Delinquency.Criminology, 30(1), 47-87.
Cannon, W. B. (1932). The Wisdom Ofthe Body. New York : Norton.
Costa P T., & McCrae R R.( 1992),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Five-Factor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60, pp.175-215.
Colvin, M. F., Cullen, T., & Thomas, V. V.(2002). Coercion,Social Support, And Crime: An Emerging Theoretical Consensus. Criminology, 40, 19-42.
Cox, T., Mackay, C. J.. Cox,S., Watts, C., & Brockley,T. (1978). Stress And Wellbeing in School Feachers. Paper Presented to The Ergonomics Society Conference on Psychophysiolgical Response to Occupational Stress,Nottingham University, England.
Cattell RB.(1948), “The Primary Personality Factors in Women Compared with Those in Men”,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1, p114-130.
Curtis, A. J. (2000). Health Psychology. Boston: Routledge.
Denzin, N. K. & Linclon, Y. S. (2005). Introduction: The Discipline And Practice of Qualitative Research.In K. D. Denzin & Y. S. Lincoln (Eds.) ,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3rd ed.) (pp.1-32).London: Sage.
Glesne, Corrine. Becoming Qualitative Researchers: An Introduction. 4th ed. Boston,MA: Pearson, 2011.
Eysenck (1947) - Psychology IB(Psychologyisgoals) https://psychologyisgoals.weebly.com/eysenck-1947.html
Goldberg, L. R. (1992)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rs of The Big-Five factor structure.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4, 26-42.
Helen King, Hippocrates' Woman: Reading The Female Body in Ancient Greece (Routledge, 1998)
Hale, M. (2014). Cosplay. Western Folklore, 73(1), 5-37.
Judge, T. A., Heller, D., & Mount, M. K. (2002). Five-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And Job Satisfaction: A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87(3), 530-541.
Lunning, F. 2006. Mechademia 1: Emerging Worlds of Anime And Manga.Minneapolis, MN: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Norman, W. T. (1963). Toward an Adequate Taxonomy of Personality Attributes: Replicated Factor Structure in Peer Nomination Personality Ratings.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66, 574-583.
Pervin, L. A., Cevone, D., & John, O. P.(2005). Personality: Theory And Research.NJ: Wiley.
Rahman, O., Wing-Sun, L., & Cheung, B. H. M. (2012). “Cosplay”: Imaginative Self And Performing Identity. Fashion Theory, 16(3), 317-341.
Rice(1984).Leadership Ratings for Male And Female Military Cadets. Sex Roles; V10 n11-12 p885-901 Jun 1984 Military Academy (West Point) NY
Robert, K., & Angelo, K. (2001). Organizational Behavior(5th ed.). New York, NY: McGraw-Hill.
Sallis, J. F., Prochaska, J. J., & Taylor, W. C.(2000). A review of correlates of Physical Activity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 32,963-975.
Scott, S. (2015). " Cosplay Is Serious Business": Gendering Material Fan Labor on Heroes of Cosplay. Cinema Journal, 54(3), 146-154.
Selye, H. (1956). The Stress Oflife. New York: McGraw-Hill.
Strauss, A., & Corbin, J. (1998). 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Techniques and Procedures For Developing Grounded Theory.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Inc.
Stanford, S. C., & Salmon, P. (1993). Stress: 'O Synapse to Syndrome. London: Acad MicPress.
Taylor, W. C., Baranowski, T., & Sallis, J. F. (1994).Family Determinants of Childhood Physicalactivity: A Social CognitiveModel. In R. K.Dishman (Eds.), Advances in Exercise Adherence(pp. 319-342).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
Taylor, S. E. (1999).Healthpsychology. Boston: McGraw-Hill.
Reysen, S., & Branscombe, N. R. (2010). Fanship And Fandom: Comparisons Between Sport And Non-sport Fans. Journal of Sport Behavior, 33(2), 176.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