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籍文獻(依朝代排序)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重栞宋本周禮注疏附挍勘記》,台北,藝文印書館,2013年。
〔漢〕孔安國,〔宋〕金屢祥:《尚書十三卷 ∙尚書表注二卷》,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特藏組,1991年。
〔唐〕李隆基注、〔宋〕邢昞疏、金良年整理:《孝經注疏∙繁體版》,上海,上海古籍,2009年。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註》,台北,鵝湖月刊社,2009年。
〔宋〕朱熹集注,林松、劉俊田、禹克坤譯注 :《四書》,台北,台灣古集出版,2005年。
〔宋〕朱熹:《周易本義》,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8年。
〔元〕陳澔:《禮記集說》,台北,世界書局,2018年。
二、專書(依照姓氏筆畫)
王夢鷗註譯,王雲五主編:《禮記今註今譯∙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9年。
王夢鷗註譯,王雲五主編:《禮記今註今譯∙下》,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9年。
史次耘註譯,王雲五主編:《孟子今註今譯》,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9年。
孟穎:《四書心得∙孟子全》,台南,靝巨書局,2010年。
孟穎:《四書心得∙論語全》,台南,靝巨書局,1988年。
連橫:《臺灣通史》,台北,眾文,1994年。
屈萬里註譯,王雲五主編:《尚書今註今譯 ∙下》,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9年。
姜義華注譯、黃俊朗校閱:《新譯禮記讀本》,台北,三民書局,2001年。
陳舜政註譯:《高本漢禮記注釋譯和》,台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81年。
三、現代用書(依照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Roger Straughan原著∙李奉儒譯:《兒童道德教育─我們可以教導兒童成為好孩子嗎?》,台北,揚智文化事業,1994年。
上善若水家族 鄭堯章:《老子不難:易解道德經》,屏東縣,優尼旺企業,2017年。
中國教育學會∙國立中正大學成人教育中心:《文化變遷與教育發展》,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成人教育中心,1993年。
中華經典研究學會:《幼學瓊林系列─三字經等十種合刊 ∙三字經》,台中,中華經典研究學會,2018年七版。
毛禮銳、邵鶴亭、瞿菊農著:《中國教育史》,台北,五南圖書,1989年。
王剛:《看!老祖宗怎麼教孩子》,台北,培育文化事業,2008年。
王邦雄、曾昭旭、楊祖漢:《論語義理疏解》,台中市,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臺灣分會,1982年。
王邦雄:《21世紀的儒道:儒道兩家思想的現代出路》,台北,立緒文化,1999年。
王孟鷗:《大小戴記選註》,台北,正中書局,1982年。
王財貴、馬行誼、周碧香、施枝芳、李芝瑩、陳珧華:《讀經教育理論與實務二版》,台北,紅葉文化事業,2015年。
王財貴:《兒童讀經教育說明手冊》,台中,台中師範學院文教研究中心,2000年。
王寧馨:《中國人不得不面對的教育》,廣州,廣州多聞經典教育研究開發中心,2007年。
王鳳喈:《中國教育史》,台北,正中書局,1996年。
王燕琴、劉香梅執行編輯:《社會福利類志工領導訓練教材》,南投縣,內政部中華民國志願服務協會,2005年。
史習江:《中國古代的教育》,台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
尼微遜等著,孫隆基議述:《儒家思想的實踐》,台北,臺灣商務,1970年。
田玉川:《禮記與百姓生活》,北京,新華出版社,2008年。
伍振鷟:《中國教與史要略》,台北,五南圖書,2008年。
朱自清:《經典常談》,台北,國家出版社,1983年。
朱高正:《周易六十四卦通解》,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
牟宗三:《生命的學問》,台北,三民書局,2003年。
何清欽:《光復初期之台灣教育》,台北,復文圖書出版社,1970年。
余玉麟:《中國教育史》,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出版組,1970年。
余培林:《生命的大智慧─老子》,台北,時報文化,1982年。
吳家瑩:《蔡元培與北大校務革新》,花蓮,國立花蓮市範學院人文教育研究中心,1992年。
吳清基編者,曾美蕙主編:《品格回流:22位校長邀您一起來重視並實踐品格教育》台北,聯經出版事業,2007年。
呂友仁:《禮記講讀上 ∙下》,台北,龍圖騰文化,2014年。
宋淑萍:《中國人的聖書─論語》,台北市,時報文化,1982年。
李世偉:《日據時代臺灣儒教結社與活動》,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李家同:《李家同談教育─希望有人聽我的話》,台北,聯經出版,2010年。
李振興:《華夏的曙光─尚書》,台北市,時報文化,1982年。
李園會:《日據時期臺灣初等教育制度》,台北,國立編譯館,2005年。
李鎮岩:《台灣的書院》,台北,遠足文化事業,2008年。
杜維明作,陳靜譯:《儒教》,台北市,麥田,2002年。
周何:《儒家的理想國─禮記》,台北,時報文化,1982年。
周昌龍:《超越西湖:胡適與中國傳統》,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年。
周愚文:《中國教育史綱》,台北,正中書局,2001年。
東方橋:《老子的生活智慧》,台北市,玄同文化事業,1999年。
林文龍:《台灣的書院與科舉》,台北,常民文化事業,1999年。
林文寶:《歷代啟蒙教材初探》,台東,臺東師院語文教育學系,1995年。
侯家駒:《周理研究》,台北,聯經出版,1987年。
南懷瑾:《孟子與滕文公、告子》,台北,南懷瑾文化事業,2014年。
南懷瑾:《原本大學微言上冊》,台北,老古文化,1998年。
南懷瑾:《原本大學微言下冊》,台北,老古文化,1998年。
品格教育推展行動聯盟:《品格教育的蝴蝶效應》,台北,財團法人千代文教基金會,2009年。
洪蘭:《教育創造未來》,台北,天下遠見出版,2012年。
洪炎秋:《中原文化與臺灣 ∙臺灣教育演進史略》,台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72年
活佛師尊著,孟穎譯著:《性理題釋教材本》,台南,靝巨書局,2007年。
孫文學校:《中華文化基本讀本─論語》,臺北,孫文學校,2018年。
秦榆:《孔子學院》,台北,海鷗文化,2007年。
郝明工,李麗:《歷代帝王的素質教育》,台北,台灣先智,2003年。
高明士:《中國教育制度史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1999年。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四書教學研討會:《儒學與人生─四書解讀及教學設計》,臺北,三民書局,2006年。
國際基甸會:《新約聖經》,台中,國際基甸會,2016年。
張永生:《讀孔孟老莊悟人生智慧》,台北,廣達文化事業,2009年。
張清源:《讀經教育的見證與願景》,台中,光慧文化事業,2000年。
張清源:《讀經教育的理論與實務》,台中,光慧文化事業,2000年。
郭永吉:《帝王學禮─自漢至隋皇帝與皇太子經學教育禮制研究》,台北,國立中央大學出版社,遠流出版事業,2019年。
郭秉文著,沈律德譯:《中國教育制度沿革史》,國立中央大學出版社,遠流出版事業,2017年。
郭梨華:《王弼之自然與名教》,台北,文津出版,1995年。
郭齊家、崔光宙:《中國教育思想史》,台北,五南圖書, 1990年。
郭齊家:《中國古代學校》,台北,臺灣商務印書,1994年。
郭齊家:《古代教育家》,台北,昭文社,1998年。
陳立夫:《四書道貫》,台北,世界書局,1993年。
陳秀絨:《活水探源》,台中,光慧文化事業,2009年。
陳倬民兼修:《臺灣省政府教育廳志∙第三券》,台中縣,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92年。
陳章錫:《禮記道統觀與政教思想》,台北,五南圖書,2020年。
陳新慧:《仁義之道:跟觀孟子學經營智慧》,新北市,出色文化,2015年。
陳慶衍:《大學探義》,台北,法蘭克福國際工作室,2001年。
陳鶴幸:《四書五經現代版∙卷九》,台北,薪傳出版社,2000年。
傅佩榮:《孔子追求的完美典範》,台北,遠見天下出版,2014年。
彭書淮編譯:《一次讀完8本教育學經典》,台北,靈活文化事業, 2004年。
曾仕強:《易經的奧妙》,台北,奇異果子廣告,2010年。
曾昭旭:《論語的人格世界》,台北,漢光文化,1987年。
曾為惠:《老子中庸思想》,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
無學:《六十四卦的因果循環》,台北市,祥瑞文化,1996年。
程方平∙畢誠:《中國古代的教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程兆熊:《儒家教化與國際社會》,台北市,明光書局,1988年。
華仲麔等:《儒家思想研究集論 ∙二》,台北市,黎明文化,1983年。
黃政傑:《新品格教育:人性是什麼?》,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2008年。
黃震南:《取書包上學去臺灣傳統啟蒙教材》,台北,時報文化總經銷獨立作家,2014年。
黃晨淳:《逍遙遊∙莊子》,台中,好讀出版,2014年。
黃瑞琴:《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出版社,2005年。
黃世妍:《唐詩新唱大賽專輯∙讓社會處處響起朗朗的詩歌聲》,台中,崇正基金會編印,1999年。
楊柏峻:《論語義注》,新北市,遠流文化,1982年。
楊照:《別讓孩子繼續錯過生命這堂課-台灣教育的缺與盲》,台北,時報文化,2016年。
楚雲飛:《儒家思想原來是這麼回事》,新台市,奇盟子文化,2012年。
經典雜誌編著:《臺灣教育四百年》,台北,經典雜誌,2006年。
葉乃嘉:《研究方法的第一本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13年。
詹姆士 ∙杭特原著,李紹廷譯:《僕人ⅠⅠ修道院的領導啟示錄》,台北,商周出版,2010年。
詹姆士∙杭特原著,張沛文譯:《僕人Ⅰ修道院的領導啟示錄》,台北,周出版,2010年。
鄒昌林:《中國古禮研究 ∙1991年中國社科院博士論文》,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熊十力:《原儒》,台北,明文書局,1988年。
褚柏斯:《四書道論》,台北市,美國柏雪文化,1988年。
遠志明:《老子VS∙聖經》,台北,財團法人基督教宇宙光傳播中心,1997年。
樊克政:《中國書院史》,台北,文津,1995年。
鄭石岩:《禪 ∙生命的微笑》,台北,遠流出版事業,1990年。
鄭石岩:《禪物與實現》,台北,遠流出版事業,1993年。
錢穆:《人生十論》,台北,東大圖書,1987年。
錢穆:《四書釋義》,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78年。
錢文忠:《錢文忠解讀三字經上冊》,台北,大塊文化,2010年。
錢文忠:《錢文忠解讀三字經下冊》,台北,大塊文化,2010年。
嚴長壽:《教育應該不一樣》,台北,天下遠見出版,2011年。
四、學位論文(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吳俊誼:《讀經教育對宗教型非營利組織道務經營之影響─以一貫道天慈佛院為例》,暨南大學非營利組織管理碩士論文,2014年。柯欣雅:《近十年臺灣兒童讀經教育的發展》,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黃崇偉:《社區親子讀經對品格教育成效之影響研究─以中華經典研究學會為例》,南華大學生死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賴秀宜:《讀經教學對國小學生行為表現與學習能力影響之研究─以「崇正基金會」推廣親子讀經班為例》,中臺科技大學文教事業經營研究碩士論文,2016年。五、單篇論文(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林安梧:〈華梵大學第六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經典詮釋」、「生命參與」與「意義治療」─從儒、道、佛之異同與融通說起〉,台北,華梵大學,2002年,頁24。
李威熊:〈經學精神的重振〉,《孔孟月刊》第21期,1983年,頁62-89。
高瑋謙:〈從百年來讀經存廢廢之爭議論儒學在當代實踐所面臨的挑戰與回應之道〉,台中,台中教育大學語教系舉辦「第四屆讀經教育國際論壇」,2014年。
高瑋謙:〈論讀經教育的時代意義〉,《鵝湖月刊》第37卷第11期,2012年,頁56-64。
楊欽助:〈兒童讀經的現代意義〉,《學校行政雙月刊》第32期,2004年,頁94-95。
韓石爐:〈鄭氏時代的臺灣文化〉,《臺南文化刊別季刊卷期》第7卷第2期,臺南,臺南文化刊別季刊,1961年。
六、網路資料
中國哲學書電子計畫https://ctext.org/all-texts/zh?filter=479452
國家教育研院《江瑞顏》2000年:教育大辭書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7306/
古讀詩詞網史記∙太史公自序https://fanti.dugushici.com/
全球讀經基金會http://www.gsr.org.tw/contents/text?id=67
崇正基金會網站http://www.ikt.org.tw/5/
第九屆全國經典會考績優考生總統府茶會總統致辭稿
https://t3164262.pixnet.net/blog/post/228766343-98-3-26%E7%AC%AC%E4%B9%9
D%E5%B1%86%E5%85%A8%E5%9C%8B%E7%B6%93%E5%85%B8%E6%9C%83%E8%
80%83%E7%B8%BE%E5%84%AA%E8%80%83%E7%94%9F%E7%B8%BD%E7%B5%B1
%E5%BA%9C%E8%8C%B6
行政院內政部網頁https://www.ey.gov.tw/state/D00B53C98CD4F08F/0fe638e7-c0bf-401e-b9f2-3db11eecd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