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書籍類
Ashforth.(1995) . A Celebration of Neurons:An Educators Guide to the Human Brain.
Alexandria, Va.:ASCD。
Crossley,朱儀羚等譯,《敘事心理與研究--自我、創傷與意義的建構》,嘉義:濤石文化公司,2004。
Eisner.:The kind of schools we need: Personal essays. Portsmouth: Heinemann.,1998。
Gergen, Kenneth J :The concept of self.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1971。
Hargreaves.: The Emotional Politics of Teaching. Journal of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1998
Michele L . Crossley,(2000) Introducing narrative psychology:self,trauma,and the construction of meaning,朱儀羚、康翠婷、柯禧慧、蔡欣志、吳芝儀等譯,《敘事心理研究–自我、創傷與意識的建構,嘉義:濤石文化公司,2004。
Nel Noddings著、朱美珍等譯:《教育道德人 品格教育的關懷取向》,國立編譯館,2008。
Pema chodron(佩瑪.丘卓): The Wisdom of No Escape and the PATH of Loving.Kindness ,胡因夢譯,《不逃避的智慧》,台北:心靈的工坊,1991
Paul Till –ich(保羅.田立克),魯燕萍譯,《信仰的動力》,台北:桂冠圖畫股份公司,1994。
Sylwster(1995). A Celebration of Neurons:An Educators Guide to the Human Brain.Alexandria, Va.:ASCD。
王理書,《帶著傷心前行:一個心理作者的自我療癒故事》,台北:寶瓶文化,2008。
王財貴編訂,《學庸論語》,台北:讀經出版社,1997。
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論語》,台北:圓音出版社,2001。
日常師父,《菩提道次第廣論舊版手抄》第1–5;12冊,內部資料,2009。
日常師父,《南山律在家備覽舊版手抄》第1–4冊,內部資料,2009。
日常法師,《教育.人類升沉的樞紐》,台北:福智文化出版社,2008。
日常法師,《福智人生》,台北:圓音出版社,2004。
日常師父,《義工精神》,台北:福智文化出版社,2014。
日常師父,《歷事練心》,台北:福智之聲出版社,2009。
日常法師,《孝經講記》,台北:福智之聲出版社,2009。
日常法師,《日常法師對園區辦學的理念和原則》,(未出版),福智教育園區編印,(2008b)。
日常法師,《論語摸象記(上)》,台北:福智之聲出版社,2005 。
日常法師,《論語淺釋》,台北:圓音出版社,2005。
日常師父,《孩子的教育》,台北:圓音出版社,2018。
日常法師,《俞淨意公遇灶神記講記》,台北:福智之聲出版社,2009。
日常師父,《俞淨意公遇竈神記講記(三),俞淨意公》,台北:福智之聲出版社,2013。
日常師父,《心靈改革》,台北:圓音出版社,2019。
日常師父,《佛法要義》,台北:圓音出版社,2019
日常師父,《增上生道》,台北:圓音出版社,2019。
日常師父,《論語–儒家精神》,台北:福智之聲出版社,2014。
印順導師,《學佛三要》,新竹:正文出版社,1971。
江雪齡,《正向心理學–生活、工作和教學的實用》,新北市:心理出版社,2008。
弟子規,《弟子規合刊》,台北:圓音出版社,2010。
宗喀巴大師,法尊法師譯,《菩提道次第廣論》,台北:福智之聲出版社,2006。
吳明隆,《班級經營與教學新趨勢》,台北:五南,2000。
池田大作,《教育之光》,台北:正因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7。
余德慧、李宗燁《生命史學》,台北:心靈工坊文化出版,2003。
李崇建,《心教 點燃每個孩子的學習渴望》,台北:寶瓶文化,2015。
李崇建,《薩提爾的對話練習》,台北:親子天下股份有限公司,2017。
朱柏廬,《弟子規合刊》,台北:圓音出版社,2010。
周姚萍,《中國式家教》,台北:天衛文化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7。
星雲大師,《散播快樂──迷悟之間(5) 》,出版社:香海文化,2002。
星雲大師,《星雲智慧》,王力行,台北:天下文化出版,2015。
弟子規,《弟子規合刊》,台北:圓音出版社,2010。
真如老師,《希望新生》,台北:福智文化出版社,2018。
真如老師,《心之勇士》,台北:福智文化出版社,2019。
真如老師,《廣海明月第1冊–全廣二講次》,台北:福智文化出版社,2019。
海倫凱勒,《我的信仰》,台北:福智之聲出版社,1993。
翁開誠,《主體性的探究與實踐》,台北:五南,2002。
許惠珠,《人際關係的新天地》, 台北: 張老師文化, 2002。
張春興,《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1991。
清.史潔埕,《德育古鑑選譯》,台北:福智之聲出版社,1995。
黃淑文,《人生難免會有傷》,台北:方智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16。
第一世帕绷喀仁波切,仁欽曲札譯,《掌中解脫–菩提道次第二十四天教授》,台北:白法螺出版社,2001。
陳勝英,《生命不死》,台北:張老師文化,2007。
陳浙雲,《學習,從生命開始 》,台北:心理出版,2006。
歐文.亞隆,《存在心理治療(上)》,台北: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
喇嘛梭巴仁波,《師心佛心》,妙喜法師譯,台北:琉璃光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2,
達賴喇嘛,《揭開輪迴之謎–生命之不可思議》,台北:立緒,1995。
達賴喇嘛,周和君譯,《平心靜氣Healing Anger–達賴喇嘛談愛、慈悲與容忍》,台北:遠流出版社,1997。
劉真,《宗教與教育》,台北:正中書局,1997。
潘煊,《印順導師傳》,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
謝坤山,《我是謝坤山》,台北:皇城印刷股份有限公司,2002。
謝坤山,《我是謝坤山》,台北:謝坤山工作室,2002。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八十五回–劉先主遺詔託孤兒 諸葛亮安居平五路》,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4。
《地藏本願經–第四品閻浮眾生業感品》,台北:菩恩印刷企業有限公司,1992。
福智文教基金會,《讓生命更高》,台北:圓音出版社,1999。
福智文教基金會,《師愛》,台北:福智之聲出版社,2007。
福智文教基金會,《觀功念恩在校園1》,台北:圓音出版社,2010。
福智文教基金會,《觀功念恩在校2》,台北:圓音出版社,2011。
福智文教基金會,《2011關愛教育師資培訓手冊》,台北:圓音出版社,2011。
二、期刊類
Beck.R ,The Functiom of Religion., Journal of Psychology and Christianity,23(3),P 208-218,2004。
Clark, C. M., & Peterson, P. L. (1986). Teachers’ thought processes. In M. C. Wittrock (Ed.),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3rd ed., P . 255-296). New York: Macmilla
Damasio(1997). A.R(1997) Thinki ng about Emotion Presentation Intelligentce, Education and the Brain :A symposium,Chicago December,5,P 141–142。
Hargreave(2000).Mixed emotionas :teachers, perceptions of their interactions:with students.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16,P811—826。
Koening,H.G 和 Larson,D.B.(2001).Religion and mental health:Evidence for an association,International Review of Psychiatry,13,P67–78。
王毓珣,〈關於教育愛的理性思索〉,《中國教育學刊》,卷4期, 2001。
王理書,〈隱喻故事治療團體–結合故事傾向與Friksonian隱喻治療的嘗試(上),《諮商與輔導》,2002。
日常師父講述,〈弟子規〉,《福智之聲》39期, 1995。
林清江,〈 與教師在一起進行教育改革〉,《人文及社會科教學通訊》, 9(4), 1998。
林建隆、林登敏,〈以福智關愛教育提升師資生人際關係之研究〉,「2018年日常老和尚思想與實踐研討會」, 2018。
阮凱利,〈願不願意成長呢?我們的老師–實踐知識的敘說探究〉,《課程與教學季刊》,5(4), 2002,。
何粵東,〈敘說研究方法論初探〉,《應用心理研究》,第25期, 2005。
李佳蓉,〈倫理美學品格教育的力量:以Nel Noddings思想初探美育〉,《老師開講》,177期, 2010,。
何秋蘭,〈師院生在集中實習期間實際知識運作之個案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學報》,10期, 1997。
洪櫻純,〈關愛教育是一種美好師生情誼關係的建立,是一種心與心的連結和傳遞–以福智文教基金會大專班為例〉,《諮商與輔導》,359期, 2015。
陳啟榮,〈台灣青少年次文化之初探研究〉,《中等教育》,59卷,2期,2008。
翁開誠,〈同理心開展的再出發–成人之美的藝術〉,《輔仁學誌–文學院》,26期, 1997。
翁開誠,〈覺解我的治療理論與實踐:通過故事來成人之美〉,《應用心理研究16》, 2002。
歐力仁,〈苦難敘事與對話–尼特的宗教神學〉,《道風-基督教文化評論》,第三十期, 2009。
程小蘋、林杏足,〈國中輔導教師對青少年個案身心特徵、晤談問題及諮商作法之知覺分析〉,《彰化師大輔導學報》,25期,2003。
美國詩人朗費羅Henry Wadsworth L ongfellow 1807_1882 詩曰「破了夾克可以補上,但苛刻的話傷及孩子的心」,〈師院生在集中實習期間實際知識運作之個案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學報》,19973。
陳浙雲,〈九年一貫課程中生命教育的規劃與實施〉,《學習,從生命開始 》,校長與主任甄試,教育資料集刊第二十六輯,P241。
林建隆、林登敏,〈以福智關愛教育提升師資生人際關係之研究〉,「 2018年日常老和尚思想與實踐研討會」,2018。
曾雅青,〈福智團體對儒家志業的實踐與特色〉,「2018日常老和尚思想與實踐研討會」, 2018。
廖修寬,〈Nel Noddings關懷倫理學之師生關係形貌-身教、對話、實踐〉,《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第30卷,第5期, 2013。
關婉玲、張淑美,〈福智教育園區的辦學理念與實踐〉,「2017日常老和尚思想與實踐研討會」,2017。
三、碩博論文
王美華,〈國小慈濟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2005。
古秀曲,〈國小教師宗教信仰之研究-以苗栗縣頭份地區為例〉,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2010。方永泉,〈西方當代宗教教育理論之評析--兼論對台灣教育之啟示〉,國立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1997。
江郁玲,〈國中校園生命教育工作坊發展歷程之個案研究—以福智教育理念為例〉,逢甲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2014。
林進材,〈國民小學教師教學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1997。
林惠娟〈國民小學教師宗教信仰與生命教育教學之個案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2008。林麗雲,〈佛法學習對高中美術教師創作與創作教學之影響─以福智文教基金會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2015。林文章,〈高雄地區國小教師參加廣論研討班的學習與教學改變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2008。
吳臻幸,〈我的班我的故事-國小導師形塑班風歷程的敘說性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吳勢方,〈傳承在愛與關懷之間-國小福智教師生命意義感與關懷實踐之個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2010。
吳家華,〈在自我療癒的道路上─一位教師的生命敘說〉,國立台東大學,教育學系,2010。
吳兆祥,〈滿溢春風 一位教師角色實踐之生命敘說研究〉,明道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2011。
吳奕儒,〈國中教師福智生命教育之學習與實踐—以觀點轉換理論為基礎〉,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班,2013。李文英,〈身體的包袱一個國小老師主體性探究與身體教育實踐的故事〉,私立輔仁大學,應用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2000。李鍇偉,〈慈濟精神對慈濟教師生涯發展之影響研究-以台北市國小慈濟教師為例〉,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2000。
李艾玲,〈國小教師宗教心理知覺、生命意義感與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2010。
李育憲:〈國小教師宗教信仰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以南投縣為例〉,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2011。
沙正悅,〈關愛教育對青少年心靈提升之研究-以福智教師的實踐為研究範疇〉,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2018。
邱雅蘭,〈宗教團體重建教師信念之研究–以財團法人福智寺為例〉,南華大學,宗教系所碩士班,2006。徐富珊,〈福智教師生命教育理念與實踐之個案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2011。
周秀玲,〈點亮生命的曙光──國中教師生命關懷與師生關係之個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2012。
紀淑萍,〈在國小實施觀功念恩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2002。
洪瑋婷,〈天主教中學輔導教師專業角色發展歷程與輔導工作現況之探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2005。徐孟弘,〈宗教信仰影響教師生活的敘述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2006。
唐世勇,〈穿梭在神聖與世俗之間─排灣族基督徒國小教師基督教教育的跨界實踐〉,國立屏東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碩士班,2015。莊欣宇,〈與天命相遇:一位華德福幼兒教師的生命故事,台北市立大學〉,幼兒教育學系,2015。
許秀美,〈福智教師生命態度、靈性健康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2011。
孫志麟,〈國民小學教師自我效能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1991。
郭淑雅,〈實務社群成員相互投入之研究-以福智文教基金會嘉義分苑生命教育工作坊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2014。
高素華,〈十年教改一世情~一位基層教師投入九年一貫課程發展的生命故事〉,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課程與教學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2010。張育慧,〈國中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發展之研究--以快樂國中生命教育工作坊為例〉,華梵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2014。
黃憶如,〈一位國小教師的生命教育理念與實踐》,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2004。
黃美華,〈朝陽中的禮讚-國小福智教師生命態度與班級經營之個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2010。
黃素敷,〈國小三年級福智教師生命教育實踐之個案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台北市,未出版,2008。
黃天長,〈慈濟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之個案研究〉,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1999。
黃業德,〈邁向喜悅自在--一位國小教師班級經營的敘說探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區域人文社會學系碩士班,2006。黃怡華,〈我與生命教育的相遇-我的成長與學習〉,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2012。黃瓊珠,〈苗栗縣幼教師工作壓力紓解與信仰影響之研究〉,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2012。黃美菁,〈福智國民小學生命教育內涵與影響之探究〉,南華大學宗教系所,2016。
陳沛彤,〈一位國小低年級教師實施生命教育的信念與教學實踐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2006。
陳金葉,〈「礙」與「愛」一位國小女教師之生命敘說探究〉,國立東華大學,課程設計與潛能開發學系,2012。
賴信宏,〈福智教師工作情緒經驗與管理之研究〉,佛光大學,社會教育學研究所,2008。
廖琴華,〈福智關愛教育對青少年師生關係的建立與提升青少年生活適應能力之研究〉,南華大學,文化創意事業管理學系休閒產業碩士班,2016。廖育婠,〈老師媽媽的眼淚—一位小學教師探究教學與生命意義的歷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2015。劉翠薇,〈慈濟教聯會受證教師身教學習歷程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學習與人力資源發展碩士在職專班,2014。劉美足,〈心之所向,身之所往 一位國小教師的生命故事之自我敘說〉,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2018。劉瑜茜,〈應用同儕教導策略於國小六年級數學學習成效之行動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2011。
趙曉薇,〈參與佛教團體辦理活動教師的宗教信仰生活實踐與專業態度之研究─以國際佛光會教師成員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2003。
鄭意茹,〈成為一位教師的使命感之敘說研究-以曾是代理身分之教師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班,2015。羅明華,〈國民小學初任教師實務知識的發展及其影響因素之個案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 國民教育研究所,1997。
盧偉儒,〈平凡中見不平凡:一位小學教師的運動生命敘說〉,國立台中教育大學體育學系,2011。
戴文琪,〈台灣「班級經營」博碩士論文之整合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四、報章和網路資源
福智全球資訊網:https://www.blisswisdom.org/teachings/master-jihchang/195-4-87檢索日期: 2019.6.8。
福智文教基金會,網站名稱:http://bwfoce.org/web/article/%E8%A7%80%E5%8A%9F%E5%BF%B5%E6%81%A9%E7%9A%84%E7%90%86%E5%BF%B5-YoINZQN5pWZ5birLeaVmeiCsueQhuW_tS3op4Dlip_lv7Xmgak~檢索日期:2018.12.18。
福智文教基金會,日常老和尚創辦福智僧團,1992年並創立法人事業以佛法、教育、有機農業,福智文教基金會推動心靈教育建構交流平台,網站名稱:http://bwfoce.org/web/,檢索日期:2019.6.8。
家庭聯絡簿:內容有智慧小語、 重要記事、學習重點、學習心得、觀功念恩、善行小點滴、善行紀錄、作業及備忘事項、我有話要說、心靈塗鴉與親師交流〉,福智文教基金會,網站名稱:http://voicefriend.blisswisdom.org/old_site/Tfr/tfr_92/tfr_92_16.htm,檢索日期:2019.9.21。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台北:教育部,網站名稱:https://cirn.moe.edu.tw/WebContent/index.aspx?sid=9&mid=9 檢索日期:2019,6,8。
福祿貝爾(1826)-人的教育(Die menschenerziehung Biilow the Education of man),網站名稱:https://blog.xuite.net/kc6191/study/21004816,檢索日期:2018.12.25。
泰歌爾,2005/9/2 ,網站: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50902000013KK17949,檢索日期:2019.6.8。
福智教育園區理念(上)日常老和尚開示2012/09/26, 網站名稱:https://www.blisswisdom.org/teachings/master-jihchang/577-3-45,檢索日期:2020.6.14。
真如老師:〈走過千山萬世〉,《福智讚頌》,網站名稱: https://www.blisswisdom.org/teachings/praise/6/518-7-114,檢索日期:2019.6.10。
真如老師:〈正向心情的自我訓練〉,雲端雜記本與剪貼簿,網站名稱:http://csafz.blogspot.com/2017/11/blog-post_32.html,檢索日期:2020.6.14。
真如老師:〈福智園區教育理念〉,網站名稱:http://bwedupark.org/about03/,檢索日期:2020.5.22。
真如老師:〈關愛教育第一則〉,《關愛教育》,網路名稱:http://buddhism.blisswisdom.org/index.php/2012-05-03-06-44-58/2012-05-03-06-45-58/item/614-%E7%A6%8F%E6%99%BA-%E5%BB%A3%E8%AB%96-%E7%A6%8F%E6%99%BA%E6%8E%A5%E7%8F%AD%E4%BA%BA%E7%9C%9F%E5%A6%82%E4%B8%8A%E5%B8%AB%E6%95%99%E6%8E%88,檢索日期:2020.5.1。
古文觀止,網站名稱:http://rthk9.rthk.hk/chiculture/chilit/dy04_1301.htm,檢索日期:2019.6.15。
網站名稱:http://www.scu.edu.tw/lex/teacher/teacher/int2-6.htm,檢索日期:2019.6.8。
王財貴讀經教育〈附錄一〉,全球讀經教育基金會,網路名稱:http://www.gsr.org.tw/contents/text?id=103,網路取得日期2020.5.1。
塔德•克利斯特 總會主日學會長,〈學習的喜悅〉,網站名稱:https://www.churchofjesuschrist.org/study/liahona/2016/10/the-joy-of-learning?lang=zho
(阿爾瑪書1:26)檢索日期:2020.6.13。
法律百科:〈什麼是既遂與未遂?既遂與未遂的關係、類型與效果〉網站名稱: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crime-penalty/310,檢索日期:2020.5.24。
王繪春主演,〈第五集孔子向老子學禮〉,《孔子傳全16集》,台北:富翔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網站名稱: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XiuMJj7CnU ,檢索日期:2020.5.27。
王繪春主演:〈第十四集陳蔡絕糧至聖先師〉,《孔子傳全16集》,台北:富翔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檢索日期:2020.5.27。
印度聖雄甘地:網路名稱:https://t3557071.pixnet.net/blog/post/29619859檢索日期:2019.5.12。
四十二年前的六個字,為佛教,為眾生,撰文╱潘煊,本文摘自天下文化二○○五年四月出版之《法影一世紀——印順導師百歲》,網路名稱:http://web.tzuchiculture.org.tw/tpenquart/monthly/463/463c3-1.HTM,檢索日期:2020.5.31。
歐本海默,網路名稱: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D%97%E4%BC%AF%E7%89%B9%C2%B7%E5%A5%A5%E6%9C%AC%E6%B5%B7%E9%BB%98,檢索日期:2020.5.31。
黃生,〈老天爺送我的禮物〉,《少年天地》,人間福報merit-times.com.tw › NewsPage 2004,檢索日期:2020.3.8。
黃生,〈作個好杯子〉,《福智之友》,第32期,網路名稱:http://voicefriend.blisswisdom.org/old_site/Tfr/tfr_32/tfr_32_menu.htm,檢索日期:2020.5.10
五、其他
王姝丹,〈辛生〉,《線西教學日記》,1995.10.28。
王姝丹,〈辛生〉,《線西教學日記》,1996.1.20。
王姝丹,〈李生〉,《和美國小1997教學日記》,1997.12.20。
王姝丹,〈陳生〉,《和美國小1998教學日記》,1998.12.20。
王姝丹,〈陳生〉,《和美國小1999教學日記》,1999.1.10。
王姝丹,〈陳生〉,《和美國小2000教學日記》,2000.2.22。
王姝丹,〈白生〉,《和美國小2011教學日記》,2011.9.2。
王姝丹,〈劉生〉,《和美國小2013教學日記》,2013.4.13。
王姝丹,〈劉生〉,《和美國小2013教學日記》,2013.1.11。
王姝丹,〈德生〉,《和美國小2017教學日記》,2017.7.23。
王姝丹,〈讀經〉,《和美國小1998教學日記》,1998.5.27。
王姝丹,〈讀經〉,《和美國小2001教學日記》,2001.4.6。
王姝丹,〈班級〉,《和美國小2000教學日記》,2000.2.22。
王姝丹,〈觀功念恩〉,《和美國小1997教學日記》,1997.1.26。
王姝丹,〈教學反思〉,《和美國小1997教學日記》,1997.12.20。
王姝丹,〈教學反思〉,《和美國小1998教學日記》,1998.9.20。
王姝丹,〈教學反思〉,《和美國小1999教學日記》,1999.1.10。
王姝丹,〈教學反思〉,《和美國小2000教學日記》,2000.2.22。
王姝丹,〈教學反思〉,《和美國小2000教學日記》,2000.2.27。
王姝丹,〈教學反思〉,《和美國小2002教學日記》,2002.2.28。
王姝丹,〈教學反思〉,《和美國小2007教學日記》,2005.4.13。
王姝丹,〈教學反思〉,《和美國小2009教學日記》,2009.1.20。
王姝丹,〈教學反思〉,《和美國小2009教學日記》,2009.3.11。
王姝丹,〈教學反思〉,《和美國小2010教學日記》,2010.3.11。
王姝丹,〈教學反思〉,《和美國小2010教學日記》,2010.6.23。
王姝丹,〈教學反思〉,《和美國小2010教學日記》,2010.6.26。
王姝丹,〈教學反思〉,《和美國小2010教學計畫》,2010.6.27。
王姝丹,〈教學反思〉,《和美國小2010教學計畫》,2010.6.23。
王姝丹,〈教學計畫〉,《和美國小1997教學日記》,1997.12.20。
王姝丹,〈教學計劃〉,《和美國小2007教學日記》,2007.12.12。
王姝丹,〈讀經反思〉,《和美國小2013教學日記》,2013.1.11。
王姝丹,〈關燈反思〉,《和美國小2005教學日記》,2005.4.13。
王姝丹,〈教學教案〉,《和美國小2010教學日記》,2010.6.22。
王姝丹,〈教學日記〉,《和美國小2010教學日記》,2010.6.23。
王姝丹,〈教學日記〉,《和美國小2010教學日記》,2010.6.26。
王姝丹,〈教學反思〉,《和美國小2010教學計畫》,2010.6.23。
王姝丹,〈教學反思〉,《和美國小2010教學計畫》,2010.6.27。
王姝丹,〈教學反思〉,《和美國小2010教學計畫》,2010.6.28。
王姝丹,〈102年福智中部暑期生命教育成長營分享搞〉,《關愛教育在校園》,2013,7。
王姝丹,姝丹的修信念恩日記2015.7.28。
王姝丹,〈二年級生命教育與故事〉,附錄(三)。
王姝丹,〈一群善行小天使〉,《和美童園校刊》,第30期,2001。
王姝丹,〈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和美童園校刊》,第37期,2004。
王姝丹,〈不一樣的模範兒童〉,《和美童園校刊》,第39期,2005。
王姝丹,〈轉個彎豁然開朗〉,《和美童園》,第44期,2007。
王姝丹,〈關愛教育〉,《和美童園校刊》,第45期,2008。
王姝丹,〈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和美童園校刊》,第49期,2013。
王姝丹,〈陳生教會我的耐心等待〉,《 師生之間》,福智之友,68期,1998。
黃生,〈一顆努力的心〉,《和美童園校刊》,第39期,2005。
張實習生,〈善行小點滴〉,《和美童園校刊》,第38期,2004。
詩生爸爸,〈詩生爸爸的卡片〉,2009。
品生媽媽,〈生命的喜悅〉,《和美國小雙月刊第45期》,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