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獻(略依作者年代順序排列)
周.佚名,《尚書》,臺北市,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1985年。
周.佚名,《周易》,臺北市,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1985年。
周.孔子,《論語》,臺北市,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1985年。
周.孟子,《孟子》,臺北市,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1985年。
漢.司馬遷,《史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漢.戴聖〈編〉,《禮記》,臺北市,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1985年。
漢.班固,《漢書》,臺北市,中華書局,1983年。
漢.河上公,《老子章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晉.郭象,《莊子注》,臺北市,藝文印書館,2007年。
唐.陸德明,《經典釋文》,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唐.成玄英,《南華真經疏》,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2年。
宋.呂惠卿,《莊子義》,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2年。
宋.褚柏秀,《南華真經義海纂微》,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林希逸、周啟成(校注),《莊子鬳齋口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市,大安出版社,1996年。
明.焦竑,《莊子翼》,臺北市,廣文書局,1979年。
明.釋德清,《莊子内篇注》,臺北市,廣文書局,1991年。
明.潘基慶,《南華經集注》,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2年(景本)。
清.宣穎,《莊子南華經解》,臺北市,宏業書局,1977年。
清.王夫之,《莊子通.莊子解》,臺北市,里仁書局,1984年。
清.王先謙,《莊子集解》,臺北市,華正書局,1985年。
清.郭慶藩(輯),《莊子集釋》,臺北市,華正書局,1997年。
清.陳壽昌,《南華真經正義》,臺北市,新天地書局,1977年。
二、當代學術專書(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王孝魚,《莊子內篇新解.莊子通疏證》,長沙,嶽麓書社,1983年。
王邦雄,《莊子內七篇‧外秋水‧雜天下的現代解讀》,臺北市,遠流文化事業公司,2013年。
王邦雄,《中國哲學論集‧莊子其人其書及其思想》,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
王邦雄,《21世紀的儒道:生命的實理與心靈的虛用》,臺北市,立緒文化,1999年。
王邦雄,《生命的大智慧》,臺北市,漢光文化公司,1991年。
王邦雄,《莊子道》,臺北市,漢藝色研文化公司,1993年。
王邦雄,《老子道德經的現代解讀》,臺北市,遠流文化事業公司,2010年。
王邦雄,《走在莊子逍遥的路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04年。
王邦雄,《人間道》,臺北市,漢藝色研文化事業公司,2005年。
王邦雄,《道家思想經典文論》,臺北市,立緒文化事業公司,2013年。
王邦雄,《莊子寓言說解》,臺北市,立緒文化事業公司,2015年。
王邦雄、陳德和,《老莊與人生》,新北市,國立空中大學,2013年。
王博,《莊子哲學》,北京,大家出版社,2004年。
王煜,《老莊思想論集》,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3年。
王叔岷,《莊學管闚》,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8年。
王叔岷,《莊子校詮》,臺北市,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9年。
王淑俐,《情緒管理—祝你健康快樂》,臺北市,全華科技圖書公司,2005年。
方東美,《中國人生哲學》,臺北市,黎明文化公司,1993年。
方東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學》,臺北市,黎明文化公司,1987年。
方東美,《生生之德》,臺北市,黎明文化公司,1987年。
朱榮智,《改變一生的莊子名言》,臺北市,德威國際文化公司,2008年。
牟宗三,《圓善論》,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63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2012年。
牟宗三,《現象與物自身》,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
牟宗三講述、陶國璋整構,《莊子齊物論義理演析》,臺北市,書林出版社,1999年。
吳光明,《莊子西翼》,臺北市,東大圖書公司,1992年。
吳康,《莊子的哲學》,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
吳怡,《逍遥的莊子》,臺北市,東大圖書公司,2001年。
吳怡,《新譯老子解義》,臺北市,三民書局,2010年一版。
吳怡,《新譯莊子內篇解義》,臺北市,三民書局,2011年。
吳汝鈞,《老莊哲學的現代析論》,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8年。
杜保瑞,《莊周夢蝶》,臺北市,書泉出版社,1997年。
李勉,《莊子總論及分篇評註》,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
李明輝《主編》,《牟宗三與中國哲學之重建》,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6年。
邱棨鐊,《莊子哲學系論》,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9年。
林安梧,《新道家與治療學—老子的智慧》,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06年。
林聰舜,《向郭莊學之研究》,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80年。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
徐克謙,《莊子哲學新探-道.言.自由與美》,臺北市,中華書局,2005年。
高柏園,《莊子內七篇思想研究》,臺北市,文津出版社,2000年。
高達美(H.G.Gadamer),洪漢鼎(譯),《真理與方法.下冊》,臺北市,時報出版社,1995年。
周乾譯,《莊子探驪》,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
袁保新,《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1年。
涂光社,《莊子範疇心解》,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唐君毅,《中國人文精神之發展》,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74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一原道篇》,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
傅斯年,《性命古訓辯證》,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傅佩榮,《傅佩榮解讀老子》,臺北市,立緒文化事業公司,2005年。
傅偉勳,《學問的生命與生命的學問》,臺北市,正中書局,1998年。
傅偉勳,《從創造性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哲學與宗教」四集》之〈創造的詮釋學及其應用〉, 臺北市: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
張善文,《絜淨精微之玄思--周易學說啟示錄》,上海,三聯書局,2003年。
張默生,《莊子新釋》,臺北市,天工書局翻印本,1993年。
曹礎基,《莊子淺注》,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曾春海,《先秦哲學史》,臺北市,五南圖書公司,2010年。
梁瑞明,《莊子調適生命之學—《莊子》釋義》,香港,志蓮淨苑,2008年。
莊耀輝,《情緒管理》,臺北市,新文京開發公司,2006年。
陳正榮,《情緒管理72—歷史人物的情緒語言奧祕》,臺北市,遠流出版公司,1998年。
陳榮波,《哲學與藝術美學》,臺北市,逸龍出版社,2007年。
陳耀森,《莊子新闚》,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
陳鼓應,《莊子哲學》,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03年。
陳鼓應,《老莊新論》,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陳鼓應,《道家的人文精神》,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13年。
陳德和,《從老莊思想詮詁莊書外雜篇的生命哲學》,臺北市,文史出版社,1993年。
陳德和,《生活世界的哲思》,臺北市,樂學書局,2001年。
陳德和,《道家思想的哲學詮釋》,臺北市,里仁書局,2005年。
陳冠學,《莊子新注》,臺北市,東大圖書公司,1989年。
勞思光,《思想方法五講新編》,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0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一)》,臺北市,三民書局,1987年。
程兆熊,《道家思想—老莊大義》,臺北市,明文書局,1985年。
馮友蘭,《人生的哲理》,臺北市,生智文化事業公司,1997年。
黃俊傑,《孟學思想史論.卷二》,臺北市,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
黃惠惠,《情緒與壓力管理》,臺北市,張老師文化事業,2002年。
黃錦鋐,《莊子及其文學》,臺北市,東大圖書公司,1984年。
黄錦鋐,《新譯莊子讀本》,臺北市,三民書局,1954年。
黄錦鋐,《莊子及其文學》,臺北市,東大圖書公司,1984年。
楊儒賓,《莊子風貌》,臺北市,黎明文化公司,1991年。
葉海煙,《莊子的生命哲學》,臺北市,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
葉海煙,《老莊哲學新論》,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7年。
劉榮賢,《莊子外雜篇研究》,臺北市,聯經出版公司,2004年。
劉笑敢,《莊子哲學及其演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
譚宇權,《莊子哲學評論》,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8年。
譚家哲,《論語與中國思想研究》,臺北市,唐山出版社,2006年。
蔣錫昌,《莊子哲學》,臺北市,藝文印書館翻印本,1978年。
樓宇烈,《王弼集校釋》,臺北市,華正書局,2006年。
魏元珪,《老子思想體系探索》,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97年。
錢穆,《莊老通辨》,臺北市,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
錢穆,《莊子纂箋》,臺北市,三民書局,2006年。
嚴靈峰,《莊子選注》,臺北市,正中書局,1990年。
嚴靈峰,《無求備齋莊子集成續編》,臺北市,成文出版社,1976年。
三、期刊論文及單篇論文(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王光松,〈從〈應帝王〉看莊子的政治哲學〉,《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第9卷第5期,2007年10月。
王永智,〈論道家哲學的現代價值〉,《宗教哲學》第4卷第3期,1998年7月。
王邦雄,〈莊子哲學的生命精神(上)〉,《鵝湖月刊》30期,1977年12月。
王邦雄,〈莊子哲學的生命精神(下)〉,《鵝湖月刊》31期,1978年1月。
王邦雄,〈走進莊子之學的門徑〉,《鵝湖月刊》第136期,1986年10月。
王邦雄,〈莊子思想及其修養工夫〉,《鵝湖月刊》第193期,1991年7月。
王邦雄,〈莊子齊物論儒墨兩行之道〉,《鵝湖月刊》第200期,1992年2月。
王邦雄,〈莊子系列(二)齊物論〉,《鵝湖月刊》第211期,1993年1月。
王邦雄〈莊子心齋「氣」觀念的詮釋問題〉,《淡江中文學報》第14期,2006年6月。
王邦雄,〈從「物論」平齊到「天下」—家〉,《鵝湖月刊》第432期,2011年6 月。
牟宗三,〈莊子〈齊物論〉講演錄﹙—﹚~﹙十四﹚〉《鵝湖月刊》第319~332期,2002年1月~2003年2月。
孟濟永,〈莊子:真人,聖人,神人,至人〉,《哲學論集》第26期,1992年7月。
林安梧,〈開啟「意義治療」的當代新儒學大師——唐君毅先生〉,《鵝湖月刊》第235期,1995年1月。
林明照,〈無我而無物非我:呂惠卿《莊子義》中的無我論〉,《中國學術年刊》,第35期,2013年9月。
李若鶯,〈論莊子處世哲學的基本功–「忘」〉,《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學報》第15期,2003年。
李漢相,〈關於莊子心性論〉,《鵝湖月刊》第363期,2005年9月。
李宣佝,〈莊子的生命理境〉,《鵝湖月刊》第174期,1990年4月。
吳肇嘉,(莊子〈應帝王〉中「即內聖即外王」的應世思想》,《清華大學中文學報》第5期,2011年。
馬耘,〈莊子哲學中「政治」之意義與地位〉,《止善》第7期,2009年12月。
沈清松,〈莊子的人觀〉,《哲學與文化》第14卷第6期,1987年6月。
高柏園,〈莊子〈逍遥遊〉—篇之詮釋與其發展〉,《華岡文科學報》第15期,1988年5月。
高柏園,〈莊子思想中的心靈治療體系〉,《鵝湖月刊》第304期,2000年10月。
徐聖心,〈真人不夢與莊周夢蝶〉,中國文學研究,5期,獲臺大中文系第四屆薛明敏先生學術論著獎首獎,1991年5月。
袁長瑞,〈莊子〈人間世〉的研究〉,《哲學與文化》第27卷第2期,2000年2月。
黃漢耀,〈從莊子、惠施的論辯看「真人」的四重修養〉、《鵝湖月刊》第171期,1989年9月。
陳德和,〈莊子〈齊物論〉的終極義諦及其奇詭書寫〉,《文學新鑰》第3期,2005年3月。
陳德和,〈老莊思想與實踐哲學〉,《鵝湖月刊》第406期,2009年4月。
陳德和,〈從莊子〈養生主〉論心靈的突破與生命的安頓〉,《鵝湖學誌》第44 期,2010年6月。
陳德和,〈畸人與真人—〈大宗師〉的超越性與圓融性〉《鵝湖月刊》第219期,1994年9月。
陳德和,〈莊子寓言中的逍遥思想〉,《鵝湖月刊》第316期,2001年10月。
陳德和,〈論老子《道德經》的淑世思想〉,《宗教哲學》第70期,2014年12月。
陳德和,〈論牟宗三對人間道家的哲學建構—以老子思想的詮釋為例〉,《揭諦》 第3期,2001年5月。
陳政揚 ,〈「人籟、地籟、天籟」與「吾喪我」之內在相似性的另類詮釋〉,《鵝湖月刊》第290期,1999年8月。
陳政揚,〈論「白馬非馬」在先秦哲學中的發展以儒、道、名、墨四家思想為例 〉,《揭諦》第6期,2004年4月。
陳政揚,〈孟子與莊子「命」論研究〉,《揭諦》第8期,2005年4月。
陳政揚,〈論生命的有待與超拔以莊子「形」概念為中心〉,《揭諦》第16期,2009年2月。
陳政揚,〈以「知」與「真知」的分析為核心:論莊子由「忘」達「道」的境界工夫〉,《人文與社會研究學報》第47卷第1期,2013年4月。
曹曉虎,〈試析《莊子》心性論〉,《玉溪師範學院學報》第12期,2003年。
楊自平,〈《莊子》「逍遥」概念義涵的探討〉,《哲學與文化》第9期,1999年9 月。
楊儒賓,〈從「以體合心」到「遊乎一氣」論莊子真人境界的形體基礎〉,第一屆中國思想死研討會論文及,東海大學文學院,1989年。
楊祖漢,〈論莊子的知與無知〉,《鵝湖月刊》第373期,2006 年7月。
葉海煙,〈生態保育與環境倫理的道家觀點〉,《哲學與文化》第9期,1998年9 月。
葉海煙,〈莊子的人的哲學探討〉,《哲學與文化》第7期,1994年7月。
鄔昆如,〈莊子的生死觀〉,《哲學與文化》第7期,1994年7月。
鄭倩琳,〈《莊子.齊物論》「莫若以明」探究〉,《新竹師範學院語文學報》第9 期,2002年12月。
鄔昆如,〈莊子的生死觀〉,《哲學與文化》第7期,1994年7月。
羅堯,〈莊子心性論〉,《中國文化月刊》第264期,2002年3月。
謝君直,〈老莊哲學的自然觀對生命教育研究的意義〉,人文與社會研究學報,2010年10月。
四、學位論文(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李宜航,《《莊子》中的「知」與「治」》,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李信宮,《莊子〈應帝王〉政治哲學向度解讀》,華梵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邱茂波,《從「內聖外王」論莊子哲學及其重要詮釋》,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博士論文,2003年。林俊宏,《莊子的政治觀~~一個思想典範的詮釋》,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林芸年,《莊子〈齊物論〉之真諦》,東海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洪婉霖,《論《莊子‧内篇》語言詮釋—以〈齊物論〉為中心》,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7年。
曾馨儀,《〈莊子.大宗師〉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莊鎮宇,《人生的困境及其解決之道-以莊子哲學為中心的考察》,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郭應哲,《莊子明王之治思想》,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陳政揚,《孟子與莊子「內聖外王」研究》,東海大學哲學系博士論文,2003年。陳秉虔《知與忘—〈莊子.大宗師〉文本結構的詮釋與分析》,華梵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陳英善,《從「心」論中國哲學基本型態之開展》,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博士論文,2013年。黃源典,《莊子的治道觀》,南華管理學院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楊子翎,《論莊子「自我」與「自由」概念》,東吳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彭啟峰 《莊子之修養論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1996年。鍾芳姿,《郭象《莊子注》的詮釋理路—-以〈逍遥遊〉和〈齊物論〉為核心》,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博士論文,2008年。蔡忠道《陸賈思想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年。蔡忠道《魏晉儒道互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博士論文,1998年。卓玉芳,《莊子內七篇真人觀之研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系哲學與生命教育碩士班碩士論文,2014年。郭逸智,〈老子《道德經》應世思想研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系哲學與生命教育碩士班碩士論文,2016年。王敘安,《莊子實踐哲學初探一以內七篇為中心》,南華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陳秉虔,《知與忘—〈莊子.大宗師〉文本結構的詮釋與分析》,華梵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林定修,《真人與坐忘—《莊子.大宗師》文本分析與探討》,華梵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2015年。謝國樑,《論莊子內七篇對知的超越與圓融一以認知的差異性和弔詭性為中心》,南華大學生死學系哲學與生命教育碩士班碩士論文,2016年。楊茂長,《論莊子〈應帝王〉的經營思想及其實踐》,南華大學生死學系哲學與生命教育碩士班碩士論文,2017年。李寶貞,《論莊子真人思想之實踐及證成—以〈大宗師〉為中心》,南華大學生死學系哲學與生命教育碩士班碩士論文,2017年。魏君璞,《《莊子.應帝王》政治寓意的現代價值》,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