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份
Lee Davidson(2008年2月12日)。投資壞習慣(五):過度自信(Over confidence)。晨星台灣網。2020年3月30日,取自https://tw.morningstar.com/ap/news/118086/ default.aspx
王士鳴(2006)。不動產估價師信心判斷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王盈雅(2017)。偏差行為效益評估、中立化技術、接觸偏差同儕與國中生偏差行為之關聯性(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王琮瑞(2006)。青少年偏差行為-藥物濫用的衡鑑。諮商與輔導,244,6-13。
朱瑞玲、楊國樞(1978)。家庭與社區環境對國中學生問題行為的影響。「社會變遷中的青少年問題」研討會論文專集,24,11-28。
吳中勤(2015)。探討國中青少年偏差行為的社會心理決策歷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吳芝儀(2000)。國中階段中輟學生輟學經驗與危機因素之研究。犯罪學期刊,5,179-232。
吳淑華(2008)。理性選擇對青少年偏差行為之影響-以社會連結為中介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宋明順(2000)。偏差行為Deviant Behavior。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2020年3月30日,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9129/
宋瑛堂(譯)(2006)。D.Callahan著。作弊的文化(The Cheating Culture)。臺北市:遠足。
李紫媚(2008)。盜與罪 青少年犯罪預防理論與對策。香港:城市大學。
李紫媚、余豔萍(2012)。香港青少年盜竊犯罪抉擇過程研究。香港:城市大學。
沈六(2000)。教育大辭書。臺北市:文景。
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2020年01月15日)。
周愫嫻、曹立群(2007)。犯罪學理論及其實證。臺北市:五南。
林青瑩(1999)。青少年偏差行為的家庭因素之分析研究。公民訓育學報,8,409-455。
林洪茂(1993)。高中生偏差行為成因之社會學理論分析與驗證(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朝夫(1996)。偏差行為輔導與個案研究。臺北市:心理。
林瑞欽(2000)。認知行為團體療法對濫用藥物者輔導成效之研究。犯罪學期刊,5,277-310。
林適湖(1991)。社會控制理論與國中學生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邱皓政(2019)。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與R資料分析範例解析(第6版)。台北市:五南。
胡展誥(2017)。別讓負面情緒綁架你:30個覺察+8項練習,迎向自在人生。臺北市:寶瓶文化。
胡海國(2015年7月15日)。青少年大腦的特性—機會與風險。健康遠見 - 對身體好。 2020年3月31日,取自https://health.gvm.com.tw/article.html?id=61205
徐政良(2016)。投資人的認知偏誤:理論、自省與矯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徐苑玲、黃柏凱、洪琳雅(2017)。性別與投資行為偏誤。Review of Securities and Futures Markets, 29(4), 147-182. doi:10.6529/RSFM.201712_29(4).0004
高毓婷(譯)(2017)。為什麼我們總是相信自己是對的?(原作者:李南錫)。臺北市:本事出版。
張幸惠、姚名麗(2014)。基金經理人的認知偏觀與基金續效之關連性。企業管理學報,101,67-87。
張春興(2006)。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
張楓明(2011)。青少年生活狀況調查問卷。未出版手稿。
莊耀嘉(1996)。兒童品性異常之原因:低自制力與不良休閒活動。犯罪學期刊,2,125-140。
莫茲婷(2017)。「放手」還是「放任」?這樣管青少年就對了!轉轉發現愛。臺北市:好消息電視台。
許春金(1985)。親子關係與青少年犯罪之研究。行政院研考會加強家庭教育促進社會和諧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70-191。
許春金(2010)。犯罪學(修訂六版)。臺北市:三民。
郭秋勳、黃俊勳(2000)。影響犯罪青少年偏差行為之相關因素研究。刑事政策與犯罪研究論文集,3,129-151。
郭敏華(2008)。行為財務學:當財務學遇上心理學。臺北市:智勝文化。
陳巧雲、邱重儒(2014)。從實驗室引發的攻擊情境來探討青少年暴力行為。青少年犯罪防治研究期刊,6(2),53-80。
陳志恆(2017年12月27日)。是叛逆還是獨立?—如何與家中的「中二」青少年相處。老師,可以和你聊一下嗎? 2020年3月31日,取自http://blog.udn.com/heng711/109717777
陳威廷(2017)。偏差行為之傷害及效益評估、低自我控制與國中生偏差行為之關聯性(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陳建志(2011)。從升學主義的角度探討國中生的考試作弊行為(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新竹市。陳重亨(譯)(2019)。非理性效應:投資的失敗,來自你的本能(原作者:Daniel Crosby)。臺北市:今周刊。
陳皎眉、林宜旻、徐富珍、孫旻暐、張滿玲(2015)。心理學。臺北市:雙葉書廊。
彭怡芳、曾育貞(2003)。偏差行為之定義。載於齊力、董旭英(主編)台灣青少年偏差行為之剖析(1-14頁)。嘉義縣:南華大學。
曾育貞(2002)。刺激尋求動機、青少年自我中心與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以台南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黃正鵠、黃有志(2004)青少年自主與價值觀輔導。學生輔導月刊,94,8-9。
黃俊傑、王淑女(2001)。家庭、自我概念與青少年偏差行為。應用心理研究,11,45-68。
黃德祥(2008)。青少年發展與輔導。臺北市:五南。
葉智丞、朱曉萍、柯俊禎(2011)。投資人特質、投資習性、心理偏誤與投資績效之關聯性。財金論文叢刊,15,19-38。
詹宜華、張楓明、董旭英(2012)。國中生接觸偏差同儕在其衝動性格、知覺父母監督與偏差行為間關聯性之中介效果。犯罪與刑事司法研究,18,89-123。
廖鳳池(1990)。認知治療理論與技術。臺北市:天馬。
劉英美(2019)。偏差行為效益評估、接觸偏差同儕、低自我控制與青少年偏差行為之關聯性(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蔡永順、劉文智(2011)。台灣機構投資人過度自信行為實證研究。台灣管理學刊,11(2),91-126。
蔡宜家、吳永達(2018)。中華民國107年犯罪狀況及其分析-2018犯罪趨勢關鍵報告。法務部司法官學院,臺北市。
蔡崇景、李政聰、歐益榮(2001)。淺談防制青少年飆車之道-以台南市警察局防制作為為例。九十年國際道路交通安全與執法研討會,1-2。
蔡德輝、楊士隆(1999)。校園安全危機-幫派與少年之聯結。師友月刊,386,10-16。
蔣東霖(2003)。依附、社會學習與少年偏差行為(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鄭保村(2012)。非理性行為與習慣領域。習慣領域期刊, 3(2),11-35。
鄭照順(1997)。高壓力青少年所知覺的家庭、社會支持及其因應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蕭佳純(2014)。國中生心理健康影響因素之多層次分析。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集刊,10,129-160。
謝明瑞(2007)。經濟行為中的過度自信與盲目樂觀。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20年3月31日,取自http://www.npf.org.tw/categories/2
謝淑敏(2003)。從犯罪學理論探討考試作弊預防對策。復興崗學報,78,315-332。
謝瑤偉(2002)。邊緣少年八家將的省思。法務部網站。2020年4月25日,取自https://www.moj.gov.tw/cp-1033-45745-eefe6-001.html
鍾思嘉(1996)。青少年身心調適問題及其輔導對策。載於青年輔導年報編輯小組總校閱,青少年問題與輔導論文集(25-38頁)。臺北市: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蘇尹翎(2000)。社會連結與雲嘉地區少年偏差行為--Hirschi社會控制理論之驗證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蘇迺惠、陳雲英、黃勝華(2017)。經理人過度自信與盈餘品質之關係。台灣管理學刊,17(1),1-22。
鐘琳惠(2007)。從歐盟驗談台灣青少年就業與失業問題。就業安全半年刊。2020年3月30日,取自https://www2.wda.gov.tw/safe/docs/safe95/userplane/half_year_display.asp?menu_id=3&submenu_id=448&ap_id=395
英文部份
Becker, G. S. (1993). Nobel lecture: The economic way of looking at behavior.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01(3), 385-409.
Becker, G. (1986). Crime and Punishment: An Economic Approac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 169-217.
Birken (2017). End Financial Stress Now: Immediate Steps You Can Take to Improve Your Financial Outlook. Emily Guy,Adams Media Corp.
Duck, J. & Fortey, K. (2003). The same yet different:The role of distinctiveness in adolescent conformity. Austral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55, 41.
Glaser, M. & Weber, M. (2007). Overconfidence and trading volume. The Geneva Risk and Insurance Review, 32(1), 1-36.
Hirschi, T. (2002). The crafi of criminology. London:Transaction Publishers.
Kahneman, D. & Tversky (1996). A. On the reality of cognitive illusions (PDF). Psychological Review, 103 (3): 582–591. PMID 8759048. doi:10.1037/0033-295X.103.3.582.
Kahneman, D. and M. W. Riepe, 1998, Aspects of investor psychology. Journal of Portfolio Management, 24, 52-65.
Kline. (2005).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New York: Guilford.
Lichtenstein, S., Fischhoff, B. & Philips, L. (1982). Calibration of robability: The state ofthe art to 1980. In Kahneman, D. and A. Tversky(Eds.). Judgment under Uncertainty:Heuristics and Biases, 306-336,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rks, G. (1984). Thinking one's abilities are unique and one's opinions are comm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10, 203-208. doi:10.1177/ 0146167284102005.
Nordgren, L. F., Harreveld, F. v. & Pligt, J. v. d. (2009). The Restraint Bias How the Illusion of Self-Restraint Promotes Impulsive Behavior.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12), 1523 - 1528.
Siegel, Larry J. (1998). Criminology. West/Wadworth Publishing Co.
Taylor, S. E. & Brown, J. D. (1988). Illusion and Well-Being: A Social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on Mental Health.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03(2), 193-210. doi:10.1037//0033-2909.103.2.193
Tversky, A. & Kahnmane, D. (1974). Judgment under uncertainty: Heuristic and biases, In D. Kahneman, P. Slovic, & A. Tversky(Eds.). Judgment under uncertainty; Heuristics and bia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