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9)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6 03:4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佩霞
研究生(外文):CHEN, PEI-HSIA
論文名稱:發展學校農事體驗與綠色照護課程之行動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ction research: Developing School Farming Experience and Green Care Course
指導教授:蔡執仲蔡執仲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h Chung Tsai
口試委員:蔡執仲洪振方鄭蕙玲
口試委員(外文):Chih Chung TsaiJeng-Fung HungHui-Ling Cheng
口試日期:2020-06-22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科學教育暨環境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專業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20
畢業學年度:10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9
中文關鍵詞:農事體驗綠色照護課程發展
外文關鍵詞:Farming experienceGreen careCurriculum developmen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26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4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研究於國中端發展以學校為本位且具有永續發展概念的跨領域食農教育課程,本課程融入健康教育課程中,課程規劃以食農教育及綠色照護為主軸,輔以永續農業和食物產銷過程的概念,透過用農事體驗的活動進行探究式的課程學習,讓學生建立永續環境的意識外,可調適負面情緒及紓解壓力,並願意與他人溝通、付出和分享,培養出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中的「自發」、「互動」、「共好」的核心素養理念。研究對象為研究者從任教班級中以立意取樣的一班國二美術班學生,人數為30人。研究方法採用質性的方式,並針對課室錄影、晤談資料、學習單回饋以進行資料分析,藉此觀察學習者的改變及研究者在教師專業上的成長。研究發現學生透過具有農事體驗的食農教育課程,除了引發學生的感官能力與學習動機外,還學會運用探究的方式來解決問題,並在接觸植株的過程中,紓解壓力與負面情緒以療癒自己的身心靈,達到綠色照護的效果,進而願意親近自然保護環境。不只如此,學生在課程中不斷地與他人互動合作,重新建立與家庭、社區和環境的連結,展現共作共享共食的精神,實現永續農業的價值。此外,研究者透過此行動研究瞭解在課程規劃與實施上需應用學生生活周遭的資源,以結合在地風土文化,讓學校成為家庭和社區的橋梁,藉此開拓學生的眼界。而與跨領域教師的互助討論合作及與學生的互動過程中,除可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外,還能進行自我反思以修正實務課程及研究者本身的信念,進而達到教師專業成長的目標。
This study will develop interdisciplinary and school-based curriculum integrated into health education to th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The curriculum mapping will be based on diet and agriculture education and green care, supplemented by the concepts of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the process of food production and marketing. It makes students to establish the sense of sustainable environment, adjust negative emotions and relieve stress, and be willing to communicate and share with others through the farming experience activities for inquiry-oriented learning. This curriculum develops students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taking initiative, engaging their interaction, and seeking the common good stressed in 12-Year Basic Education.The research object is the class of purposive sampling. The students are second grade of middle school and the number of students is 30. It is a qualitative action research. Researcher will analyze data based on videos, interviews, and students feedbacks to observe the changes of students and the resear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The study found that students through farming education courses with farming experience, in addition to triggering students' sensory abilities and learning motivation, also learned to use inquiry to solve problems, and relieve stress and negative emotions in the process of contacting plants healing his body, mind and soul to reach green care, and then willing to be close to nature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Students are constantly interacting and cooperating with others in the course, re-establishing the connection with family, community and environment, showing the spirit of sharing and realize the value of sustainable agriculture.In addition, the researcher use this action research to understand the application of the resources around the students' lives and the local culture in the course 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on, so that the school can become a bridge between the family and the community, thereby broadening the horizons of students. The researcher and interdisciplinary teachers can collaborate in discussions to achieve self-reflection to modify the curriculum and beliefs, and achieve the goal of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目錄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目錄 Ⅳ
表次 Ⅵ
圖次 Ⅶ
附件次 Ⅸ
第壹章、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名詞解釋 5
第貳章、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永續發展環境教育下的食農教育 7
  第二節  園藝治療到綠色照護 13
  第三節  體驗教育與探究學習 16
  第四節  重理解的課程設計 19
  第五節  教師專業成長與課程行動研究 22
第參章、研究方法 27
  第一節  研究情境與對象 27
  第二節  研究流程 30
  第三節  課程設計 33
  第四節  資料的收集與分析 54
第肆章、研究結果與討論 64
  第一節  教學實施與課程修正歷程 64
  第二節  學習者的改變歷程 73
  第三節  教師專業成長歷程 104
第伍章、結論與建議 112
  第一節  結論 112
  第二節  建議 115
參考文獻 117
附件 126


表次
表3-3-1 食在農藝課程對應十二年國教課綱核心素養統整表 40
表3-3-2 食里農香樂旗中課程對應十二年國教課綱核心素養統整表 41
表3-3-3 食在農藝課程對應十二年國教課綱學習表現統整表 45
表3-3-4 食里農香樂旗中課程對應十二年國教課綱學習表現統整表 46
表3-3-5 食在農藝課程對應十二年國教課綱學習內容統整表 49
表3-3-6 食里農香樂旗中課程對應十二年國教課綱學習內容統整表 50
表3-4-1 食在農藝課程學習單之學習目標 54
表3-4-2 食里農香樂旗中課程學習單之學習目標 55
表3-4-3 觀察期-期初晤談探討面向及大綱 57
表3-4-4 觀察期-期末晤談表探討面向及大綱 58
表3-4-5 第一循環期-期初晤談探討面向及大綱 59
表3-4-6 第一循環期-期末晤談探討面向及大綱 60
表3-4-7 第二循環期-期初晤談探討面向及大綱 60
表3-4-8 第二循環期-期末晤談探討面向及大綱 61
表3-4-9 資料類別編碼說明表 62
表4-1-1 牛奶瓶彩繪理念整理之一74
表4-1-2 牛奶瓶彩繪理念整理之二75


圖次
圖2-1-1 食農教育內容架構圖 12
圖2-2-1 綠色照護涵蓋層面示意圖15
圖2-3-1 核心素養三面九項 17
圖2-4-1 逆向設計三階段 19
圖2-5-1 教學知識轉化模式 23
圖2-5-2 教師專業成長模式 24
圖3-1-1 學校位置圖 28
圖3-1-2 學校農場樸門設計分區示意圖28
圖3-2-1 研究流程示意圖 32
圖3-3-1 三階段主題課程單元設計統整圖 34
圖3-3-2 食在農藝主題課程跨領域架構圖 36
圖3-3-3 食里農香樂旗中主題課程跨領域架構 37
圖3-3-4 食在農藝主題課程對照十二年國教課綱之核心素養統整圖 39
圖3-3-5 食里農香樂旗中課程對應十二年國教課綱核心素養統整圖 40
圖4-1-1 穴盤育苗 66
圖4-1-2 正在定植的學生 66
圖4-1-3 下課幫忙澆水的值日生 70
圖4-1-4 郭理事長協助香草扦插 71
圖4-1-5 曾執行長協助學生澆水 71
圖4-2-1 學生的作物(小松及菜奈) 80
圖4-2-2 學生直接吃起空心菜 88
圖4-2-3 課堂中學生聞到香草欣喜的模樣 92
圖4-2-4 體驗香草茶活動 94
圖4-2-5 在農場看到香菇 95
圖4-2-6 蚱蜢在同學的手上 96
圖4-2-7 在作物上看到蜘蛛結網 96
圖4-2-8 學生玩香蕉葉 97
圖4-2-9 學生玩泥巴球 97
圖4-2-10 學生到農場合作進行農事的樣貌 101
圖4-2-11 學生送給導師的作物 102


附件次
附件一 食在農藝主題課程教案 127
  課程單元對應學習單 141
附件二 食里農香樂旗中主題課程教案 147
  課程單元對應學習單 164
中文文獻:
丁于倩、趙淑員、藍育慧(2011)。園藝治療提升社區老人身心健康之應用。社區發展季刊,136,372-382。
王明忠(2014)。教師專業成長社群─「教師即研究者」概念源起與理念。中華科技大學學報,60,215-233。
王順民(2011年7月31日)。關於身障族群之綠色照護而來的延伸性思考【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s://www.sunnyswa.org.tw/2627/sunnyswa-views209
朱凱薇(2007)。一顆種子,一個希望:園藝治療活動在黎明教養院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慈濟大學,花蓮縣。
吳清山、王令宜、黃建翔(2014)。國民小學推動永續發展教育之調查研究。課程與教學季刊,17(2),93-118。
宋秉明(2016)。校園綠色廚房:從友善環境農田到健康餐桌的學習途徑。台北市:遠足文化。
何昕家、張子超(2013)。環境倫理再現與超克。應用倫理評論,54,103-163。
岑逸飛(2008年5月7日)。《窗下思潮》以農立國【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82999
沈瑞琳(2016)。綠色療癒力:台灣第一本園藝治療跨領域理論與應用大集(2016年全新封面暢銷改版)。台北市:麥浩斯。
亞曼(2015)。亞曼的樸門講堂:懶人農法‧永續生活設計‧賺對地球友善的錢。台北市:新自然主義。
周淑卿(2004)。教師的課程知識內涵及其對師資教育的意義。課程與教學季刊,7(3),129-142。
周雅雲(2014)。國民小學健康與體育教科書食育內容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文化創意事業管理學系研究所,嘉義縣。
周儒、張子超、黃淑芬(譯)(2008)。環境教育課程規劃(原作者:Engleson,D. C. & Yockers, D. H.)。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原著出版年:2003)
林木泉(2008)(譯)。園藝治療入門。台北市:洪葉文化。(Lewis,C. A., 1996)
林玉體(2011)。西洋教育思想史。臺北市:三民。
林志遠、曾瑞成(2006)。全人健康理念整演進。中華體育季刊,20(4),14-19。
林明地(2002)。學校與社區關係。台北市:五南。
林秋萍(1998)。台北市野鳥學會協助國小戶外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樹聲、靳知勤(2012)。國小教師實踐社會性科學議題教學之教師知識成長與比較。科學教育學刊,20(1),41-68。
胡忠一(2016)。日本校園的食農教育。農業推廣文彙,61,1-28。
孫志麟(2003)。教師專業成長的另類途徑:知識管理的觀點,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6(1),229-252。
孫雨亮(2015)。園藝療法的內涵及其演變。中國科技術語,2,58-61。
郝冰、王西敏(譯)(2009)。失去山林的孩子:拯救「大自然缺失症」兒童(全新修訂版)(原作者:Richard Louv)。新北市:野人。(原著出版年:2008)
康以琳、張瑋琦(2016)。人與食物的距離──鄉村小學食農教育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教育實踐與研究,29(1),1-34。
張李淑女、張育嘉、林慧美、陳逸卉、鄭怡娟、蒙美津、邱駿紘、蘇完女、林秀珍、鄭秀敏、陳怡如、汪在莒、林承鋒(2016)。健康與生活:開創樂活幸福人生。新北市:新文京。
張珍悅、徐勝一(2010)。永續發展教育脈絡探討:「聯合國永續發展教育十年計畫」之回顧。地理研究,52,1-26。
張春興(2013)。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重修二版。台北市:東華。
張德銳、丁一顧(2009)。教學行動研究及其對中學教師專業成長態度影響之研究。課程與教學季刊,12(1),157-181。
教育部(2015)。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取自https://www.naer.edu.tw/ezfiles/0/1000/attach/87/pta_18543_581357_62438.pdf
教育部(2018)。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健康與體育領域。取自https://www.naer.edu.tw/ezfiles/0/1000/attach/84/pta_18522_1560772_59945.pdf
教育部(2019)。議題融入說明手冊。取自https://www.naer.edu.tw/ezfiles/0/1000/img/67/139436676.pdf
邱珍琬(2019)。是馴服還是陪伴?-人類、寵物的相互心理學。科學月刊,593,46-49。
蔡清田(2004)。課程發展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蔡清田(2007)。課程行動研究的實踐之道。課程與教學季刊,10(3),75~90。
曹錦鳳、董時叡、蔡嫦娟(2017)。食農教育對都市型學生農業素養與飲食習慣之影響。農業推廣文彙,62,1-14。
陳正芬(譯)(2012)。一座發燒小行星的未來飲食法(原作者:Anna Lappe )。台北市:行人。
陳向明(2009)。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五南。
陳怡如(2015)。真食育:主婦聯盟媽媽們的14堂食物教養課。臺北市:天下生活出版。
陳玠廷(2015)。風險下的出路:臺灣食農教育發展初探。農業推廣文彙,60,61-67。
陳俊霖(2009年4月17日)。綠色照護 農村再生。自由時報。取自https://talk.ltn.com.tw/article/paper/296203
陳俊霖(2017)。森林療癒與綠色心理治療。森林療癒國際研討會,林務局2樓國際會議廳。
陳春秀(2002)。課程行動研究與教師專業成長。課程與教學季刊,5(4),37-56。
陳惠美、黃雅鈴(2005)。園藝治療之理論與應用。中國園藝,51(2),135-144。
曾志華、張靜嚳(2006)。一位高職數學教師的教學專業成長歷程。師大學報。科學教育類,51(1,2),55-82。
游秀靜、唐淑華(2015)。因「被看見」而「能看見」:「學習共同體公開授課」對促進教師專業成長之個案研究。中等教育,66(1),16-39。
黃光雄、楊龍立(2001)。課程設計:理念與實作。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光雄、蔡清田(2015)。課程發展與設計新論。台北:五南。
黃怡(2018年8月8日)。農業的大愛:不要窄化了食農教育【線上論壇】。取自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195/article/7157
黃政傑(2014)。課程設計。臺北市:臺灣東華。
黃啟菱(2018年6月)。理論與效益:戶外教育4大效益、10項學習成果。未來Family雜誌,36。取自https://gfamily.cwgv.com.tw/content/index/11867
黃盛璘(2007)。走進園藝治療的世界。台北市。生命潛能。
黃煜文(譯)(2007)。巴黎,現代性之都(原作者:David Harvey)。新北市:群學。(原著出版年:2003)
楊冠政(1997)。環境教育。台北市:明文書局。
楊國樑(2005)。何謂體驗教育【線上論壇】。取自http://www.pataiwan.org/page/explore.php
楊鎮宇(2018)。食.農:給下一代的風土備忘錄。臺北市:游擊文化。
葉欣誠(2017)。探討環境教育與永續發展教育的發展脈絡。環境教育研究,2,67-109。
葉欣誠、于蕙清、邱士倢、張心齡、朱曉萱(2019)。永續發展教育脈絡下我國食農教育之架構與核心議題分析。環境教育研究,15(1),87-140。
葉國樑、唐孝蘭、黃禎貞、陳佩君、陳美如(2006)。國中階段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之環境永續發展教育內涵與教學效果之研究。健康促進暨衛生教育雜誌,26,53-83。
董氏基金會(2005)。解憂:憂鬱症百問2。台北市:董氏基金會。
董時叡(2015)。日本食農教育與台灣農業推廣體制之連結。農業推廣文彙,60,1-6。
董時叡、蔡嫦娟(2012)。農村綠色生活推廣方案規劃研究:食農教育課程規劃設計。行政院農業委員會101年度科技計畫研究報告。臺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詹嘉紋(2015年11月20日)。當社工遇上農地 劉燕霖「綠色照顧」溫柔陪伴弱勢生【線上論壇】。取自https://e-info.org.tw/node/111578
甄曉蘭(2003)。教師的課程意識與教學實踐。教育研究集刊,49(1),63-94。
潘文忠、陳伯璋、黃茂在、曾鈺琪、李文富、林志成、張惟亮、吳文德、陳永龍、葉鴻楨、許彩梁(2015)。戶外教育實施指引。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蔡執仲(2007)。 巢狀探究教學模式對國二學生科學學習環境知覺與學習動機影
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彰化縣。
蔡執仲、段曉林、靳知勤(2007)。巢狀探究教學模式對國二學生理化學習動機影響之探討。科學教育學刊,15(2),119-144。
蔡清田(2008)。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蔡嫦娟(2015)。日本長野縣新山小學種稻體驗紀實:兼論食農教育與真實學習。農業推廣文彙,60,31-42。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2018)。107年度死因統計。取自https://dep.mohw.gov.tw/DOS/lp-4472-113.html
鄭明長(2005)。教師實務知識與專業成長。教育科學期刊,5(2),126-137。
賴麗珍(譯)(2008)。重理解的課程設計(原作者:Grant Wiggins.JayMcTighe )。台北市:心理。
謝政廷、李建輝(2010)。園藝治療的基本概念。諮商與輔導,293,41-45。
魏瑋志(2016)。讓孩子在情緒裡學會愛:陪他經歷喜怒哀樂,說出真感受。台北市:如何。
鍾乙豪(2017)。體驗教育意涵深化-以小學農作植栽為例。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9),198-202。
簡才傑、周煥銘(2017)。綠色自然照顧對社區復健中心精神病患之成效。文化創意產業研究學報,7(2),37-42。
簡良平(2010)。偏遠地區小學教師對弱勢社區環境之覺知及其教學回應。教育實踐與研究,2,37-64。
顏建賢、曾千惠(2014)。食育內涵指標建構之研究。農業推廣文彙,59,27-50。
顏建賢、曾宇良、張瑋琦、陳美芬、謝亞庭(2015)。我國食農教育推動策略之研究。農業推廣文彙,60,69-86。
藍惠玲(2017) 。食農議題融入統整課程對學生親環境行為表現之協同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暨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蘇碩斌(2016)。台大「食養農創計畫」教室帶出陽光。臺灣社會學會通訊,84,49-51。

英文文獻:
American HorticulturalTherapyAssociation.(2004). Horticultural therapy[Online]. Retrieved Feb 15,2008 from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ahta.org/information/faq.cfm
Blair, D. (2009). The childin the garden: Anevaluative review of the benefits of school gardening. The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40(2), 15–38, DOI:10.3200/JOEE.40.2.15-38
Clemons, C., Lindner, J.R.,Murray, B., Cook, M. P., Sams, B., & Williams, G. (2018). Spanning theGap:The Confluence of Agricultural Literacy and Being Agriculturally Literate.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ducation, 59(4),238-252.
Dimbleby, H., & Vincent,J.(2013). The school food plan. Retrieved fromhttp://www.schoolfoodplan.com/wp-content/uploads/2013/07/School_Food_Plan_2013.pdf
Firth, J.; Marx, W.; Dash,S.;Carney, R.; Teasdale, S.; Solmi, M., Stubbs, B.; Schuch, F.; Carvalho,A.;Jacka, F.; &Sarris, J. (2019). TheEffects of Dietary Improvement onSymptoms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 A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Trials. Psychosomaticmedicine,81(3), 265-280.
García,L.M., Rubio,O.R.,&Gutierrez,B.I. (2018).Farming for Life Quality and Sustainability: ALiteratureReview of Green Care Research Trends in Europe. International Journal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15(6),1-18.
Hargreaves, A. (2000). FourAges of Professionalism andProfessional Learning. Teachers andTeaching: Historyand Practice, 6, 151-182.
Hine, R, Peacock, J. andPretty, J. (2008). ‘Carefarming in the UK: contexts, benefits and links withtherapeutic communit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rapeuticCommunities,29(3), 245-260.
Klemmer, C.D., Waliczek,T.M.,& Zajicek, J.M. (2005). Growing minds:the effect of a schoolgardening program on the science achievementof elementary students. HortTechnology, 15(3), 448-452.
Lumeng, J. C.,Kaplan-Sanoff,M., Shuman, S., & Kannan, S. (2008). Head start teachers'perceptions ofchildren's eating behavior and weight status in the context offood scarcity. Journal of Nutrition Education andBehavior, 40(4), 237-243.
McAleese , J.D., &Rankin, L.L. (2007).Garden-based nutrition education affects fruit andvegetable consumption insixth-grade adolescents. Journal of theAmerican DieteticAssociation, 107(4), 662-665.
McCurdy, L. E., Winterbottom,K. E., Mehta, S. S.,& Roberts, J. R. (2010). Using nature and outdooractivity to improvechildren’s health. Current Problems inPediatric and AdolescentHealth Care, 40(5), 102–117.
Muller, N.,.Werner,P., &Kelcey,J.G. (2010). Urban Biodiversity and Design. NJ: Wiley-Blackwell.
Ryan, R. (2017).UN: 200,000die each year frompesticide poisoning. Retrieved fromhttps://www.aljazeera.com/news/2017/03/200000-die-year-pesticide-poisoning-170308140641105.html
Simson, S., & Straus, M.(2003). Horticultureas Therapy: Principles and Practicey. New York: FoodProducts Press
Smit, B., & Skinner, M.W.(2002). Adaption Optionsin Agriculture to Climate Change: A Typology.Mitigation and Adaptation Strategies for Global Change, 7(1), 85-114.
Soderback,I., Soderstrom, M.,& Schalander, E. (2004). Horticultural therapy: the"healinggarden" and gardening in rehabilitation measures at Danderydhospitalrehabilitation clinic, Sweden. PediatricRehabilitation, 7(4), 245-260.
Susan, L. (2013). BringingEducational Thought toPublic School Lunch:Alice Waters and the EdibleSchoolyard. Journal of Thought, 48(2), 12-27.
UNESCO. (2013). UN decade of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2005-2014). Retrieved fromhttp://portal.unesco.org/education/admin/ev.php?URL_ID=23279&URL_DO=DO_TOPIC&URL_SECTION=201
UNESCO. (2017). Education forsustainabledevelopment goals. Retrieved from http://unesdoc.unesco.org/images/0024/002474/247444e.pdf
United Nations (2015).Transforming our world: the 2030 agenda for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trievedfrom https://sustainabledevelopment.un.org/content/documents/2125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eb.pdf
VanDriel, J. H., Beijaard,D., & Verloop,N. (2001).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and reform in scienceeducation: The role of teachers’ practical knowledge. Journal of Research inScience Teaching, 38(2),137-158.
Withington,T. (2019).10Reasons Why Every ChildShould Experience Farming And How To Do It. Retrievedfrom https://lillydenfarm.com/10-reasons-every-child-experience-farming/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