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王玉麟(2004)。研究倫理的相關議題。教師之友,45(3),85-93。
田安里(2005)。雙薪家庭夫妻的性別角色態度與角色承諾對婚姻滿意度影響。國立嘉
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市。
行政部主計總處(2016)。15至64歲已婚女性之就業狀況報告,台北:行政院
主計處。檢索於2020年2月15日。網址:https://www.stat.gov.tw/ct.
asp?xItem=41524&ctNode=6426&mp=4
行政院主計總處(2016)。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台北:行政院主計處。檢索於2020
年2月15日。網址:https://www.dgbas.gov.tw/ct.asp?xItem=
41359&CtNode=3304&mp=1
何雨威(2010)。「全職」媽媽的「兼職」工作?台灣已婚育女性選擇部分工時工作的
就業經驗探討。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何淑禎(2002)。職業婦女工作與家庭生活調適之研究:以已婚國小女教師為例。國立
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市。
吳珍梅(2003)。國小女教師工作與家庭研究:女性主義觀點與沙圖象徵意涵之分析。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系博士論文,彰化縣。
林明地(2002)。的研究實例舉隅:校長領導的參與觀察。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
編,質的研究方法。高雄:麗文。
林俊瑩、邱欣怡、葉枝君(2012)。社經背景、幼年受管教經驗與教養價值觀對學前教
育階段家長管教子女方式的影響。中華輔導與諮詢學報,32,123-149。
林淑萍(2012)。再就業婦女職業流動之研究。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新北 市。
林雅萍(2006)。父母共親職動力歷程。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新 北市。
林惠娟(2001)。「我為什麼來上課?!」影響案主接受親職教育輔導因素之探討。東
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台中市。
林紳旭(2008)。未婚者與離婚者逐年增加。北市主計處:大紀元。檢索於2008年06
月01日。網址:http://www%20.epochtimes.com/b5/8/5/21/n21
25761p.htm
周月清、潘淑滿(2017)。照顧工作對婦女就業的影響:以新竹市為例。社區發展季
刊,160,245-263。
周月清、李文玲、林碧惠等譯(1994)。家庭壓力管理。台北:桂冠。
周麗端(2012 )。雙工作家庭的生活滿意:工作-家庭衝突與互利的影響。中華心衛生
學刊,25(3),377- 418。
周彥亨(2004)。台灣男女晚婚問題之探究-以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為例。中華大學經營
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市。
周麗端、唐先梅(2003)。家庭主婦的處境—生命歷程觀點探討。行政院國家科
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91-2413-H-003-016),台北市: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周麗端、唐先梅(2007)。台灣已婚女性家庭與工作生涯的抉擇—以生命歷程理
論分析(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
NSC95-2413-H-003-010),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周麗端、曾慶玲、陳芳茹(2007)。家庭研究新取向—生命歷程理論。載於中華民國家
庭教育學會編著,當前家庭教育的挑戰與對策(頁57-78)。台北: 師大書苑。
周麗端、曾慶玲、黃瓊慧(2002)。家庭主婦的困境—以生命全程觀點探討。行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90-2413-H-003-033
),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高淑清(2000)。雙薪家庭:角色分擔的開始。家庭教育學(頁131-154)。台北:
師大書苑。
高淑貴(1991)。家庭社會學。台北:黎明文化。
陳玉華(1993)。婦女勞動參與型態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農業推廣教育研究所碩士論 文,台北市。
陳秋瑩(1991)。台北市已婚婦女的角色壓力、社會支持與憂及焦慮症狀之研究。國立
陽明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陳冠廷(2019)。學齡前幼兒母親的母職與就業之兩難。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 論文,台中市。
陳皎眉(1988)。婦女的生活壓力、支持系統與家庭及婚姻健康滿足的關係。國立政治
大學心理研究所研究報告。行政院國科會。
張芳華(2008)。已婚婦女就業影響因素之探討:不同家庭生命週期的檢視。國立臺北
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新北市。
張玨(1998)。女性觀點的心理健康。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49,1-2。
張晉芬(1995)。台灣婦女工作處境之探討。勞資關係論叢,3,53–171。
張晉芬、黃玫娟 (1997)。兩性分工下觀念下婚育對女性就業的影響,收錄於劉毓秀
(編),女性、國家、照顧工作。台北:女書文化。
張素梅(1988)。婦女勞動參與率的研究-聯立模型分析,經濟論文叢刊,16(2),
175-195。
莊慧玲、林世昌 (2006)。台灣婦女勞動供給實證研究之發展,經濟論文叢刊,
34(2),119-172。
莊韻親(2009)。當個怎樣的母親?戰後台灣法律中的母職建構。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馮惠君(2011)。學校經營策略個案研究-以花蓮縣一所私立高中為例。國立東華大學
教育行政與管理學系碩士論文,花蓮縣。
黃俐婷(2011)。學齡前幼童之母親對母職的自我認同。社區發展季刊,135,
354-367。
黃柏銓(2012)。臺灣已婚民眾性別角色態度、家庭價值觀與婚姻滿意度之研究。國立
臺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黃德祥 (1997)。親職教育。臺北:偉華。
楊添福(2016)。大學生擔任社團領導特質、能力與就業力之關聯性研究-以國立新竹
教育大學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碩士論文,新竹市。
鈕文英(2015)。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市:雙葉書廊有限公司。
廖羲鳳(2002)。影響女性就業之家庭生命週期與人力資本相關因素之探討-以
台北市婦女為例。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鄭忍嬌(2013)。在子女成年背影中,回首職業婦女的母職來時路―中年職業婦女母職
生活經驗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博士論文,台北市。
鄭美玲(2001)。女性創業家創業經驗與生命歷程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
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鄭惠萍(2003)。雙親教養態度、人格特質、社會支持、生活事件與青少年心理健康。
國立成功大學護理學系碩博士班碩士論文,台南市。
劉寶蓮(2008)。高中職學生性別角色、父母教養態度對家務參與的影響研究---以苗
栗縣某高中職日間部學生為例。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在職專
班碩士論文,台北市。
劉瓊瑛(譯)(1996)。結構派家族治療入門。台北:心理。
劉慧俐、藍忠孚、藍采鳳(1995)。女醫師專業生涯、婚姻與家庭之研究。中華
衛誌,14(6),461-469。
賴淑敏、張梓嘉(2008)。工作家庭兩頭燒,職業媽媽真辛苦。公視新聞網。檢索於
2008年06月01日 ( 日期要妳檢索的日期)2020年2月15日。網址: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 /d/a/080511/51/yz03.html
魏靜慧(2016)。媽媽是我的「工作」:全職媽媽的母職經驗與實作。國立陽明大學衛
生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潘彥秀(2010)。在家庭與工作之間-已婚女性成為全職家庭主婦之抉擇歷程分析。中
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潘維琴(2007)。「六年級世代」對家庭主婦角色評價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市。
蔡青芬、楊慧滿、童俊傑、鄭慧清(2018)。高雄市婦女生活狀況與需求調查研
究期末報告。台南:長榮大學社會工作系。
蔡青龍(1988)。婦女勞動再參與的初步分析,經濟論文叢刊。16(2),149-174。
蕭淑仁(2003)。青年女性的生活經驗---以高學歷的職業婦女為例。國立中正大學心
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戴碧萱(2005)。未婚熟齡女性婚姻觀之研究-以職業婦女為例。國立臺南大學社會科
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南市。
簡文吟(2004)。台灣已婚婦勞動再參與行為的變遷。人口學刊,28,1-47。
顏宏旭(2000)。已婚婦女非理性信念與焦慮、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
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顏綵思、魏麗敏(2005)。台灣中部地區國中小學生自我概念、父母管教方式對
攻擊行為影響。臺中教育大學學觀,19(2),23-48。
蘇芊玲(1998)。我的母職實踐。臺北市:女書。
Brody, G. H.,Stoneman, Z., Flor, D., McCrary, C., Hastings, L., & Conyers, O.
(1994).Financial resources, parent psychological functioning, parent
co‐care giving, and early adolescent competence in rural two‐parent
African‐American families. Child Development, 65(2), 590-605.
Bowlby, J., (1977). The making and breaking of affectional bonds: A etiology
and psychopathology in the light of attachment theory.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130, 201- 210.
Bowlby, J., (1988). Developmental psychiatry comes ofag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45(1),1- 10.
Drobnič, S.,Blossfeld, H. P., & Rohwer, G. (1999). Dynamics of women's
employment patterns over the family life course: A comparison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Germany.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61(1), 133-146.
Eggebeen, D. J. (1988). Determinants of maternal employment for white
preschool children: 1960-1980.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0(1), 149-159.
Fivaz-Depeursinge, E., Frascarolo, F., & Corboz-Warnery, A. (1996).
Assessing the triadic alliance between fathers,mothers, and infants
at play. New Directions for Child Development, 74,Jassey-Bass.
Gannicott, Kenneth. 1986. “Women, Wage and Discrimination: Some
Evidence from Taiwan.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e Change,
34(3): 721-730.
Katz, L. F.,& Gottman, J. M. (1996). Spillover effects of marital conflict: In
search of parenting and coparenting mechanisms. New Directions for
Child and Adolescent Development, 1996(74), 57-76.
Konold, T. R., & Abidin, R. R. (2001). Parenting alliance: A multifactor
perspective. Assessment,8(1), 47-65.
Kurrien, R., & Vo, E. D. (2004). Who's in charge?:Coparenting in South and
Southeast Asian families. Journal of Adult Development,11(3), 207-
219.
McHale, J. P. (1997). Overt and covert co-parenting processes in the family.
Family Process, 36(2),183-201.
McHale, J. P., Rao, N., & Krasnow, A. D. (2000).Constructing family climates:
Chinese mothers’ reports of their co-parenting behaviour and
preschoolers’ adapt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 24(1), 111-118.
McHale, J.P.,Lauretti,A., Talbot,J.,& Pouquette ,C.(2002).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in the psychological study of co-parenting and family
group process. In J.P. McHale and W.S.Grolnick,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in the Psychological Study of Family(p.127-165).
Mahwah, 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Lu, L. (1994). Life events, social support and depression amongst Taiwanese
housewives. Counseling Psychology Quarterly, 7(2),221-226.
Paull, G.(2006). The impact of children on women's paid work. Fiscal Studies,
27(4),473-512.
Pettit, B.,& Hook, J. (2005). The structure of women's employment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Social Forces, 84(2), 779-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