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張正華、李陵嵐、葉楚平、楊平華,2007年,有機與塑膠太陽能電池,初版,五南圖書出版,台北。
2.徐守正,2005年,具體行動的開始──京都議定書的精神與內容,https://energymagazine.tier.org.tw/Cont.aspx?CatID=&ContID=711。 2020年1月1號。
3.尤如謹、洪傳獻、鄒應嶼,2004年,綠色潮流下我國太陽光電產業發展策略研究,初版,工業技術研究院產業經濟與資訊服務中心出版,新竹。
4.林孟汝、林淑媛,2019年,2025年台灣邁入非核家園 燃氣成供電主力,https://www.cna.com.tw/news/ahel/201904270074.aspx。2020年1月31號
5.行政院主計處,2019年,國情統計通報,https://www.dgbas.gov.tw/lp.asp?CtNode=1481&CtUnit=690&BaseDSD=7&xq_xCat=16。2020年2月2號。
6.Sumant Malav and Shelly Vadhera, 2015, “Hardware implementation of solar tracking system using a stepper motor”, 2015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ergy, Power and Environment: Towards Sustainable Growth (ICEPE), Shillong, India, 12-13 June.
7.日本太陽光發展協會,太陽光電系統設計與施工,張振燦譯,第三版,科技圖書出版,台北。
8.顧鴻濤,2008年,太陽能電池元件導論:材料、元件、製程、系統,初版二刷,全威圖書出版,台北。
9.佐藤勝昭,2012年,太陽電池:未來能源的終極王牌,太陽光發電技術,張華英譯,初版,瑞昇文化出版,新北。
10.陳士偉,2017年,“淺談矽晶太陽能電池”,,國家奈米元件實驗室奈米通訊,第24卷,第1期,第40-42頁。2020年2月25日。
11.李雯雯、王孟傑,2007年,薄膜太陽能電池技術發展潛力分析,初版,工業技術研究院產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出版,新竹。
12.楊德仁,2008,太陽能電池材料,初版,五南圖書出版,台北。
13.黃惠良、蕭錫鍊、周明奇、林堅楊、江雨龍、曾百亨、李威儀、李世昌、林唯芳,2008年,太陽電池,初版,五南圖書出版,台北。
14.馮垛生,2009年,太陽能發電原理與應用,初版,五南圖書出版,台北。
15.王耀諄、邱國偉,2001年,“太陽能電池EMTP模型之建立”,電力電子技術雙月刊,No. 65,pp. 32-43。
16.Deepak Verma, Savita Nema, and R. K. Nema, 2017, “Implementation of perturb and observe method of 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 in SIMSCAPE/MATLAB”, 201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Sustainable Systems (ICISS), Palladam, India, 7-8 Dec.
17.施宏澤、陳建宇、陳燦煌、莊凱翔,2015年,“具高效率之相位比較式最大功率追蹤技術”,電腦與通訊,163期,頁56-64,9月。
18.Ioan Viorel Banu and Marcel Istrate, 2012, “Modeling of 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 algorithm for photovoltaic systems”, 2012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and Exposition on Electrical and Power Engineering, Iasi, Romania, 25-27 Oct.
19.蔡政龍,2012,使用GM(1,1)增加照度資訊引用率於改善太陽能電池最大功率追蹤之電壓預測成效,私立建國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0.吳有基,黃思皓,2010年,“太陽光電能系統最大功率追蹤之研究”,中華民國第三十一屆電力工程研討會,頁2272-2276,12月。
21.Seyyed Majid Fatemi, Milad Samady Shadlu, and Amin Talebkhah, 2019,“Comparison of Three-Point P&O and Hill Climbing Methods for 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 in PV Systems” 2019 10th International Power Electronics, Drive Systems and Technologies Conference (PEDSTC), Shiraz, Iran, 12-14 Feb.
22.陳家宏,2011年,太陽能最大功率點追蹤之設計與製作,私立淡江大學,碩士論文。23.周品君,2012年,應用於太陽光伏系統之最大功率追蹤控制晶片設計,國立清華大學,碩士論文。24.吳財福、張健軒、陳裕愷,2003年,太陽能供電與照明系統綜論,初版二刷,全華科技圖書出版,台北。
25.李思賢,2003年,數位式單相低功率太陽光電能轉換系統,國立中山大學,碩士論文。26.林文德、劉宏益、黃聖澤、林俊銘、李明博、卓胡誼,“太陽能追日系統之研究:第一篇:公式的準確性”,中華民國第二十五屆電力工程研討會,頁2148-2153,11月。
27.林文德、劉宏益、黃聖澤、林俊銘、李明博、卓胡誼,“太陽能追日系統之研究:第二篇:雙軸及單軸追日系統”,中華民國第二十五屆電力工程研討會,頁2148-2153,11月。
28.Chawyuyu Khin, Panhathai Buasri, Rongrit Chatthawom, and Apirat Siritaratiwat, 2018, “Estimation of Solar Radiation and Optimal Tilt Angles of Solar Photovoltaic for Khon Kaen University”, 2018 International Electrical Engineering Congress (iEECON), Krabi, Thailand, 7-9 March.
29.Falah I. Mustafa, Sarmid Shakir, Faiz F. Mustafa, Athmar Thamer Naiyf, 2018,“Simpl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solar tracking system two axis with four sensors for Baghdad city”, 2018 9th International Renewable Energy Congress (IREC), 20-22 March.
30.Anu George, Robins Anto, 2012, “Analytical and 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optimal tilt angle of solar photovoltaic systems”, 2012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reen Technologies (ICGT), 18-20 Dec.
31.楊芷瑜,2018年,太陽能電池於遮蔽狀況下並聯繼電器或旁路二極體之效益比較,國立高雄科技大學,碩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