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專書
丁仁傑(2009)。當代漢人民眾宗教研究:論述、認同與社會再生產。臺北:聯經。
文崇一、許嘉明、瞿海源、黃順二(1975)。西河的社會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王世慶(1996)。淡水河流域河港水運史。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古鴻廷、黃書林(1990)。臺灣歷史與文化(二)。新北市:稻鄉。
內政部民政司(2008)。祭祀公業條例。臺北:內政部。
台北市文獻委員會(1988)。臺北市志二自然志:地理篇。台北:台北市文獻委員會。
尹章義(1989)。臺灣開發史研究。臺北:聯經。
安平文史工作室(2001)。宗教信仰:媽祖信仰與神蹟。臺南:裕文堂。
李明仁、江宏志(1995)。東北角漁村的聚落和生活。新北市:稻鄉。
李進億、楊蓮福(2005)。臺灣環境發展歷史與蘆洲。新北市:博揚。
吳培暉(1999)。金門澎湖聚落。新北市:稻田。
呂理政(1992)。傳統信仰與現代社會。新北市:稻鄉。
呂理德(1998)。淡水河之歌。臺北:時報文化。
尾原通好、李文祺(1998)。臺灣農民的生活節俗。臺北:臺原。
林美容(1993)。台灣人的社會與信仰。臺北:自立晚報。
林美容(1998)。從祭祀圈到信仰圈-臺灣民間社會的地域構成與發展。臺北:聯經。
林美容(2000)。鄉土史與村庄史—人類學者看地方。臺北:台原。
林美容(2006)。媽祖信仰與台灣社會。新北市:博揚文化。
林美容(2008)。祭祀圈與地方文化。新北市:博揚文化。
林美容、張珣、蔡相煇(2003)。媽祖信仰的發展與變遷。臺北:臺灣宗教學會。
林孟龍、王鑫(2002)。臺灣的河流。新北市:遠足。
林衡道(1996)。臺灣地區開闢史料論大集。臺北:聯經。
法務部法律事務司(2010)。臺灣民事習慣調查報告(六版)。臺北:法務部。
段羲孚、潘桂成譯(1998)。透視經驗世界的地方與空間。臺北:國立編譯館。
高傳棋(2005)。圖說枋橋城-尋找板橋的土地記憶。北縣:臺北縣文化局。
張珣(2003)。文化媽祖:臺灣媽祖信仰研究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卓克華(1999)。清代台灣的商戰集團。臺北:臺原。
施添福(1987)。清代在台漢人的祖籍分布和原鄉生活方式。臺北:臺原。
徐偉斌(2002)。關渡自然導覽:人文與生態之旅。臺北:玉山社。
畢恆達(2001)。空間就是權力。臺北:心靈工坊。
夏黎明(1996)。清代臺灣地圖演變史。北縣:知書房。
陳正祥(1998)。臺灣地誌。臺北:南天。
陳紹馨(1979)。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臺北:聯經。
財團法人東港東隆宮(1998)。東港迎王-東港東隆宮丁丑正科平安祭典。屏東:財團法人東港東隆宮。
莊英章(1977)。林圮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莊華堂、葉媛妹(2000)。河流的故事。臺北:聯經。
康豹(1997)。臺灣的王爺信仰。臺北:商鼎。
鈴木清一郎、馮作民(1994)。臺灣舊慣習俗信仰。臺北:眾文。
郁永河。(1996)。裨海遊記,臺灣省: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國分直一。(1991)。台灣的歷史與民俗。臺北:武陵。
馮爾康。(1994)。中國宗族社會。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
黃叔璥。(1957)。臺海使槎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黃美英。(1994)。臺灣媽祖的香火與儀式。臺北:自立晚報。
黃富三(2009)。海、河與臺灣聚落變遷比較觀點。臺北:中央研究院。
楊萬全(1982)。水文學。臺北:師大地理系。
管家琪(2000)。開發的故事。臺北:聯經。
蔡相煇(1988)。臺灣的王爺與媽祖。臺北:臺原。
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88)。臺北市志卷二自然志:地理篇。臺北:台北市文獻委員會。
臺灣總督官方課(1928)。臺灣在籍漢民族鄉貫別調查。臺北:臺灣時報發行所。
鄭明志(2010)。臺灣宗教組織與行政。臺北:文津。
鄭政則(1996)。三重埔的社會變遷。臺北:臺灣學生。
潘英(1991)。臺灣的祖籍與姓氏分佈。新北市:臺原。
潘朝陽(2005)。心靈、空間、環境—人文主全的地理思想。臺北:五南。
劉還月(2001)。淡水河系人文地景完全閱讀。臺北:常民。
戴炎煇(1979)。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
戴寶村(2011)。臺灣的海洋歷史文化。臺北:玉山社。
戴寶村、溫振華(1998)。淡水河流域變遷史。北縣:臺北縣立文化中心。
戴寶村、溫振華(2019)。漢人社會的形成。台北:玉山社。
貳、期刊雜誌
王世慶(1972)。民間信仰在不同祖籍移民的鄉村之歷史。臺灣文獻,23(3),3-38。
王志文(2001)。淡水河岸同安裔人祖公會角頭分布意義-以北投、社子、蘆洲之燕樓李家為例。臺北文獻,146,290-300。
李錫祥(1993)。金門民間信仰的區域特色。地理教育,19,165-186。
岡田謙著、陳乃譯(1960)。臺灣北部村落之祭祀範圍。臺北文獻,直字9(4),15-29。
范麗娟(1994)。深度訪談簡介。戶外遊憩研究,7(2),25-32。
周宗賢(1983)。清代台灣民間的地緣組織。臺灣文獻,34(2),1-13。
林秀英(1978)。蘆洲的寺廟與聚落。臺灣文獻,29(1),176-180。
林美容(1987)。由祭祀圈來看草屯鎮的地方組織。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3,58-63。
林美容(1990)。臺灣區域性宗教組織的社會文化基礎。東方宗教研究,2,345-364。
林美容、許谷鳴(2003)。關渡媽祖的信仰圈。媽祖信仰的發展與變遷,117-168.
林茂賢(2002)。臺灣媽祖傳說及其本土化現象。靜宜人文學報,17,91-113。
林茂賢(2010)。神與神、人與人的聯誼。新活水,29,74-115。
林正倫(2011)。由大佳獵荒地到臺灣島都-清領到日治初期臺北地區經、政治中心的轉移過程。卦山史話,4,31-59
施振民(1973)。祭祀圈與社會組織-彰化平原聚落發展模式的探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6,191-208。
施添福(1990)。地理學中的空間觀點。師大地理研究報告,16,115-129。
徐雨村(1996)。宗族與宗族組織原則的轉換與並存-以雲林六房天上聖母的祭祀組織為例。思與言,34(2),175-198。
唐美君(1983)。台灣公廟與宗廟的文化意義。國立歷史博物館刊,2(1),35-36。
許嘉明(1975)。彰化平原福佬客的地域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6,165-190。
許嘉明(1978)。祭祀圈之於居臺漢人社會的獨特性。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1(6),59-68。
陳文尚(1986)。存在空間的結構。地學彙刊,5,130-147。
陳岫傑(1998)。蘆洲之經濟變遷與區域發展。地理教育,24,17-35。
陳美鈴〈2004〉。朴子地區的生態環境變遷與地名。人文藝術學報,3,230-266。
陳憲明(1996)。澎湖村落祭祀的空間結構(上)。石老石古石,4,58-71。
陳憲明(1996)。澎湖村落祭祀的空間結構(下)。石老石古石,5,26-34。
陳憲明(2007)。澎湖北海一帶無人島紫菜採集的領域管理。石老石古石,46,3-26。
張嘉行(2010)。日常的空間,蘑菇,23,47。
黃師樵(1973)。林姓西河世系的繁衍和播遷。臺灣文獻,直字34,111-122。
黃永松等(1989)。臺灣的泉州人專集。漢聲雜誌,20,52-78。
黃雯娟(1998)。清代臺北盆地的水利事業。臺灣文獻,49(3)。147-168。
黃雯娟(2009)。日治時代北投地區的區域發展與社會網絡。臺灣學研究,8。1-30。
辜神徹(2006)。臺北盆地與姓氏相關的輪祀組織研究。臺灣文獻,57(3),38-91。
溫振華(1989)。清代臺北盆地漢人社會祭祀圈之演變。台北文獻,直字8,1-42
廖本全、李承嘉(2003)。「存在空間」的詮釋:傳統空間規劃的一個省察,臺灣土地研究,6(1),83-104。
蔡相煇(2010)。媽祖信仰~台灣傳承主流。新活水,29,42-48。
劉還月(1996)。人能造神,也能毀神-台灣民間信仰中的造神運動。臺灣風物,49(3),157-169。
劉育嘉(1998)。清代臺北盆地的水利開發。臺灣文獻,49(3),193-214。
駱為光、廖財固(1993)。艋舺龍山寺的祭祀圈。地理教育,19,189-204。
關麗文(1993)。澎湖傳統落發展之研究。臺大建築城鄉研究學報,3(1),75。
參、學位論文
王志文(2000)。淡水河岸同安人祖公會角頭空間分布-以燕樓李、兌山李、西亭陳、郭子儀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方淑美(1992)。臺南西港仔刈香的空間性(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李娸瑋(2018)。萬應公信仰研究:以六堆地區麟洛、竹田、長治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市。李瑞聲(2010)。六堆地區二崙庄伯公客家祭儀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市。林秀芳(2013)。民間信仰與文化資產之研究:以洛王爺奶奶回娘家活動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市。林淑娟(2018)。屏東萬丹地區玄天上信仰文化與社區共同生活研究-以建隆宮
和萬泉寺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市。
洪文傑(2015)。大航海時代瑯嶠灣地區的開發與社會變遷(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市。洪惠琪(2010)。鹿港街區角頭廟安營鎮符領域之空間建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高麗珍(1988)。臺灣民俗宗教之空間活動-以玄天上帝祭祀活動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大學,臺北市。陳順孝(1993)。台灣報社編輯的守門行為-一個參與觀察法的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陳鈺淑(2011)。屏東縣琉球鄉碧雲寺的籤詩信仰文化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市。溫振華(1977)。清代台北盆地經濟社會的演變(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大學,臺北市。楊勝(2001)。鹿港的角頭與角頭廟(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臺中市。顏芳姿(1994)。鹿港王爺信仰的發展型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肆、報紙
呂理政(2010年8月9日)。角頭廟仙拼仙分香廟一家親。中國時報,A6版。
虐養神豬獻祭 客家大老喊停(2011年8月11日)。自由時報,A1版。
養神豬很神聖 新竹義民廟駁虐養說(2011年8月11日)。自由時報,AA2版。
伍、研討會論文
楊天厚(2008)。金門縣定古蹟龍鳳宮祭祀圈與聚落發展之現況考察。臺灣民間宗教信仰與文學學術研討會,273-302。
廖頂容、唐先柏(2007)。七美西海岸文化地景、生活空間與傳統祭祀圈、產業活動之關係。文化資源經講座暨研究生學術研討會。
陸、網頁:
蘆洲市公所:http://www.luihou.tpc.gov.tw
三重市公所:http://www.sco.gov.tw/main.aspx
板橋市公所:http://www.banciao.gov.tw/
北投區公所:http://www.btdo.taipei.gov.tw/
內政部戶政司:http://www.ris.gov.tw/
內政部民政司:http://www.moi.gov.tw
彰化南宮網頁:http://azu.changhua.org.tw/
台灣大百科全書:http://taiwanpedia.culture.tw/
柒、其他
西河林姓七角頭天上聖母大簿。
關渡宮簡介。
臺北市玉女宮簡介。
臺北市玉女宮廟誌。
臺北縣板橋市潮和宮及保安宮沿革。
96年關渡角過頭收支表
97年關渡角值年收支表。
98年江子翠角頭家名單。
98年江子翠角收支表。
99年同安厝角祝筶文。
99年同安厝遶境路線圖。
99年溪尾角遶境路線圖。
99年溪尾角收丁口錢名單。
101年獅頭角收丁口錢名單。
102年南路厝角收丁口名單。
103年關渡角遶境路線圖。
104年關渡角巡境捐獻及支出明細表。
105年江子翠角遶境路線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