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王麗雲、甄曉蘭(2007)。臺灣偏遠地區教育機會均等政策模式之分析與反省。教育資料集刊,36,25-46。
王文科、王智弘(2010)。質的研究的信度和效度。彰化師大教育學報,17,29-50。
江嘉杰(2016)。我國城鄉教育 均衡發展之挑戰-偏遠地區國小校長的視域。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2), 21-25。
林本炫、周平編(2005)。質性研究方法與議題創新。嘉義縣大林鎮:南華大學教育社會研究所出版。
江岳洲(2016)。新北市米倉國小特色學校經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李淑惠(2017)。偏鄉學校之創新與社區永續發展之探討。教育研究月刊,6(9),128-133 。
李麗美(2019)。學校創新經營之研究: 以新北市某偏遠地區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李美華、孔祥明、林嘉娟、王婷、玉譯 (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時英。
吳清山、林天祐(2009)。教育名詞︰特色學校。教育資料與研究,88,145-146。
吳清山、賴協志、王令宜(2010)。國民中小學發展學校特色之研究:重要概念、實證分析與實際作為。教育研究月刊,198,12-31。
吳清山、林天祐(2003)。教育小辭書。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社。
吳清山(2004)。學校創新經營理念與策略。教師天地,128,30-44。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何惠麗、曹俊德(2016)。國民小 學推展特色學校之研究。學校行政雙月刊,106,178-198。
何慧群、永井正武(2016)。偏鄉小學教育:校長駐校與代理扶正!。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2),12-20。
何俊青(2017)。偏鄉教育問題的迷思。教育研究月刊,6(9),15-19 。
何俊青(2014)。偏鄉特色小學創新經營的個案研究與省思。教育研究月刊,238,79-92。
林進富(2017)。國民小學「特色學校」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研究—以嘉義縣太陽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林秀芬、許振華 (2014)。創意行銷文化城市:行動圖書館偏鄉地區行銷圖書資源之研究。臺中市政府文化局研究報告。臺中市:臺中市政府。
林志成、林仁煥 (2008)。增能創價、策略聯盟與特色學校經營,學校行政,58,1-20。
林志成 (2010)。臺灣地區特色學校之發展現況及未來展望,學校行政,66,1-19。
林本炫、周平編(2005)。質性研究方法與議題創新。嘉義縣大林鎮:南華大學教育社會研究所出版。
林天祐(2009)。學校特色發展的概念與理論。臺北教育111學校經營手冊,17-27。
周新富(2007)。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
孟紅軍(2004)。特色學校的涵義與特徵。2020.03.03取https://xuete.lingd.net/article-928417-1.html
洪雪卿(2004)。優質學校營造之研究—以教師效能為主(未出版碩士論文)。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徐瑞珠(2016)。新竹縣大坪國小生態美學特色學校發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高雄教育局(2017)。高雄式政府教育局。2020.03.30取自https://www.kh.edu.tw/filemanage/upload/80/106主管決算%28PDF%29.pdf
畢恆達(1996)。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載於胡幼慧(編著),質性研究:理論、方法與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陳朱祥、張素紋、許俊達、林仁傑(2018)。身體素養為特色學校本位課程之規劃──以澎湖縣中山國小為例。學校體育,168,72-85。
陳坤宏(2001)。空間結構:理論與方法論。明文出版社。
陳淅雲、余安邦(2002)。社區有教室:九年一貫課程與社區學校化的實踐。教育研究資訊,3,29-48。
陳麗珠(2006)。從公平性邁向適足性:我國國民教育資源分配政策的現況與展望。教育政策論壇,9(4),101-118。
陳聖謨(2014)。誰是裁校的贏家? 一所偏鄉小學整併案例之研究。教育學刊,43,115-153。
郭君儀(2019)。公立國小創新經營之研究-以新竹縣新豐鄉三所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郭生玉(2002)。心理與教學研究法。臺北:精華。
教育部(2017)。教育統計查詢網。2020.03.30取自http://stats.moe.gov.tw
教育部(2015)。偏鄉學校教育安定方案。台北市。
教育部(2019)。教育統計查詢網-偏遠地區中等以下公立學校地理資訊查詢系統。2020.03.30取自http://stats.moe.gov.tw/remotegis/
張新基(2007)。國民小學創新經營、組織文化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曾建勳(2014)。公立特色學校進行式-雙溪國小山林冒險體驗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黃麗玲(2019)。 以新北市東山國小「蕨代.雙茄」特色課程為例。教育行政與評鑑學刊,123,121-132。
黃光雄、蔡清田 (1999),課程設計,臺北:五南。
黃俊傑(2008)。小校整併政策芻議。學校行政,56,155-169。
黃瑞琴(1994)。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心理出版社。
黃裕佩(2013)。彰化縣國民小學特色學校經營現況與發展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詹志禹、吳璧純(2015)。偏鄉教育創新發展。教育研究月刊,258,29-41。
甄曉蘭、李涵鈺(2009)。理想與現實的落差:偏遠國中實施九年一貫課程的困惑與處境。教育研究集刊,55,69-98。
維基百科(2017)。台灣地理。2020.03.03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zh-tw/台灣地理
劉佩修、王茜穎、賀先蕙、鄭凱達、呂燕智(2008),商業週刊,百大特色小學。取自http://bw.businessweekly.com.tw/event/2009/school/about_taipei.php
蔡金田(2012)。國民中學教育資源分布情形初探。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雙月刊,29(3),25-41。
蔡麗鳳(2006)。偏遠地區小型學校發展生態課程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潘慧玲、叢培麒 (2004)。質性研究典範對從事教育研究的啟示---從事質性研究專家的心路歷程探討:專訪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潘慧玲教授,。教育研究月刊,118,16-21。
蕭佳純、董旭英、黃宗顯(2009)。 少子化現象對國小教育發展之影響及其因應策略。臺中教育大學學報,23 (1),25-47。
鄭詩遠(2019)。【投書】那時我以為,偏鄉是一個遙遠的地方獨立評論,168。取自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2/article/6015
魏士欽(2008)。學校行政創新經營的藍海策略。國立政治大 學創造力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
顏如秀,張明輝(2005)。學校創新經營的意涵與實施計畫。中等教育,56(3),28-52。
羅英豪(2013)。宜蘭縣國民中小學學校智慧資本、創新經營與競爭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二、英文部分
Drucker, P. F.(1993). 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New York: Harper Collins, Inc.
Eastman, L. E. (1988). Family feuds and ancestors: Constancy and change in China's social and economic history, 1550-1949.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Ediger, M. (1999). The principal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37719)
Gass,M.A.(1993).Adventure Therapy:Therapeutic Applications of Adventure Programming.Dubuque,IA:Kendall/Hunt.
Klein, J. & Wasserstein, M. (2000). Predictive validity of the locus of control test inselection of school administrator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38(1),7-24.
Im,Y.-K.(2009).Rural elementary schools: A model for more innovative education. Koreana,23(4),14-19.
LeCompte, M. D., & Goetz, J. P. (1982). Problems of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in ethnographic research.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52, 31-60.
Leithwood, K., & Menzies, T. (1998). A review of research concerning the implementtation of site-based management.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 Improvement, 9(3), 233-285.
Marsh, C., Day, C., Hannay, L. & McCutcheon, G. (1990). Reconceptualizing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London: The Falmer Press.
Neuman, W. L. (2003). Social research method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 (5th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Richards, J.S. (2003). Principal behaviors that encourage teachers to stay in the profession: Perceptions of K—8 teachers in their second to fourth year of teaching.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Azusa Pacific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