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王淑俐(1990)。國中階段青少年情緒發展與問題及指導(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學院,台北市。王文君(2008)。故事繪本與幼兒情緒教育之研究-以幼稚園大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市。方淑貞(2010)。Fun的教學:圖畫書與語文教學。台北:心理。
江吟梓、蘇文賢(譯)(2010)。教育質性研究(原著:Marilyn Lichtman)。台北:學富。
任凱、陳仙子(譯)(2006)。兒童發展心理學。(原著:H. Rudolph Schaffer)。臺北市:學富。
危正芬、田意民、何明洲、高之梅(譯)(2010)。心理學導論(原著:Susan Nolen-Hoeksema Barbara Fredrickson Geoffrey Loftus Willem wagenaar)。台
北:新加坡商聖智學習。
全國教保資訊網(2017)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檢索日期:107年7月10日。
全國法規資料庫(2017)。幼兒教育及照顧法。檢索日期:107年7月10日。
宋犀坤(2008)。情緒:教你做好情緒管理的一本書。臺北市:靈活文化。
何三本(1999)。幼兒故事學 。台北:五南。
何采樺(2017)。運用繪本教學提升幼兒情緒表達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環球科技大學,雲林縣。沈佩誼(2010)。應用一人一故事劇場於幼兒情緒表達能力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台東市。李欣蓓、蘇育令(2013)。教師使用情緒繪本進行幼兒情緒教學之行動研究。輔仁民生學誌,19(2),53-69。
李欣蓓(2013)。使用情緒繪本進行幼兒情緒教育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李慈蘭(2014)。幼兒情緒事件與教師因應策略之研究-以一個中小混齡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中市。吳啟敏(2013)。運用繪本進行幼兒情緒教育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市。吳麗芬(2016)。運用繪本教學提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社會主動與情緒能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明道大學,彰化縣。林文婷(2008)。幼兒教師情緒智力與幼兒情緒能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台東市。林真美(譯)(2005)。繪本之力。台北:遠流。
林真美(2010)。繪本之眼。台北:天下雜誌。
林芳菁(2014)。幼兒文學。台中:華格納。
林師鈺(2017)。運用繪本教學改善融合班幼兒同儕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林文寶(2011)。幼兒文學與閱讀。台北:萬卷樓。
林文寶、陳正治、林德姮、王宇清、陳晞如、孫藝玨著(2010)。幼兒文學。台北:五南。
林敏宜(2000)。圖畫書的欣賞與應用。台北:心理。
林孟蕾(2004)。繪本閱讀教學-以情緒教育主題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台東市。林淑女(2018)。運用繪本教學提升幼兒情緒調節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南華大學,嘉義縣。林正苹(2012)。一位教師以圖畫書進行幼兒正向情緒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林翠湄、王雪貞、連廷嘉、黃俊豪(譯)(2009)。發展心理學下冊。台北:學富。
林彥君(2003)照顧者的情緒智力、幼兒情緒調節能力及其人際關係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台北市。林吟珀(2010)。親子互動歷程中獨生幼兒情緒表達與規則之習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周念縈(譯)(2004)。人類發展學-兒童發展。台北:巨流。
周育如(2009)。幼兒情緒能力理解的發展及其與親子共讀情緒言談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周育如、黃迺毓(2011)。文化下的建構:幼兒對情緒內涵的理解。人類發展與家庭學報。13,1-26。
周育如、黃迺毓 (2010)。親子共讀情緒言談與幼兒情緒理解能力之關係檢視。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5(3),33-60。
邱靖軒(2014)。幼兒情緒理解之發展:從他人欲求及過去經驗推論及情緒之能力(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范睿榛(2008)。藝術治療導論。台北市:新學林。
祈好君(2010)。以親子學習單推廣家庭暴力與性侵害防治教育之成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市。
唐璽惠、王財印、何金針、徐仲欣(2005)。情緒管理與壓力調適。台北:心理。
郝廣才(2006)。好繪本,如何好。台北:格林。
紐文英(2016)。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二版。台北:雙葉。
徐素霞(2002)。臺灣兒童圖畫書導賞。台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敎育館。
莊耀輝(1995)。情緒管理。台北:新文京開發。
莊耀輝(2005)。情緒管理。台北:新文京。
莊素芬(譯)(1999)。情緒發展與EQ教育(原編者:M.C. Hyson)。台北市: 桂冠。
莊明貞、陳怡如(譯)(2005)。質性研究導論(原編者:Corrine Glesne)。台北市:高等教育。
張富胡(2002)。情緒教育課程是對提昇國中學生情緒智力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市。
張欣茂、李明芝、林淑玲(譯)(2010)。發展心理學下冊(原著:D.R. Shaffer & K. Kipp)。台北:學富。
張春興(1996)。現代心理學-現代人研究自身問題的科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2)。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郭靜晃(2005)。兒童發展與保育。台北:威仕曼。
郭靜晃(2017)。心理學概論(第二版)。台北:揚智。
郭靜晃(2014)。兒童發展與輔導。台北:揚智。
陳向明(2002)。教師如何做質的研究。台北:紅葉。
健康醫療網(2017)。有8成父母曾對孩子情緒失控 檢索日期:107年7月3日。取自www.storm.mg/lifestyle/363013 陳幗眉(1995)。幼兒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
陳春鳳(2011)。幼兒情緒與繪畫表現之探究:情緒繪本課程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陳雪麗(2000)。情感教育儒佛情緒觀的現代應用。台北市:五南。
陳淑敏(譯)(2010)。社會人格發展(原著:David R. Shaffer)。台北市:華騰文化。
陳書梅(2009)。兒童情緖療癒繪本解題書目。臺北:臺大出版中心出版。
陳雅萍(2007)。利用情緒繪本教學進行兒童情緒教育之研究 : 以國小一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陳質采、呂俐安(2000)。玩遊戲-解情緒。台北:上誼。
陳美姿(2002)。以兒童繪本進行幼兒教育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市。陳美惠(2012)。運用圖畫書進行情緒教育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 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陳正如(2009)。幼兒情緒教育方案實施歷程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游婷雅(譯)(2011)。發展心理學-以生物、心理與社會架構探討人類的發展(原著:A Life-Span View,4e)。台北:新加坡商聖智學習。
游恆山(譯)(2002)。情緒心理學(原著:k.T. Strongman)。台北:五南。
曾娉妍(2011)。繪本教學對國小學生負向情緒表達的影響(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中市。傅清雪、劉淑娟、謝來鳳、王秀文、方咨又、林智慧、魏妙娟、李純儀(2013)。幼兒情緒與繪本教學。台北:心理。
黃郇媖(2005)。幼兒文學槪論。台北:光佑文化。
黃瑞琴(2005)。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黃士琤(譯)(2004)。情緒發展 : 早期情緒經驗的結構(原著:L. Alan Sroufe)。台北:揚智。
黃志成、王淑芬(1995)。幼兒的發展與輔導。台北:揚智。
黃慧真(譯)(1980)。兒童發展。台北:心理。
黃文樹(2010)。幼稚園繪本教學理念與實務。台北:秀威資訊科技。
黃淑絹(2014)。運用情緒主題繪本進行兒童情緒教學之研究-以國小二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市。
黃薇芯(2015)。運用情緒教育課程提升幼兒情緒調節能力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市。馮觀富(2005)。情緖心理學 。台北:心理。
葉重新(2011)。心理學(第四版)。台北:心理。
楊俐容(2006)。提升親子EQ三部曲:培養孩子的高EQ‧打造孩子的美好未來。臺北:台視文化。
楊彩雲(2009)。運用繪本教學提升幼兒情緒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齊隆鯤、劉蔚萍、胥嘉芳、高慧芬、謝美慧、陳孟秦、陳湘淳、巫素貞(2011)。兒童情緒敎育。台中:華格納。
翟敏如(2014)。分析情緒繪本於幼兒情緒學習之運用與限制。人文社會學報。10(2),89-111。
翟敏如(2013)。對話式閱讀技巧應用於幼兒情緒繪本共讀之初探。課程與教學季刊。16(4),209-238。
翟敏如(2012)。探究繪本融入情緒教育活動對幼兒情緒認知與調節能力之影響。教育心理學報。44(1),22-47。
鄭雅方(譯)(2004)。兒童情緒教育之理論與實務(原著:Jonathan Cohen)。台北:心理。
鄭瑞菁(2004)。幼兒文學。台北:心理。
鄭雅芳(譯)(2004)。兒童情緒教育理論與實務。台北:心理。
劉鳳芯、吳宜潔(譯)(2009)。閱讀兒童文學的樂趣(原著:Perry Nodelman & Mavis Reimer)。台北:天衛。
劉滌昭(譯)(2005)。幸福的種子。台北:台英雜誌。
蔡秀玲、楊智聲(1999)。情緒管理。台北:揚智。
蔡秀玲、楊智聲(2007)。情緒管理(第二版)。台北:揚智。
蔡雅如(2014)。實施情緒教育課程對幼兒情緒能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蔣姿儀、駱明潔、阮淑宜、魏美惠、林珮伃、謝瑩慧、謝明昆、林佳慧、陳柔伊(2011)。幼兒園教保活動與課程。台北:五南。
潘美玲(2008)。運用圖畫書於幼稚園情緒教育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黎士鳴(2005)。心理學概要(原著:Benjamin B. Lahey)。台北:麗文文化。
簡淑真(2001)。幼兒情緒知多少?百位幼兒情緒報告書。台東師院學報,12(1),45-70。
魏惠貞(譯)(2006)。幼兒情緒發展。台北:華騰文化。
顏嘉辰(2014)。親子共讀技巧對幼兒情緒理解及情緒調節能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盧素碧(1985)。幼兒的發展與輔導。台北:文景。
盧素碧(1993)。幼兒的發展與輔導。台北:文景。
鍾麗儀(2012)。父母教養態度、親子互動與幼兒情緒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羅訓哲(譯)(2018)。遊戲的療癒力量:20個改變核心的改變機制。(原著:Charles E. Schaefer, Athena A. Drews)。新北市:心理。
蘇振明(1987)。認識兒童圖畫及教育價值。幼教天地,5,37-50。
英文部分
Goleman, D.(1995). Emotional intelligence:Why it can matter more than IQ. NewYork, NY: Bantam Books.
Grolnick, W. S., Bridges, L. J., & Connell, J. P. (1996). Emotional self-regulation in two-year-olds: Strategies and emotional expression in four contexts. Child Development, 67, 928-941.
Klinnert, M. D., Scorce , J. Emad, R. N., Seenberg., C.,& Gaensbauer, T. J.(1984). Continuities and changes in early affective life: Maternal perceptions of surprise, fear, and anger. In R. N. Emad &R. J. Harmon (Eds.), Continuities and discontinuities in development (pp.339-354). New York: Plenum
LaForge, C., Perron, M., Roy-Charland, A., Roy, E. M., & Carignan, I. (2018).
Contributing to children's early comprehension of emotions: A picture book approach. Canadian Journal of Education, 41(1), 301-328.
Lewis, M. (1990). Self-knowledge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early life. In A. P. Lawrence (Ed.), Handbook of personality: Theory and research (pp.277-300). New York: Guilford.
Plutchik, R. (1994). The psychology and biology of emotion.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Saarni (1999). The development of emotional competence.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Watts, F.N. (1992).Applications of current cognitive theories of the emotions to the conceptualisation of emotional disorders. British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31, 153-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