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份
丁志音(1988)。生活方式與健康-概念、倫理及政策的探討(上)。公共衛生,15(1),16-26。
王秀紅(2000)。老年人的健康促進-護理的涵義,護理雜誌,47(1),19-25。
內政部社會司(2007)。老人福利,老人福利機構設立標準。取自於:http://sowf.moi.gov.tw/04/02/02_3.htm。
申豫忠、李世昌(2012)。銀髮族樂樂棒球運動資訊與健康體驗之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1(3),114 - 128。
江承曉(2007)。青少年健康促進議題-青少年性教育之探討。健康促進暨衛生教育雜誌,27,93-114
吳兆欣、包怡芬(2018)。銀髮族參與高爾槌球運動社會支持與幸福感之研究。運動研究,27(1),1 - 13。
吳宜晨(2010)。銀髮族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休閒時間身體活動的關係:社會支持的角色。高雄餐旅學院旅遊管理研究所學位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吳舜堂、陳欽雨(2017)。高齡長者社會支持、社會參與與活躍老化關係之研究。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學刊,5(4),331 - 352。
呂淑妤、林宗義(2000)。南部社區老人憂鬱症狀盛行率及相關因素研究。中華公共衛生雜誌,19(1),50-60。
李秀珍、李素幸、宋瑩珠(2009)。國中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其影響因素之探討-以臺南縣四所國中生爲例。學校衛生,54,107-122。
李蘭(1991)。健康行為的概念與研究。中華公共衛生學會雜誌,10(5),199-211。
汪秀婷(2010)。國民小學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個案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未出版,嘉義縣。
林育陞(2016)。青少年青春期生、心理健康之探究。中華體育季刊,30(1),17-24。
林香妃(2012)。大學生學群差異、自覺健康狀態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相關性研究。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林晏州(1984)。遊憩者選擇遊憩區行為之研究。都市與計劃,10,33 - 49。
邱浩政(2006)。量化研究和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第三版)。臺北:五南。
姜逸群(2006)。健康促進與生活型態。學校體育,94,31 - 35。
柳立偉、徐志輝(2016) 。銀髮族投入休閒活動對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影響。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5(1),78–91。
高淑芬、蔡秀敏、洪麗玲(1999)。員工健康促進生活方式之初步探討。元培學報,6,43-68。
張君如、李敏慧、蔡桂城(2008)。休閒參與對銀髮族社會支持,自覺健康狀況,生活效能之影響-以台中市長青學苑老人為例。長榮運動休閒學刊,13,152-161。
張彩秀(主編)(2012)。高級中等學校健康促進學校工作手冊。臺中市:教育部中部辦公室。
郭芳坤(2010)。國小學生參與休閒活動對身心健康差異之研究。運動健康休閒學報,1,81-101。
郭芳坤(2015)。銀髮族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幸福感之研究。運動健康休閒學報,6,107 - 121。
陳建和、張詠涵(2012)。實習壓力、休閒因應、休閒參與及身心健康關係之研究-以大專飯店實習生為例。觀光旅遊研究學刊,7(2),41 - 57。
陳美燕、周傳姜、黃秀華、王明城、邱獻章、廖張京棣(1997)。健康促進的生活方式量表中文版之修訂與測試。長庚護理,8(1),14 - 24。
陳肇男、(2001)。大型電訪之省思。調查研究,10,121-130。
陳英仁(2005)。老人休閒動機、休閒參與及休閒環境偏好關係之研究。私立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曾煥裕、石泱(2010)。獨居老人使用社會福利服務因素之探討。以臺北市爲例。長期照護雜誌,14(2),177 - 197。
湯豐誠、蘇文羚、黃淑玲(2015)。大學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執行情形及其相關因子探討。人因工程學刊,17(1),27-38。
覃子榮(2014)。銀髮族休閒參與、社會支持、休閒行為、自覺健康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學位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黃芊葳、林耀豐(2014)。健康促進對生活型態影響之探討。屏東教大體育,17,177-182。
黃俊彥(2017)。台南地區銀髮族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幸福感之實證研究。輔仁大學體育學刊,16,87 - 111。
黃信彰(2004)。社區醫學之研究與發展。北市醫學雜誌,1(2),121-125。
黃淑貞、伍連女、張桂楨(1998)。健康促進辭彙。學校衛生,33,77 - 99。
黃智德(2010)。樂活運動創意教學──以呼拉圈教學為例。學校體育,118,120 - 123
黃毓華、邱啟潤(1996)。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信度效度之評估。高雄醫學科學雜誌,12,529-537。
黃慧菁(2007)。國中小學生健康行為自我效能和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相關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黃俊勳(2001)。國中學生與犯罪少年社會支持與刺激忍受力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葉瓊蘭(1999)。自費安養機構老人社會支持與身體健康、憂鬱之相關性探討。中山醫學院醫學研究所,未出版,臺中市。
楊孟華、侯堂盛(2016)。大學生不同背景變項對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生活品質之研究。休閒運動期刊,15,1-16。
楊淑怡、韓大衛(2010)。全國高中甲級女子籃球選手社會支持對成績表現影響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41(2),1-18。
董氏基金會(2011)。2011年-臺灣五都國、高中職學生運動狀況、壓力源與憂鬱情緒之相關性調查(下)。2018年10月30日,取自https://
www.jtf.org.tw/psyche/melancholia/survey.asp?This=80&Page=1
廖欽福、陳志忠(2019)。護專學生網路成癮、休閒參與及生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忠亞東學報,39,43 – 68。
臺灣健康促進學校(2019)。臺灣健康促進學校。2019年02月10日。取自http://hps.hphe.ntnu.edu.tw/plan/taiwan
蒲逸生(2005)。台北市國民中學籃球校隊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臺北巿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未出版,臺北市。
劉淑娟(1999)。老年人的靈性。護理護理雜誌,46(4),51–56。
劉淑華(2011)。臺北市高職夜間部學生健康生活型態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劉嘉年(2009)。社會經濟狀況、一般健康狀態、健康行為與社區成年民眾憂鬱情緒的關係。臺灣衛誌,28(4),300-311。
劉曦萍(2009)。教學活動介入對國小學童的規律運動行為、健康信念及運動自我效能影響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蔡昭祝、陳姿蓉(2010)。國小教師工作壓力與休閒行為之相關研究-以台東大學暑期碩士在職專班為例。運動健康與休閒學刊,18,43 - 55。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9)。發布單位:社區健康組。2019/07/12。取自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3804&pid=11125。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8)。發布單位:慢性疾病防治組。2018/01/03。取自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1407&pid=952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8)。健康促進工作手冊。臺北市:健康署。
鄭蕙琴、林寬佳、黃俊仁、唐子俊、李伶伶、賴倩瑜(2014)。生理回饋治療對憂鬱病人憂鬱及焦慮程度之改善成效。護理暨健康照護研究,10(4),295-305。
賴秀花、李柏甫、陳建和(2014)。銀髮族休閒活動參與與身心靈健康關係之研究-以北部地區銀髮族為例。旅遊健康學刊,13(1),29–44。
賴昭志(2011)高齡志工服務學習與成功老化之探究-以台灣柴山、玉山和梅山登山志工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未出版,高雄市。
錢銘貴(2019)。銀髮族休閒阻礙、休閒動機及休閒參與關係之探討-以南部地區為例,休閒事業研究,17(4),31–46。
魏米秀、呂昌明(2005)。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中文簡式量表之發展研究。衛生教育學報,24,25 - 45。
蘇怡親(2014)。大學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其相關因素研究-以新北市某技術學院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龔泰源、葉怡成、勞福堂、巫怡芬、宋洪經(2018)。青少年健康行為與生活型態對身體組成之探討。休閒保健期刊,19,70-83。
二、西文部份
Alexander, D. (1994). Adolescent and young adult: Overview. Preventive Medicine, 23, 653-654.
Bandura, B. (1984). Life-style and health: Some remarks on different viewpoints.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19(4), 341-347.
Chen, H. J., & Lue, B. H. (2008). Association of depression of college students with their personal health beliefs and with their personal health beliefs and behaviors. Formosa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21(4), 331-349.
Chen, M. Y., Wang, E. K., Yang, R. J., & Liou Y. M. (2003). Adolescent health promotion scale: Development and psychometric testing. Public Health Nursing, 20(2), 104-110.
Fu, T.S., Lee, C.S., Gunnell, D., Lee W. C., & Cheng A.T. (2013). Changing trends in the prevalence of common mental disorders in Taiwan: a 20-year repeated cross-sectional survey. Lancet, 19(381), 235-241.
Lalonde, M. (1974). A new perspective on the health of Canadians:A working document. Ottawa, Canada: Ministry of National Health and Welfare, Government of Canada.
Pender, N. J. (1987). Health promotion in nursing practice (2nd ed.). Norwalk. CT: Appleton & Lange.
Pender, N. J. (1996). Health promotion in nursing practice (3rd ed). Stamford, CT: Appleton & Lange.
Travis, J. W. (1977). Wellness workbook for health professionals. Mill Valley, CA: Wellness Resource Center.
Walker, S. N., Sechrist, K. R., & Pender, N. J. (1987). The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 profile: Development and psychometric characteristics. Nursing Research, 36(2), 7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