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文獻:
王曉平、李怡然、李怡琳、周芳如、鄭珮君、黃勝雄、黃肇崇(2004)。屏東縣霧台鄉民宿經營與原住民部落之整體觀光發展。屏東文獻,8,55-80。doi:10.29682/ JPTH.200412. 0003。
于璇(2017)。探討共享經濟潛在顧客交易前之信任基礎-以Airbnb為例。淡江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文崇一、楊國樞(2000)。訪問調查法,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下冊。台北:東華。
方雅慧、何青蓉(2011)。屏東縣社區組織推動社區營造之現況研究。社區研究學刊,2,1-44。doi:10.30039/JCR. 201106.0001。
田羽晨(2019)。原住民部落接待家庭之商業模式探討- 以卓溪鄉部落接待家庭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田嘉惠(2011)。原民文化體現:部落接待家庭。檢索日期,2020年,6月30日。取自:https://groups.google.com /forum/#!topic/ yotu/ 3RvxGJ3tGnA。
台邦.撒沙勒(2008)。傳統領域的裂解與重構:kucapungane人地圖譜與空間變遷的再檢視。台大考古人類學刊,69, 9-44。
台邦.撒沙勒(2012)。災難、遷村與社會脆弱性:古茶波安的例子,台灣人類學刊,10(1),51-92。
台邦.撒沙勒(2016)。魯凱族好茶部落歷史研究。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朱柔若譯(2000)。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Social research methods: qualitative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台北:揚智文化(原著出版年:1996)。
邱昰芳(2014)。共享經濟顛覆傳統,打造創新服務模式。台灣經濟研究月刊,37(8),18-24。doi:10.29656/ TERM. 。201408.0004
吳昭彥、賴政宇、李森源、蔡光男(2011)。探討原住民地區發展生態旅遊與就業促進效益實證之研究—以霧台鄉為例。休閒運動保健學報,1,76-90。doi:10.6204/ JRSHP.2011. 01.08。
郭永傑(1991)。山地民宿村莊之計畫理念與營運計畫。農業委員會休閒農業經營手冊,106-111。台北:農業委員會。
高熏芳、林盈助、王向葵譯(2001)。質化研究設計:一種互動取向的方法(Qualitative research design: An interactive approach)。台北市:心理。(原著出版年:1996)
袁方編(2002)。社會研究方法。台北:五南。
徐震(2004)。台灣社區發展與社區營造的異同—論社區工作中微視與鉅視面的兩條路線。社區發展季刊,107,22-31。
翁開誠(1997)。同理心開展再出發-成人之美的藝術。輔仁學誌-文學院之部(台灣),26 ,261-274。
陳碧琳(2006)。台灣在地社區營造運動與博物館型態之轉型--蘇澳白米木屐村案例之研究。國立台灣博物館學刊,59(1),91-123。
陳耀南(2008)。民宿管理辦法修正草案適用性之探討—以民宿經營者之觀點立論。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陳慧玲、吳英偉(2009)。遊客對民宿服務品質與遊憩體驗之關聯性研究:以屏東霧台民宿為例。行銷評論,6(2),299-327。
陳靜儀(2018)。共享經濟模式的消費滿意度及再購行為之研究-以台灣地區的Airbnb為例。台南應用科技大學國際企業經營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張可婷譯(2010)。質性研究的設計(Designing qualitative research)。台北:韋伯(原著出版年:2007)。
張月紅(2018)。Airbnb共享經濟平台的經營策略之研究。嶺東科技大學高階主管企管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張益銘。(2009)。台東市民宿現況調查與經營型態之研究。台東大學健康促進與休閒管理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張淑琳(2018)。從共享經濟模式探討共居之行為意圖--以玖樓共居公寓為例。淡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萬文隆(2004)。深度訪談在質性研究中的應用。生活科技教育,37(4),17-23。doi:10.6232/LTE.2004.37(4).4。
掌慶琳、洪雅芳、吳淑鈴(2006)。原住民節慶活動期間民宿遊客動機之研究。運動休閒餐旅研究,1(2),90-118。doi:10. 29429/JSLHR.200606_1(2).05。
掌慶琳、張舉成、高秋英(2009)。原住民部落民宿概況-以屏東縣霧台村為例。永續發展與管理策略,1(1),25-32。
楊加華(2010)。國民小學實施外國學生接待家庭之研究-以台北市一所國小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楊承翰(2004)。以「社群組構理論」探討新竹縣新光(斯馬庫斯)部落的社區總體營造歷程。東華大學環境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楊凱傑。(2003)。民宿業者策略聯盟經營方式之探討---以宜蘭民宿策略聯盟為例。政大地政系碩士論文,台北市。楊錫麒、高靜宜、方伯晉(2006)。原住民地區民宿發展可行性評估模式之探討。中華建築學刊,2(2),17-25。
蔡佳君(2019)。社會企業與社區發展互動模式之研究-以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與桃米社區為例。東海大學會計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蔡敏玲、余曉雯譯(2003)。敘說探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Narrative Inquiry: Experience and Story in Qualitative Research)。台北:心理(原出版年:2000)。
戴旭如(1993)。休閒農業規劃與經營管理。國立屏東技術學院農村規劃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貳、英文文獻:
Chen, Hsinlan(2016)。【硬塞科技字典】什麼是共享經濟(The Sharing Economy)?檢索日期,2020年6月30日,取自:https://www.inside.com.tw/article/6749-what-is-the-sharing-economy-%EF%BC%9F。
Douglas, J.D.(1976). Investigative Social Research. Beverly Hills. CA: Sage Publications.
Felson, M. & Joe L. S. (1978).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21, pp614–24.
Gergen, K. J., & Gergen, M. M. (1988). Narrative and the self as relationship.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21, pp17-56.
Murray, M.(2006)。敘說心理學(Narrative psychology)。見J. A. Smith編,丁興祥、張慈宜、曾寶瑩、王勇智、李文玫譯,質性心理學:研究方法的實務指南(Qualitative psychology: A practical guide to research methods),95-113。台北:遠流(原著出版年:2003)。
Polkinghorne, D. E. (1988). Narrative knowing and human science. N.Y.:State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