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尤美華(2014)。父職參與及父子親密感之初探。家庭教育雙月刊,49,6- 16。
王大維(2000)。「父職參與」或「參與的父親」。應用心理研究,7,12-18。
王宏元(2016)。身心障礙學生家長參與子女教育與親職效能感之相關研究:以特殊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王淑俐(2013)。人際關係與溝通。臺北市:三民。
王歆雅(2017)。新住民母親的教養態度、親子關係、親職壓力對親職效能之探討─以桃園市公立幼兒園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王叢桂(2000)。促進參與父職因素的探討。應用心理研究,6,131-171。
幼兒教育及照顧法(2018年06月27日)。
全國教保資訊網(2019)。學前教育統計。取自https://www.ece.moe.edu.tw/ch/
利翠珊、陳富美(2004)。夫妻的育兒經驗:親職分工與共親職的探討。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7(4),1-28。
呂翠夏(2002)。學前幼兒家庭之共親職與其相關因素--婚姻關係與性別角色態度。南師學報,36,1-18。
吳明隆(2007)。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第三版)。臺北市:知城數位科技。
吳姿鋒(2012)。幼兒父職參與行為與幼兒氣質及數學能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吳培源(2009)。雲林縣新移民女性社會支持、母職效能感與子女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幼兒教育研究,1,93-140
吳瓊洳、蔡明昌(2015)。新住民母親親職效能感、配偶及公婆共親職與學齡子女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嘉大教育研究學刊,35,1-34。
李沛青(2007)。青少年知覺父職參與對其父子親密感之預測及其調節變項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李旻津(2007)。雙薪家庭國小學童父親其親職效能感與共親職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李幸蓮(2012)。臺北市國中特教班學生家長參與現況與親職效能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李悅孜(2019)。親職參與、配偶支持與婚姻滿意度之關係-以家有嬰幼兒之夫妻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李茗惠(2015)。國中身心障礙學生父職參與及父職壓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李惠瑄、陳若琳(2015)。父母的親職效能、社會支持與親質壓力的相關研究-以永齡希望小學為例。輔仁民生學誌,21(1),65 – 86。
李雅鈴(2013)。核心家庭父職參與、幼兒社會行為發展及學習態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杜宜展(2004)。父職參與意願、參與行為、參與感受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師範學院,臺南市。杜宜展(2006)。家庭類型、幼兒父親個人因素及父職參與意願之研究。國民教育研究集刊,15,225-249。
汪慧玲、沈佳生(2014)。新移民家庭父職參與和親子互動關係之研究。人文社會科學研究,8(4),21-39。
汪俐君(2003)。學前身心障礙子女母親親職壓力與社會支持相關因素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沈品汝(2007)。父親知覺配偶親職支持、父職效能與父職參與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周意娟(2016)。醫院員工性別角色態度、配偶支持與共親職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兒童福利聯盟(2013)。2013年爸爸形象大調查。取自https://www.children.org.tw/
林明輝(2007)。同志父親的父職參與及親子互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中縣。林惠君(2017)。父職參與及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之關聯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林慧卿(2006)。外籍女性配偶母職自我效能與社會支持之相關研究:以臺中縣市識字班學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縣。邱皓政(2012)。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五版)。臺北市:五南。
洪蘭(2010)。教養孩子,爸爸不該缺席。天下雜誌,449,取自https://www.cw.com.tw/。
姚淑娟(2010)。特殊幼兒父親親職效能感與父職參與行為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徐莉棋(2016)。遊憩專門化與休閒─家庭衝突之關係:配偶支持之調節效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胡善喻(2014)。單親家長社會支持、親職效能與親職壓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高台孆(2011)。國小低年級學童家長參與兒童圖書館親子活動情形與親職效能感、親子關係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涂金堂(2012)。量表編製與SPSS。臺北市:五南。
唐啟慧(2011)。國小學童母親教養信念、社會支持與親職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馬惠芬(2003)。男性眼光中父職參與、父職自我效能與親子關係滿意度之自我評估研究─新竹科學園區周邊幼兒園所調查資料之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孫怡、吳維紋、林寬佳、陳若琳(2016)探討發展遲緩幼童之父母親職壓力與生活品質之相關-以親職效能為中介變項。護理雜誌,63(5),33-43。
張玉璇(2010)。雲林縣發展遲緩兒童家庭社會支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張邦汎(2013)。寄養家庭主要照顧者親職自我角色期望、配偶支持與親職自我效能感相關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市。張桂貞(2012)。身心障礙幼兒父親的親職壓力、社會支持與親職參與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張琬琦(2015)。淺談父職教育及其做法。家庭教育雙月刊,58,27-32。
張瑋娟、蔣姿儀、林季宜(2010)。弱勢與非弱勢家庭學齡前幼兒的父親背景及其父職參與之研究。幼兒教育年刊,21,195-222。
曹先豪(2014)。父職參與對親子關係之影響-以在中國大陸工作之父親為對象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郭美娟、陳若琳(2012)。雙薪家庭幼兒父親的親職效能、母親的教養鼓勵與父職參與之相關研究。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13,57-80。
郭美娟(2012)。父親的親職效能、母親的教養鼓勵與父職參與之相關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郭喬琳(2016)。已婚者關係自我決定、配偶支持與心理幸福感(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2000)。社會支持。取自https://pedia.cloud.edu.tw/home/index
陳正弘(2006)。幼兒父親的父職參與意願、社會支持及其與親職壓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陳怡君(2007)。消防人員父職自我效能感、父職參與和其教養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陳素秋(2007)。男性軍訓教官父職效能感與親子關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陳富美(2005)。親職效能感、教養行為與孩子生活適應之關係研究。輔導與諮商學報,27(1),47-64。
陳楷仁(2009)。父母知覺子女表現、子女親職支持行為與親職效能感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陳鳳珠(2007)。配偶親職支持、子女親職支持與母親親職效能感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陳寬裕、歐典灝、歐人豪(2009)。認真休閒特質與幸福感之研究:兼論配偶支持的干擾效果。觀光休閒學報,15(2),113-140。
陳慧君(2008)。母親親職壓力與社會支持之相關研究─以台中縣國小學童母親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市。黃美莉(2019)。父親原生家庭依附經驗與其親職效能感及父職參與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臺北市。黃俐婷(2003)。探討青少年接受到的社會支持。社區發展季刊,103,144-156。
黃凱霖(1995)。父母效能感、父母參與以及子女學業成就的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黃寶蟬(2017)。新住民女性知覺社會支持、自我導向學習能力與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勞動部(2019)。勞動統計年報。取自http://statdb.mol.gov.tw/html/year/year08/32080.htm
葉婉真(2008)。初任母親之社會支持與自我效能感之相關研究─以彰化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雲惠勤(2011)。幼兒父親的社會支持、教養參與及父職效能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溫如盈(2015)。高功能自閉症兒童家長之心理健康、社會支持與親職效能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臺中市民政局(2014)。政府公開資訊-都市及區域發展彙編。取自http://www.civil.taichung.gov.tw/ct.asp?xItem=65539&ctNode=3191&mp= 102010
劉百純、陳若琳(2010)。新手媽媽的配偶支持、親職效能與親職壓力之相關研究。幼兒教育,297,22-40。
歐春如(2009)。國小學童母親親職自我效能與親子關係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蔡宜錦(2018)。母職守門與幼兒父職參與之關連:父職效能感之中介效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蔡銘津、李雅鈴(2015)。核心家庭之父職參與和幼兒的社會行為發展及其學習態度關係之研究。人文社會電子學報,10(2),66-83。
蔣姿儀、廖庭可(2017)。臺中市幼兒園家長親職效能與幸福感相關之研究。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21,67-91。
鄧皓引(2009)。工作家庭衝突與婚姻滿意度之關係:配偶支持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賴育樺(2009)。臺中縣市幼兒園家長親職壓力、社會支持與親職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蕭春媚(2001)。當爸爸是怎麼一回事?-大學教育程度之幼兒父親對父職角色及教養的看法(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蕭淑慈(2008)。父親參與和親子關係─父方與子方知覺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蕭瑜婷(2011)。幼兒父親參與子女教育活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戴蘭青(2008)。國小學童父親的親職效能感、婚姻品質與共親職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謝宛儒(2016)。新手媽媽配偶支持與親職效能對親職壓力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苑科技大學,高雄市。謝宛臻(2007)。孩子眼中的父親--學齡前幼兒及其父親對父親參與的知覺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闕昀珮(2013)。攜手走過~癌症病童父母親職分工、配偶共親職與親職壓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鍾家馨(2010)。主管的家庭支持行為與配偶共親職對父職參與之影響,探討父職效能感之中介效果-以職業軍人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防大學,桃園市。.
二、西文部分
Bandura, A. (1994). Self-efficacy. In V. S. Ramachaudran (Ed.), Encyclopedia of human behavior(4).71-81.
Birch, D. A. (1998). Identifying sources of social support.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68(4), 159-161.
Burke,R.J.,& Weir,T. (1982). Husband-wife helping relationships as moderator of Caplan, G. (1974). Support systems and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lectures on concept development. New York: Behavioral Publications.
Cabrera, N. J., Tamis-LeMonda, C. S., Bradley, R. H., Hofferth, S., & Lamb, M.E. (2000). Fatherhood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Child Development, 71, 127- 136.
Cutrona, C. E. & Russell, D. W.(1990). Types of social support and specific stress: Toward a theory of Optimal mating. In B. R. Sarason, I. G. Sarason & G. R. Pierce(Eds.), Social Support: an Interactional view, 319-366.
De Luccie, M. F. (1995). Mothers as gatekeepers: A model of maternal mediators of father involvement. The 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 Research and Theory on Human Development, 156(1), 115–131.
Doherty, W. J., Kouneski,E. F., & Erickson, M. F.(1998). Responsible fathering: an overview and conceptual framework.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60, 277-293.
Finzi-Dottan, R., Dayan-Gazith, E., Borosh, T., & Golubchik, P. (2016). Involvement and warmth of fathers with mental illness: the role of the caregiving system, parental self-efficacy, social support and child characteristics.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Journal, 52(8), 972–982.
https://doi.org/10.1007/s10597-016-0011-9
Gleditsch, R. F., & Pedersen, D. E. (2017). Mothers’ and fathers’ ratings of parental involvement:views of married dual-earners with preschool-age children. Marriage & Family Review, 53(6), 589-612.
House, J. S. (1981).Work stress and social support. Addison-Wesley series on occupational stress, 4, 141-148.
Krampe, E. M., & Newton, R. R. (2006). The Father Presence Questionnaire: A New Measure of the Subjective Experience of Being Fathered. Fathering: A Journal of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about Men as Fathers, 4(2), 159–190.
Lamb, M. E., Pleck, J. H., Charnov, E. L., & Levine, J. A. (1985). Paternal behavior in humans. American Psychologist, 25, 883-894.
McCubbin, H. I., Cauble, A. E., & Patterson, J. M.(Eds.) (1980). Family stress and coping: A Decade Review.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42(4), 855-871.
Reece, M.,&Harkless, G. (1998). Self-efficacy, stress, and parental adaptation: applications to the care of childbering families. Journal of Family Nursing, 4(2), 198-215.
Thoits, P. A. (1982). Life 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psychological vulnerability: Epidemiological considerations.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10(4), 341-362.
Thoits, P. A. (1986). Social Support as Coping Assistance.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54(4), 416-423.
Wesley. Hudson, D. B., Elek, S. M., & Fleck, M. O. (2001). First-time mothers’and fathers’transition to parenthood: Infant care self-efficacy, parenting satisfaction, and infant sex. Comprehensive Pediatric Nursing, 24, 3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