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王天苗(1988)。99-457公法:美國特教發展的另一轉捩點。特殊教育季
刊,28,46-48。
王天苗(1996)。臺灣地區心智發展障礙幼兒早期療育服務供需及相關問題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4,21-44。
王天苗(2003)。特殊教育相關專業服務作業手冊。臺北市:教育部特殊教育小組。
王秀美、吳珍梅、李長燦(2012)。遲語兒主要照顧者所知覺的語言互動困境與求助經驗之探討。長庚科技學刊,(17),75-92。
王國為(2012)。幼托整合之後幼教師資培育整合。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3),45。
王慧儀、廖華芳、廖雅芳(2011)。兒童發展聯合評估服務的專業資源現況。物理治療,36(4),305-314。
王馨慧(2016)。幼兒園教師發現與實施個別化教育計畫之現況分析¬以臺中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幼兒教育及照顧法(2017年)。
幼兒教保及照顧服務實施準則(2018年)。
曲邦婷、李庭瑜、曾聖潔(2014)。幼教師於融合教育中之專業覺知與需求。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年刊,311-324。
朱鳳英、林惠芳、林幸君、孫明儀、張如杏、劉瓊瑛(2010)。早期療育與社會工作。新北市: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何華國(2006)。特殊幼兒早期療育。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吳明隆(2013)。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第三版)。新北市:易習圖書。
吳明隆(2014)。論文寫作與量化研究。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李曼曲(2016)。以家庭為中心的早期療育發展沿革。國教新知,63(4),46-54。
汪令娟(2018)。居家托育人員對早期療育服務認知之研究─以臺中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2015年)。
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施行細則(2015年)。
周宜卿、童伊迪(2003)。認識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服務。財團法人中華民國早產兒基金會會訊,29-32。
林相君(2011)。小兒物理治療師早期療育專業知能之調查研究--以臺北市新北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林美媛(2010)。慢飛天使-發展遲緩兒童之早期療育。醫療品質雜誌,1(4), 9-14。
林敏慧、柯天路、林幸台、朱曉綺、黃曉玲、朱貽莊、柯平順(2012)。早期療與整合性服務模式建置研究以身心障礙機構兼辦早期療育日托服務為例。身心障礙研究,10(1),71-87。
林惠貞(2017)。中部地區教保服務人員對幼托整合與早期療育覺知與實踐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林清章(2012)。幼兒園教師專業能力指標之建構。幼兒教保研究,(8),53-79。
林靜宜(2015)。苗栗縣偏鄉地區教保人員對早期療育服務之角色與執行。(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林寶貴、王欣宜、王淑娟、吳亭芳、沈慶盈、林寶貴、邱滿艷、陳明聰、黃志雄、廖華芳、蔣明珊、簡明建(2013)。特殊教育理論與實務(第四版)。新北市:心理出版社。
邱文貞(2016)。爸爸媽媽想知道的聽力問題。聽語知音,29,19-21。
金幼婷、卓妙如(2003)。發展遲緩之概念分析。身心障礙研究季刊,1(1),57-64。
施玉權(2010)。臺中縣學前教師對特殊需求幼兒早期療育服務的認知與執行情形及支援服務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柯平順(1995)。嬰幼兒特殊教育。新北市:心理出版社。
柯秋雪(2006)。談學前融合班教師實施融合教育所面臨的困難及其支援系統。國民教育,47(1),38-47。
柯秋雪(2009)。德國早期療育服務體系之概述。特殊教育季刊,113,1-9。
柯秋雪(2013)。從國際教育政策談我國優質學前融合教育之發展方向。國民教育,54(1),56-65。
洪蘭(2009)。讓孩子的大腦動起來。臺北市:信誼基金出版社。
孫世恆、廖龍仁、廖華芳、李淑貞(2004)。南投縣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跨專業團隊合作服務模式之建立經驗分享。物理治療,29(2),127-138。
特殊教育法(2014年)。
高雄市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普通班身心障礙學生教學及輔導辦法(2011年)。
高雄市特教資源中心(2018)。高雄市107學年度學前教育階段申請鑑定安置工作手冊。高雄市:高雄市政府教育局。
教育部統計處(2019)。幼兒(稚)園概況表,取自:https://depart.moe.edu.tw/ed4500/cp.aspx?n=1B58E0B736635285&s=D04C74553DB60CAD
許育瑄(2012)。雲林縣學前特殊幼兒發現、通報、鑑定與安置工作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張秀玉(2003)。早期療育社會工作。新北市: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張秀玉(2011)。以家庭優勢為焦點的個別化家庭服務計畫-任務性團體過程與成果。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31),1-26。
張素貞(2007)。早期療育教保人員角色任務與專業能力之研究。兒童及少年福利期刊,12,47-70。
曹玲玲(1998)。特教教師在早期療育中扮演的角色。特殊教育季刊,66,1-3。
莊宗翰(2012)。金門縣幼兒園教師對特殊教育相關專業團隊合作的認知與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莊喬絨(2011)。語言治療師對早期療育服務認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郭素菁(2006)。現職專業人員對早期療育服務內涵認知之自我評價--以中部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郭逸玲、卓妙如(2004)。發展遲緩與早期療育。身心障礙研究,2(2),68-76。
郭煌宗(1998)。麻煩小天使¬發展遲緩兒童與早期治療教育。臺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陳享連、鍾梅菁(2010)。學前特教巡輔教師提供普通班支援服務現況之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刊,12,25-47。
陳奕宇(2012)。中部地區公立幼稚園學前巡迴輔導教師工作現況與困境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陳英進、吳美姝、楊育昇(2007)。早期療育。高雄市:華都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陳湘琴(2017)。公立幼兒園教保員對早期療育服務知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陳順隆、簡璽如、林美瑗(2006)。早期療育社會工作實務:通報轉介暨個案管理。花蓮市:中華民國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協會。
陳慧儒、高熏芳(2006)。美國特教教師專業標準對我國特教教師素質提升之啟示。屏師特殊教育,12,17-27。
陸怡君(2017)。我國學前融合教育文獻回顧與探討。幼兒教保研究,18,47-70。
傅秀媚(1997)。美國實施早期介入與學前特殊教育之法律基礎。國教輔導,36(3),7-9。
傅秀媚(2012)。近二十年來台灣地區早期療育服務之演變與發展。兒童及少年福利期刊,20,89-109。
傅秀媚、陳英豪、孫世恆、林雅容、莊竣博、羅鴻基、楊國德、劉秀芬、蔡靜怡、楊玲芳、關佩偉、莊瓊惠、 邱昆益、張玲芬(2014a)。早期療育(三版)。臺中市:華格那企業有限公司。
傅秀媚、陳英豪、馮瑜嬅、田凱倩、郭春在、劉佳蕙、莊瓊惠、張千惠、王淑娟、陳淑娟、黃惠齡、何東犀、呂偉白、楊美華(2014b)。特殊幼兒教育(三版)。臺中市:華格那企業有限公司。
鈕文英(2013)。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雙葉書廊出版社。
黃碧霞(2006)。內政部兒童局推動與執行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服務之使命(任務)。兒童及少年福利期刊,10,1-6。
廖又儀(2007)。幼教師實施融合教育的困境與因應策略。教師之友,48(2),52-59。
劉玉蓮、傅秀媚(2004)。社會福利機構中提供早期療育服務之師資知能、需求與問題調查研究。兒童及少年福利期刊,6,9-40。
劉博允(2000)。台灣與美國融合教育政策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蔡孟翖(2011)。澎湖縣學前老師對早期療育服務現況與困境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蔡昆瀛、伍亭儒、呂琳、李金龍、柯雅齡、張桂槙、張馨尹 麥雅嵐、劉雅如、鄭渼蓁(2017)。巡迴輔導:學前特殊教育巡迴輔導實務參考手冊(上冊)。台中市: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蔡勇美、廖培珊和林南(2007)。社會學研究方法。臺北市:唐山出版社。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2016a)。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服務流程,取自:https://www.sfaa.gov.tw/SFAA/Pages/Detail.aspx?nodeid=270&pid=5527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2016b)。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服務實施方案。取自:https://www.sfaa.gov.tw/SFAA/Pages/Detail.aspx?nodeid=148&pid=639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2017)。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服務個案通報概況。取自https://dep.mohw.gov.tw/DOS/cp-2978-13976-113.html
鄭光甫、韋端(2003)。抽樣方法—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鄭玲宜、鄒國蘇、呂俐安、許寶玉、李淑娥、黃俐鋇、莊頌音、黃靄雯、鍾玉梅、劉樹玉(2006)。台北市學前兒童發展檢核表。臺北市:臺北市政府衛生局。
賴妤璿、孫良誠(2018)。學前特教巡迴輔導教師專業能力指標建構及其權重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43(1),1-28。
謝雯琳(2011)。國民教育幼兒班教師使用早期療育服務經驗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鍾梅菁(2001)。學前教師融合教育專業知能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5,309-335。
二、英文部分
Allen, S. F. & Dlugokinski, E. L. (1992). Teaching children emotional competence skills in the classroom. Washington, DC: ERIC Clearinghouse.
Allen, K. E., & Cowdery, G. E. (2009). An inclusive approach to early education. In K. E. Allen & G. E. Cowdery (Eds.), The exceptional child: Inclusion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6th ed.) (pp. 3-33). Albany, NY: Delmar Publishers Inc.
Cohen, J. (1992). A power primer.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12, 155-159.
Dillman, D. A. (2000). Mail and internet surveys: The tailored design method (2nd ed.). New York: Wiley.
Education for all Handicapped Children Act Amendments, 20 U.S.C. § 1400-1482 (1986).
Gargiulo, R. M., Sluder, L. C., & Streitenberger, D. (1997). Preparing early childhood educators for inclusive programs: A call for professional unificatio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 25(2), 137-139.
Gorsuch, R. L. (1983). Factor analysis.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Gruenberg, A. M. & Miller, R. (2010). A practical guide to early childhood inclusion: Effective reflection. Boston, MA: Pearson Inc.
Kish, L. (1965). Survey sampling. New York, NY: John Wiley & Sons Inc.
Morrison, G. S. (2014).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today (13th ed.). Essex, England: Pearson Inc.
National Health Service Scotland (2005). What are speech and language therapists?: Child health service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scotland.gov.uk
New York State Department of Health (2018). Early intervention steps: A parent's basic guide to the early intervention program. Retrieved from https://www.health.ny.gov/ publications/0532.pdf.
Orelove, F. P., & Sobsey, D. (1991). Education children with multiple disability: A transdisciplinary approach (2nd ed.). Baltimore, MD: Paul H. Brookes Publishing Co., Inc.
Shonkoff, J. P. & Meisels, S. J. (1990). Early childhood intervention: The evolution of a concept. In J. P. Shonkoff & S. J. Meisels (Eds.), Handbook of early childhood intervention (pp. 19-20). New York,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honkoff, J. P., & Hauser-Cram, P. (1987). Early intervention for disabled infants and their families: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Pediatrics, 80(5), 650-8.
Sudman, S. (1976). Applyied sampling. New York, NY: Academic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