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入學考試中心(1992)。我國大學入學制度改革建議書:大學多元入學方案。臺北市:作
者。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2012年7月)。英聽成績與學測、指考成績的表示。選才電子報。取自
https://www.ceec.edu.tw/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2017)。108新課綱與素養導向命題精進方向。臺北市:作者。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2018年11月23日)。對大學考招變革的期許與展望:大考論壇。選才電
子報。取自https://www.ceec.edu.tw/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編輯室(2009)。大學多元入學方案的形成。載於洪冬桂(主編),選才文
摘:大學入學考試制度類(110-115頁)。臺北市: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基金會。
王如哲等人(2012)。教育公平議題與特定政策之整合研究。國家教育研究院委託之研究報告
(編號:NAER-100-18-C-1-01-00-2-01)。臺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王洁、王薇、董秀華(2017)。新高考改革的理想目標與現實挑戰。復旦教育論壇,15(3),
5-10。
丘昌泰(2013)。公共政策基礎篇。高雄市:巨流。
丘愛玲(1998)。我國大學聯招政策變遷之研究(1954-1997)(博士論文)。取自
https://hdl.handle.net/11296/7vcu44
丘愛玲(2013)。十二年國教變革下高中課程與大學多元入學方案關係之研究。課程研究,8(2),
23-52。
白爾邇、司曉宏(2015)。教育政策評估標準的建構。教育理論與實踐,35(13),20-24。
任拓書總編輯(2000)。十年辛苦不尋常: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十週年紀念文集。臺北市:大考
中心。
江宜芷(2017)。教育改革的媒體再現:以111學年度大學入學方案調整為例(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朱柔若(譯)(2000)。Neuman, W. L.著。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台北:揚智出版
社。
吳定(2004)。公共政策。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吳清山(2018)。教育4.0。教育研究月刊,292,130-131。
吳清山(2018)。適性教育的理念與實踐。教育研究月刊,285,4-19。
吳慧平、陳文毅(2019)。法國大學招生入學制度的歷史演變與時代革新。高等教育研究學報,
46(2),80-85。
李文富(2016年11月)。107課綱與大學考招連動──從理念到設計的幾項概念與原則說明。大
學問。取自https://www.unews.com.tw/News/Info/975
李文富(2019)。十二年國教普通高中課綱及大學考招連動設計之理路。台灣教育,(715),53-61。
李夢楚、周啟坤(2019)。台灣地區大學多元入學制度改革新探——基於2022年大學多元入學方
案的分析。教育與考試,(2),23-28。
季茱莉(2018年5月)。法國大學鬧教改?「入學自由」造成的教育不平等。轉角國際。取自
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4/3119009
周進興(2000)。大學聯招的演變。十年辛苦不尋常: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十週年紀念文集,
164-178。
周衝、李昱輝(2019)。日本大學入學統一考試改革:目標,路徑及挑戰。比較教育研究,(5),
28-35。
林大森(2006)。大學指定科目考試跨考數學議題之初探。台灣教育社會學研究,6,43-83。
林水波、張世賢(1984)。公共政策。臺北:五南。
林佩錡(2018)。吐故納新——大學如何因應「特殊選才」學生之學習,適應與支援。清華大
學教育學報,35(2),35-69。
段世飛、洪婕(2019)。論新高考改革的價值追求。教育理論與實踐,(2),2。
胡伶(2008)。教育政策評估標準體系的架構研究。教育理論與實踐,28(12), 20-24。
凌磊(2019)。韓國2022年大學考試招生制度改革評析。比較教育研究,(5), 36-41。
徐方正、黃靖琳、鄧巧意(2019)。數位轉型下對教育智慧化改革之初探。高等教育研究紀要,
10,63-80。
秦夢群(2004)。大學多元入學制度實施與改革之研究。教育政策論壇,7,(2),59-84。
張俊勇、張玉梅(2018)。法國高中會考及課程改革新趨向。世界教育信息,(22), 59-63。
張鈿富(2006)。大學多元入學機會與壓力。臺北市:五南。
張鈿富、葉連祺及張奕華(2005)。大學多元入學方案對入學機會之影響。教育政策論壇,8(2),
1-23。
張錦弘(2019年2月)。甄試比指考分發更保障弱勢生?他批招聯會偽科學。聯合新聞網。取自
https://udn.com/news/story/7269/3657596
張曉峰(2002)。對傳統教育評價的變革——基於多元智能理論的教育評價。教育科學研究,(4),
29-40。
教育部(2011)。擴大辦理大學「繁星推薦、技職繁星」——引導就近入學高中職方案。臺北市:
作者。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17)。大學多元入學方案(111學年度起適用)。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高教司(2017年4月)。看見大學選才新方向:大學18學群選才需求與高中適性學習調查
報告。教育部新聞稿。取自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2018)。高級中等學校課程諮詢教師設置要點。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2017)。建置高級中等教育階段學生學習歷程檔案作業要點。臺北市:
作者。
陳振明(2004)。公共政策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陳儒晰(2007)。教育選拔與多元入學的批判社會學分析。育達學院學報,(13),91-111。
陳盈宏(2015年2月)。質性取徑的教育政策研究品質規準及其促進策略。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
報,取自https://epaper.naer.edu.tw/edm.php?edm_no=106&content_no=2470
彭杏珠(2017年6月16日)。大學考招新制111學年上路「X+Y+P」非懂不可。遠見雜誌。
取自https://www.gvm.com.tw/article.html?id=38287
曾正宜、謝小芩(2019)。多元入學方案的系統性矛盾與統合:以辯證認識觀解析T大經驗。教
育研究集刊,65(2),77-116。
游姿穎(2018)。配合新課綱大學招生及入學考試調整方案之政策回應與實務探討——高中端育
才觀點(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程凱、王衛東(主編)(2000)。考試社會學概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
黃宇瑀(2018)。我國大學繁星計畫之政策發展與分析(博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黃政傑、張嘉育(2010)。讓學生成功學習:適性課程與教學之理念與策略。課程與教學季刊,
13(3),1-22。
黃敦晴(2019年03月14日)。1/4美國大學招生不強制看SAT考試成績,要認識孩子「全部
的你」。【親子天下】。取自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article/5274
楊光富(2015)。美國大學入學考試SAT改革述評。全球教育展望,(1),83- 91。
楊李娜(2003)。台灣的大學入學考試制度研究(博士論文)。取自
http://cnki.sris.com.tw.nthuliboc.nthu.edu.tw/kcms/detail/detail.aspx?recid=&FileName
楊振昇(1999)。教育機會均等的理念與省思。現代教育論壇,4,82-84。
歐陽光華、周菁菁(2019)。日本高中與大學貫通式創新人才培養改革探析。比較教育研究,
(5),20-27。
潘乃欣(2019年4月)。招聯會數據發現:弱勢生劣勢在考試分數不是甄選。聯合報。取自
https://udn.com/news/story/7266/3754877
潘文忠(2017年3月)。「十二年國教107課綱落實多元選修及高三學習完整 性」及「大學入
學制度調整」規劃情形列席報告。論文發表於立法院第9屆第3期教育及文化委員會全體委員會議,臺北市。
潘慧玲(2003)。社會科學研究典範的流變。教育研究資訊,11(1),115-143。
通識在線(2018年5月)。適性揚才理想的異化。通識在線,76。取自
http://www.chinesege.org.tw/geonline/html/page4/publish_pub.php?Pub_Sn=16 3&Sn=2391
黎建球(2016年3月)。從教育哲學的觀點談人才培育與能力考察。選才電子報。取自
https://www.ceec.edu.tw/xcepaper?xsmsid=0J066588036013658199&tag=%E4%BA%BA%E6%89%8D%E5%9F%B9%E8%82%B2
聯合新聞網(2017)。教育史首例!全台高中連署「大學請讓我們好好教孩子」。聯合新聞網。
取自https://www.gvm.com.tw/article/36622
簡菲莉(2016年10月)。110考招新制須與教學改革相呼應。大學問。取自http://li986-
58.members.linode.com/m/article/detail?id=397
藍偉瑩(2016年10月)。大學考招─理念與實務。CASEdu。取自
http://case.ntu.edu.tw/CASEDU/?p=9579
羅綸新(2007)。台灣少子化現象對高等教育之衝擊與挑戰。教育資料與研究,(74),133-150。
Dunn, W. N. (1994). Public policy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 Englewood Cliffs. N. J.: Prentice Hall.
Suchman, E. A. (1967). Evaluation research: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public service & action program.
New York, NY: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Gardner, H. (1992). Multiple intelligences. Golden Valley, MN: Minnesota Center for Arts Education.
Guba, E. G., & Lincoln, Y. S. (1989). Fourth generation evaluation.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
Rawls, J. (2009). A theory of justice.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oister, T. H. (1978). Public program analysis: Applied research methods. Baltimore, MD: University Park Press.
Lincoln, Y. S., & Guba, E. G. (1985). Naturalistic inquiry. Beverly Hills, CA: Sage.
Lewin, T. (2014, March 5). A new SAT aims to realign with schoolwork. The New York Times. Retrieved
from http://nyti.ms/1icHkcn
Wang, M. C. (1992). Adaptive education strategies: Building on diversity. Baltimore, MD: Paul H. Brookes
Publishing.